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寻乌调查》的现实启示

2011-08-15姚玉珍

老区建设 2011年14期
关键词:寻乌富农研究

●姚玉珍

一、关于《寻乌调查》

1930年4月30日,朱毛红军由会昌进入寻乌,在澄江击溃了嚣张一时的谢嘉献、钟文才反动武装力量后,于5月2日进驻寻乌城,毛泽东住在寻乌城南门外的马蹄岗。期间,毛泽东利用红军在安远、寻乌、平远做发动群众工作机会,经寻乌县委书记古柏同志介绍,认识了曾两任寻乌商会会长的郭友梅和小学教师范大明,接连开了十多天座谈会,进行调查研究,详细了解了寻乌的商业状况、人口结构、土地关系、交通运输等问题,史称“寻乌调查”。

这是之前从未有过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调查。调查的目的很明确。毛泽东说:这正是“我对中国的富农问题还没有全般了解的时候,同时我对于商业状况是完全的门外汉,因此下大力来做这个调查”。参加调查会的有一部分中级干部,一部分下级干部,一个穷秀才,一个破了产的商会会长,一个在知县衙门管钱粮的已经失了业的小官吏,共十一人。

毛泽东把这次调查的结果整理成了《寻乌调查》,共五章三十九节,八万多字。这个调查,对寻乌县的地理环境、交通、经济、政治、各阶级的历史和现状等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考察分析。不仅调查了农村,还调查了城镇,重点调查了城镇的商业和手工业状况及其历史发展过程和特点。通过寻乌调查,毛泽东懂得了城市商业状况,掌握了分配土地的各种情况,为制订正确对待城市贫民和商业资产阶级的政策,为确定土地分配中限制富农的“抽肥补瘦”的原则,提供了实际依据。他说:“我作了寻乌调查,才弄清了富农与地主的问题,提出解决富农问题的办法,不仅要抽多补少,而且要抽肥补瘦,这样才能使富农、中农、贫农、雇农都过活下去。假若对地主一点土地也不分,叫他们去喝西北风,对富农也只给一些坏田,使他们半饥半饱,逼得富农造反,贫农、雇农一定陷于孤立。当时有人骂我是富农路线,我看在当时只有我这办法是正确的。”但他也有不满足的地方,觉得:“这个调查有个大缺点,就是没有分析中农、雇农与流氓。”

二、《寻乌调查》解决的问题

(一)全面调查了寻乌城的商业和手工业,为制定对资产阶级和城市贫民群众的政策和策略提供了基本信息。《寻乌调查》列举了大量事实,详细调查了寻乌四十七家商店和九十四家手工业店铺经营商品来源、种类、销售和竞争以及彼此盛衰荣枯的情况,深刻了解了中国城乡的社会结构,揭示了寻乌城是一个家庭手工业商品和资本主义商品交战表演的盛衰得失的地方。这个小县城,共有二千七百八十四人,农民、手工业者占71%,失业群众(包括游民、娼妓)占16%,共占总人口的87%。这完全是一个农业、手工业为主体的城市。这些城市贫民地位极其低下,都是属于被压迫、被剥削者的阶层。占5%的商人中,除几人和豪绅地主勾结,参与政治外,绝大多数是中小工商业者,也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商品入侵和封建高利贷的压榨下处于破产和半破产的威胁中。他们从事正常经营,活跃城乡经济,有利于国计民生。寻乌的商店和手工业店铺,多数不雇人或雇少数几个店员 (徒工),都是中小工商业者。经济状况决定政治地位和政治态度。毛泽东指出:小商人、手工业者,他们一般能够参加革命和拥护革命,是革命很好的同盟者,是革命的动力之一,必须争取和保护。1930年,红一军团总政治部发布的《告商人书》指出:红军对城市的政策是“取消苛捐杂税,保护商人贸易。在革命时候用累进法 (资本多的多捐,资本少的少捐),请大商人捐款供给军需,但不摊派到资本在两千元以下的小商人身上。”红军这一正确的政策,正是毛泽东和其他同志调查研究制定的结果。这一政策,纠正了“左”倾错误,当时对打破敌人严密的经济封锁,活跃根据地城乡经济,解决红军给养和根据地内人民必需品供应,起了很好的作用。

