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美“面子观”看中国对外商务活动中的应对策略

2011-08-15

战略决策研究 2011年3期
关键词:面子谈判

于 淼

人们在日常交际过程中,都会成为一个具有面子需求的理性人。面子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东方和西方文化由于历史积淀和价值观念的不同,有着不同的面子观。本文旨在对东西方文化背景下“面子”观念的不同含义做一比较研究,以中国代表东方,美国代表西方,并从日常交往礼仪、影视作品中提取个案,力求多视角、深层次地剖析中式和美式面子观,由此解读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为顺利开展国际商务活动提供一定的策略启示。

一、中国文化中的面子观

中国文化中的面子理念以精神需求为核心,颜面的丧失,甚至重于性命的丧失。为了保全乃至留下一世英名,古代有项羽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近代有邓世昌投海殉国以雪北洋水师覆没之耻。现代熟人社会的特色使得中国人更注重保护集体的和谐关系,更在意群体的面子,中国人的面子观反映了以集体依存为特征的理念。

(一)个案研究

个人的荣辱是与集体息息相关的。一旦由于个人原因使得集体面子受损,仅靠个人力量是难以挽回的,因为所失去的不是个人的“面子”,而是集体的“面子”。中国的老百姓经常会为了面子而做一些看起来幼稚可笑的事,这往往是很多人在日常交往中的真实写照。

1.日常交往礼仪

我国学者指出:“面子可以给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至少也能带给人心理上的满足,因此中国人对面子的重视和追求是不遗余力的,追求面子也就成了面子运作的一项主要内容[1]。”在中国人看来,对面子的需求是相互的,你想赢得面子就必须先留意别人的面子,正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显然,“面子”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是无法回避的。

中国的饭局文化已经到了事无巨细的程度,与其说请客是为了吃饭,不如说是为了吃面子。对于饭店的选择,人们考虑的往往是脸面,而不是好吃与否,结果凭空多出了许多面子钱,进了饭店,还要点上一大堆菜,好显得有面子,临到吃完离去,一定要剩下许多才显得阔气。这在中国北方的饭桌文化中尤为突出。在日常客人的接待问题上,如何恰当地给足面子是一门大学问。如果面子小的客人用高档次的宴席招待,而面子大的客人未能得到堪与面子相配的宴席档次,那么,这顿饭的效果往往会事与愿违。

在中国,婚丧嫁娶是人生大事,不管经济条件如何都会大操大办,攀比酒席桌数,攀比礼车辆数,攀比彩礼钱数,劳民又伤财,图的就是面上有光。在中国,宁可人后勒紧裤腰带,都要在人前风光体面,不然辛苦建立起来的面子就会功亏一篑。这几年,房价飞涨,许多人把牙咬碎了也要去买大房子,去搞精装修,回头再啃馒头吃咸菜当“负翁”、当“房奴”,为的就是让别人看着有面子,在如今这个面子社会里,这也是一个无奈的选择。

2.影视作品

美国人对中国文化最深的了解,有一部分是通过影视作品,中式面子的微妙之处在光影世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同为亚裔文化的日本人也把颜面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在电影《精武门》中,李连杰扮演的陈真打败了一名日本武士,常言道“胜败乃兵家常事”,但那名日本武士坚定地认为,自己丢了日本武士道的脸。为了保全“大日本帝国”的面子,在战败后选择了剖腹自杀。正所谓“性命事小,面子事大”。

中国人在日常交流中通常表现得很谦虚,特别是在接受来自对方的肯定时,总是以“哪里哪里、您过奖了”等等来给对方留面子。电视剧《陪读》是一部反映中国父母望子成龙的作品,孩子的成绩就是父母的面子,剧中的几对父母坐在一起谈论子女时,若自己的孩子学习优秀,父母总是满脸的骄傲。听到其他人的赞美,忙不迭地表示自己的孩子还得努力,其实心里很得意,那种明明想炫耀却不想表现得太明显的样子,无不展现了中式面子工程的精髓!

