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军民融合为统揽推进国防动员建设科学发展

2011-08-15沈阳军区司令部动员部部长

国防 2011年3期
关键词:处突动员国防

■ 沈阳军区司令部动员部部长 刘 维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完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军队保障体系和国防动员体系。”军民融合,是实现富国与强军两大任务的根本途径,是保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战略需要。我们必须强化军民融合意识,坚持“平时与战时对接、应战与应急联动、市场与战场双赢”,统筹国防动员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搞好生产力提高与战斗力建设有机结合,促进经济、政治、社会、军事、文化效益的最佳融合,着力推进国防动员建设科学发展。

以思想观念融合为前提,在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上下功夫。只有实现军地认识、理念的对接,才能有效激发各级抓好国防动员工作的精神动力和创造热情。一要靠更新观念引领。要牢固树立大国防、大安全、大发展的观念,消除“就经济抓经济、就国防抓国防”等传统观念,破除“国防建设就是军队的事、经济建设就是地方的事”等片面认识,切实将国防建设植根于经济社会发展之中,以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持续提升,为国防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和坚实的基础。二要靠共同使命凝聚。要把国防动员建设作为军地共同的事业、共同的义务、共同的追求,按照“军队提需求、国动委搞协调、政府抓落实”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明确细化职责,重点克服“兼职不履职、挂职不尽职”等问题,确保融合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三要靠坚持制度强化。要通过落实党委议军会、武委会、国动委会以及第一书记、第一政委、第一主任述职等各项制度,强化军地协调,密切军地关系,营造军地齐抓共管、全社会关心支持国防动员建设的良好氛围。要研究建立国防动员能力评估体系,健全后备力量训练、预备役人员管理等方面的问责制,增强军地各级领导抓国防动员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与自觉性。四要靠统一规划牵动。要站在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战略高度,切实把国防动员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之中,使经济动员、人民防空、交通战备、信息动员等各项建设在对应的经济领域得到落实。特别是在信息、通信、机场、港口、码头、桥梁、高铁、地铁、高速公路、城市建筑及边防道路建设等一些新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和贯彻国防需求,在经费预算、政策支持上给予优先安排和重点保障。

以体制机制融合为关键,在统筹协调、理顺关系上下功夫。体制机制是制约国防动员建设发展的瓶颈问题,也是各级普遍关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应着重在完善应急处突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求突破。一是完善国防动员工作运行机制。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国动委机构统合,研究探索军转干部带编进岗、设立公务员选拔岗位、军地合署办公等途径办法,着力解决没有编制、单位挂靠、人员兼职等问题,重点落实地(市)、县国动委职能机构人员编配,确保国防动员工作从上至下、从军队到地方都有人抓、有人管、能落实。二是建立应急处突联合指挥机制。应对突发事件,涉及军地多个部门和多元力量,必须建立联合指挥机制,才能避免令出多门、各自为政、指挥混乱等现象。要整合省军区系统、国防动员委员会和地方应急管理部门,吸纳任务部队领导和有关部门,建立军地结合、职责明确、精干权威的联合指挥机构,统一领导和协调应急处突工作;要建立统一领导、功能齐全、预案匹配、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指挥机制,健全需求对接、信息共享、情报会商和联合行动等各项制度。三是健全军地投入协调机制。地方要积极支持军队建设,为军事斗争准备提供财力物力和科技保障,军队要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作贡献,特别要发挥通信、医疗保障等方面的优势,促进地方经济效益的提升。要注重搞好统筹规划、双向纳入和同步建设,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四是抓好国防动员与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的衔接。坚持应战应急一体化,通过将国动委综合部门纳入地方应急体制,将防汛、扑火、地震、维稳等应急管理部门纳入国动委成员单位,整合国动委和应急委职能机构,实现对应急处突行动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和统一组织。

以军地资源融合为重点,在集约发展、提升效益上下功夫。目前,军地资源存在着配置分散、重复建设、开发利用率低等突出问题,必须进行有效整合。一是共享信息资源。深入开展国防动员潜力调查,建立和完善潜力信息数据库,实现与作战要素信息系统建设相配套,与一体化指挥平台相衔接;依托地方应急部门、国动委综合部门、部队情报部门,建立军地一体化、编组实体化、运行常态化的应急处突信息中心,实现信息的实时化共享;利用地方政务网、军队信息网,建立国防动员指挥信息系统,实现省、市、县三级互联互通、网上办公和信息共享。二是共建人才队伍。要拓展国防动员系统的编组范围,尽可能把地方科技人才纳入后备力量组织,为战时和急时储备人才;有效利用军地行政、教育和训练资源,大力培养军地两用人才;依托地方通信、电力、信息等行业系统,成建制成系统组建一批专业保障队伍,并纳入后备力量组织体系。三是整合物力资源。在交通、通信、邮政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充分考虑和贯彻国防需求,系统制定与国防密切相关的建设项目和重要产品目录,不断开发和积蓄动员潜力,做到设施共建、共用;利用地方经济发展成果,为部队应急力量配备和储备一批抢险救灾专业装备器材,以满足遂行抢险救灾任务的需要。四是统合科技资源。在装备革新、科研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化建设的军地合作,加强军民两用技术开发利用。借助地方科技优势,调整组建军民通用、军队紧缺的电磁频谱管理、气象水文保障、高新技术装备维修等专业技术保障力量。

以应急力量融合为基础,在整体纳入、军地联动上下功夫。在应急处突中,如何协调好军地多元力量,防止各自为政、相互掣肘,是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一要抓好双向纳入。地方应急管理部门应将国家、省、市三级部队应急力量,以及属地民兵、预备役部队纳入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军队在筹划组织应急行动中,也应充分考虑与地方的协调和专业力量的行动配合问题。二要抓好预案制定。军地有关部门要共同研究制定应急行动预案,按照突出专长、优势互补的原则,合理区分任务,科学明确职责,落实保障措施,做到上下一致、军地衔接、系统配套。三要抓好军地联训。要围绕军地共同担负的抢险救灾、反恐维稳、边境管控、治安防治、公共卫生事件等任务,组织部队、武警、民兵预备役及地方专业队伍等多元力量参加的军政军民联合训练,重点研练联合指挥、联合行动、联合保障等问题,着力提高军地联合应急处突的能力。

猜你喜欢

处突动员国防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国防小课堂
国防小课堂
知国防 爱国防 等
浅谈“处突”应急机制研究
音乐迪斯尼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危机管理能力在武警部队执勤处突任务中的作用研究
“缺少衣物难过冬,动员亲朋送春风”等十二则
完善武警后勤应急保障体制的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