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幸福指数”政绩考核应纳入官员
2011-08-15邵风
文/邵风
民众“幸福指数”政绩考核应纳入官员
文/邵风
“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并要求“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近年来,江苏省江阴市、河南省平顶山市等一些地方政府,已经把“幸福指数”纳入到了当地官员的政绩考核中。与传统的GDP核算体系相比,“幸福指数”从国民健康水准、社会福利状况、经济产出水平和生态环境状况等多个维度,对社会运行状况进行综合考核,为政府体察民情提供新的视角。不少专家提议,应将“幸福指数”纳入各地政府考核体系,改变目前以GDP为主导的局面。
专家建议将“幸福指数”引入政绩考核
《中国青年报》通过民意中国网,对2633人进行的调查显示,89.3%的人期待将“幸福指数”纳入地方政府考核体系,其中56.6%的人表示“高度期待”。
调查中,当被问到“你目前的幸福感如何”时,38.7%的人感觉“一般”,30.2%的人感觉“幸福”,19.5%的人表示“不太幸福”,11.6%的人表示“非常不幸福”。
调查显示,95.7%的人觉得民众的“幸福指数”与当地政府的作为有关系,其中68.7%的人表示“有很大关系”。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全国人大财经委“民生指数”课题组成员孟庆国表示,过去政府的评价体系,基于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过分追求GDP的增长,导致一些地方只重经济发展,而对教育、医疗、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社会保障等与人民生活幸福相关的公共项目关注不够。将“幸福指数”引入政绩考核,能避免地方政府“唯GDP”的倾向,将关注的重点从经济发展转向民生福祉,更加关注民众生活品质的改善与提高,更加以人为本。
衡量民众是否幸福哪些因素必不可缺
专家们认为,测量“幸福指数”可以反映政府作为和民众的主观生活质量。对于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评价指标,统计部门可以采用统计学方法统计出结果。而对于幸福感这种主观的评价指标,同样可以使用社会学的统计方法,通过民意调查来获得数据。
据孟庆国介绍,我国已经有一些地方在使用这种双向的测评系统,比如苏南、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一些城市。
“江苏省江阴市市委书记朱民阳,来清华大学作讲座时就提到,如今,江阴市除了看经济建设的成效外,更看重对生态和民生问题的改善与解决。2010年年初,江阴通过公众投票和专家论证等方法,制定了‘幸福江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这就把‘幸福’这个抽象的概念与每个家庭和市民的切身感受紧密结合起来,并将每个指标按时序进度分解,明确责任部门,每年进行考核,并向社会公布。”江阴市将“幸福指数”补充到GDP中,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标准,很好地推动了当地经济与民生的同步提升,对于其他地区来说,非常有借鉴意义。
衡量民众是否“幸福”必不可缺的因素有哪些?调查中,75.3%的人首选“健康”,其次是“经济收入”(71.5%),“受尊重程度”排名第三(68.1%)。
接下来的排序依次为:“医疗保障”(59.8%)、“住房”(59.5%)、“环境质量”(57.5%)、“价值实现程度”(55.8%)、“ 恋 爱 婚 姻 状 况 ”(45.8%)、“ 受 教 育 情 况 ”(39.4%)等。
“引入‘幸福指数’,不是政府在特定时期为解决社会问题或保持社会稳定而采取的权宜之计,更不应成为‘新形象工程’。引入‘幸福指数’是为了引导政府在教育、医疗和就业等民生问题上下真功夫。”孟庆国提醒,由于中国人口多、地域广,区域发展不平衡,所以不应将“幸福指数”的引入标准化和统一化,不同地区需要区别对待。
孟庆国强调,对于东南沿海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可以将“幸福指数”作为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评价依据;对于中西部地区,要兼顾好经济增长与民生发展,“幸福指数”可作为政绩考核内容的组成部分或必要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