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众抗震自救能力研究——以日本国民消解震灾经验为例
2011-08-15雷晓敏
雷晓敏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四川汶川为中心发生了8级大地震,北京、上海、天津、陕西、甘肃等地也有明显的震感。这次地震的突然来袭,灾区的民众没有任何思想准备,致使四川受灾各地的人民遭受了巨大的创伤。课题组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受灾群众在灾害来临时因为缺乏自救意识、没有自救能力,为逃生而不加思考,反而加重了死伤数量,惨状令人震撼。其实,不仅四川地震灾区的民众自救意识与自救能力很差,全国各地的百姓都普遍缺乏震灾时应有的自我保护常识。
鉴于此,本文主要致力于震灾自救意识、自救能力的检讨和养成,力求将之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战略层面来思考。
一、中国民众震灾自救意识检讨
四川地震之后,中国把5月12日确立为震灾日。全国各地政府在震灾日进行了丰富多样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课题组意识到,仅仅在这一天做宣传是远远不够的。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民众的自救意识和自救能力的培养是扎实细致的生存活动或生命保护行为,是政府和全体民众必须时刻关心的事情,是一个民族高质量生存并且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素质和重要理念。四川地震已经过去两年多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灾害的教训逐渐淡漠,甚至已经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关于民众在震灾中和震灾后自救的话题只能成为个别部门和部分专家的职能用语。我们课题组决定将调研结果发表出来,以期引起社会各层面对安全意识的日常性警惕。
汶川地震确实是巨大的灾难。山崩地裂,川谷陵替,家园倾圮,生灵涂炭。大自然对灾区的打击冷酷无情。由此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给人们心灵的伤害是深刻、惨痛而且巨大的。需要反思的是,在自然无情之际,人应该做些什么。让调研组感受最深的是灾民在大地震面前的“知识缺口”与“精神失重”。暴风骤雨从天而降,地动山摇脚下突起,人们茫然不知所措,一片慌乱,惊惧万状。毋庸讳言,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有关地震知识的教育很不到位。对地震常识没有必要的了解,对突发灾难没有心理上的准备,面对死神般的天灾,自然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大多数灾民缺乏基本的逃生常识,其结果只能是两种,或束手待毙,或被动待援。
在中国,每当灾难来临时,国家总理和政府领导及时亲赴现场救灾;人民子弟兵不顾生命危险出现在抢险救灾的现场;四方群众纷纷伸出援手为灾区捐款、捐物……,这些举措都是非常好的,表现出国家和政府勤政爱民的良好风范,体现了各族民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古道热肠。国家是人民的国家,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同胞是自己的同胞,如此作为,值得称道。笔者将会就此话题专文论述。这里只想探讨民众的抗震自救能力问题。古语说“居安思危”,“思危有备”,“有备无患”。救助固然重要,自救更需要提倡。不论是地震,还是其他灾害,除了中央和各级政府的救援工作以外,民众的自救是第一时间所能实施的切实有效的宝贵手段。因而,有必要将民众的抗震自救能力问题像政府救灾职责一样,提到国家的战略高度来认识。
调研组在中国的部分城市(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地震等自然灾害固然凶险,但是比之更可怕的是大多数人不懂得自救常识,缺乏自救能力。人们没有接受过诸如地震、火灾等突发事件的科普教育和逃生技能训练,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地自救。各级政府对民众应对自然灾害的相关宣传教育还不到位,民众自身的思想重视也不到位。地震等自然灾害是人类无法预先准确掌控的,但是有关部门对青少年学生、城市社区以及村镇居民的应有宣传教育比较薄弱,安全防范的举措也相当疲软,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伤亡却未能免除。为了将突发事件的灾害损失减低到较小的程度,宣传教育民众自救的举措是必不可少的。
