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新探究
2011-08-15白芳
●白 芳
我国英语教学经历了各种不同英语教学法的实践和发展。英语教学法的不断发展反映了人们对语言和语言功能的认识逐渐加深。18世纪欧洲最为流行的以语法为中心的语法翻译法。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交际法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理解和采用。这些教学模式不断地加深了人们对语言、语言学习过程、影响语言学习的各种不同因素的理解和认识,为英语教学解决越来越多的问题,推动着英语教学的改革。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特征及其缺点
1.语法翻译教学法的特征及其缺点
语法翻译法是德国语言学家奥朗多弗等学者总结了过去运用语法翻译法的实践经验,并在当时机械语言学、心理学的影响下,给语法翻译法以理论上的解释,使语法翻译法成为一种科学的外语教学法体系。语法翻译法认为英语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重点是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很少注意。把翻译当成教学目的,又当成教学手段。语法翻译法重视阅读、翻译能力的培养和语法知识的传授。课堂以老师为中心,在课堂上的主要活动是语法规则的系统讲解和课文句子的翻译。
语法翻译法存在一定的局限。语法翻译法忽视学生口语和听力,对学生的语音语调也不够重视,不能用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无法达到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目的。语法翻译法采用母语与目标语言互译的手段进行教学,教师大多使用母语教学,可能会使学生养成过分依赖母语,处处用母语思维,进行逐字逐句翻译的习惯,对使用外语进行交流不利。语法翻译法过于强调语法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语言技能的培养,听说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语法翻译法的教学过程往往过于依赖教师,教师基本上控制了整个课堂,学生参与互动的机会比较少。
2.交际教学法的特征及其缺点
交际法也叫功能法。它是以语言功能为纲,培养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产生于70年代初期,注重意义而非形式。它一反传统教学法重语言知识讲授,轻应用能力培养的路子,特别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英语交际法以社会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为理论基础,交际法的语言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Hymes的交际能力理论;二是Halliday的功能语言理论。交际法教学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指导作用的教学模式,强调交际能力和口语形式的训练。它强调按学习者的各种需要来确定教学的目的,主张在英语课堂上实行交际活动,同时强调语言是进行交际的工具,即强调语言的使用,而不是语言存在的形式,把教学过程和培养交际能力紧密结合起来。
交际法教学对语法解释不够重视,追求的目标是交际能力。因此,该教学法让学生掌握语言习得形式的方式是通过适当的语言输出和有意义的交际活动,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主要是局限于句型、对话等口头形式的操练,没有语言知识作为基础,这样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流畅性就受到一定的影响。在课堂提问中,当学生回答问题犯语法错误时,有些教师不及时给予纠正,认为语法错误会随着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而消失,从而导致学生积累了很多基础性的错误,给以后的英语学习带来不利。
二、“交际与语言知识并重”教学模式的特征及其优点
为了克服语法翻译教学法和交际型教学法的缺点,解决英语教学中语言知识输入和交际能力相脱节的问题,Long Michael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了“交际与语言知识并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指的是将语法翻译教学法和交际型教学法的优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来满足学生多层次的需求,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交际与语言知识并重”教学模式强调语言知识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双重掌握,语言能力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基础,而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语言运用的活动培养交际能力。“交际与语言知识并重”教学模式具有四方面的优点:
1.强调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在“交际与语言知识并重”教学模式下,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交际与语言知识并重”模式中学生既是知识的接受者,又是语言学习的交际者,特别强调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可以让学生对教学决策过程有真正参与的机会,获得真正参与语言交际的机会。同时让学生调动和保持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快获得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能力。语言学家Ellis认为:“英语教学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从语言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掌握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1](P145)
2.强调环境在英语教学中的约束地位
教师要考虑多种因素如不文化背景、不同课本等,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实现生活化的语言教育,这样能够促进学习者的认知过程、问题解决和交流切磋,促进学生自然习得外语,提高掌握语言的能力。另一个就是要注意实施个性化教学设计。在实施个性化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素质的原则。以学生为目标的课程教学设计,就是要在既定的教学目标框架内,设计出学生真正需要的语言学习资源与学习环境,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语言知识水平、能力水平、认知风格和认知特点。同时Krashen指出:“教学第二语言实际上为学生创造部分或全部的所学语言的环境。”[2](P229)因此,为了切实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将教师讲授型课堂转变为学生主动交际型课堂,教师要尽量使用真实性的材料来进行教学,创造真实的语境,使外语课堂教学具有了真实的言语交际性质。
3.强调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指导地位
在“交际与语言知识并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变教师主导型教学为教师指导型教学,二是变填鸭式教学为创造型教学,三是变亦步亦趋型教学为激励型教学。教师充当多元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课堂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要对教学活动的内容进行创造性地设计,把学习技能的活动和使用技能的活动统一起来,把学习语言知识的活动和使用语言知识的活动协调起来,创造师生畅所欲言的和谐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要协调和加强所有学生之间的交际活动以及这些学生与各种活动和篇章之间的交际过程,在教和学的小组活动中充当一个独立的参与者,作为课程过程和活动的向导。
4.强调考试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反拨作用
通过对学生每阶段学习的及时反馈,给他们创造更多的启迪思维和提出问题的机会,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以促进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在进行语言输入和教学实践之后,教师应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相应的归纳和总结,同时应检查学习者对所输入的内容是否已理解和掌握。如果学生出现显著性、有代表性的错误,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负反馈。教师可以采用对所讲授内容进行考试的方式,考察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交际与语言知识并重”教学模式在中国英语教学实施的可行性
中国教育部2004年发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也就是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相结合,同时在听、说、读、写、译方面学生都要达到较高层次的要求。[3]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为了适应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要求,可以尝试采用“交际与语言知识并重”模式,这样才能使学生尽快地获得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
1.切合中国的英语教学需要和教学实际
语法翻译法与外语学习的目标和机制相悖;交际法不切合英语语教学实际,不能满足英语教学需要,也与英语学习机制不符。而“交际与语言知识并重”模式则可以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即比较符合英语学习的机制,也能适应中国英语学习的环境和需要。在实施该模式时,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该模式将语言形式及其意义相融合,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两个层面—语言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上。
另外,从中国实际英语教学现状出发,相信该教学模式也能被师生、以及各级有关教育部门接受。在应试教育制度下,尤其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压力下,英语学习难以摈弃大量语言知识的输入。再者,中国学生的心理因素也适合其接受该教学模式,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2.符合现代语言教学理论的要求
语言心理学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动态过程,是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策略模式对信息进行加工,并监控、检查各个加工过程,最终达到灵活自如地运用语言的过程。学习语言不仅需要学习语言系统而且还需要学习语言习惯,习惯的获得不是靠教会的,而是靠大量的语言实践。也就是说,学生必须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真实目的的语言实践活动才能真正感知语言使用的某些规则及规律。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育就是赋予受教育者独立思考的能力,强调学习者是积极的意义建构者和问题解决者。建构主义理论给外语教学的启示是学习者应把学习外语与个人能力的培养有机联系起来。这种理论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也要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交际与语言知识并重”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及语言运用能力,形成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该模式是符合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方法和途径。
“交际与语言知识并重”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的语法翻译法的缺点,把语言形式的意义和形式自然地融合起来,既强调了交际—学习语言的目的,又不忽视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培养。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因此,“交际与语言知识并重”教学模式对当前的语言教学无疑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1.Ellis, R.SLA Research and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2.Krashen, S.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1981
3.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Z].北京,2004.
4. Littlewood, W.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