河南省小麦生产现状与技术对策
2011-08-15徐立功
徐立功
(河南省农业展览馆,河南 郑州 450003)
1 河南省小麦生产现状
河南省是我国小麦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商品粮小麦调出量最高的省份。2004年以来,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连续八年创历史新高。
1.1 播种面积逐年增加
在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有力引导下,农民种粮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和保护,小麦播种面积连年稳中有增。2011年小麦播种面积527多万hm2,比2003年增加47多万hm2。
1.2 全省小麦生产开始进入高产阶段
从2006以来全省小麦每667 m2平均单产已连续六年超过375 kg,2011年全省小麦平均单产达到391 kg,全省小麦总体生产水平由中产阶段向高产阶段迈进。同时,通过高产创建活动的开展,全省涌现一批攻关田,每667 m2单产在700 kg以上和667 hm2(万亩)连片600 kg以上的高产典型,为推动全省小麦生产上水平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1.3 小麦总产稳定
小麦总产连续四年稳定在3000万t以上,占全国夏粮产量的1/4,比2003年增加750多万t。
1.4 小麦品种品质结构进一步优化
通过市场拉动和小麦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促进了河南省小麦品种品质结构的调整优化,推动了全省小麦生产水平的提升。2011年优质小麦种植面积占麦播面积的70%。
2 河南省小麦生产发展的制约因素
河南省小麦生产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影响了小麦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2.1 抗灾能力仍然较低
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小麦生育期间突发性灾害增多,常常遭受干旱、低温冻害、干热风和病虫危害,给小麦生产造成损失。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仍然较低,现有的生产条件还不能适应小麦持续高产稳产的需要。
2.2 科技支撑能力不强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推广手段落后,特别是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人员较少,投入不足,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制约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科技成果棚架现象较为突出。
2.3 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仍然偏低
近年来,在国家对粮农采取多项补贴的惠农政策引导下,农民普遍重视了粮食生产,积极性有了较大提高。但是,由于化肥、柴油等生产资料在高价位运行,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必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2.4 农村劳动力素质呈结构性下降
近几年全省农村外出劳动力近2000万人,且青壮年劳动力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农业生产缺少劳动力。
2.5 栽培管理措施不当,影响单产提高
一是播量偏大。一些地方的播量每667 m2高达20 kg以上,不仅浪费了种子,而且造成群体质量不高,穗层不整齐,病虫和倒伏严重,后期早衰,单穗粒重和产量降低。二是部分麦田播种质量较差。近年来旋耕面积不断扩大,造成土壤过于疏松,播种过深,形成深播弱苗。秸秆还田面积逐年增大,由于有的地方秸秆还田质量不高,常造成出苗不齐,苗质较弱。三是部分地方播种偏早。遇到暖冬年份,分蘖过多,群体过大,生长过旺,有的在越冬前拔节,遇寒流常造成主茎和大分蘖幼穗冻死,尤其是旋耕播种和秸秆还田的弱春性早播品种冻害更重。四是部分麦田施肥不科学。底施氮肥用量多,追肥比例小且追施时间早,甚至一些地方的麦田仍沿用“一炮轰”的施肥方式,常造成后期脱肥早衰,粒重降低。五是病虫草害防治不及时。部分麦田病虫草害统一防治措施落实不力,防治时间偏晚,影响了防治效果,造成一定的产量损失。
3 实现河南省小麦高产的技术对策
河南省小麦连年增产,实现小麦持续增产,要在稳定小麦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改善农田基本生产条件,大力推行丰产高效技术。
3.1 选用优良高产品种
优良品种是实现高产的核心。近年来推广的小麦品种如矮抗58、豫麦49-198、周麦22、众麦1号、郑麦366等,综合性状好,表现出高产、优质、多抗等特性,为实现小麦高产打下坚实基础。
3.2 培肥地力,提高土地生产能力
培肥地力是实现高产的基础。解决土壤肥力问题的基本措施,就是坚持增施有机肥,实行秸秆还田,加大有机肥投入量。一是采用深耕与旋耕相结合,破除犁底层,加深耕层,提高土壤蓄水供肥能力。秋作物收获后采用大型拖拉机耕翻整地,耕深达到25 cm以上,耕后旋耕。二是持续实施秸秆还田。据调查,每年玉米秸秆还田加上小麦机收后留茬还田,相当于每667 m2投入有机肥1500 kg,加上厩肥、圈肥的利用,可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这是实现小麦持续高产的关键技术之一。
3.3 测土配方施肥,实行氮肥后移
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满足小麦高产对不同养分的需求。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调整氮、磷、钾肥投入比例,增强小麦抗逆能力,提高产量和品质。推广氮肥后移技术,将氮素化肥的底肥比例减少到50%~60%,追肥比例增加到40%~50%;同时将春季追肥时间后移至拔节孕穗期,这样有效地控制无效分蘖过多增生,减少营养消耗,促进单株个体健壮,可显著提高籽粒产量。据示范点调查,氮肥后移较传统施肥增产10%~15%,同时,提高氮肥利用率10%以上。
3.4 适期、适量足墒播种,提高播种质量
通过适时播种,可以充分利用冬前的光能资源,制造积累较多的养分,增强抗逆性,为壮苗安全越冬、建立合理的群个体结构,为多成穗成大穗和后期管理争取主动。根据小麦品种特性确定适宜播期,一般半冬性品种10月5~15日播种。推广半精量播种技术,以低群体壮个体的栽培模式,解决群体和个体的生长发育矛盾,不仅减少种子用量,降低生产成本,而且群个体生长发育协调,预防后期倒伏,是小麦高产栽培的重要一环。
3.5 立足抗灾夺高产,加强科学应变管理
河南省小麦生产中常遭受干旱、冻害、干热风、青枯、倒伏和病虫害危害,对小麦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在小麦生产中要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小麦长势,因苗制宜,科学管理,以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为目标,使产量三要素达到协调增长,争取小麦高产的合理成穗数、穗粒数,稳定提高千粒重。在小麦生长中后期,实施“一喷三防”可起到防病虫、防干热风、防青枯的效果,对促进灌浆、提高穗粒重具有重要作用。
3.6 开展统一技术服务,落实高产配套技术
在小麦生产中,要大力推行统一服务,统一供应优良品种,将秸秆还田、精量半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氮肥后移和“一喷三防”等配套技术组装集成推广,在小麦生产的关键环节统一开展技术服务和指导,切实把良种良法的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