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对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策略运用

2011-08-15郭幼茂

党史文苑 2011年2期
关键词:国家

郭幼茂

(解放军理工大学 江苏南京 210014)

论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对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策略运用

郭幼茂

(解放军理工大学 江苏南京 210014)

外交策略是服务于外交目标的重要手段。朝鲜战争结束后,新中国为打破对非社会主义国家外交关系的困难局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利用矛盾,扩大分歧,孤立美国的策略;对周边邻国采取了强调共同点,尊重、宽容和理解有关国家关切的策略,取得了许多重大外交突破。这些重要的外交策略是值得研究和借鉴的。

20世纪50年代中期 外交策略 非社会主义国家

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全方位的外交活动有三条战线:即对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外交、对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外交、对周边新独立的民族国家的外交。除与前者存在着良好的外交关系外,新中国受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和遏制, “一些亚洲邻国,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对新中国还存有怀疑和畏惧的心理”[1]P545。为摆脱对非社会主义国家外交困境,新中国利用西方国家在有关具体问题上与美国存在的分歧,采取扩大裂痕,孤立美国策略;对周边邻国采取强调共同点,宽容和理解其关切策略,取得了许多重大的外交突破。

一、利用西方国家与美国分歧,扩大裂痕,孤立美国

新中国成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在短期内是不会改变的,朝鲜战争美国能够打着联合国旗号,组织起“联合国军”干涉朝鲜内战便是明证。但这并不是说它们之间在所有国际问题上利益一致,它们在具体利益上的差别和分歧,为我们利用矛盾,扩大裂痕,孤立美国的策略运用提供了空间。

为打破西方封锁,分化西方世界,争取外交上的主动,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就制定和宣示了外交根本政策: “我们所要反对的只是帝国主义制度及其反对中国人民的阴谋计划。任何外国政府,只要它愿意断绝对于中国反动派的关系,并向人民的中国采取真正的而不是虚伪的友好态度,我们就愿意同它在平等、互利和相互尊重领土主权的原则基础之上,谈判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实行友好合作,恢复和发展国际间的通商事业,以利于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2]P4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宣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布:“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3]P2这就为对付联合资本主义世界封锁和遏制中国的美国,打破中国被孤立的国际处境,分化西方国家与美国关系,孤立美国策略运用提供了政策依据。

在朝鲜战争结束后,为进一步缓和亚洲两个热点地区即朝鲜半岛和印度支那半岛的紧张局势,经苏联等国的共同努力,1954年4月开始举行由中、美、苏、英、法有关国家参加的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本次会议能否取得成果,争取英法妥协很重要,特别是在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上使英法不追随美国是关键。会议召开前,中共中央分析了美英法在亚洲两个热点问题的立场与分歧。对美国来说,朝鲜半岛和印度支那半岛是它的亚洲政策的两大战略支点。早在1952年12月杜勒斯就提醒过艾森豪威尔,在进行朝鲜战争时不要忘记印度支那。他说:“我们还能够在失掉朝鲜之后,经得起随之而来的后果影响。但是如果丢掉了印度支那,南亚就会跟着丢掉,而我们就极难不受其后果影响了。”[4]P280艾森豪威尔深受杜勒斯这一观点影响,于1954年4月日内瓦会议召开前夕,他指出:如果失去印度支那,接着就会失掉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马来亚,也会从而动摇从日本到台湾、菲律宾的“岛屿链”,进而还会波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正是出于这种考虑,美国不但不想在朝鲜问题上让步,而且还一再呼吁英法在印度支那问题上同它采取联合行动,以对抗和阻止所谓共产主义向东南亚的扩张。但英法在印度支那问题上有各自关切。对英国来说,就是要保持在香港和马来亚的利益,它害怕如果美英法在印度支那问题上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就可能为扩大在印度支那的战争提供鼓励,如果因为战争扩大也将中国拖入的话,它在香港的利益将不保,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英国可能不会采取同美国一致立场。对于法国来说,它对日内瓦会议抱有热切的期望。印度支那在二战前是法国殖民地,战后民族独立运动迅猛发展,到1954年时,法国进行了8年战争,耗费了巨大人力和财力,军队六易主帅,但仍然阻止不了民族解放的潮流,越南已经宣布独立,法国国内人民反战情绪高昂。

