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停战谈判前的两次停火提议
2011-08-15吴晓东
吴晓东
(军事科学院 北京 100091)
1951年7月,朝鲜停战谈判正式开始。然而,就在此之前,在美国的主导和支持下,一些国家曾在联合国两次提出停火议案:第一次是1950年12月,联合国亚洲13个国家代表团联合主张立即停火,并起草 《朝鲜和平方案》;第二次是1951年1月,联合国 “朝鲜停火三人小组”提交了达成朝鲜停战、和平解决远东问题的“五步方案”。那么,为什么战争双方没能在这两次停火议案提出时进行谈判进而早日结束战争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客观分析美国是在什么情况下寻求停火的?其原因和真实意图是什么?而中国政府又是怎样考虑的?
一、战场失利和国内外政治压力加大迫使美国寻求停火
1950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由于志愿军的入朝参战出乎美国人预料,在中朝军队的猛烈攻击下,以美军为首的 “联合国军”猝不及防,全面溃退。经过第一、第二次战役,中朝军队一举收复三八线以北的全部 (除襄阳)领土,扭转了朝鲜战局,粉碎了 “联合国军”占领全朝鲜的战略企图。
战场上的失利使得美国政府一片混乱。正如杜鲁门所回忆的,这时 “朝鲜的局势是我的办公室内很多次冗长的、焦急的讨论题目。我们的政策,不仅是在亚洲,在欧洲也是这样,真是危如累卵,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寻求我们面前的巨大问题的答案”[1](p460)。情急之下,杜鲁门甚至威胁要使用原子弹,但这也进一步造成了美国与其盟国之间的矛盾。12月2日,法国总理与英国首相进行了会谈,并就尽早结束朝鲜战争,同时避免与中国发生冲突达成一致。英国伦敦200名工党议员写信给首相艾德礼,抗议美国企图使用原子弹。艾德礼随后前往美国,敦促美国进行和谈以结束朝鲜战争。
此外,以下矛盾也困扰着当时的美国政府。一是军事与政治之间的矛盾。作为战场最高指挥员,麦克阿瑟是从军事的角度考虑问题的。因此他认为,第二次战役后中国已全面介入朝鲜战争,美国应当与中国进入全面战争状态,以求得战场上的胜利。但是,以国务卿艾奇逊为首的一部分人是从政治的角度考虑问题的。因此他们认为,如果将战火燃烧到中国本土,中美之间正式爆发战争,作为中国的盟国,苏联很可能会依据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出面干涉,这样,美苏之间爆发大战进而引起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而即使苏联不公开参战,把战争扩大到中国本土也会大大影响美国在一场全球性战争中战胜苏联的能力,这显然不符合美国的利益。所以,他们主张继续将战争局限在朝鲜境内。二是固守朝鲜与撤兵到日本之间的矛盾。第二次战役后,鉴于战场上的节节败退,美国政府也在做最坏的打算,即从朝鲜撤兵固守日本。但是,美国又不甘心放弃自己一手扶植起来的南朝鲜政府,而且如果失去这一既得利益,日本的压力也会增大,这会大大降低美国在其盟国中的威信。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只好做两手准备,一方面要求 “联合国军”坚守南朝鲜 (除非在无法抵抗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进攻的时候才能撤出朝鲜),另一方面又要求 “联合国军”做好撤退到日本的准备。三是美国全球遏制战略与其兵力匮乏之间的矛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奉行的是全球战略,但其战略重点在欧洲。朝鲜战争爆发时,它正积极重建西欧以遏制苏联。美国企图迅速结束朝鲜战争,但这一计划随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参战被打乱。鉴于本国兵力有限,美国试图让其盟国抽调兵力投入朝鲜战场。但这样的话,势必会影响欧洲的防务。因此,其盟国表示为难。正如艾奇逊所说: “我们的欧洲盟国担心我们被朝鲜的拚死的战争吸住,以致我们对他们的安全照顾不够。”[2](p282)由于美国的全球战略是建立在与盟国合作的基础上的,所以盟国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美国的行动,也影响着美国政府的决策。