为了全面地了解城市,毛泽东对寻乌的历史和现状作了深入的调查。他曾感慨地说:“说到寻乌城这个市场,真不胜今昔之感。从前时候寻乌城的生意,比现在寻乌城的要大一倍。光绪二十七八年为最旺盛,那时候不但北半县的澄江、吉潭要到寻乌城来办货,就是南半县的枌乡、留车甚至平远县的八尺也到寻乌城来办货。这是因为前清时候赣州的货物经过寻乌销往东江,东江也还要买赣州的贷,留车等地更不用说,因此中站地位的寻乌城的生意,当然便发达了。自从梅县的洋货生意和兴宁的布匹生意发展了,便把赣州的土制货色的生意夺了去,不但东江以至八尺都不到寻乌城办货了,南半县的留车等地也不到寻乌城办货了。”总之,寻乌城市衰落的根本原因是市场变动了——洋货市场代替了土货市场,即梅县生意代替了赣州生意,这是城市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毛泽东研究了寻乌城市场的过去和现在,找到了兴衰的原因,从而为制定对资产阶级和城市各界、各阶层人民的政策提供了根本的第一手信息。

(二)进一步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证明了实行土地革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寻乌调查》具体分析了城市和农村各阶级、各阶层的人口成分和占有土地山林的状况,占人口不过8%的剥削阶级,却占有80%以上的土地和全部出息较大的山林,而占人口90%左右的贫苦农民却仅占不到20%的土地,毛泽东把全县一百三十二户大中地主逐户剖析后,指出不论是“接受资本主义影响多的”新派,还是全按封建思想生活,“始终希望恢复科举”的旧派,“全部都是反革命”。他们对农民的剥削方式有地租、高利贷和税捐等,名目繁多,贪得无厌,十分残酷。广大农民由于受重租重利的剥削,陷于日趋贫困破产之中,在旧中国寻乌农村“禾头根下毛饭吃”的简直占百分之四十,每年有百分之零点五的人家破产,百分之五的人家半破产,债主又强迫农民交租还债。在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惨境下,只得忍痛卖儿子。毛泽东《寻乌调查》材料中数字表明,每百家人有十家是卖过儿子的。当他调查到这种惨景时,曾深刻地指出:“旧的社会关系,就是吃人的关系。”

毛泽东调查了寻乌的文化:高小学生共计一万人左右,大部分是小地主,大地主与富农各占小部分;中学,本县就读的总共有一百多个没有毕业的学生,大多数是在梅县、平远、赣州三处中学读书 (每处各一百人左右),全部都是地主子弟,其中亦是小地主占多数;大学生、留学生中大多数出于大、中地主,小地主占少数;秀才全县四百个都是地主阶级的产物。

这些事实,反映了旧中国农民不但在政治上经济上受压迫剥削,而且在文化上被剥夺,深刻地揭露了剥削阶级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农民的罪恶。事实充分证明,只有实行土地革命,才能使广大农民群众从残酷的经济剥削和压迫下解放出来。在党的领导下推翻地主阶级,打倒封建势力。因此,实行民主革命是当前的急迫任务。

毛泽东在《寻乌调查》中引证了当时在寻乌南半县土地斗争中农民、小孩子普遍唱的一首歌:“月光光,光灼灼,埃跌苫,你快乐。食也毛好食,着也毛好着,年年项起做,总住烂屋壳。暗婧女子毛钱讨,害埃穷人样得老。暗好学堂埃毛份,有眼当个瞎眼棍。天呀天,越思越想越可怜。事业无钱做,年年总耕田。六月割也就,田东做贼头。袋子一大捆,擎把过街溜。吗个都晤问,问谷曾晒就?穷人一话毛,放出下马头。句句讲恶话,俨然税户头。唔奈何,量了一箩又一箩,量了田租量利谷,一年耕到又啊荷!又啊荷,会伤心,穷子穷弟爱同心,穷姐穷妹爱团结,团结起来当红军,当到红军杀敌人!”这首歌是揭露地主阶级封建势力对农民压迫剥削的真实写照,说明只有实行土地革命才能调动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团结起来当红军”,打倒土豪劣绅,建立革命政权,为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而斗争。

