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的几点思考
2011-08-15杨蓉
杨 蓉
(中共南昌县委党校 江西南昌 330200)
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的几点思考
杨 蓉
(中共南昌县委党校 江西南昌 330200)
作为中部欠发达省份,工业化程度低是造成江西经济总量小、经济效益低的主要原因,而选择环境友好型工业作为发展定位,正是江西在新世纪推进工业化的后发优势之所在。本文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发展现状的综合分析,揭示规划区内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的必要性;并进一步阐述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的主要任务;最后就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如何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提出相关建议。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环境友好型工业 发展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纳入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对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规划区作为全省的主要支柱产业聚集地和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承载着江西崛起的重大历史使命,其工业化的发展模式直接关系生态与经济高度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成败。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本质内涵要求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
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同志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本质内涵概括为四句话: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目标是立足江西实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建设环境友好型工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方面,江西生态环境质量在全国排第四位,生态优势明显;另一方面,作为欠发达省份,以工业发展带动全省经济全面发展的强烈愿望,以及在近5年内以传统工业为主体的发展模式,使工业经济和生态建设协调发展面临较大压力。主要体现在:
1.工业产业规模小。在全省主要行业中,规划区缺少实力很强的企业,大企业的规模也不大,特别是缺少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行业领头企业。规划区年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的工业企业目前只有6家,分别是江西铜业集团、江西省冶金集团公司、新余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江铃汽车集团公司、南昌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但是总体来说江西企业的规模还是偏小。2008年度中国制造业500强,江西省入选企业排位最高的江铜,其主营业务收入只有第一名宝钢集团的18%。这种偏小的企业规模,导致企业抗击风险能力弱、企业竞争力不强,有好的产品也没有实力大规模生产,规模效益不能实现,难以形成强势品牌。
2.产业关联度低。在规划区内,一是由于以采掘业、原材料和粗加工为代表的重工业资源密集型特征明显,在发展过程中,与轻工业关联度不高;二是产业相对零散,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分工协作,大企业难以发挥规模优势,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专业化协作方向发展不够,产业配套能力差,无法扩展和延伸产业链,难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造成整个规划区工业产业关联度较低。
3.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占有率高的产品“两高一资”特征明显,位列前10名的有4种产品是凭借优势自然资源为支撑,有6种产品是属于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另一方面,传统产品占大多数,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高、精、尖、优、特、新产品少,比如,冶金、建材、纺织、化工,矿产品采选等都是传统行业,都是急需用高新技术提升和改造的传统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产品不占优势。
4.产业科技含量低。目前江西工业发展的科技含量较低,主要表现在:一是科技经费投入总体不足。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水平的高低,与技术创新的能力和质量密切相关。二是企业对技术创新重视不够。一些企业在技术改造活动中,重引进、轻消化,重加工、轻品牌,满足于简单的工艺模仿和来料加工甚至是贴牌生产。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影响力不强。由于江西高新技术产业起步晚,科技综合实力弱,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在全国的份额只有1%左右,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只有7.6%,低于全国10%的平均水平,而发达省份一般在20%左右,有的高达30%。
因此,实现规划区环境友好型工业的快速增长,确保工业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生态承载力之内,实现规划区生态建设与工业发展的协调发展,是规划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的主要任务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现状决定推进工业化是江西进位赶超的战略选择,是摆脱欠发达省份不可逾越的阶段,而选择环境友好型工业作为发展定位,正是江西在新世纪推进工业化的后发优势之所在。笔者认为,未来若干年,我省环境友好型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点:
1.对污染严重、治理难度大、成本高的企业实行关闭停产。分区域分阶段对现有污染企业进行整改,前5年集中整治鄱阳湖流域尤其是上中游地区的重污染企业,对仍然达不到国家排污标准的企业,强制其关闭停产,初步实现鄱阳湖流域重污染企业全部停产。
2.对缺乏资源、市场前景不好、规模小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制订分地区、分年度的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对工艺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长期经营不善的企业,进行关、停、并、转整顿工作。对不按期淘汰的企业,市、县(区)人民政府要依法予以关停,同时加强对已淘汰企业的“后管理”,防止死灰复燃,对没有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区,实行“区域限批”。
3.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入门槛。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建立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部门联动机制和项目审批问责制,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建设“六项必要条件”(必须符合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程序、用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审批、节能评估审查以及信贷、安全和城市规划等规定和要求)。实行新开工项目报告和公开制度。建立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上项目与地方节能减排指标完成进度挂钩、与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的机制。认真执行国家关于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的相关规定,有效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对不同类别企业实行电价、地价、税费差别政策。