正是在这种军事失利、矛盾交织、决策不定的情况下,美国“同意按过去的分界线——三八线来结束战争。以武力统一朝鲜的这场征伐就此告终。这一决定立即在联合国引起了一次有组织的行动”[3](p449)。1950 年 12 月 5 日,联合国亚洲13个国家代表团向中国政府和朝鲜发出停火呼吁书,并于当日起草《朝鲜和平方案》。11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讨论了联合国关于停火决议的问题,并确定将考虑在朝鲜停火。14日,第五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亚洲13国提案,并确定由第五届联大主席伊朗代表安迪让以及印度代表劳氏爵士和加拿大代表皮尔逊组成一个三人小组,来确定可以在朝鲜议定满意的停火基础并尽速向大会提出建议。这就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的第一次停火提议。
中朝军队发起第三次战役后,很快全面突破三八线,并攻占汉城,而 “联合国军”在中朝军队的连续打击下,更加慌乱和沮丧,士气更加低落。麦克阿瑟为推卸责任极力强调和渲染美军的失利,并据此提出只有采取扩大战争、全面封锁中国海岸、轰炸中国工业基地、使用国民党军队等措施才能扭转战局,否则美军就只能退出朝鲜。出于全球战略的考虑,美国政府否决了麦克阿瑟扩大战火的主张。1951年1月9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在发给麦克阿瑟的电报中指示:“组织梯次阵地实施防御,在优先考虑你部队的安全和保卫日本的基本任务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杀伤在朝鲜的敌军。一旦你判明必须撤退才能避免人员和物资的严重损失时,就从朝鲜撤往日本。”[4](p208)可见,美国政府对美军在朝鲜的处境和前景越来越担忧,并且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而此时,美国方面在第二次战役后暴露出来的内部矛盾也逐步激化,各国对战争的态度也出现不一致,“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受到了无论付出多大牺牲也要讲和的冲击……也都再次开始摸索那个时候实行 ‘体面的停战’的条款”[5](p481)。美国政府意识到,如果它仍一意孤行,很可能会导致孤军作战,进而付出更大的代价。因此,美国政府此时在政治外交上承受着各种要求停战谈判的压力,它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缓解与盟国之间的矛盾,以加强内部团结,整顿军队,以利再战。恰好此时十几个中立国家正谋划新的停火谈判议案,这正好给美国提供了机会。于是,在美国的主导和支持下,联合国 “朝鲜停火三人小组”于1951年1月11日向联大提出了新的停战议案,即 “五步方案”。尽管该方案吸收了1950年12月22日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的某些条件,但其前提是先停火后谈判。美国政府认为,中国政府反对先停火后谈判,很可能仍会拒绝停火提议,这样它就可以利用中国的强硬态度向其盟国施压,迫使其继续追随自己。这也正是美国政府同意该方案的真正原因。这就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的第二次停火提议。
二、美国寻求停火的实质是拖延时间,争取盟友,以利再战
美国政府既然两次提出停火谈判,那么,其真实意图又是什么呢?
