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惯性、经济考量?——从天然气争端看俄经济外交
2011-08-15王树春
王树春 苏 晓
一、俄乌、俄白之间的天然气争端
(一)俄乌天然气争端“三起三落”:2006年、2008年、2009年
第一次俄乌天然气争端发生于2006年的新年前夕,围绕着天然气涨价问题,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关系骤然紧张。由于白未满足俄2005年12月31日24时的时限,俄罗斯在2006年的新年来临之际毅然决然地切断了对乌克兰的天然气供应,世界舆论顿时哗然。
2005年3月,乌克兰建议俄罗斯将天然气从乌克兰过境价格提高到每千立方米每百公里2至2.5美元;俄罗斯则建议从2006年1月1日起以每千立方米每百公里1.5美元至1.75美元的价格向乌克兰支付天然气过境费,同时把向乌克兰供应的天然气价格提高至每千立方米160美元。乌克兰迟迟没有回应,俄罗斯认为乌克兰方错过了谈判时机,依据新的市场行情又将天然气价格升至每千立方米230美元。针对俄罗斯的提价要求,乌克兰希望分阶段提价,以减少对国内相关行业造成的冲击。俄乌双方就此展开了谈判,乌克兰要求按每千立方米50美元购买俄罗斯的天然气;俄罗斯则要求乌克兰按每千立方米230美元的市场价格购买,谈判陷入僵局。为了打破僵局,俄罗斯提出设立3个月过渡期,过渡期内天然气价格仍然是每千立方米50美元,然后分阶段过渡到每千立方米230美元;或者俄罗斯向乌克兰提供36美元的商业贷款用于支付天然气费用,两个建议均遭到乌克兰的拒绝[1]。由于无法弥补俄乌两国在价格上的巨大差异,谈判最终破裂,酿成了“断气”风波,乌克兰和欧盟均受影响。俄乌两国在天然气问题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俄罗斯需要乌克兰的过境通道,乌克兰需要俄罗斯的天然气,长时间“断气”对谁都没有好处,再加上来自欧盟国家的外界压力,两天后,乌克兰终于屈服了。双方于1月4日就天然气价格等相关问题签署了为期5年的合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以每千立方米230美元的价格把俄罗斯天然气出售给中介公司“俄乌能源”公司,“俄乌能源”公司再把俄罗斯天然气与来自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廉价天然气进行混合,再以每千立方米95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乌克兰;俄罗斯天然气经乌克兰境内出口到欧盟国家的过境费由原来的每千立方米每百公里1.09美元提高至1.6美元。至此,俄乌之间最严重的一次天然气争端结束。
此后俄乌双方在天然气价格和债务偿还问题上依然争执不断,第二次俄乌天然气争端爆发。2008年3月3日和4日,乌偿还天然气债务问题谈判破裂,俄气公司先后两次减少对乌供气量,削减总幅度达50%。经过多轮谈判,乌俄就解决债务等问题达成一致,并签署了2008年的供气合同:俄乌两国达成了2008年的天然气价格——179.5美元/千立方米,这个价格仍旧远低于市场价。双方还同意取消“俄乌能源”公司,直接由乌克兰石油天然气公司购买来自俄罗斯的天然气。此外,双方表示将尽快就下一年度的供应价格达成一致。
金融危机爆发使两国财政压力增大,2009年1月双方又发生了第三次争端,俄罗斯与乌克兰关于天然气的角斗趋于白热化。第三次争端殃及欧洲17国,迫使欧盟出面调停。2008年底,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Gazprom)与乌克兰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Нафтогаз)关于2009年供气合同的谈判因双方立场各异,无果而终。俄于2009年1月1日正式停止了向乌供气。直到9日,普京在莫斯科与托波拉内克签署了由欧洲、俄罗斯、乌克兰三方代表参加的“建立俄罗斯天然气输往欧洲过境国际监察协议”,局面才得到缓和。
(二)俄白天然气争端“从摩擦到战争”:2004年、2007年,2010年
