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区的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特征与现实作用
2011-08-15郑顺新
郑顺新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揭阳522000)
潮汕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潮汕地区的民间民俗体育文化具有地域性、传统性、表演性、继承性、广泛性、多样性、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的特征。潮汕民俗体育文化作为潮汕文化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有着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群众性,凝聚了潮人群体力量的智慧。
1 潮汕地区的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特征
1.1 天人合一性
不少民间体育活动至今流传不衰,除了其本身所具有的作用外,方法简便,简单易行,不受场地、设备、人数和各种自然条件的限制等,也是其历代相传不绝的一个原因。这是天人合一整体思想的实际运用,更是人的主动性的集中体现。
1.2 区域民族性
由于我国民族甚多,居住地域辽阔,各民族所处的环境、社会历史条件、基本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不同,因而各种文化特质也就千差万别。潮汕文化体育的地域性差异正是民俗文化地域性差异的一个表现。如蜈蚣舞、鳌鱼舞、双咬鹅舞、骆驼舞、麒麟舞、龙灯舞、鲤鱼舞、醒狮舞、舞九鳄、舞龙、布马舞、孔雀舞、啄鹤舞、水族舞等。
1.3 民间规约性
正如乡规民约有时能起到比行政法规更为显著的效果,民间体育组织的一些规约对保证项目的纯粹性和延续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许多民间体育的家规门规严酷,并带有一定的门派性、保守性,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问体育的发展和创新。如佛事中的 “挨池”、“过桥”、“走四方”堂庙等舞,祭祀中的酬神群舞,道教中的 “九莲灯”等,钱鼓舞、赞鼓舞蹈、舞九鳄等。
1.5 继承与普及性
潮汕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继承是指民俗体育经过不同时代的发展仍然保持原来的某些特质的属性。民俗体育具有通过语言、文字、图像等媒体,在人们的意识领域和社会价值体系中传承的特性。当然民俗体育由于以身体动作作为基本形式,身体是其主要传承形式,但依附于民俗体育文化之上的语言文字也具有很大的传承功能。民间民俗体育活动往往是老百姓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活动,是普通老百姓生活的组成部分。多样化的体育形态可以适合多样化的社会群体,可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从而可以扩大体育人口。
2 潮汕地区民间民俗体育的现实作用
2.1 潮汕地区民间民俗体育对群众的凝聚
第一、民间民俗体育对社会的所有成员行为方式具有约束作用,这就是民俗的规范性。民俗在制约、规范人类行为的过程中,一直发挥着其他意识形态无法取代的作用,大到国家、民族,小到氏族、家庭、行业,人们在群体行为模式的养成过程中,民俗所起的作用是独特而重要的。
第二、民间民俗体育能表现该文化共同体的经济发达程度,成为联系该文化共同体中成员的纽带。强势群体的民俗往往是超国界的,如我国许多传统节日——春节、端午、中秋等等,几乎影响到所有邻国。在潮汕文化共同体下,共同的信仰,共同的文化志趣,使得特色民俗成为一根硕长的看不见的纽带,连接着普罗百姓的心,得到大家的认同。这种认同态度的本身也就是对我们自己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对自己家乡有 “认同感”,从而会使潮人有一颗建设自己家乡的热心与责任心。
2.2 潮汕地区民间民俗体育经济实用功能
潮汕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指在经济的发展中要重视人的因素,要使经济的发展同人的发展相结合,人与自然相协调;没有特色经济,就没有特色文化;没有特色文化,也就没有特色经济。城市经济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传统民间风俗体育活动、名牌企业、名牌产品、名牌文化。这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实力之所在,核心竞争力之所在,辐射力之所在,吸引力之所在。否则,就谈不上特色经济,谈不上发挥优势,更谈不上生命力和影响力。体育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体育文化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2.3 潮汕地区民间民俗体育教育功能
教育部门应致力于宣传民间文化,作为宣传潮汕文化、特色潮汕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教育部门可将民俗风情编进学校乡土教材、加强学术交流等等。让我们可喜的是,现在汕头的潮汕文化乡土教材已经进入了校园,以唤起人们对潮汕民俗文化倍加关爱和珍惜,让其得以弘扬和留传。潮人所办的学校、报馆、书店、戏院、以及音乐、体育等等艺术团体,所造成的文化推广、交流更加广泛,其对所在国文化的影响,则是潜移默化。海外潮人出于强烈的乡土观念,许多人有意识地保持着家乡的饮食习惯,要求子女在家讲潮州话;各宗亲会建祠供奉历代祖先灵位,有的家庭还供奉神、佛、菩萨,逢年过节都要祭宜等等家乡习俗,这也是一种身体力行的文化传播。潮汕文化对潮人侨居国尤其是东南亚各国的影响,还可以从人们的词汇、食物、风俗习惯、建筑设计、艺术喜爱上见其一斑。
2.4 潮汕地区民间民俗体育健身功能
潮汕民间舞蹈所展示出来的风格是刚劲、矫健、勇猛、威武。这种风格的形成和潮汕的自然环境、传统精神有密切的关系。其一,潮汕民间的舞蹈,特别是男子舞蹈、表现出阳刚之美,这是因为潮汕古时环境险恶,自然灾害严重,人们长期与自然作斗争和出海捕捞,出海贸易,形成了冒险、顽强的性格;其二,在历史传统上古南越族就以 “骁勇”著称,据 《岭南文化》记载:“秦曾发兵南征,南越族人英勇抗击,秦兵伏尸数十万败退。”在以后的宋末元初、明代、明末清初,潮汕人民抗元、抗倭寇、抗清以及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英歌舞、车鼓舞、布马舞等舞蹈正是南越传统的民族精神的体现;其三,武术南拳的影响,如英歌舞把南拳的“大箭马”和 “拦点”、抛、削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所有动作都显示出勇猛彪悍的阳刚之美。潮汕民间舞蹈的音乐通常是潮州锣鼓乐,以打击乐为主,节奏上的方正、对称、刚强、威武与舞蹈律动上的刚劲、矫健、勇猛、威烈风格相统一,构成了热烈、高亢、昂扬、宏大的舞蹈场面效果。