首先分析第一次停火提议。1950年12月4日,杜鲁门在与英国首相艾德礼会谈时就指出: “我们正在付出巨大的牺牲,并且已经拨付了大量的款项。我希望我们能够守住朝鲜的战线,直到谈判的机会因局势的进展而有所改善。”[1](p476)5日,他们就朝鲜问题达成共识,即在军事上被赶出去之前,要驻留在朝鲜,而且在局势好转之前,不同中国进行谈判。8日,美英就会谈发表了联合声明。苏共中央政治局对该声明评论说,英美正准备新的战争计划。这个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美国寻求停火的实质。此外,在美国讨论是否接受停战呼吁的时候,参联会人员提出,在达成协议之前麦克阿瑟在军事行动上不能受到三八线的限制。这就是说,如果中朝方面接受了建议,中朝军队则不能越过三八线,而“联合国军”却可以借机休整,待休整结束后再寻找适当时机和借口发起进攻。由此可见,美国只赞成寻求停火,而反对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及远东其他问题,其真实意图就是使美国在不承担任何解决朝鲜及远东问题责任的前提下,拥有了停火的有利时机,而如果中朝军队继续向南进攻,它就可以操纵联合国污蔑中国为“侵略者”,从而使中国政府在政治上陷于被动。与此同时,一方面,美国政府积极扩军备战,准备将美军在一年内由250万人增加到350万人;另一方面,“联合国军”积极构筑工事,建立纵深防线和整顿部队,准备抗击中朝军队的进攻,并适时发起反攻。显而易见,美国第一次寻求停火的实质是拖延时间,整军备战。
事实上,自从1948年 “柏林危机”后,美国政府在对国际形势判断上居主导地位的观点是,全球紧张在不断加剧,苏联是其头号敌人。1949年8月苏联成功进行了第一次核爆试验后,美国政府更加强烈地意识到,苏联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能够对美国发动进攻。基于此,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几乎立刻就断定“进攻是由苏联发动、支援和怂恿的。非用武力不能加以制止”[2](p265),否则,“就会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正如由于类似的事件而引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样”[1](p394)。美国政府普遍认为朝鲜的内战是共产党阵营对美国的试探和挑战。因此,就在朝鲜战争爆发的当天,杜鲁门就命令美军出兵南朝鲜,同时派遣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1950年10月初,美国政府不顾中国政府的一再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向中朝边境推进。显然,美国的真实意图是使其军事影响力延伸至亚洲,而朝鲜战争只不过是美国发动侵略的一个借口。正如周恩来所说: “美帝国主义企图在朝鲜打开一个缺口,准备世界大战的东方基地。”[6](p43-44)中朝军队发起第二次战役使 “联合国军”遭受重大败绩后,杜鲁门于11月30日发表声明,仍坚称 “联合国军”不打算放弃他们在朝鲜的使命。所以,美国在没有实现其战略目标之际提出停火谈判,显然是为了维护其既得利益而被迫采取的权宜之计。
下面再分析第二次停火提议。“五步方案”提出后,美国政府表现出两难态度。一方面,美国政府意识到不可能单纯依靠军事手段来解决朝鲜问题,开始考虑以谈判解决朝鲜问题的可能性。朝鲜战争的持久不决牵制了美国过多的军事力量,不仅对其以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战略产生了不利影响,而且加剧了它与盟国之间的矛盾。美国的主要盟国英国于1951年l月上旬举行英联邦总理会议,公开主张同中国进行谈判。美国政府在政治和外交上承受着各种压力。因此,“朝鲜停火三人小组”提出停战提案后,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认为,美国最根本的利益和最大的危险仍在欧洲,所以不能陷入亚洲这场持久战中。基于这样的分析,美国政府对以“五步方案”为基础的停战提案勉强选择了支持的立场。另一方面,美国又不甘心失败,希望能把朝鲜战争体面地维持下去,特别是不愿意实行停火以外的其他步骤,更不愿意讨论台湾问题和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因此,美国并不想真的进行停战谈判。美国政府在停战提案上表现出来的两难态度,实质上已经充分反映了美国寻求停火的真实想法:它希望中朝方面接受提案,以利于它调整部署再战;同时,它又希望中朝方面拒绝提案,以迫使盟国重新追随它。正如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所说:“任何一种选择都具有危险性:一方面是失去朝鲜人民的信心,并引起国会和舆论界的愤怒;另一方面是失去我们在联合国中的多数和支持。”[2](p381)
而美国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则更加表明了它争取喘息之机、以利再战的企图。一方面,美国积极进行军事准备。就在 “朝鲜停火三人小组”酝酿停战议案之际,杜鲁门于1951年1月6日签署了增拨200亿美元国防费的法案,继续为朝鲜战争注资。与此同时,美国迅速从其本土及驻扎在欧洲、日本的军队中,抽调大批老兵补充其在朝部队,并加强了坦克和野战炮兵,改善了后方供应,完成了部署调整。而就在1月15日 “朝鲜停火三人小组”提出停战议案之际,美军开始发起试探性进攻。l月25日,美军地面部队在其空军的全力支援下,开始全线反扑。另一方面,当周恩来于1月17日表明中国政府对 “五步方案”的态度,并重申了中国政府关于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建议时,美国政府不顾苏联及12个亚非国家政府的反对和英国政府推迟表决的意见,迫不急待地操纵联合国于2月1日通过了污蔑中国是 “侵略者”的提案。至此,美国不仅关上了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大门,还把延长朝鲜战争的责任强加给中国。
三、中国政府针对美国操纵联合国两次提出停火议案做出的决策
美国操纵联合国先后两次提出停火议案时,中国政府又是如何决策的呢?