二、美国文化中的面子观

相对而言,美国人似乎很少会主动谈到面子,是他们不关心面子吗?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中国人和美国人对于“面子”概念有着截然不同的认知差异,通常来说,美国人把自由、人权、独立、隐私等看作面子的象征。以高流动性著称的美国人,由于集体成员的不断变动,他们更关注个体而不是集体,更在乎个人的面子是否得到尊重,美国人的面子观反映了以个体为中心的精神理念。

(一)个案研究

美国人尊重个人隐私,厌恶干涉他人事务,他们的面子观强调的是个人的意愿和自由行动的权利,尤其是个人的生活方式要受到社会的保护。在日常交往中,美国人不喜欢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对方,而是比较喜欢“尽量不给他人带来不便”的原则,过度的热情和关心反而让双方都感到不自在。显然,个体的面子是完全独立于集体之外的。

1.日常交往礼仪

美国人见面时的寒暄多数围绕着“今天天气如何?”、“最近去哪里旅游了?”等等话题,而对涉及收入、年龄等个人隐私的问题则会很反感,与中国人说话喜欢间接和委婉相比,美国人更为直白和坦率。这种东西方的认知差别要从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谈起,布朗(Brown)和莱文森(Levinson)于1978年提出一种面子理论,所谓积极面子是指个人希望得到对方的认可和赞同,消极面子是指不强加于别人,给个人留有选择的空间[2]。显然,中国人倾向于前者,而美国人更倾向于后者。

对美国人而言,通常不论年龄、职业甚至辈份的差别,都会直呼对方的名字,只有在出席特别重要的集会场合时,彼此之间的交流才用正式的称呼。一般在经过正式介绍后,则会主动说“Call me...if you like”来松弛双方紧张的情绪,以方便接下来的深入会谈。在非正式场合,中国人聚会时喜欢推杯换盏,毫无顾忌地对在座的宾客评头论足,而美国人则更喜欢自己静静地坐在一边吃西餐,并用“Help yourself!”来强调对方的自主权利。

2.影视作品

美国人强调个体自由,这种社会文化在影视剧中也表现得很明显,曾获台湾金马奖最佳新人提名的电影《面子》,是一部反映华人移民在美国遭遇文化冲击的作品。陈冲饰演的母亲得知女儿是个同性恋后大为震惊,这在华人圈里是不被接受的,而接受美式教育的女儿却不以为然,认为这种性取向只是代表自己,与他人无关。母亲极力掩盖这个事实,唯恐被人知道后丢尽颜面,在美国人看来很正常的事,却被华人母亲认定是一个让家人蒙羞的恶性事件。

演到这里,影片突然爆出一个惊天消息:守寡多年的母亲怀孕了,而且不知孩子的父亲是谁。于是,同样觉得丢尽颜面的外公把母亲赶出了家门,母亲无奈之下只好投奔女儿,在母亲看来,向自己瞧不上的女儿妥协,比被华人朋友圈排斥更没面子。尽管结局里母女俩都放下了沉重的中式面子负担,但是,中国人的面子问题终究还是无法在美国彻底解决!

三、东西方面子观之文化背景比较

(一)东方的面子观

“面子”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面子的人,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因而造成很多人因为爱面子而不能自拔。面子是一种无形的价值,蕴含着中国社会文化心理的深层意义,已成为中国人际交往中默认的“潜规则”。中国人的面子观不止是人际交往的一部分,还具有等级性和道德性,面子的等级往往跟个体的社会地位相关,为了面子,很多人不得不固守传统的道德界限。

中国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由来已久,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一体” ,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3]。因而,儒家思想中的“礼”教强调,个体应该和集体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单单体现个体的欲望。我国台湾学者黄光国和胡先缙认为:面子在中国代表的是广受重视的一种声誉,这是在人生历程中步步高升,经由个人努力经营得来的,面子强调人们依赖社会对其地位和声誉的认同[4]。换句话说,就是个体完全统一于集体之中。

一百多年前,美国公理会传教士阿瑟·史密斯来华,在天津、山东、北京等地传教、考察、写作近50年。此人对于中国和中国人民有相当深厚的了解和感情,是最早建议美国总统退还庚子赔款的人,他对于中国社会的研究深为鲁迅先生所称道,在他的代表作《中国人的素质》中,第一章写的就是“面子”。其中写道:“面子是理解有关中国人的一系列复杂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果说,中国人的特性中还有许多暗锁未被我们打开,那么,面子就是打开这些暗锁的金钥匙。”阿瑟·史密斯还写道:“中国人的问题永远不是事实的问题,而是形式的问题。……中国人的面子犹如南太平洋海岛上土人的种种禁忌一样,有一种不容否认的巨大力量。”他甚至认为:“中国人具有一种强烈的做戏的本能[5]。”应该说,这位美国老头的话虽然有些刻薄,不怎么中听,但他近50年的考察和研究,的确是说到了点子上。遗憾的是,我们自己却常常忘记这一点,甚至因为习以为常,早就将面子这东西正常化、合理化,乃至美丽化了。