政府应该投入师资与经费,对学校、社区、农村基层居民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甚至应该举办抗震救灾的能力培训。让全国民众把安全意识时刻记在心上,即使灾难降临,也能从容应对,以便把灾害造成的损失减低到最小的程度。在民众心里确立深刻的安全意识,让他们掌握必要的避险知识,这本身就是生命关爱,是与灾害的竞争和较量。尤其是对少年儿童的安全意识教育和避险自救能力培养,堪称百年大计,刻不容缓。
二、日本民众震灾自救措施借鉴
日本民众抗震救灾能力之强堪称世界之最。日本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是世界上地震最多的国家之一。每年要经受1000多起有感地震。6级以上的地震时有发生。正是这种震灾高发的生态环境,造就了日本朝野对地震超乎寻常的思想认识与应对能力。
据日本气象厅及USGS资料统计,1955年至2004 年的59年里,日本共发生210次里氏6级以上的地震,约占世界地震总数的四分之一,但日本在地震中遇难人数却相对较少,仅占世界死亡人数的0.4%左右。特别是近30年来,日本国家和民众的抗灾减灾能力明显提高。到过日本的人都有一个十分深刻的印象,这个国家的抗震救灾观念非常强烈,国民的抗灾自救能力相当熟练,从年迈的老人到小学儿童,视防震如重要的生存作业。在许多外国媒体和个人观感中都提到日本国民训练有素的应急行动。遇到地震灾变,日本国民一如进入日常所经历的严肃的操练,动作普遍迅速,心态也比较平稳,可称临大震而方寸不乱,遇重灾而秩序如常。
提高国民抗震自救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政府管理能力高低的重要尺度。诚然,国家、政府、社会应该对公民的安全承担起重大的责任。在这方面,日本政府可以说是一个高效能的抗震指挥枢纽和减灾管理的范例。这里要指出的是,其高效能的运作首先体现在提高国民的抗震自救能力方面,在人心向背的意义上讲,政府的高效恰恰来自自然灾害的教训和民众意志以及民众智慧的促动。
从政府方面而言,抗震政策的进步有一个过程。在1923年9月1日关东大地震中,死亡人数多达14.3万人,伤残10.4万人,50万人无家可归。财产损失非常巨大,仅房屋就毁坏45万栋。各类研究都把灾难完全归咎于“大震”,这并不错,那次地震确实达到了7.9级,但是比天灾更严重的是人祸。日本政府当时亟于军事扩张,防震抗灾问题并未得到高度重视。这也是“9·1”大地震灾害惨烈的一个被历史遮蔽着的重要原因。比较1995年1月17日的阪神震灾,同样是7级以上的大地震,灾区涉及大阪和神户等人口聚集区,死亡6000人以上,受伤43000人,毁坏房屋209000栋,直接经济损失达10万亿日元[1]。与关东大地震对比,人员伤亡和建筑损毁情况相对而言比较轻。即便如此,日本政府在地震的全国性布局上重关东而轻关西,仍然受到多方面的批评。此外,官方在应对阪神地震初期的迟钝一直被日本国内外有识之士诟病。其实,日本政府在震后处理方面还是比较到位的,十年恢复重建工作很有成效。从1923年到1995年,日本的综合国力明显强大。至少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日本政府把更多的心思用在了防灾抗灾方面,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政府的这些进步很大程度上是公民强烈推动的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民主化进程明显加快,老百姓的意愿得以舒展,抗震救灾意志的表达也体现在以上各种官方的政策法规当中。
1961年日本政府颁布《灾害对策基本法》,这是一个重要的提高。之后,日本还相继制订了《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置法》、《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置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1982年5月内阁做出决定,将每年的9月1日定为“防灾日”,8月30日到9月5日设为“防灾周”,在此期间举办各种宣传普及活动。举国上下办展览、做宣传、抗震演练、模拟体验,抗震救灾教育之普及,可谓深入人心[2]。日本国民一向以服从命令著称,但是在对待地震等大灾的大政方针上,他们不仅守规矩而勤培训,而且敢于表达,善于维权。从世界范围来看,日本国家在灾害对策的法律法规方面的建设堪称相当完善。