首先分析第一次的情况。事实上,中国领导人对于美国可能提出停火的问题早有考虑。1950年12月3日,毛泽东在北京与金日成会谈时就提出了谈判停战的可能。他指出:“敌人有可能要求停战,我们认为必须承认撤出朝鲜,而先撤至三八线以南,才能谈判停战,最好我们不但拿下平壤,而且拿下汉城,主要是消灭敌人,首先是全歼伪军,对促进美国撤兵会更为有力量。……但美帝和蒋介石一样,诺言协定都不可靠,故应从最坏方面着想。”[4](p162)在这里,毛泽东明确提出将联合国军退到三八线以南作为停战的必要条件,时机以在占领汉城并歼灭大量南朝鲜军队后为“最好”。[4](p162)可见,在毛泽东看来,一切可以接受的前景能否实现,都取决于军事上的胜利,否则即使与美国达成协议也是不可靠的。这也正是他之后坚持发起第三次战役,并要求突破三八线的一个重要原因。
12月14日,联合国通过停火决议时,明确提出了在朝鲜先停火的原则,而对于与朝鲜战争关联的其他问题却没有详细的计划与现实考虑。为此,周恩来于同日致电出席联合国大会的伍修权、乔冠华,指出: “我们历来主张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并使朝鲜问题局部化的……但美国统治集团却在武装干涉朝鲜的同时,实行武装侵略台湾,轰炸中国本土,并扩大在东亚的侵略。”[7](p106)他还强调,美国所赞成的在朝鲜首先停战的真正意图,就是要求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束手让美国侵略军在朝鲜继续侵略,就是要求台湾仍然被美国武装占领。
与此同时,中国领导人从军事上考虑,认为美国在主力未受损而中朝军队处于胜利形势下玩弄停火,主要是“想骗取停战,好稳住阵线,调整兵力,以便再行进攻”[7](p102);从政治上考虑,认为 “我军必须越过三八线。如到三八线以北即停止,将给政治上以很大的不利”[8](p239)。中国领导人之所以有这样的考虑,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其一,美、英等国正提出沿三八线停战,以便将中朝军队阻止于三八线以北,此时停止作战将给国际社会以承认三八线的印象或误解,不利于今后的作战;其二,如果 “从十二月初起整个冬季我军都在休整,没有动作,则必引起资本主义各国甚多揣测,民主阵线各国亦必有些人不以为然,发生许多议论。”[8](p239)据此,12月21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指示志愿军越过三八线再打一仗。
22日,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发表声明,称美国提出所谓的先停战后谈判,显然 “是为着美国可以取得喘息时间,准备再战,至少可以保持现有侵略阵地,准备再进”。 “因此,在没有一切外国军队撤出朝鲜及朝鲜内政由朝鲜人民自己解决作基础,来讨论停战谈判,都将是虚伪的,都将适合美国政府的意图,而不可能达到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善良愿望。”[7](p108)同时,他还进一步表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凡是没有中国的合法代表参加和同意而被通过的联合国的一切重大决议,首先是有关亚洲的重大决议,中国政府都认为是非法的、无效的。
需要说明的是,当时志愿军领导人认为中朝军队在兵力上不占优势,而且经过连续两次作战,部队相当疲劳,加之后勤供应不足,所以战争很难迅速结束,因此,建议志愿军应进行较长时间的休整和补充。而毛泽东并没有接受志愿军领导人的主张,坚持无论如何志愿军要坚决突破三八线。之所以如此,除了军事要服从政治以外,是与当时盟国的态度分不开的。12月4日,中国驻苏联大使王稼祥会见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时谈到停战问题,后者表示美国自己并没有提出“和平解决朝鲜局势的建议”,而志愿军应“趁热打铁”越过三八线;12月7日,当周恩来告诉罗申,为避免在停战问题上处于不利地位,中国准备向有关国家提出停战条件时,葛罗米柯当天即指示罗申转告中国方面,应该在占领汉城后,再提出自己的停战条件,同时,苏共政治局认为,当前美国建议停战只不过是为了争取时间来挽救失败,所以,苏联驻联合国代表维辛斯基,不应建议在朝鲜停战,而应提出“一切外国军队立即撤离朝鲜”。[9](p41)这也正解释了之前为什么会有“民主阵线各国亦必有些人不以为然,发生许多议论”这样的考虑。