基于对美英法在印度支那问题利益上的不同,我们采取了扩大分歧,孤立美国的策略。但在具体手段运用上又有不同,对英以“拉”为主,而对法以“压”为主。英国出于对香港问题等实际利益的考虑,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谋求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召开日内瓦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与英国代表团及其政界要人进行了较为频繁的接触,解释我方在印度支那问题上的立场,指责美国亚洲政策的危害,商谈中英两国关系发展的前景,中英两国关系取得了进展。1954年6月17日,中英双方发表公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与联合王国政府协议,中央人民政府派遣代办驻伦敦,其地位与任务与英国驻北京代办的地位与任务相同。”[1]P565支持越南施压法国是分化美法的重要策略。早在日内瓦会议召开前夕,毛泽东就致电胡志明,认为:“目前法国人民要求经过和谈结束越南战争的压力越来越大,法国统治阶级中一部分人也认识侵越战争得不偿失,主张和谈。”“但是美帝从朝鲜停战后便企图使侵越战争扩大化,胁迫法帝打到底。在这个时候,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正式表示愿意用和平协商方式解决越南战争,是需要的,合时宜的。”毛泽东还根据长期国内、国际斗争的经验提醒越南:“在战场上给敌人的打击愈多愈痛的时候,和谈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决不可因为和谈而稍为放松自己在军事上打击敌人的努力。”[1]P553在日内瓦会议期间,1954年5月7日越南人民军取得奠边府战役胜利,歼灭法国远征军和南越军16000余人,引起法国朝野极大震动。1954年5月13日和15日,美法举行秘密会谈,提出美国介入的七项条件,实际上就是要把法国势力挤出印度支那,以取而代之,遭到法国拒绝。1954年7月21日,日内瓦会议通过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由于利用了英法与美在印度支那利益上的分歧与矛盾,采取了又拉又压的正确策略和手段,美方不得不承认,“我们寻求任何满意的同盟干涉方式的努力暂时终止了”[5]P390。西方世界不得不承认,“中国在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上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这些活动,中国的地位大大提高”[6]P300。

日内瓦会议后,我国继续利用美国在世界各地扩张和与其驻兵国之间的矛盾,分化瓦解,孤立美国。这主要表现在:首先,通过揭露美国侵略本质,激发世界反美情绪。1956年7月,毛泽东和拉丁美洲人士谈话时批评美国:“美国到处打着反共的招牌,为着达到侵略别人的目的。美国到处欠帐。欠中南美国家、亚非国家的帐,还欠欧洲、大洋洲国家的帐。全世界,包括英国在内,都不喜欢美国。广大人民都不喜欢美国。日本不喜欢美国,因为美国压迫日本。东方各国,没有一国不受到美国的侵略。它侵略中国的台湾省。日本、朝鲜、菲律宾、越南、巴基斯坦,都受到美国的侵略,其中有些还是美国的盟国。”[7]P289其次,通过树立美国是全世界人民的敌人,号召组织全世界反美阵线,同美国的侵略作斗争。1956年9月毛泽东在会见拉美国家政党代表团时说: “美帝国主义是你们的对头,也是我们的对头,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对头。美帝国主义干涉我们比干涉你们是困难一些。美国离我们很远,这是一种因素。但是,美帝国主义的手伸得很长,伸到我国的台湾,伸到日本、南朝鲜、南越、菲律宾等地。美国在英国、法国、意大利、冰岛、西德都驻了兵,在北非和中近东也有它的军事基地。它的手伸到全世界。它是一个世界性的帝国主义。它是全世界人民的反面教员。全世界人民要团结起来,互相帮助,在各个地方砍断它的手。”[7]P305上述策略的运用,对于打破美国对中国的孤立与封锁,求得对非社会主义国家外交关系的发展,改善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有一定的作用。

二、强调共同点,构建与周边亚洲国家睦邻友好关系

新中国成立之初,周边亚洲国家与我国隔阂较深,这既有历史遗留问题,如边界领土、华侨双重国籍等问题的因素,也有由于受到西方舆论宣传和影响,这些国家对社会主义存在误解、疑虑和畏惧的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与中国毗邻的多数亚洲国家,先后摆脱殖民统治。发展民族经济,维护国家主权,实现世界和平,是这些国家的共同要求。中国高举和平与睦邻友好的旗帜,通过寻找和强调与周边亚洲国家的共同点策略,取得对周边国家关系改善。