俄白第一次天然气争端发生在2004年1月、2月(相互威胁、相互妥协):2003年底至2004年初,俄罗斯与白俄罗斯就2004年天然气供应价格进行磋商,俄罗斯准备以每千立方米50美元的价格向白俄罗斯提供天然气,白俄罗斯则依然坚持原来的每千立方米30美元的俄国内价格。谈判陷入僵局,白俄罗斯反对天然气涨价,并以拒签俄罗斯与白俄罗斯天然气合资公司协议为要挟;俄罗斯则在2004年1月1日、1月24日和2月18日三次切断对白俄罗斯的天然气供应,并中止了过境天然气运输业务,引发俄白之间的天然气“断气”风波。白俄罗斯卢卡申科总统指责俄罗斯的行为是“高级恐怖主义”,但还是要求白俄罗斯政府按照俄罗斯政府提出的条件签订天然气供应条约。2004年2月19日,俄白双方达成妥协,签署了新的天然气供应合同。根据合同,俄罗斯将以折中价每千立方米46.68美元向白俄罗斯供应天然气,俄罗斯恢复对白俄罗斯天然气供应及过境天然气运输业务,但俄罗斯仍然没有得到白俄罗斯天然气运输公司的股份,俄罗斯对此耿耿于怀。
2007年俄白天然气第二次摩擦。第一次俄乌天然气争端结束后不久,俄罗斯声称将提高对所有独联体国家的天然气供应价格,其中也包括白俄罗斯。2006年3月30日,俄罗斯宣布2007年白俄罗斯必须按欧洲价格支付天然气费用。俄罗斯先后提出每千立方米200美元、每千立方米140美元的方案,均遭到白俄罗斯的拒绝。12月26日,俄罗斯建议白俄罗斯以每千立方米75美元现金再加上30美元白俄罗斯天然气运输公司股票来购买俄罗斯天然气,白俄罗斯则坚持每千立方米45美元现金再加上30美元的白俄罗斯天然气运输公司股票。随后,俄白分别以断气和断运互相威胁。在最后期限到来之前的12月31日23点58分,俄白两国终于就天然气价格达成一致,双方签署了《2007年至2011年天然气供货及其过境运输合同》。根据合同:
1. 2007年白俄罗斯将以每千立方米100美元的价格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俄罗斯天然气过境白俄罗斯领土的费用从目前每千立方米每百公里0.75美元提高到1.45美元;
2. 俄罗斯收购白俄罗斯天然气运输公司50%的股份,价格为25亿美元,在4年中以现金支付给白俄罗斯;
3. 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天然气价格公式同鹿特丹油品市场一揽子价格挂钩,价格按照公式每季度确定一次,俄罗斯向白俄罗斯供气价格将逐年上调,2008年的价格为欧洲价格的67%,2009年为80%,2010年为90%,最终到2011年完全过渡到欧洲市场价格;
4. 无论是天然气购买费用或者过境费用一律以现金支付,俄白两国之间持续多年的易货交易结束。俄白之间的天然气第二次争端以双方的妥协收场。
2010年,俄白之间的天然气冲突再度升级,爆发第三次争端。2010年6月19日,俄罗斯与白俄罗斯未能就天然气债务达成协议。俄6月21日起减少对白俄罗斯的天然气供应,白俄罗斯以关闭境内俄通往欧洲的天然气输送管道作出回应。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在会见俄国外长拉夫罗夫时称,事件已变成“天然气战争”。6月23日,立陶宛供气商“Lietuvos dujos”发布消息说,立陶宛和加里宁格勒州收到的通过白俄罗斯中转的俄罗斯天然气供应量比以往减少近30%。同时,该公司还向立陶宛有关国家部门、“俄气”公司进行了通报。本次争端原因主要是债务未清。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6月22日在会见到访的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时表示,“俄气”今年以来拖欠白俄罗斯过境运输费2.6亿美元,同时承认白俄欠俄国进口天然气费用1.92亿美元,建议俄白双方结清相互拖欠的款项。“俄气”7月2日发布消息称,该公司与白俄罗斯天然气运输公司已签《2007-2011年天然气供应与过境运输协议补充协议》。根据该补充协议,2010年俄罗斯天然气经白俄罗斯的过境费为每千立方米天然气百公里1.88美元,至此俄白天然气纠纷终告一段落。
二、俄罗斯的经济外交开始发威
(一)俄罗斯天然气领域折射的“经济外交”政策
许多人都认为,俄罗斯对乌克兰采取提高天然气价格的行为,是俄罗斯的政治惯性。为了震慑乌克兰的“西进”路线而采取的报复性行为,是乌政府推行亲西方政策的必然结果。的确,乌政府一系列的脱离俄罗斯的举动,确实让人容易做出这样的结论。如果这个结论成立的话,那么我们将无法解释俄罗斯对白俄罗斯所采取的提高天然气价格的行为。因为白俄罗斯是俄罗斯最亲密的盟友,俄白关系是独联体国家中的样板,两国还要建立联盟国家,况且白俄罗斯从来没有表现出一丝一毫的亲西方倾向。那么白俄罗斯为什么也遭到了与乌克兰同样的“礼遇”呢?