如果说第一次停火提议不具备达成一致的条件,那么,第二次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朝鲜停火三人小组”提出停火议案时,中朝军队发起的第三次战役已经结束,战线推进到三七线附近, “联合国军”在三八线的防御已被突破,汉城已被中朝军队攻占。从战果看,尽管没有大量歼灭 “联合国军”有生力量,但在筹划第三次战役过程中就已经反映出的速胜情绪,在志愿军突破三八线的激励下迅速发酵。此时,在志愿军各部队中,甚至在高级指挥员中,普遍产生了一种轻敌速胜的心理,认为照这样打下去,再打几仗,战争就能胜利结束。苏联军事顾问和朝鲜领导人更是当面指责彭德怀:打了胜仗为什么不追击?世界上哪有这种打法?[10](p110)国内也叫响了 “把不肯撤出朝鲜的美国侵略军赶下海去!”[11](p67)的口号。此外,盟国也在不断施加压力。1月11日,也就是周恩来发表声明的前六天,苏联代表已经在联大发言,反对 “朝鲜停火三人小组” 的建议案。[12](p369-370)苏联的这一决定极大地限制了中国领导人的选择余地,毕竟如果没有苏联的配合与支持,中国是无法解决和谈问题的,况且志愿军要依赖苏联的军事援助。
而作为战场最高指挥员,彭德怀不得不考虑当时中朝军队面临的严峻困难:一是部队在两个多月时间里连续进行三次战役,减员严重,极度疲劳,急需休整。二是由于武器装备处于劣势,在第三次战役中,志愿军虽然获胜,但未能大量歼敌,此时敌我力量对比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三是随着战线迅速南伸,补给线急剧延长,已达500~700公里,尤其是三七线至三八线之间是一条150公里的无粮区,后勤保障非常困难。四是当时中朝军队战区东西海岸防御空虚,侧翼暴露,如果再贸然南进,美军一旦从侧后登陆,很难保证不再出现仁川登陆的情况。正因此,彭德怀不同意北朝鲜方面关于美军会很快退出朝鲜的判断,认为志愿军已经无法迅速发动新的攻势。他甚至于1月15日致电周恩来,表示不赞成立即拒绝联合国“朝鲜停火三人小组”的停战方案。他建议提出有限期停战,以便争取两个月的休整时间。[13](p467)由此可见,彭德怀对于志愿军面临的困难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
此时,中国领导人虽然对这种轻敌和速胜情绪有所警觉,但也对朝鲜战争的发展形势作了比较乐观的估计,认为经过充分准备之后,再打几次战役,就能把美军赶出朝鲜半岛,根本解决朝鲜问题。1月14日,毛泽东在就春季攻势准备问题致彭德怀并转金日成的电报中强调:“今后敌人统帅部的方针有两种可能性。 (一)在中朝两大军队压力下,略作抵抗,即退出南朝鲜。…… (二)敌人在大丘、釜山地区作顽强抵抗,要待我们打得他们无法再打下去了,方才退出南朝鲜。”[4](p195)因此,他提出了春季作战目标就是根本解决朝鲜问题,并转告斯大林。[14](p152-153)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中国领导人来说,要完全接受联合国关于停火的第二次议案是不可能的。
尽管如此,毛泽东仍坚决支持彭德怀停止进攻、整军备战的计划。他相信,通过在三八线南北地区以运动战大量消灭美军,而不是采取长远距离的追击作战和攻坚战,就可以达到驱逐美军的目的。[8](p249-253)他于1月15日致电斯大林,详细说明了志愿军的计划和面临的困难。当北朝鲜强烈要求志愿军立刻发动新的攻势时,毛泽东指示彭德怀,让朝鲜人民军向南进攻并自行指挥,志愿军只担任仁川、 汉城和三八线以北之守备并进行休整。[13](p466)这一决定使志愿军基本保持了应对 “联合国军”的战略地位和军事实力。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于1月14日在致朝鲜政府的备忘录中指出,目前美国由于在朝鲜的失败,急想求一出路,最好是 “光荣停战”,否则,就是 “有限制的战争”。“前者是我们所不允许的”。联合国可能通过 “先停战后谈判”的议案,因为只要先停战,美国就有可能保存实力,而谈判可能无限期拖延下去。因此,如果这一议案获得通过,我应坚决拒绝。[7](p117)同时,备忘录提出了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四项主张。1月17日,周恩来复电联合国,正式表明了中国政府关于此次停火提议的意见:“中国政府不同意该委员会本月十三日通过的 ‘先停战后谈判’的原则。……在同意从朝鲜撤退一切外国军队及朝鲜内政由朝鲜人民自己解决的基础上,召开中、苏、英、美、法和印 (度)、埃 (及)七国会议,就迅速结束朝鲜战争问题进行谈判。”[7](p118-119)可见,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发表的关于停火提议的意见,拒绝的只是先停火后谈判的原则,而不是拒绝整个以 “五步方案”为基础的停战提议。但美军之前就发起的反攻以及美国迫不急待地操纵 “联合国”通过了中国是 “侵略者”的提案,宣告了第二次停战提议的破产。