4.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技术改造、企业重组、优化布局、淘汰落后为重点,推动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增强企业素质和竞争力。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推动优势传统产业向品牌效益型转变。力争通过十年左右的时间,使规划区大中型企业总体技术装备水平基本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水平,重点骨干企业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
5.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以南昌为核心,通过资源的集中配置、政策扶持力度的强化和非均衡的市场化手段,实现重点领域的有效突破,逐步形成具有江西特色的高技术产业群体和区域性局部优势。大力引进高技术企业,承接高技术产业转移,加快高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引导人才、资金和技术向产业基地集中,构建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培育和壮大一批各具特色、产业集聚度较高、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加强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优化,促进产业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6.加快发展新兴产业。以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为依托,以技术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光电产业基地、新能源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基地、铜冶炼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航空产业五大基地为核心,重点发展光伏、太阳能电池组件、生物医药、铜冶炼、航空工业。加强新兴产业政府引导,推进校(科研院所)企合作,突出自主创新,实施重大项目突破,促进各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形成产业配套合理、专业分工清晰、集群效益明显、功能配备完整、资源共享充分的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的建议
未来一段时期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化加速推进的重要时期,能源资源需求将大幅增加,节能减排任务更加艰巨,环境保护压力更加突出;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规划区的工业实力不强,区域竞争力较弱,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不多,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重开发、轻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惯性依然较大,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政绩综合考评体系尚未建立,有利于促进资源整合、强化污染综合防治的宏观统筹机制仍然存在障碍。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政策调控:
1.建立生态补偿专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按照“收益与成本相匹配”原则,与鄱阳湖水系关系密切的省市均应向规划区生态建设提供补偿性财政支持;实行有效的省内生态补偿机制。让优先受益的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政府向提供生态保护的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政府进行财政支付,对滨湖地区和五河源头因加强生态保护环境造成的利益损失进行补偿;建立生态环境建设专项资金。整合现有专项资金,设立与绩效挂钩的生态环境建设专项资金,主要针对规划区内的生态建设活动进行补助;建立鄱阳湖流域城市污水处理专项资金。中央财政对于鄱阳湖流域污水处理厂的投入不再直接用于项目建设,作为鄱阳湖流域城市污水处理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奖励流域内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转较好的地区。
2.实行差别化的生态土地政策。从严控制环湖中心城市城区的建设用地增量,严格管制湖滨地区和五河源头的土地用途,严禁改变生态用地用途。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土地和环境容量需求,实行从宽从松的政策,坚持资源、资产跨企业整合为主,政府有效协调供给为辅的原则,以促进转型升级的整体性、带动性;建立统一的区域土地管理部门和一体化国有土地储备体系。通过区域土地公平交易,让每个参与者都能以公正、公平、合理的价格获得土地使用权。
3.加大对环境友好型中小企业的政策倾斜。一是对符合国家节能减排标准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取向的中小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制定规划区环境友好型中小企业重点发展名录,通过多种政策、优惠手段的综合应用进行优先发展;二是支持现有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安排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创建自主品牌,中小企业的科技研发费用,在计算应税所得额时加以扣除;三是促进重点节能减排技术和高效节能环保产品、设备在中小企业中的推广和普及,依法淘汰中小企业中的落后技术、工艺、产品和设备;四是进一步提高产业基地核心企业对其上、下游企业的辐射力和控制力,通过产业链条有效传导生态产业模式,率先在产业集聚地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环境友好型中小企业。五是支持中小企业在工业设计、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软件开发等新兴领域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4.着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一是加强政府投入,通过贷款贴息、无偿资助和资本金注入等方式,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产业给予资金支持,促进其产业扩张;二是政府加强清理整顿土地市场,确保高新区优惠政策的实施,形成技术资源的有效聚集和良好的产业生态链;三是通过企业、高校、研究院三者加强产、学、研合作以及逐步采用技术转让、专利许可等方式将大学、科研院所的具有商业化成果价值的科研成果向企业转移,全面推进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建设;四是通过加强风险投资,支持规划区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创业板上上市,同时发行高新技术风险产业债券或风险股以及积极争取商业银行的贷款,全面拓宽高新技术产业融资渠道。
5.建立行业节能减排考评体系。通过对各行业企业进行能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状况大调查,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一套符合我省省情的完善的各工业行业统计、测试、评价、考核制度,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分析报告和进行国际、国内对标,提供企业节能减排的信息支撑,按各行业企业能耗多少以及废弃物利用潜力大小对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加大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
6.制定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制定规划区绿色采购条例,编制绿色产品目录和政府绿色采购目录,明确采购标准,发布采购清单,细化采购品种,纳入采购目录的产品生产企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政府应把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资源节约和合理开发利用等特定政策目标纳入政府采购来考虑,通过政府的绿色购买行为,优先采购再生材料生产的产品、可循环使用的产品、通过环保认证的产品,以及节能、节水和节材的产品,影响消费者消费方向和企业的生产方向,促进规划区的经济发展。
综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是一条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是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战略选择。我们要紧抓机遇,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和手段,建立统一协调机制,妥善处理好这一系列问题,确保工业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生态承载力之内,实现规划区生态建设与工业发展的协调发展。
杨蓉,中共南昌县委党校教师。
责任编辑 马永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