(二)西方的面子观

美国文化具有鲜明的个体主义导向,更关注个体和自我的面子。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高度的流动性使他们不太关心集体的和谐关系,而是更关注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美国人对面子的维护是为了得到对方的正面肯定,而不会考虑是否因此使得集体面子受损[6],美国人信奉上帝的“人性论”,认为个人的尊严高于一切。这种面子观强调的是个人的权利不受所属群体的束缚,强调自主决定。

他们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对立的,例如,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等,因而注重事物的内在差别和对立[7],美国人希望自己的形象更符合公正和自信这些美式的面子。面对赞美,美国人通常比较冷漠,不期望给予很热情的回应,而且,美国人更喜欢直抒胸臆,认为直截了当地说出心中的想法才是真诚待人,即使是直白的批评也比假意奉迎值得称道。

在中国,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个爱面子的穷人怕别人嘲笑他,就在晾衣绳上挂了一块猪肉,每天出门前都要在嘴上抹一下,弄得满嘴油光锃亮,让别人以为他每天都有肉吃。无独有偶,西方也有个类似的故事:有个爱美的皇帝明明没穿衣服在巡游,围观的民众却不敢揭穿,都一味地称赞他的新装,因为据说缝制衣服的神奇布料,唯有蠢才看不到,为了面子谁也不承认自己是蠢才。

如果把两个故事放在一起读,不难发现,中式面子和美式面子其实只是殊途同归,完全不考虑面子的交际活动是不存在的。“面子”绝不仅仅是东方文化的特产,只是不同文化下的人们拥有不同的面子观。中国人为了保住面子而自欺欺人,而美国人为了在人前塑造一个完美的“image”,也只好言不由衷了!

对面子观的研究一直是中外学者关注的焦点,尽管大家侧重的方向各不相同,却都是站在全球化浪潮的背景下,旨在促进跨国文化的交流,避免文化差异引起的交际失误。从事语言学研究的陆欣[8],从中美语言交际的角度解析了面子观的差异,文章以简洁的笔触,通过探讨中美学者对“面子”概念的不同理解,详细展示了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对中外文献的深刻分析,得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结论。

四、为面子而战,对外商务活动中的应对策略

众所周知,商务活动一般都是在利益共享的基础上,在尊重彼此的面子基础上达成协商。一般地说,在利益和面子产生冲突时,美国人会不留情面地选择利益,而讲人情的中国人往往会选择面子。正是由于这种“面子”观,决定了中国人在商务活动中未必严格执行规则,而是会根据事态的发展适时做出调整,以最大限度地照顾大家的利益,而美国人一旦制定了规则就会严格执行,哪怕损害到双方的利益,也要按照规则完成预定的目标。

美国人是直线思维方式,“是”与“否”必须清楚地表达,他们对有意见的问题会直接说“不”;我们中国人按照曲线思维方式,秉持“和为贵”的态度,常使用模糊的语言来曲折表达自己的见解。中国人在谈判中为保全双方的面子,不愿意直接拒绝美国人的提案,而是委婉地表示需要进一步探讨。习惯直接的美国人往往将中国人出于面子的答复误认为是赞同。对中国人来说,模棱两可的态度保留了双方的面子,但对美国人而言,过于迂回的交流方式经常引起很多不必要的误会,反而不利于国际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