综上所述,美国政府两次操纵联合国提出停火谈判,是在军事、政治、外交的强大压力下进行的,其真正目的是通过停火得到喘息之机,以争取盟友,整军再战,也就是说它压根儿就没有打算以停火议案为条件与中朝方进行认真的停火谈判。分析其根本原因,美国出于帝国主义本性,不可能容忍中朝方面在谈判中占据优势,更不会接受城下之盟,因此,无论中朝方面当时如何表态,美国绝对不会真正停火,并进行谈判。中国政府在分析判断战争形势和美国寻求停火的真实意图的基础上,一方面,积极展开军事行动,以歼灭 “联合国军”有生力量或迫其退出朝鲜半岛为根本目的;另一方面,在外交上不直接拒绝停火谈判,而只是说明不同意美国所坚持的原则,并提出自己的停火谈判条件,正因此,中朝方面不仅获得了强有力的政治地位,也使中朝军队基本保持了应对 “联合国军”行动的战略地位和军事实力。
实现停火和谈判,是要有实力作支撑的。当时,美国是西方集团的霸主,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发达国家,而中国则是刚刚获得民主革命胜利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在志愿军入朝参战前,美国倚仗其超强的军事实力,根本没有把中国人放在眼里。只有到了1951年6月,战争双方经过五次战役的较量,美国人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军事实力有了客观认识之后,才真正坐到谈判桌前,也只有在经过两年多的边打边谈,美国人真正意识到不可能在朝鲜战场上彻底战胜对方之后,才被迫签订了停战协定。因此,正如毛泽东所说的,和平要靠斗争去争取,要靠斗争去巩固。这对于我们今天也是非常有启示的。○
[1]杜鲁门回忆录(第二卷)[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4.
[2]艾奇逊回忆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3][美]贝文·亚历山大.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美国人的反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抗美援朝战争史(第二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
[5][日]陆战史研究普及会.朝鲜战争(中部)[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0.
[6]周恩来军事文选(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7]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8]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六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9]牛军.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停战谈判决策研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1).
[10]洪学智.抗美援朝战争回忆[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0.
[11]徐焰.第一次较量—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回顾与反思[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
[12]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二辑)[G].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
[13]彭德怀年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4]齐德学.巨人的较量—抗美援朝高层决策和指导[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