如果把两件事情联系起来看的话,我们会发现政治因素不足以解释俄罗斯提高天然气价格的行为,至少可以说政治因素不是俄罗斯采取此类行为的主要原因,俄罗斯的提价行为更多的是处于经济利益的考量。早在2007年2月1日的年度记者会上,普京总统就指出:“俄罗斯还有很多自身发展中的问题,还有很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之下,需要俄罗斯政府的财政支持,因此,俄罗斯政府决定用国际价格向独联体邻国供应能源,是完全属于经济范畴的问题。”①拉夫罗夫外长也说,俄乌在天然气供应和过境运输问题上的争端纯属经济问题,与政治无关。②乌克兰前燃料与能源部部长博伊科也表示,俄罗斯从来没有利用天然气供应问题来影响乌克兰加入北约的计划。③
目前,俄罗斯对外政策的一个总的原则是:固守最基本的安全利益,在其他目标和方向上则保持灵活性,甚至可以做出较大让步,避免付出不会带来效益的经济代价,尽可能避免与外部世界的对抗。“9·11”事件后的实践表明,在国家基本安全利益得到保证的前提下,俄罗斯推行经济外交的思想越来越明晰,并在对外活动中日益得到强化。
纵观历次天然气争端,起因无非是天然气价格、过境费、管道控制权、市场销售权之争,因此用经济外交来概括当前俄罗斯对外政策的特点是恰当的。正如俄罗斯副外长杰尼索夫指出的,“经济外交已成为俄罗斯对外政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协助与外国进行经贸交往,开展投资合作,与国际经济组织和金融机构以及地方组织进行协调,参与分析和解决全球经济问题,所有这些问题常常处于外交部领导层注意的中心。”④普京更加明确地指出,“在外交部和我国其他涉外机构的工作中,经济外交的比重应该增加。……必须建立这样一种在国外推进和保护我们的经济利益的体系,使之能保障为俄罗斯经济做出最大的贡献,把我们和世界经济实现一体化的各种途径的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2]。”在本文中,所谓“经济外交”是指某些大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在国内经济发展面临困境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解决经济发展问题,在国家基本安全利益得到保证的前提下,作为对一般意义上的外交政策的一种变通,以弥补一般意义上的外交缺欠,外交政策是以追求经济利益为取向的一种外交活动表现形式[3]。俄罗斯的经济外交是指在其基本安全利益(维护国家主权和保障领土完整)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外交政策要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并以经济利益获得的多寡来衡量外交政策的成效。具体含义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指通过外交活动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消除国际市场对俄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歧视性政策;二是指外交政策要为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活动提供外交方面的保障,为国家吸引国外投资,促进对外经济发展,拉动国家经济水平的提升服务。
目前,俄罗斯在油气过境运输方面的基本政策是:与过境国发展互利关系,在使过境国得到相应经济实惠的同时,消除油气过境的障碍;“软硬兼施”,加大对过境国政府决策的影响;尽可能减少过境国数量,从本国直接将油气输往消费国;争取邻近地区国家的油气尽可能多地过境俄国本土,以增大俄的控制能力和战略地位。⑤
苏联解体使管道过境问题成为困扰俄罗斯能源出口的瓶颈,也成为其他国家制约俄罗斯的重要手段。为达到既突破能源过境运输方面的制约、保证本国油气外运的安全顺畅,又增强对周边国家的地缘政治影响、巩固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地位的双重目的,俄罗斯一方面提出了修建通向欧洲和亚太新的油气管道方案,另一方面加强了对周边地区油气运输管道的控制。在这种背景下,俄罗斯在后苏联地区的能源政策是从国家计划向欧亚市场转变[4]。也就是,既然是独立国家,国家之间的关系就要向市场经济过渡,就要遵循市场原则。既然俄罗斯供应给独联体其他国家的天然气价格都上涨了,⑥那么出口到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天然气价格就没有理由不上涨。这一系列涨价行为处处彰显出俄罗斯在“经济外交”理念下对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天然气管道、市场控制权的争夺。
(二)从俄乌争端看“经济外交”——以俄乌天然气的前两次争端为例