研究时令节日的活动与体育休闲娱乐的联系,汲取精华,弃其糟粕。武术、龙舟、秧歌、风筝、舞龙、舞狮、舞蜈蚣、拔河、打秋千等,这些既是潮汕群众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对这些传统的运动项目需要加以整理发展,在传统的东西中发展和创新是有难度的,但又是必做的,只有这样才有生命力,才能吸引人们的兴趣。
3 影响潮汕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推广和传播的因素与实施方法
3.1 影响潮汕民间民俗体育文化推广传播的因素
一些城市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逐渐萎缩甚至消失,其首要原因也就是在精神上丧失了 “自我”,缺乏对本民族体育文化应有的文化自觉。正如法国大思想家蒙田所言:“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同样,对于潮汕民间民俗体育和其他民俗体育的发展而言,“它首先应该是全民的一种文化的自觉,应该是全社会的一种行为”。因此,文化自觉对潮汕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潮汕民间民俗体育得以发展的前提。
潮汕民间民俗体育文化要得到长远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最终还要依靠广大民众的力量。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则充斥着我们周围的各类媒体,现在的年轻人更多地知道西方的体育文化,他们更感兴趣的也是西方体育文化,如足球世界杯、美国NBA等,而对潮汕传统的英歌舞、龙灯舞、鲤鱼舞、醒狮舞、舞九鳄、舞龙、布马舞、孔雀舞、啄鹤舞、水族舞等知之甚少。
作为我国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潮汕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理论体系也相对不成熟、不完善。对中华民俗体育文化的调查、整理、挖掘、认定、保存、传播还不够;还没有探索出潮汕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有效传承机制及其发展和嬗变的规律。而当前潮汕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理论的相对滞后,已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潮汕民间民俗体育文化保护和继承工作的顺利开展。
对潮汕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经济价值的开发,旅游行业一直走在前面。但是,旅游开发也带来负面效应,那就是没有较科学地保护民俗体育文化,过于片面地追求其经济价值,忽视了它的文化价值。许多地方对潮汕民间体育的文化价值认识不足,民众对保护和发展中华民俗体育文化的意识不强,缺乏行之有效的规划和措施,甚至遭到不适当的开发,加剧了潮汕民间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破坏。
3.2 潮汕民间民俗体育文化推广传播实的施方法
3.2.1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对潮汕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全潮汕人民的事业和行为,单靠个人和民间组织是无法完成这一工程的,必须由各级政府去主导实施,形成一种金字塔形的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机制。
3.2.2 加快相关配套法制建设的进程
潮汕地区应制定长远的规划,分步实施;要制定、颁布涉及潮汕民间民俗体育文化在内的民间文化保护法律、法规,层层推进,使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把潮汕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工作纳入法制轨道;设立必要的保护管理机构,明确保护责任主体,建立健全潮汕民间民俗体育文化保护的立法制度。
3.2.3 改变管理思想,完善管理体制
加大社会管理力度、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就显得迫在眉睫。在社会管理的组织形式上,可以从非组织型向有组织型转化;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上,用展示、比赛等方式鼓励潮汕民间民俗体育文化内部的相互交流;在管理队伍建设上,在社会上逐渐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保护潮汕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专家队伍和志愿者队伍。
[1]色音巴雅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市场经济[J].中国体育科技,1994,3
[2]朱效梅.大众文化研究——一个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的视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田晓岫.中国民俗学概论 [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4]孙家正.提高民族文化自觉,做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J].文艺研究,2005,(10)
[5]杜染.守护精神家园: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EB/OL].2006-ll-22
[6]彭金山.关于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若干思考 [EB/OL].2006-03-27
[7]杨群熙.潮汕教育事业发展资料,1934.11,汕头历史文化研究中心,2005
[8]张映秋.近代潮汕人民向外移植及其对潮汕经济开发的影响[M].郑民、梁初鸣,《华侨华人史研究集 (一)》海洋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