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园改造工程中的园林景观设计——以范蠡湖公园改造为例

2011-08-15钟震

绿色科技 2011年5期
关键词:范蠡城南水体

钟震

(浙江省嘉兴市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浙江 嘉兴314000)

1 引言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城市公园绿地已经不仅仅是人们休憩游览的场所,更是体现一个城市文化特色的载体。许多城市原有的公园绿地逐渐无法满足城市文化载体的要求,无论在规模上、功能上都需要根据时代的进步不断更新。不少城市近年来对原有公园绿地进行改造,改造手法多样,取得的效果也不一样。笔者所在的嘉兴市近年来进行了一系列的公园绿地改造工程,其中将原城南公园改造成范蠡湖公园工程中,以范蠡湖的历史典故为主线,将原城南公园和范蠡园相结合,使现代园林和古典园林两种风格有机融合,取得了很好的改造效果。

范蠡湖位于浙江省嘉兴市环城南路西段北侧。相传春秋末越国名臣范蠡助越灭吴后,曾偕西施到此。“范蠡泛五湖,从此发棹”,因此名范蠡湖。后人在湖边修建了西施妆台等建筑,并堆山理水,种植花草树木,逐渐形成占地5 000m2的范蠡园,成为嘉兴市一处著名古典园林。近年来由于城市发展等原因,逐渐成为城市内湖,由于水流不通,湖内水质变差,急需进行整治。而与范蠡湖一路之隔的嘉兴城南公园,建成于1999年,是嘉兴市区重要城市公园之一,城南公园地处市区南部,西靠京杭大运河,南接城南花园小区,西北、东北、东南依次相邻城市道路三塔路、环城路、城南路,由于当时的设计理念等问题,城南公园在景观、空间、功能上都比较单一,缺乏文化内涵、没有主题,已无法反映城市文化,因此,在改造中通过引入范蠡湖数百年来沉积的文化底蕴,使得公园的主题更加鲜明,另一方面也解决了范蠡湖成为内湖后,水体污染日趋严重,绿化不佳,周边环境风貌较差的问题。

2 范蠡湖公园设计理念

嘉兴市所处位置在历史上曾是吴越两国交界之处,因此吴越文化在嘉兴的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有关范蠡这一吴越时期著名历史人物的典故在嘉兴地区也广为流传。在公园改造工程中,设计者秉承着一个公园必须继承该地域的地方景观与文化的设计理念。以范蠡的历史传说和吴越文化为主线,依托传统文化和悠久历史努力塑造嘉兴地域文化将其改造成为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公园。同时对公园改造的要素设计均考虑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和对生态的最大程度的改善。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在最大限度创造生态效益前提下,根据公园的绿地结构、所处环城河沿线景观设计的理念确定公园改造的性质和内容,提高改造后的范蠡湖公园的利用率,满足各类游人的需求,体现“公园在整体上作为一种文明财富存在,必须保持它所在地方的自然、文化和历史方面的特色。”同时也为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创造经济条件。坚持经济、适用、美观的原则。对原有的设施尽量保留利用,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好的景观效果。以生态、景观、游憩休闲为主,强化其3大功能的开发利用。

3 范蠡湖公园设计思路

经过设计前对原城南公园和范蠡湖的实地调查,总结分析了原城南公园存在以下问题,城南公园原有建筑均是现代风格,多为小型建筑、建筑样式杂乱,缺乏统一的主题,在公园景观中只起到辅助作用,可有可无;公园主、次入口原为封闭式,停车场地狭小,与开放式公园的要求不符和游客停车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公园内原有水体水质较差,并且还有小游船等一些水上设施,水体空间杂乱、拥挤;城南公园的整体绿化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植物品种较少,水生植物贫乏,大树利用率低等;范蠡湖与城南公园之间的环城西路是城市重要道路,交通流量较大,若经地面交通沟通城南公园与范蠡湖,势必影响环城西路道路交通;改造前范蠡湖为城市内湖,与周边水系均无沟通,水质日益恶化,需经城南公园内水系与外界水系相连,才能使死水变活,净化水质。

针对这些问题,在改造中按照公园主题需要,结合范蠡的历史典故,采用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对原城南公园进行改造,在风格上与范蠡园相统一,融合为一体。中国古典园林可谓自然式园林的代表,其许多经典的造园手法一直沿用至今,如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小中见大、主景升高、先抑后扬……[1],在公园改造设计中吸取了传统的设计思想和手法,采用自然式布局并与现代形式相结合,使古老的造园艺术在范蠡湖公园焕发出新的光彩。

(1)结合主题,命名改造后公园名称,由于改造后的主题公园以范蠡、吴越文化为主题,且范蠡湖是嘉兴著名景点,而“城南公园”名称因城市的发展在区位和功能上都已不适应,在改造中融入范蠡湖,突出其文化内涵,因此命名为“范蠡湖公园”,既体现改造后公园主题,又保留了原范蠡园的知名度。

(2)结合公园的现状,以通越阁、名媛馆、西水驿等建筑为改造建设重点,形成一虚一实两条景观线路,突出嘉兴的运河文化和人文历史。在布局结构上强调3条主脉:水景线——水脉,生态线——绿脉,文化线——文脉。这3条主脉相互包容,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如新建的仿古建筑“通越阁”矗立在公园西南角,大运河与护城河交汇处,以其高大鲜明的形象,成为了范蠡湖公园的中心、制高点,也成为了嘉兴市环城河视觉焦点位置。“通越阁”的新建,将吴越文化及运河文化一并纳入,结合范蠡湖原有的文化底蕴,不但是景观的提升,更是文化内涵的升华。