从本质来说,2006年俄乌天然气合同反映了两国立场的折中,对俄乌能源公司的控制权之争是俄乌两国不断发生纷争的根源所在。俄乌能源公司成立于2004年7月29日,注册地点是瑞士,该公司负责为乌克兰购买土库曼斯坦等中亚国家的天然气,然后将所购买的天然气过境俄罗斯运往乌克兰,并投资发展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俄乌能源公司由俄罗斯天然气工业银行、奥地利赖夫埃森银行和少量的乌克兰私人投资者共同注资成立,由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乌克兰石油天然气公司、俄罗斯天然气工业银行和赖夫埃森银行领导层代表组成的协调委员会负责公司的经营管理[4]p.213。在公司中,俄罗斯握有50%的股份。换句话说,这是一个俄罗斯控股的公司。众所周知,俄罗斯是乌克兰能源的主要供应国,乌克兰是俄罗斯向欧洲能源出口的主要输出国,⑦保证乌克兰长期得到俄罗斯天然气是由乌克兰长期过境运输俄罗斯天然气来保证的。过境运输和提供天然气是俄乌能源合作中的两个核心问题。原来,俄罗斯一直用一定数量的天然气来抵冲过境费,但这种方式产生了诸多弊端,最直接的弊端是乌克兰长期拖欠俄罗斯的天然气债务不还。乌克兰欠俄罗斯天然气的债务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乌克兰截留俄罗斯输入欧洲的天然气;二是乌克兰欠俄罗斯的天然气债务[1]p.142。 俄罗斯一直要求乌克兰“用管道换取燃气低价”,这一目的始终没有达到,也没有达到直接控股乌克兰天然气系统的目的,但通过俄罗斯控股的俄乌能源公司,基本垄断了中亚输气管道使用权,购买和销售中亚天然气,阻止竞争者进入欧洲市场,切断乌克兰天然气的亚洲来源,增强了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控制力。通过俄乌天然气合同,俄乌能源公司成为了乌克兰天然气的直接供应商,由它直接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和中亚一些国家购买天然气,然后再由它将中亚国家的天然气过境俄罗斯运输到乌克兰进行出售,基本切断了乌克兰与中亚国家的天然气联系。俄乌能源公司在乌克兰的合作伙伴是乌克兰天然气能源公司,这个公司也是由俄乌能源公司和乌克兰石油天然气公司联合组建,同时,俄乌能源公司与乌克兰天然气能源公司共同分割了乌克兰的天然气国内市场。可以说,俄罗斯达到了一石数鸟的目的,既控制乌克兰天然气的外部来源,又控制了乌克兰的国内市场,实现了其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也正因为如此,此后的几年里,乌克兰一直想摆脱这个合同,确切地说是摆脱俄乌能源公司对乌克兰天然气工业的控制与束缚。三次争端表面上看是天然气债务和价格问题,实质还是管线、市场控制权之争。
从合同内容来看,最直接和表面的结果是没有提到俄乌能源公司,但“俄气”仍强硬地坚持要继续保留俄乌能源公司。在这种情况下,乌克兰则提出,如果实在要保留该公司也可以,但它将不能够进入乌克兰境内,只能在俄罗斯境内将天然气销售给乌克兰石油天然气公司。俄乌能源公司在乌克兰的合作伙伴——垄断进口商乌克兰天然气能源公司将不复存在。因为乌政府认为乌克兰天然气能源公司是在贿赂的基础上霸占了整个乌克兰国内市场。因此,要用国有企业乌克兰石油天然气公司代替乌气成为俄乌能源公司在乌克兰的合作伙伴。乌克兰石油天然气公司将获得所有来自俄罗斯的天然气并向乌克兰国内销售。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的子公司——天然气工业乌克兰销售公司将从5月1日起向俄乌能源公司合伙人德米特里·费尔塔什控制的工业企业供应天然气。这样,在天然气供应模式的框架内,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将向俄乌能源公司出售天然气,而俄乌能源公司将把天然气转售给乌克兰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后者将把天然气销售给天然气工业乌克兰销售公司。而天然气工业乌克兰销售公司则是俄乌能源公司共同所有者的下属单位。俄乌双方通过妥协实现了“共赢”,双方都保全了“面子”。俄罗斯通过“经济外交”,依然没有失去俄乌能源公司,它在乌克兰天然气领域依然保留了自己的影响,经济利益将会是有保障的。
(三)从俄白争端看“经济外交”
俄白之间的争端同样反应了俄罗斯的“经济外交”政策。就短期原因而言,俄罗斯选择此时“为难”白俄罗斯,根源在于俄白哈三国关税同盟问题。就长期因素来看,此次天然气危机源于两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利益之争,是两国长期经济关系不顺畅的一次集中反映。俄罗斯于2004年起不惜以三次切断对白俄罗斯的天然气供应为手段逼迫白俄罗斯提价,于2006年底实现了收购白俄罗斯天然气运输公司50%股份的夙愿,又于2008年提出将供应给白俄罗斯的天然气价格提高至每千立方米128美元。不断提价的背后是俄罗斯服务于经济利益的“经济外交”政策。