从上个世纪初到1961年,再到今天,日本国家和民众在抗震能力方面的进步,让世人刮目相看。就老百姓来说,抗震减灾和自我救助能力的提升十分令人钦佩。至少自2003年关东大地震以来,日本居民的抗震减灾和临危自救的智慧和决心与日俱增,民间的危机感和自动心逐渐从社会、家庭生活经验的层面上升为国家政策。“救生袋”的发明来自民间。自助、互助、公助的层次起自邻里。隔震、减震、防震的技术发自民居。志愿队伍的组织源于乡镇。监督揭发建筑行业官商勾结、危害抗震法规的主力军在于民众。上了岁数的普通老人会像哲学家一样,告诉你地震不是敌人,而是时刻伴我们同行的自然。甫读小学的一般儿童可以给你稚气十足地表演在震起12秒内完成自我保护动作。几乎每个日本人都能像说出自己的姓名一样,告诉你如何选头盔、用坐垫、提“救生袋”、钻桌底等避震减灾措施。在1995年阪神地震中,85%的灾民是在政府救援队赶到前通过自救和邻里互助脱险逃生的。
值得一提的还有日本民众的互爱以至远爱意识。他们养成了在地震灾难中相互救助的爱心和风尚。在不少日本人看来,救助别人也就是救助自己。在我国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日本救援队很快赶赴中心灾区抢险救生。日本的民间慈善组织和商业团体纷纷伸出援手,捐款捐物,送上一份份爱心。当时在日本访问的一个中国观光团亲眼目睹日本许多城市旅行社为中国灾区举办的募捐活动。有一则报道称,一个在中国工作的日本人给自己远在家乡的老母亲打电话,老人家说“我这里没问题,他们(中国)那边很危急,多帮帮他们”。爱心是对付灾难的最佳法宝。自爱、互爱、大爱是人类面对大地震不可或缺的保护神。这个神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唤起她,就等于启动了减灾救灾的保险阀。
三、中国民众震灾自救意识养成
中国民众的震灾自救意识比较薄弱,这从唐山、汶川、玉树的大地震中都能看得出来。为什么民众抗震减灾意识较弱?如何有效提高民众的防震救灾能力?民众在震灾中的自救能力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和人民不得不思考的重要问题。
中国境内有几条地震带。虽然研究地震的中国人自古就有,早在东汉时期就有地动仪的试制,但是从总体上看,在中国历史上,地震更多地是被灵异化。官方和民间都曾把地震看作上苍惩戒人世的天意震怒,主流意识把防范的重点导向了祭拜天地和修德娱神方面[3]。20世纪初,没落的清政府在人文减灾和科技抗震方面没有什么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30年,“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思想遮蔽了提高民众防灾减灾意识的应有方略。即便是唐山大地震也未让社会各界转换观念。近30年国家把全部心思放在了发展经济方面,安全意识也在抓,但是很不得力。矿难、火灾、水患屡见不绝,地震接二连三发生,激起方方面面的警惕,但是举国上下的反思和人人自救意识还是有待提高[4]。绝大多数民众仍然寄希望于科学仪器的发达和强大的政府与强大的军队在地震中解救灾民于危难。直到今天,舆论导向和民众心理仍然缺乏对震灾中自救的强调性引领。
人们更多地是要求政府这样那样,却忽视了民众也应该有所作为。毫无疑问,国家和政府作为民众意志和民众利益的集中体现,应该为国民排忧解难。可是我们不能忘记,每一个民众都是国家和政府的血肉细胞,是国家和政府的主人和基础。面对地震这样的国民之灾难,国家和政府绝对要负起力挽狂澜的责任,要拿出解民众于水深火热的能力和措施。而作为国家主人翁和自己生命载体的民众,也必须努力学习防灾、抗灾、减灾、自救的知识和本领,必须懂得与政府互动,懂得给政府提出合理的要求和提供应该的支持,懂得监督和纠正政府的缺点与失误,这样的民众才算是有责任心的民众、有觉悟的民众和有智慧的民众。