其实,西方人对我们的“面子”观念还是看得比较透彻的,英国谈判学家比尔·斯科特在他的谈判学著作中曾提到:“中国人极重面子,在谈判中,如果要迫使中国人做出让步,则千万注意,不要使他在让步中丢面子,最后的成交协议,必须是彼此的同事认为是保住了他的面子,或为他增光的协议[9]。”因而,坐到了谈判桌上,我们就必须清醒地认识自我,客观地了解对方,让商务谈判真正做到将己方的优势发挥到最大,从而避开对方的锋芒。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间接地决定了谈判桌上各自不同的谈判风格,甚至会遇到在谈判中双方无法协调的困难。西方人也认识到了这种文化差异的重要性,美国学者帕伊曾感慨地在其著作中写道:“许多我们会见过的美国工商业者告诉我们,他们已经学会,在中国人中间,只须用口头约定,点一点头,或者握一下手,来决定协议或协议生效的可能[10]。”因此,针对中西方谈判风格的差异,必须做到有的放矢,找到建设性的有利于双方沟通的谈判策略:

(一)专家型策略

美国人的谈判团队均由专家组成,他们一般都具备高标准的专业素养,以及丰富的知识背景[11]。因而,中方谈判团队也必须有针对性地安排谈判、法律、翻译等方面的专业知识顾问,也就是“智囊团”。在谈判前,智囊团需要认真做好市场信息、对手信息的搜集,做到知己知彼,在谈判中,谈判者需要积极驾驭谈判过程,把握谈判的方向和进度,才能在谈判结束时,签订更利于中方的商务合同。

(二)务实型策略

中方在与美方谈判时,避免使用“可能”、“或者”之类模棱两可的语言,针对分歧必须冷静而理性地争论,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态度。西方人通常注重“先谈细节,避免讨论原则[12]”。针对西方人的这种思维模式,注重原则的中方在谈判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特性。首先确立谈判的一般原则,然后在原则的总揽下,奠定整场细节谈判的基调,成功掌握谈判的主动权,从而赢得细节谈判的优势。

(三)拖延型策略

美国人的时间观念一向很强,在谈判桌上尤为追求效率,中国人则比较讲究慢工出细活。针对这一特点,在谈判桌上,中方可以运用“拖字诀”获得主动权,通过拖延谈判时间来变被动为主动,使美方谈判代表时刻都有紧迫感,为了尽早签署合约,不得不在谈判合同上作出让步,最终作出有利于中方的决策。

例如,我国政府在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一系列重大涉外谈判中,始终坚持“香港、澳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前提原则,再探讨其他相关细节。并且从一开始就表明了坚定的立场,宁愿在细节上花费时间反复斟酌,绝不在大原则面前让步。正是因为我国政府成功地运用了谈判策略,不仅使谈判结果得到了国人的一致赞同,还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由此可见,在商务活动中必须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根据谈判风格的差异,制定出最佳的谈判策略,这样,在国际商务接待活动中,才能实现一个体面而成功的交际过程。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更何况是中美这样两个有着巨大地域、文化差异的国家,跨文化的交际必然要面临文化的差异问题,从而影响着国际商务活动的成败。因此,面对日新月异的国际市场,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特征,并且对文化差异要表现出理解和尊重。面子观是文化差异的重要表现形式,为了求同存异,我们要在国际商务活动中,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商业伙伴,强化基于文化差异的谈判管理。无论是在书面的谈判合同上,还是在面对面的交流上,兼顾双方的面子,才能做到互利共赢!

[1]苟萍.论面子的社会心理学内涵[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9):115.

[2]Brown, P. & Levinson, S. (1978).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朱晓玲.论面子观的中西差异[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9):776-777.

[4]胡先缙、黄光国.中国人的面子观[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9:57-78.

[5]亚瑟·史密斯.中国人的素质[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7:10.

[6]魏然.中西方面子观的对比研究[J].科教文汇,2010(1):191-192.

[7]缪昌义.中国人和美国人语言交际中的面子观[J].云南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1):152-153.

[8]陆欣.中西方面子观之差异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9(5):168-170.

[9](英)比尔·斯科特.贸易谈判技巧[M].北京:中国外贸出版社,1988: 164 .

[10](美)帕伊.谈判作风[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995:41.

[11]杨晓慧、严旭.中美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8(27):191.

[12]刘春宏、袁其刚.跨文化商务谈判的商务策略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9):69-70.

猜你喜欢

面子谈判
俄乌第五轮谈判
哲理漫画
面子≠尊严
《绝地谈判》
干部面子“链”着百姓面子
如何在双赢谈判中赢得更多?——读《哈佛双赢谈判课》给人的启示
我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面子
某贪官的面子
《做错题》《给足面子》
第十三轮中美投资协定谈判在北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