近年来,俄白关系中务实因素增多,俄奉行本国利益优先原则,在经济利益问题上对白不再那么“优待”,而是逐步采取“亲兄弟,明算账”的做法。两国一体化进程看似平稳发展,实际上暗流涌动,摩擦不断。俄白关系难以顺畅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两国联盟关系存在不同理解、在国际政治问题上的立场有差异。白俄罗斯认为自己是俄罗斯的西部屏障,充当了俄罗斯的“盾牌”,牺牲部分主权和利益换取了俄罗斯的安全,因此理应得到补偿。俄方认可屏障之说,但同时指出俄向白提供安全保护,承担了白大部分防备预算,两国结盟是共赢之事,不存在谁欠谁的问题;俄在经济上对白已经颇为照顾,白方不应“得寸进尺”。
由此可见,应该更多地从经济层面来解读俄罗斯对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所采取的提高天然气价格的行为,其核心是围绕着收购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天然气系统的股份进行的,完全符合俄罗斯经济外交构想的思想。在基本安全保证的情况下,外交要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要努力实现对外经济活动的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三、对中国的启示意义
在俄罗斯对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实施的经济外交中,鲜明地体现了经济外交的两个重要特点:两重性、易妥协性。
把“经济外交”保持在一个适当的限度内,恰当而适度地推行“经济外交”,就能够发挥“经济外交”本身所具有的积极作用。相反,片面追求本国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推行损人利己的“经济外交”,把“经济外交”推向极至,最终必将导致国家之间经济合作困境,使各方的国家利益受损[3]p.46-47。
在俄罗斯经济发展面临困难的情况下,俄罗斯在对外经济活动中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本无可厚非,毕竟国际体系中的任何国家主体都是趋利的理性行为体。但俄罗斯民族爱走极端的民族性格在争端中也暴露无遗,给人一种为获得经济利益不择手段之嫌,引起了欧美国家的心理恐慌。欧盟国家虽然对争端表现出平和心态,并对争端的和平解决表示欢迎,但一旦俄罗斯出口欧盟国家的天然气出现输送问题,将直接影响到欧盟国家对俄罗斯天然气产业的信任度,甚至对俄罗斯能否作为欧盟国家可靠的能源供应者表示怀疑。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麦科马克称:“这种草率行为(指切断对乌克兰的天然气供应)造成了该地区能源供应的不稳定,由此引发的严重问题是,俄罗斯是否在利用能源问题施加政治压力。”⑧欧美国家甚至认为,俄罗斯正在利用能源来讹诈世界。俄罗斯作为世界可靠能源供应者的形象在争端中遭到程度不同的损害。
对比一下“经济外交”与“政治外交”的特点,我们不难发现,“经济外交”与“政治外交”的一个显著不同之处在于,“政治外交”更具“钢性”,而“经济外交”更具“柔性”。所谓“钢性”是指更难以达成妥协,因为国际政治的实质是权力的争夺,把持权力的国家一般决不会愿意其他国家与之分享权力,更关心相对收益,即谁获得的利益更多,所以以合作求安全尽管说起来容易,但实际操作而很难,这也是合作安全到目前为止取得的成效不大的一个重要原因。相反,所谓“柔性”是指更容易达成妥协,因为经济利益一般很难一国独享,各国往往追求的是绝对收益,即大家都能获得利益,而不是相对收益,即谁获得的利益更多[3]p.49-50。在这些争端中,俄罗斯与乌克兰、俄罗斯与白俄罗斯之间虽然都曾以“断气”或切断交通运输相威胁,甚至还不同程度地发生了“断气”危机,但它们最终还是以妥协与让步达成了协议。经济外交不同于政治外交的特点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三起三落”俄乌天然气争端与愈演愈烈的俄白天然气争端,受影响的不仅有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还有需要从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过境进口俄罗斯天然气的欧盟国家。使得欧盟国家天然气价格陡然增长,使国际能源市场上石油价格上涨,一些国家汇市出现浮动。让欧盟国家的人民体验到了冬日的严寒,也让世界各国的人民再次看到了国家经济安全(尤其是能源安全)的重要性。争端引起了欧洲的警惕,如何减少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设立天然气储备与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被欧盟提上了议事日程。
