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建设: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有效载体
2011-08-15唐志龙
唐志龙
(南京政治学院 上海分院,上海 200433)
思想道德建设: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有效载体
唐志龙
(南京政治学院 上海分院,上海 200433)
社会管理不仅内容纷繁复杂,手段、路径和方法载体也多种多样。思想道德建设对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载体功能,侧重凸显于三个方面:一是端正价值导向,正确引领社会风尚,为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二是和谐人际关系,有效化解现实矛盾,为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发挥促进作用;三是完善主体素质,不断增强实践能力,为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熔铸内在基石。
思想道德建设;社会管理;载体
社会管理是人类必不可少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它通过相应的机构、系统和人员,对人们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与整合,以实现一定的社会价值目标。社会管理不仅内容纷繁复杂,其手段、路径和方法载体也多种多样,认真加强和改善思想道德建设就是题中应有之义。因此,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持之以恒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社会诚信。”[1]显然,认真探讨和深入研究思想道德建设对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时代价值,颇有必要。
在端正价值导向中营造社会管理的良好氛围
一般来说,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在当代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进行,新情况新问题的大量涌现,迫切需要加强和改善思想道德建设,认真端正价值导向,用以引领社会风尚,为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在人类文明史上,“道德”一词主要指一定社会或阶级用以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特别是通过人们内心信念而起作用。这里的“规范”,即准则、规则之意。通俗说,道德也就是做人的规矩。马克思主义揭示,人具有社会性,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人都无法离开社会而单独生活。人们生活在复杂社会关系中,时刻都同他人进行着彼此交往,必定会产生各种矛盾和问题,进而出现解决矛盾与问题的不同态度和行为,从而对他人与社会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为了维持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稳定社会生活秩序,保障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顺利进行,就要有一定的规范对人们之间的各种关系进行必要协调,对个人行为加以适当约束。显然,道德既是在一定经济基础条件下反映一定社会关系而产生的行为规范,反过来又成为评价人们的行为标准。以此为基础,形成一定的道德价值观,即人们对有关基本道德价值关系所持的观点。如果一个人的行为符合这些道德观念,就被称作善的、正义的、有道德的,从而受到社会舆论的赞扬与鼓励;如果违犯了这些观念,就会被看作是恶的、非正义的、不道德的,从而受到社会舆论的批评与谴责,这就是通过对人们行为进行道德上的评价,使之树立正确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价值观。在道德价值观中,由于价值取向的差异,会映现出性质的不同,诸如个人主义道德价值观、利己主义道德价值观、集体主义道德价值观等。端正科学的价值导向,是培育人们正确道德价值观的必要前提,也是引领社会风尚的有效抓手。
价值导向是道德价值观的内核,决定着道德价值观的性质与方向。实践表明,多样化的社会环境必定衍生出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如果没有一元的、科学的价值导向,人们就会由于主导道德价值观的滑落引起思想上的失范与行为上的失控,进而加大社会管理的难度,影响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加强和改善思想道德建设,就要使人们通过教育获得丰富的道德知识,在实践锻炼中树立科学的道德价值观,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要在全体人民中提倡集体主义精神。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2]39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3]34集体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形式与内容。集体相对于个体和个人而言,意指由许多人集合在一起的有组织的整体,它同群体、团体、整体等概念含义相同。我们所讲的“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形成、并经由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概括与总结的一种道德原则。其基本点是:从实现社会和谐的道德理想出发,坚持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保证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处于公正而和谐的关系之中;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为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本质,是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关系的根本准则。因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广大劳动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其经济基础又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从而奠定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根本一致的现实前提。
坚持科学的集体主义价值导向,对于营造社会管理的良好氛围、为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意义重大。它不仅是干部、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正确处理一系列社会关系、自觉规范社会行为的指导原则,也是人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努力克服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有力思想武器。近几年来,贪污腐化、行贿受贿、不法案件屡禁不止;毒大米、毒奶粉、地沟油等问题层出不穷;飞车门、假捐门、楼歪歪等事件大量涌现,除了许多别的原因,某些干部与群众不讲诚信,特别是集体主义价值导向的严重缺失或扭曲也是一个重要因素。2004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消除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抵御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4]22贯彻落实集体主义价值导向,最根本最重要的是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人的道德价值,侧重指个人对社会、对他人的义务与意义。从这点出发,处理公民道德问题最根本的原则必然是集体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5]84在新时期,社会管理不仅要坚持依法管理,更要坚持以德管理,注重发挥集体主义价值导向的感召力与引领力。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3]33当前,特别需要用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社会风尚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所倡导的“八荣”,实质都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导向。因此,“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6]3。显然,通过端正价值导向、引领社会风尚来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思想道德建设,将会为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营造良好环境氛围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在和谐人际关系中化解社会管理的现实矛盾
人际交往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方式。正常的、和谐的交往关系,不仅是培养人们健全个性与身心协调发展的推动力量,也是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管理现实矛盾的调和剂,对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具有突出的促进价值。
