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走出去面临的挑战
2011-08-15邓显超孙连红
邓显超 孙连红
(江西理工大学 江西赣州 341000)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指出:“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1]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已成为国家间竞争的新的角力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提高文化软实力、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转变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现实需要,是参与全球文化产业分工、增加国际文化市场份额的必由之路,是保持中华文化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战略举措。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主要包括对外文化宣传、文化外交和对外文化贸易等方面。对外文化宣传是指政府组织或直接为政府组织掌控、约束的社会组织展开和实施的手段最为正规和系统,战略意图较为直白的文化传播活动。[2]具体而言,对外宣传是指“借助现代化传播媒介或者其他宣传手段,从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客观、真实地向远距离的或来华的外国人和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台同胞介绍旨在反映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对外政策、经济文化、建设成就,争取世界人民的了解、信任和支持,改变他们对我国的思维定势,在海外树立起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3]文化外交主要是指以政府为行为主体的,以文化传播、交流与沟通为内容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是主权国家利用文化手段达到特定政治目的或对外战略意图的一种外交活动。[4]通常而言,当前各国政府推行文化外交主要包括签订国际文化交流官方协定,缔结文化条约,举办大型文化活动,召集或参与国际或地区文化会议,组建或参加国际文化组织,推进文化代表团互访,举行对外文化演出与文物展览,提供文化咨询服务等。文化贸易是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贸易活动。国际文化贸易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所进行的以货币为媒介的文化交换活动。它既包括有形商品的一部分,例如音像录影制品、纸制出版物等,也包括无形商品,例如版权、关税等。[5]随着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越来越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对外文化交流工作虽取得了长足进展,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但是,与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日趋重要的地位相比,与五千年所创造的辉煌灿烂的文化相比,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还很弱,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还不强,文化产品贸易逆差还相当严重。从国际文化发展格局看,我国的文化产业的实力还很弱,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较低,文化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文化传播和文化影响力相比,我国的文化走出去还面临着诸多压力和挑战。
一、文化走出去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文化的科学发展要求尚有差距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国内文化建设和对外文化交流。把文化走出去纳入文化发展全局和文化发展的整体战略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举措。目前,我国虽然是一个文明古国和文化资源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文化传播强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还处于相对劣势。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文化资源优势还有待于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中国文化走出去与文化科学发展的要求尚有差距。以文化贸易为例,这种差距主要表现为: (1)文化企业整体实力不强,出口规模小, “走出去”的水平还很低。(2)文化产品竞争力不强,对外文化贸易逆差严重。从目前文化贸易状况看,我国文化产品在与欧美发达国家文化产品的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3)文化对外贸易范围不够广泛,结构不尽合理。出口范围主要是面向亚太地区,一部分产品也进入欧美地区,其他地区则很少。在出口产品中,50%以上是游戏、文教娱乐和体育设备及器材等硬件产品,而文化软件产品(指文化内容和文化服务)的出口还是一个薄弱环节。[6]
二、文化走出去与我国迅速增长的国际地位不相对称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综合国力上了大台阶。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硬实力的提升世所公认,但在国际上,中国文化软实力与中国经济硬实力的影响力还不相称,中国文化的传播力和竞争力与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相比还不相匹配,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国外受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倚重于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对外文化贸易已经成为提升各国软实力的重要战略措施。我国在全球文化贸易中的地位依然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的份额高达42.6%,而中国只占1.5%;2008年美国电影的海外票房收入就有183亿美元 (全球票房总收入280亿美元),而中国仅3.6亿美元。”“在美国,文化娱乐的视听产品已经成为仅次于航空航天的主要换汇产品,居出口贸易第二位;在英国也已成为仅次于金融业的全国第二大产业。而据统计,到2010年,日本的音像产品出口将占日本总出口的10%。”[7]可以说,文化贸易已逐渐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焦点。目前,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则处于比较严重的入超地位,“文化入超”与“经济出超”形成比较明显的对比。缺乏知名民族文化品牌,对外文化贸易逆差严重,文化外交政府色彩过浓等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制约因素。