(3)对公园道路系统的梳理,道路起到组织交通、引导游人、构筑景点等作用。根据公园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如地形、水体、植被、已存在的建筑物及历史古迹,结合原功能分区本身的特殊要求,在经济、适用、美观的前提下保留利用大部分原有道路,对主入口、次入口及部分道路进行了调整,使公园的道路系统更加完善、合理。例如在主入口、次入口处对原道路进行了删减,使其取到更好的引导游人、延长景观路线,组织交通的作用。原主干道在穿越水体处以汀步形式出现且步距较大,不能保证交通的流畅及游人的安全,在改造中改为以平桥的形式连接。通过道路的改造,加强道路的串接作用,创造出连续展示园林景观的空间和欣赏前方景物的透视线,使其真正做到“得景随形,步移景异”的效果。结合道路的改造,根据功能的要求,在公园的一些场地上进行了拓宽和增设,采用以青石板、花岗岩为主的材料铺设。在公园主入口和次入口增设两个停车场,材料为多孔植草砖,达到改善原有停车杂乱和困难的局面。

(4)对公园内水体的疏通、连接,公园内原有3块水面,东南面水体面积较大,水质较好,现在作为垂钓区域。其他两块水体以涵洞相连,水质较差,并且还有小游船等一些水上设施,水体空间杂乱、拥挤。在改造中结合建筑布局,把3块水体贯穿起来使其成为一整体,且保持原有的水位及水体流向。在岸边种植丰富水生、浅水植物如银芦、荷花、睡莲、菖蒲、水草等,达到改善水质和增强水体自净能力的目的。水体的改造中还充分考虑到与周边环境的结合及文化的挖掘展示。东南面水体与主入口相结合,进行了一定的开挖拓宽,设置岛屿,使游人更好的感受到江南水乡特色,保留其品茗、垂钓等休闲游乐活动。

(5)对园林建筑的改造与新建。公园原有建筑形式、色调在绿地中比较张扬,遵循设计理念、构思把其改造成古典建筑形式,使其含蓄,融入绿地。新建建筑均以吴越文化和范蠡典故设计,如通越阁、西水驿、名媛馆、响屐廊、醉李榭、浮碧亭、陶朱公亭等。并对原有建筑中3个亭子、1个厕所因其造型过于突出且与整体环境和设计不协调而被拆除,其它建筑采取外立面改造的方式和功能重新定位的手段,使它们焕发新的光彩。整个公园中的建筑都采用古典建筑形式,与范蠡湖周边环境取得协调,折射出嘉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人文历史。

(6)在植物方面的改造,树种的选择和增加是在以选用乡土树种的原则下,既考虑到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要求,又考虑到季相、色相的变化,运用乔木和灌木结合,乔灌和地被结合的多种形式,使其发挥最大的生态作用。在景观上,局部加大植物的密度,屏蔽游人的视线取到空间的划分作用,达到“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2]。对于公园中的大树,通过景观视线的营造和与场地的结合加强它的景观效果及提高其利用率。通过对整体绿化种植的调整,使人们在富于节奏、韵律、时序变换的空间中充分感受到绿色环境对身心的陶冶。

(7)地形、驳岸设计,对原植物群落保护的原则,公园的整体地形基本保持不变,只在局部进行一定的调整。如在原来地形至高点,与跌水黄石假山结合,增高约2m设置陶朱公亭,丰富了景观观赏形式,形成全园的鸟瞰点。水体进行清淤,河岸达到公园设计规范,驳岸依旧以黄石为主调,局部为自然草坡的形式,增加水生植物,使其更具生态性。园林小品、游乐设施改造设计中以南湖菱、槜李为原形进行演变,设计成座凳、路灯。

(8)改造工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与原范蠡湖的连接改造,考虑到地面交通的问题,在原城南公园与范蠡湖间路面下开挖涵洞,通过叠水的设计使涵洞达到通水、通人的目的,再以公园内水系与运河相连。对于原范蠡湖建筑的改造,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原则,只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以维护、修整为主,保持原有的建筑风貌。利用涵洞使两公园的旅游路线贯通起来,也保证了原范蠡湖水面的流动性,改善湖水水质。涵洞内水面若大若小,人行道开合有致,洞内用范蠡、西施的传奇故事浮雕贴面、装饰,形成沟通两园的文化长廊,将两个公园有机结合成新的范蠡湖公园。

4 结语

范蠡湖公园的改造工程反映了公园改造中的园林景观设计需根据城市文化特色和时代背景确定改造主题,要明确改造重点,围绕主题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所有的景观设计均为主题服务,才使公园改造工程达到理想效果。

[1]唐学山,李 雄,曹礼昆园林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2]汤晓敏,王 云.景观艺术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范蠡城南水体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处理浅探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与农村污水处理程度探讨
范蠡卖牛
生态修复理念在河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再读《城南旧事》
城南二首(其一)
范蠡还钱
城南花已开,人间皆可爱
本市达到黑臭水体治理目标
范蠡故里疏议——从三十里屯遗址的发现看范蠡籍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