印度是与中国毗邻的亚洲国家中最大也是有影响的国家,改善与印度关系在处理周边中居于首要地位。1954年10月19日,印度总理尼赫鲁来华访问,毛泽东经过考虑后,确定了以东方国家的共同点作为会谈的主题。毛泽东第一次会见尼赫鲁的时候就说:“我们所有东方人,在历史上都受过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欺侮。”“中国受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欺侮有一百多年。你们的国家受欺侮的时间更长,有三百多年。”“尽管我们在思想上、社会制度上有不同,但是我们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那就是我们都要对付帝国主义。”“此外,尼赫鲁总理知道,我们的国家不是一个工业国家,而是一个农业国。我们的工业水平比印度还低。我们要努力十年二十年之后才能取得一些成绩。帝国主义现在是看不起我们的。我们两国的处境差不多,这是东方国家的共同处境。”对毛泽东的话,尼赫鲁做出了积极回应,他说:“这是我们两国共同的经历,也是亚洲其他国家的共同经历。”“我们两国工业落后,这是共同的,我们都想尽快发展我们的各自国家。”[8]P163-167由于中印双方都强调共同点,本着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两国之间增进了相互理解,消除了一些不信任,达成了相关协定,使中印关系此后一段时间里得到了顺利发展。

缅甸是中国的近邻,“是我们通向南亚的大门”,“是和平的大门”。[2]P10但中缅之间也存在着许多遗留问题,如边界、华侨、国民党军队、中共与缅共的关系等。为改善与缅甸关系,1954年11月中国邀请缅甸总理吴努访华。12月1日,毛泽东在会见吴努时,还是从强调两国的共同点入手,然后才具体商谈两国之间遗留问题。毛泽东说:“我们很需要和平环境,我们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办好。”“我们两国的经济水平差不多,主要是农业国。像中国、缅甸、印度、印度尼西亚这样的国家,大体都在同样的一个经济水平上。我们都希望把自己的国家变成工业国家。”“这是一个长时期的工作,不能在短期间完成。我们需要和平环境,需要朋友”。[1]P576由于这次访问解决了两国之间妨碍两国关系发展的许多问题,中国赢得了缅甸的友谊。在1954年12月28日和29日召开的科伦坡五国茂物会议上,是否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亚非会议(万隆会议)成了一个争议的问题。吴努总理强烈表示:“如果不邀请亚洲最大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亚非会议,缅甸将难以参加亚非会议。”[9]P257缅甸是亚非会议的发起国之一,由于它的坚持,会议最后一致同意邀请中国参会。

1955年的亚非会议是独立民族国家的争取和平的盛会,也是中国向与会各方阐明中国外交政策和宣示和平愿望的重要会议。为促成会议取得成功,周恩来主持起草了《参加亚非会议的方案》。《方案》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是:在会议上多提亚非国家的共同性问题,不突出我国的特殊问题。4月18日会议开幕的当天下午,有的国家代表就提出了“认真对待共产主义危险的严重性”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周恩来在发言中首先申明:“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来吵架的。”“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协议。”[1]P591由于会议始终洋溢着中国倡导的求同存异的气氛,经过与会各方努力,使会议表现出了亚非国家要求摆脱大国政治干涉,平等协商、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精神。中国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三、采取宽容和理解有关国家的关切的态度赢得友谊

帝国主义弱肉强食的外交传统,使小国饱偿了大国无尽的欺侮。小国对大国有深深的怨恨和疑惧。中国在近代也历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伤害,非常理解小国的心理和关切,从改善中国的国际处境,建立良好的周边关系,赢得国际友谊,建立新型国家之间关系战略目标出发,采取宽容和理解有关国家的关切的态度赢得友谊。

中国同周边邻国关系中与东南亚国家关系最为特殊,最为困难,因为除边界、华侨等历史遗留问题外,还有国民党军队残部在相关国家存在以及中国共产党与这些国家内部共产党之间的关系,再加上担忧中国是大国的疑虑、美国围堵中国政策在此地区实施等,极大地困扰着中国与这些国家关系的改善。为表示愿意与东南亚国家建立友好关系,1954年6月13日,周恩来在会见印度驻联合国代表团团长梅农时说: “我们愿意与东南亚各国保持和建立像我们与印度那样的友好关系,只要东南亚各国同样地对待我们。我们不愿意看到它们敌视我们。如果它有困难,不论是由于内部还是外部的原因,我们都愿意等待。我们希望东南亚任何一个国家都采取同样的友好态度。”[2]P5不敌视对方,理解对方困难,愿意等待,表现了对东南亚各国的尊重和理解,丝毫没有那种以大欺小,盛气凌人态度。