三、文化走出去与我国灿烂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博大精深、兼容并蓄,而且世代传承,从未间断。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但是,文化资源大国并不等于文化产业强国,文化资源如果不能转化为文化产品,就没有经济意义。美国文化资源相对贫乏,但却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繁荣和活跃的文化产业,是文化产品出口最多的国家。自2001—2005年,美国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年均增长率为5.7%,2005年出口价值达736亿美元,近年来一直居世界第一位。[8]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非常重视本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长期的经济低迷之后,日本经济加快了从传统的制造业向新兴的文化产业转型的步伐,文化产业已成为仅次于制造业的日本第二支柱产业,特别是以音乐、动漫、美食、绘画、娱乐、时装、广告、设计为代表的日本“酷文化”更是风靡全球,已经成为新的增长点。
我国已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外汇储备,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与经济崛起相比,我国的文化还未崛起,我们并没有充分利用中华民族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宝库,还没有实现从历史文化大国向文化产业强国和文化旅游大国的转变。一方面,我国大量文化资源有些长期处于闲置或者废弃的状态,滥开发,面临贬值、流失和耗竭的命运。另一方面,在日趋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我国文化内容形式创新、机制体制创新、文化科技创新和传播手段创新还跟不上文化经济时代的步伐,甚至在国际文化市场全球化的压力下面临流失和被发达国家开发的危机。美国迪斯尼公司在1999年拍摄的动画大片《花木兰》,日本厂商开发了风靡世界的《三国演义》游戏软件,2008年热映的美国动画大片《功夫熊猫》,这些具有中国文化元素产品的问世表明随着国际对中国文化资源了解的加深,发达国家借助经济、技术的双重优势,开始谋求对我国文化资源的新一轮开发。中国的文化资源已被人不断地蚕食和侵占,经国际传媒资本之手转化为文化产品,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界的强大竞争对手。
四、文化走出去面临西方强势文化入侵和国际文化竞争日益激烈的挑战
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占据文化贸易的绝对主导地位。据统计,2005年,三大类关键的核心文化产品的全球出口额达270亿美元,其中,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西班牙、中国香港、荷兰、意大利和爱尔兰等十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额超过70%。[9]不仅如此,西方发达国家还掌控着全球的舆论和传媒。据统计,目前四大西方主流通讯社——美联社、合众社、路透社和法新社每天发出的新闻信息量占据了整个世界全部发稿量的80%,西方50家媒体跨国公司占领了世界95%的传媒市场,其中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节目中有60%—80%的内容来自美国。[10]
由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正处在初级阶段,我国的文化安全面临着 “文化霸权主义”“信息殖民主义”“网络文化殖民”以及“数码鸿沟”的挑战。例如,通过输出文化产品,美国在牟取高额利润的同时,也输出了美国的政治观念和文化观念。美国利用大众传媒和电子媒介向全世界推广美国文化,塑造“天堂”般的自由繁荣的美国形象。美国的文化产品,尤其是好莱坞影片,对他国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时尚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我们的青少年消费的也是美日的卡通、日韩电子游戏和新鲜出炉的“哈里波特”。如果任由这种趋势发展下去,我国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必将进一步减弱,就会瓦解中华民族的内在凝聚力,造成中国深层次的“文化弱势”,削弱中国的综合国力。
五、文化人才缺乏和整体素质偏低是制约中外文化交流与发展的瓶颈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现代文化产业作为高科技与文化高度关联的领域,对专门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的构成有着特殊的要求,这种要求能否得到满足已成为夺取文化产业未来制高点的制胜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要清醒的看到,我们还缺乏一大批复合型、高素质文化人才的人才危机已经呈现出来。当前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人力资源面临以下三个矛盾: “较大的人才数量与低素质人口比重过大并存;人力资源丰富与人力资本短缺并存;人才稀缺与人才浪费并存”。[11]具体表现为:第一,文化大家和文化名家缺乏,高层次人才队伍老化,人才文化层次偏低,人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第二,人才总量增长跟不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形势,部分文化领域人才奇缺已成为制约我国文化发展的瓶颈;第三,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间、地区间、部门间文化人才分布不平衡;第四,文化人才培养体系、评价体系和考核指标体系等方面还有待完善。目前,对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我们缺乏一大批具有国际市场眼光的经纪人和操盘手,缺乏一大批可以将民族文化资源变为民族文化产品、品牌和名牌的创意者、生产者和资源整合者。如果我们不加强人才培养的力度,不加快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流动、评价和考核体系,那么在未来一段时期,文化人才将是制约我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关键因素。○
[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7/01/c_121612030.htm.
[2]吴友富.对外传播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J].国际观察.2009(1).
[3]黄泽存.新时期对外宣传论稿[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2:214.
[4]李智.文化外交——种传播学的解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4.
[5]李怀亮.国际文化贸易导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26.
[6]http://www.china.com.cn/culture/zhuanti/08whcy/2008-06/04/content_15630564.htm.
[7]文化贸易:机遇与挑战[N].深圳特区报.2009-05-16.
[8][9]胡景岩.加快文化贸易发展,促进中国文化出口.文化发展战略论坛文集(四)[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17.
[10]王建峰.媒体“走出去”:提升中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18).
[11]欧阳友权.文化产业发展待破人才瓶颈[N].中国文化报.2006-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