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地震勘探在河东煤田黄柏矿井的应用
2011-08-15王向东
王向东
(河曲县国土资源局,山西 忻州 036500)
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三维地震技术,而我国三维地震技术是在20世纪8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现已形成包括野外资料采集、室内资料处理和成果解释的一整套技术体系,在勘探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维地震能大大提高地下共深度点(指炮点和检波点连线的中点,在地震资料处理时,首先是把解偏后中心点一致的地震道集中在一起,将时间转化为深度,称为共深度点)的数量和更真实地给出地下地质形态。
山西鲁能河曲电煤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满足矿井设计和生产需要,委托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于2010年7月10日—2010年9月26日对黄柏矿井三盘区及四盘区北翼进行三维地震勘探,要求查明勘探区内影响煤层开采技术条件的地质构造。
1 工作方法及工程质量
本次三维地震勘探面积为9.07 km2,观测系统为8线8炮制束状三维观测系统,中间(浅部)及端点(深部)激发,覆盖次数为20(纵5×横4)次,CDP网格5×10 m,观测系统选择合理。在野外资料采集前进行了必要的试验工作,选取了合理的观测系统和采集参数。野外施工中严格执行了《地震规范》和施工“设计”,共计完成三维地震线束41束,总计物理点10228个,其中试验物理点94个,全部合格。线束物理点10134个,取得的10134张监视记录,依《地震规范》验收评价结果为:甲级记录5271张,甲级率52.01%;乙级记录4791张,乙级率47.28%;废品72张,废品率0.71%;物理点合格率99.30%。野外记录的质量满足《地震规范》要求。
在数据处理中作了细致的静校正、反褶积等工作,最终获得了网度为5×5×1 ms质量较高的三维数据体。数据体中由8号煤层对应的T8反射波能量较强、大部连续性较好。10号、11号煤层对应的T10反射波能量强、连续性好。由13号煤层对应的T13反射波能量强、连续性好。依《地震规范》,对40×80 m网度所抽取的336.300 km时间剖面进行了评级。I类剖面275.995 km,占82.06%,II类剖面 28.10 km,占 8.36%,III类剖面 32.205 km,占9.58%,I+II类剖面304.095 km,占90.42%,剖面质量达到《地震规范》要求。
在资料解释中,采用人机联作方法,纵横时间剖面相结合、垂直时间剖面与水平时间切片、方差切片相结合等解释手段,方法正确,为完成本次地震勘探地质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主要地质成果
(1)查明了地质任务中 F11、F16、F17、F22 断层在本区不存在。
(2)查明了勘探区内10号、13号煤层的埋藏深度和起伏形态,基本查明了8号、11号煤层的埋藏深度和起伏形态。控制了区内地层发育的次一级褶曲,查明幅度大于10 m的褶曲6个。查明区内煤层倾角一般为2°~8°,局部地段倾角可达15°。
(3)查出勘探区内断层 13 条,Fd21、Fd24、Fd25 为逆断层,其余10条均为正断层;其中查明落差大于或等于5 m的9条,解释落差小于5 m的4条。按控制程度划分,控制可靠断层1条,控制较可靠断层 5条,控制较差断层共 3 条(Fd17、Fd21、Fd23),落差小于5m的未作控制程度评价;查明了勘探区内长轴直径大于20m的陷落柱2个。
(4)基本查明了第四系底界的标高。
(5)基本查明了奥陶顶界面的埋深。
(6)解释了勘探区内8号、10号、11号、13号煤层的厚度变化趋势。
(7)本次地震勘探在勘探区内未发现老窑。
3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建议
3.1 存在问题
(1)厚黄土地区是地震勘探工作的难点,本勘探区西北部黄土覆盖较厚,导致个别地段信噪比较低,资料解释精度有所降低,有5处共0.426 km2控制程度较差;本区地形复杂,有可能遗漏小构造的解释,请矿方使用资料时注意。
(2)由于勘探区奥陶系顶界面反射波连续性相对较差,且勘探区内只有一个钻孔穿透奥陶系供解释参考,奥陶系顶界面的解释精度较低,建议矿方在开采时加强必要的地质勘探工作。
3.2 建议
(1)本次解释的断层均可能错断至奥陶系地层内,解释的陷落柱均从奥陶系发育至煤层,在矿井建设与生产过程中应加强构造导水性的探测工作。
(2)建议项目单位与勘探单位双方加强信息交流,进一步提高资料解释的精度和准确性,为矿井建设和生产做好后期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