在当代中国,人际关系总体是和谐的,对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大有裨益。但是,由于我国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社会矛盾凸显,人际关系领域存在的问题还不少,给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由于受“经济人”元素影响,交往的功利性日益趋强,情感因素、伦理观念则从维系人际关系主要纽带的地位上逐渐滑落下来,人际交往关系不知不觉渗透了等价交换原则,经常而普遍地表现为一种经济交往;诸如此类的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可能干扰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影响社会风气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制约社会管理的有效运行。要解决这些问题,简单地用行政命令、强制压服的方法是不行的,应该用民主、说服、互相沟通的方法化解矛盾,以达到相互理解、情感融合的目的。正是在此意义上,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7]4化解矛盾,在现实性上就是要使各种矛盾的解决尽量采取非对抗性斗争的形式,平和协调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问题,防止矛盾激化。胡锦涛同志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我们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既要增强紧迫感、又要长期努力,加强实践探索和工作落实,深化认识,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开拓创新,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1]这就需要我们开展有效的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推动人际交往关系向更加和谐方向健康发展。
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客观性、时效性及社会历史性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管理的需要。思想道德建设历来重视人际交往关系的规范与协调,因而有利于人们在掌握正确规范准则基础上自觉服从和进行社会管理。我国古代的德育活动,习惯于把伦理道德教化与社会管理以及政治维护目的紧密结合,对不同领域、不同地位、不同环境中的人,都设定了相应的伦理道德原则与规范。当代中国,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它们进行科学的扬弃,充分利用,发挥其对社会管理的积极功能。从社会“细胞”的管理来说,要在家庭中培育人们处理好夫妇间的婚姻关系、父母子女间的供养关系、兄弟姐妹间的手足关系。从社会管理活动来说,要着重强调三种精神:公正、诚信及仁爱。公平正义是在平等及尊重人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崭新道德要求,也是社会管理的重要条件。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8]5至于“诚信”,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要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这是社会交往赖以维系与发展的基础。“仁爱”则指以宽厚、友爱、谦敬的态度对待他人,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宽容谦让、团结友爱,其核心的道德要求是关爱他人,即以爱己之心去爱人、利人、助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规范,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7]23显然,离开了全社会的通力合作,离开了思想道德建设的鼎力相助,要达到这个目的是困难的。
在现代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最切近的要求是提高公民的公德意识。“一个没有社会公德的民族是一个危险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良好社会公德的民族肯定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9]38公德是社会公共生活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指公民关心与维护公共安全、卫生、环境、资源、财物等公共利益的态度及情怀,如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损害公物;要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助人为乐;要爱国奉献,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社会公德培育要从整个社会宏观环境氛围出发,意在维护公共领域的秩序,维护公共场合中每个社会成员的根本权益与长远利益,有利于社会的整体管理及和谐运转。近几年来,思想道德建设有效促进了当代中国人民社会公德意识的不断提高,增强了社会互相信任、真诚合作的良好氛围,增进了人际交往的活力与和谐,对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完善主体素质中增强社会管理的实践能力
思想道德建设的直接对象是人。人的主体性对内表现为主体观念、责任意识、道德理念,对外表现为活动能力,即主体素质作用于客观对象的物化凝聚。主体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思想道德建设的实际效果,也直接制约着社会管理能力的提升。特别对具体负责社会管理的领导干部及相关人员来说,不断完善自己的主体素质,是顺利开展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在条件,也是增强社会管理实际效果的可靠保证。
一般来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素质,是参与道德活动者为有效实现自己所担负的主体功能应具备的一系列基本品质、素养的总和,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作风素质、科技文化素质等。在知识经济飞速扩展的当代社会,思想道德建设主体科技文化素质不可或缺,在主体素质中占有基础性地位。思想道德建设需要借助科技文化知识的传播,方能卓有成效。这里的科技文化知识是个广义的概念,泛指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们在探索与改造客观世界实践中获得的认识成果。列宁曾指出,只有用全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的文化知识成果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实践也表明,人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总以一定文化知识为基础,尤其是新道德观念的形成与积淀,离不开新的文化知识的积累与灌输。只有具备了—定文化知识,人们才能在道德实践中运用它们来辨别、认识和思考各种事物,形成一定的是非、美丑观念,用以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适应社会管理需要。
当然,主体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作风素质比起科技文化素质来更为直接与重要。思想政治素质密切关联着思想道德建设的方向,它以鲜明的政治指向性体现社会管理所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的长远和根本利益。在当代中国,社会成员应自觉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拥护党的基本路线与各项方针、政策,努力做“四有”新人,为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尽忠竭智。作为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还要恪守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胡锦涛同志反复指出:“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1]同时,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使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升,以适应新世纪新阶段思想道德建设需要,增强社会管理的效果。
思想道德建设主体素质的增强,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合力作用与影响,品德修养是其中基本的重要的方面。修养有多种要求,尤其贵在“慎独”。“慎独”指人们在独处活动、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可能性而不会被人发觉的情况下,仍能坚守高尚的道德信念,自觉按照社会道德原则去行动,不做坏事。千百年来,“慎独”一直是人们进行自我修养和自我约束的最高境界追求。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充分肯定了“慎独”的合理因素,指出共产党员要自觉树立为党、为革命的利益奋斗终生的信念,为此去克服私心,抛弃个人得失和忧虑;要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可能的时候,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努力使自己成为最诚实、坦白、“事无不可对人言”的共产党员。“慎独”意味着坚持“自尊、自重、自警、自励”,严于解剖自己,经常反省自己,自觉检点言行。意味着道德自律,无论管理者还是管理对象都应切实使之成为自己的内在要求。
在思想道德建设中完善主体素质、增强社会管理的实践能力,还应注重实践锻炼,坚持知行统一。无论管理者还是管理对象,都必须自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10]的要求。人的主体素质和能力,归根结底来源于实际活动中的学习、锤炼和提高。只能通过实践路径,在检验和砥砺中不断扬弃旧知识,获取新信息,创新思维结构,锻铸新的能力,总结新的经验,主体素质能力才能获得新的发展。□
[1]胡锦涛.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N].新华每日电讯,2011-02-20(1).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6]胡锦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J].求是,2006(9).
[7]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9]韦森.经济学与伦理学——探寻市场经济的伦理维度与道德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0]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0-04-07(2).
责任编辑:张功杭
D261
A
1004-1605(2011)04-0004-05
唐志龙(1949-),湖北荆门人,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基础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