在与东南亚各国的交往中,中方始终坚持以平等、理解、尊重、宽容的态度,通过双边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许多外交成就。1954年12月1日,毛泽东会见吴努时,吴努说,缅甸是个小国,“坦率地说,我们对于大国是恐惧的。”吴努害怕中国越境打击滞留在缅甸的国民党军队损害其主权,同时利用华侨造成其国内动荡。毛泽东表示:“你们的困难,我们是谅解的。我们知道,国民党军队继续在缅甸存在,是因为你们有困难,而不是你们故意允许他们留在缅甸。我们决不借口国民党军队在缅甸,而破坏我们两国间的和平关系。”“我们曾经对边境上的人下过严格的命令,叫他们只采取防御措施,不得越过边境一步。”[1]P576-577关于华侨问题,毛泽东说,我们经常教育华侨遵守居留国的法律,不参加居留国国内的非法活动,搞好同居留国政府和人民的关系。国籍问题也要搞清楚,到底是中国籍还是外国籍,不应该有双重国籍。毛泽东等人对等缅甸的宽容和理解的诚恳态度,使缅方非常满意。在访问结束的时候,吴努对毛泽东说:“曾经有过一个时候,我不知道在中国会遇到怎样的人,害怕会遇到像希特勒那样的人,讲话的时候拍桌高喊。但是我现在发现,我的恐惧都是毫无根据的。对于这几次恳切的谈话,我感到十分高兴。”[8]P196泰国是美国在亚洲政策的坚定追随者,同台湾保持着密切联系,在泰缅边境还有国民党军队残部,一直怀疑中国利用华侨搞颠覆活动,指责我在云南成立傣族自治州是对为其“渗透和颠覆”。因此,泰方对中国通过印度和缅甸总理传话表达愿意与其发展平等友好关系,一直不予回应。为消除其误解,在万隆会议期间周恩来曾主动与泰外长旺亲王接触,在泰国大米出口受到美国竞争压力、橡胶和锡的价格大跌、经济遇到困难情况下,表示愿意帮助泰国解决困难。中国对泰国的真诚态度,感动了泰国,1955年底泰国派出经济文化秘密访华团。毛泽东在接见访华团时说,人们要慢慢地、逐步地改进中泰关系。我们只讲和平共处,讲友好,讲做生意,不要在你们国家讲共产主义,不挑动人家来反对自己的政府。还表示两国可以进行贸易,中国可以买泰国的大米和橡胶。次年在接见泰国人民促进友好访华团时,中国领导人表示:我们可以等待。目前你们处在困难之中,必要时对美国说几句好话,对我们说几句坏话,我们是谅解的。

对周边的其他邻国,我们也采取了同样的态度,也赢得了友谊。巴基斯坦是中国的重要邻国,早在1951年就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但是在1954年又参加了《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1954年9月8日,美、法、英、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菲律宾、巴基斯坦8国在马尼拉签订主要针对中国的《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1955年4月,毛泽东在会见巴基斯坦驻华大使时说:“巴基斯坦当初参加马尼拉条约集团是因为害怕中国侵略。希望你们慢慢地能了解中国是不会侵略的。并希望消除彼此间的误会,改进彼此间的关系。”[8]P2031956年10月,毛泽东在接见巴基斯坦总理访华时就这一问题又说:“我们原来希望你们不参加这两个条约(即1954年的《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和1955年的《伊拉克和土耳其间互助合作条约》),但是你们已经参加了,没有办法。你们有自己的政策,我们只能作为朋友提出建议,不能干涉,无权告诉你们采取什么外交政策。我们建议你们不反对中国和印度,而且对整个亚非地区国家都以团结为重。”[8]204由于双方的真诚、坦率地交换意见,特别是中国对巴基斯坦的尊重、理解,10月23日,中巴两国总理发表了联合声明,表示尽最大努力维护和平的愿望。12月20日,周恩来回访巴基斯坦,从此两国关系揭开了友好合作的新篇章。

[1]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2]毛泽东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五日)[J].北京:党的文献,2008(4).

[3]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转引自资中筠.战后美国外交史(上册)[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5][美]艾森豪威尔.白宫岁月(上)[M].上海:三联书店,1978.

[6]费正清,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56)[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7]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8]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9][印尼]沙斯特罗米佐约.我的历程[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3.

责任编辑 马永义

郭幼茂(1963—),男,解放军理工大学理学院社会科学系军队政治工作教研室副教授。

猜你喜欢

国家
国家公祭日
“求一可爱国家而爱之”
国家
《12·13 国家公祭日》
正是吃鱼好时节!国家呼吁多吃鱼,这五种鱼你一定都吃过,但你知道好处都有什么吗?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看中了他吃国家粮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
国家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