民众要想在震灾中实现自救,当然需要学习抗震救灾特别是自救的相关知识。在汶川地震后,全国各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山西省太原市编辑了《太原防震减灾知识市民手册》与《中小学生地震科普知识一节课》光盘;江西省洪泽县编辑了《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和《防震减灾宣传画册》;贵州省举办防震减灾知识培训班;安徽省发起了防震减灾知识进社区的活动,宣传避震知识和自救互救知识;重庆地震局举行防震减灾知识公益宣传活动;四川省眉山市为全市交通系统干部进行防震减灾知识宣传;云南省地震局震害防御处与盘龙区任旗营居委会联合举办主题为“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高社区防灾能力”的科普宣传活动,吸引了众多居民的参与;大连市派代表团到日本学习防震抗震减灾自救的先进经验。在教育民众防震减灾自助互助公助方面,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界需要通力合作和大力投入。政府的法律法规务必申明昭著,在监测、救援、灾后重建等方面舍得资源。诸如此类的活动都说明中国在行动,说明大地震的破坏性触动了我国政府和国民的灾害自救神经。
抗震自助、互助和公助必须成龙配套。全民防震演习应该成为定期课题。各类学校至少每学期举行一次防震减灾自救教育。让防震救助知识和技术成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生活常识。兴建或改造公园要像日本那样,考虑在震灾时改作灾民收容中心的用途,尽可能把道路加宽到4米,便于救急车辆出入。房地产开发商和居民建造房屋一定得考虑减震隔震消震的设计。购房者看房,务必首先考虑楼盘的抗震救灾性能。一个中型的城市至少应该有一部地震模拟器。商业界要提供实用、好用和耐用的抗震自救物品。家庭、学校、旅馆、医院、交通运输、公私建筑业等都得把抗震、减灾、救急、重建等危难状态充分地落到实处。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把握命运在于每个人平时学到的抗灾知识和减灾自救能力,在于日常养成的消灾免灾优良习惯。有一位日本朋友说,中国人交际迟到拖沓而爱惜每一秒,养成一个好习惯就等于延长了生命。这个观念对于防震减灾是很有启发的。大地震最有效避护自保的12秒完全可能在日常分秒必争的习惯中锻炼出来。抢夺时间,就是把握命运。抢夺时间,就是爱惜生命。
在本文付梓之际,日本又传来了大地震的消息。2011 年3月11日14时46分(北京时间13时46分),在西太平洋国际海域发生了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8.1度,东经142.6度。地震引发的海啸掀起23米的浪潮,岩手、宫城、福岛三县遭受重创。东京有强烈震感。日本官方确认,地震海啸已造成8277人死亡,失踪12272人(2011年3月20日)。地震发生后,日本政府迅速做出反应,在首相官邸危机管理中心设立对策室,召集所有内阁成员集体应对。首相菅直人呼吁政府有关部门竭诚合作,调集所有资源尽全力减少震区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值得一提的是,灾区民众在如此大灾中临危不乱,多处难民聚集点秩序井然。从电视画面可知,有些数万人出入和辗转的避难场地,没有任何混乱迹象。几万难民撤离之处,干净整洁,无任何垃圾遗弃。在东京以及日本各地,工农商学各界总动员。不仅救援物资迅速运往灾区,而且全国性的节电、节能,为抗震救灾贡献力量。日本民众饱受地震破坏而不屈不挠,在经磨历劫中养成了团结互助的精神,让全世界为之动容。日本民众抗震救灾的意识和觉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民众的抗灾自救意识之强弱,是一个民族能否禀命造化的测试点。民众抗灾自救能力之高下,是一个国家是否可以经久不衰的晴雨表。一个国家和政府能否有效地提高民众的抗灾自救水平,是这个政权是否真正以人为本和为民服务的直接表达。一个公民能否努力提高抗灾自救意识和能力,则是其是否爱惜生命和为家人负责、为社会负责、为历史负责的生存价值的增值。自救者,人救之。自助者,天助也。
[1]神户大学编. 日本阪神大地震研究[M].宋金文、邵建国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5.
[2] 杨小川,杜玲莉.中日地震灾害应对比较研究——以汶川和阪神大地震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0 (9) : 40-43.
[3] 方宁.地震灾害的哲学反思[J].科技创业,2010(01):133-135 .
[4] 李维维.从汶川地震救灾谈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研究[J].决策探索,2008(5): 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