作为世界能源进口及消费大国,中国虽然与这场危机毫无瓜葛,但也有必要未雨绸缪。为避免在发生商业或其他纠纷的情况下受制于人,中国应及早探索能源战略多元化之路,具体包括:信息多元化, 即依靠收集官方信息、学术研究信息的方式加大对世界能源市场信息的掌握,例如对俄罗斯这样能源伙伴战略意图、战术手段、争端底限的研究;对欧盟这个成熟能源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风险规避、危机处理信息的深入掌握等等。品种多元化,能源品种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与太阳有关的能源(石油、天然气、煤即属此类);
第二类是与地球内部的热能有关的能源;
第三类是与原子核反应有关的能源;
第四类是与地球一月球一太阳相互联系有关的能源,如潮汐能。
品种多元化即认识到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不仅仅需要第一种类的含碳能源,更需要从长远角度发展第二种类的非碳能源如风能、热能,还需发展后三个种类的清洁能源,并出台能源战略确定各品种比例。渠道多元化,既包括能源进口渠道多元化和能源出口渠道多元化,也包括能源运输方式多元化等等。
以天然气为例,从天然气运输管道系统建设方面考虑,应使获取天然气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如除了推进中俄天然气管道建设,还应加强与中亚、南亚天然气产地国和过境国合作,加大天然气进口管线多元化,此外,液化天然气也应成为今后中国国家能源构成的重要部分。
总的来说,中国既要学会适应国际能源规则、天然气市场的运营模式、定价机制、输气管网体系、战略储备布局及应急处理机制等,对其中方方面面的信息进行分析,为中国建立国内、国际天然气管道和市场提供借鉴和参考,还要学会规避国际能源合作中的意外风险。既要实现能源来源的多元化和能源种类的多样化,还要逐步降低能源的对外依存度和能源的消耗量,这或许就是我们应该从俄白、俄乌天然气争端中所获得的启示。
注释:
① 转引自冯玉军:“黑金”与“蓝流”:俄罗斯的“能源血液”流向,《世界知识》2007年第4期。
② 俄罗斯称与乌克兰天然气争端纯属经济问题,http://news.sina.com.cn/w/2005-12-25/03487815112s.shtml.
③ 乌克兰议员:俄罗斯未利用天然气杠杆影响乌加入北约,http://rusnews.cn/guojiyaowen/guoji_cis/20080425/42122063.html.
④ 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дипломатия России на подъёме,http://www.diplomatrus.ru/page.php?dyear=2003&dmon=03&dp age=006&dlang=0
⑤ 转引自冯玉军:“黑金”与“蓝流”:俄罗斯的“能源血液”流向,《世界知识》2007年第4期。
⑥ 俄罗斯对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出口的天然气价格从原来的63美元和56美元都提高到110美元;对摩尔多瓦则从80美元猛涨到160美元;波罗的海三国的价格在120美元;波兰和其他欧洲国家能拿到的价格都超过了200美元。
⑦ 俄罗斯出口到欧洲的天然气,80%要经过乌克兰境内。
⑧ 美国介入俄罗斯乌克兰天然气之争,http://news.sina.com.cn/w/2006-01-03/10318760936.shtml.
[1] 顾志红. 普京安邦之道——俄罗斯近邻外交[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普京.普京文集——文章和讲话选集[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52.
[3] 郑 羽.独联体十年[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3] 王树春.经济外交与中俄关系[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9-50.
[4](俄)日兹宁. 俄罗斯能源外交[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成键.俄罗斯天然气外交浅析[J].俄罗斯研究, 2006(1):26-29.
[6]Rothsrein,Bo.(2003).Socialcapitalandthequalityofgovernm ent:thecausalmechanism,布达佩斯高级研究所。
[7] 庞昌伟,张 萌.纳布科天然气管道与欧俄能源博弈[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3): 116-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