(三)深刻揭示了旧中国农村的基本矛盾,检验了土地革命的阶级路线,阐明了对农村中间阶级的斗争策略。为深入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起了重大作用。毛泽东通过寻乌旧有土地关系的调查,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解剖了农村各阶级各阶层的政治思想,从而得出了正确的阶级估量和斗争策略。指出:地主阶级是用封建制度剥削压迫农民的阶级,是统治阶级政治权力的中心,对地主阶级实行消灭的政策,同时给予生活上的出路。富农是“一种特殊的阶级”。中国的富农一般带有很重的封建和半封建剥削的性质。寻乌的富农大都出租土地兼营商业和放高利贷,其雇佣劳动的条件也是半封建的。为了争取广大的贫农群众,毛泽东规定了限制富农的政策,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和财产分给农民,在经济上采取削弱而不是消灭的政策。这是争取农村中间阶级的重要策略之一。

毛泽东根据长期以来对中国社会状况的考察和农村阶级的科学分析,总结了历年来土地革命斗争的经验,为我党制定了一条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的土地革命路线。它正确地解决了民主革命时期党在农村“依靠谁、团结谁、打倒谁”的根本问题,为我党胜利地领导农村反封建斗争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寻乌调查》总结群众的实践,检验并提供了土地斗争中的若干重大政策。毛泽东充分肯定和进一步证明了“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以乡为单位”、“照人口平均分配”和“抽多补少”的土地分配政策和方法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完全正确的。寻乌的土地分配,百分之八十五是以乡为单位,占全分配区的百分之八十的地方,按人口平均分配,得到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拥护。这个政策代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打击了地主阶级,争取了中间阶级。毛泽东总结了寻乌南、北半县土地分配快慢的情况,从实际中得出结论:农村土地的实际斗争在于“抽多补少”,而土地斗争的中心是“抽肥补瘦”,这种肥瘦分配斗争是广大农民与地主富农的斗争。

三、《寻乌调查》的现实启示

科学发展少不得科学决策,而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和要求。毛泽东同志讲“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江泽民同志强调调查研究是我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在今天这个全新的时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我们更是离不开调查研究工作。

纵观毛泽东调查研究的一生,他调查研究的精神是永恒的,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光大。在今天的调查研究中,要学习毛泽东深入群众“甘当小学生”的精神,要学习毛泽东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态度,要学习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历史经验一再证明,什么时候全党上下重视调查研究,路线方针政策符合客观实际,党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忽视调查研究,就会导致主观与客观相背离,使党和人民的事业遭受损失甚至挫折。加强调查研究不仅是一个工作方法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当前,社会正处在深刻变革当中,调查研究的对象、内容、范围、手段都发生了变化,但调查研究在党的领导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丝毫没有改变,而且显得更为重要。历史经验表明,任何时候,调查研究都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学习毛泽东的《寻乌调查》,需要我们大力加强调查研究工作,这不仅是进行科学决策,提高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改进领导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根本途径。面对改革进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必须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向调查研究要思路,向调查研究找答案,使调查研究的过程,成为不断提升工作水平的过程,成为密切党群关系的过程,成为切实转变干部作风的过程。

学习毛泽东的《寻乌调查》,要做到微观与宏观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典型与一般结合,决不能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特别是对一些关键或重大问题,要刨根问底,集思广益,善于汲取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充分占有第一手资料。实现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抓好基础性工作,把情况吃透,做到心中有数。

学习毛泽东的《寻乌调查》,要善于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提出对策,要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揭示事物本质上下功夫,严密论证,从对经济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重点、热点与难点问题的研究中,生发出带规律性而又切合实际的认识和可操作性的决策建议,不断总结经验、深化理性认识,寻求破解各种难题的答案,努力增强工作的前瞻性、科学性和预见性。

《寻乌调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步。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调查研究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调查的结论或者结果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永远正确的。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在这个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真正做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没有全面、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工作,恐怕也只是一句空话。学习毛泽东的《寻乌调查》,就需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是我们今天调查研究工作的必然使命和任务。“闭门造车”,不调查研究,不联系和接触实际,不与时俱进,我们的“车”恐怕就开不起来。不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办事凭老经验、用老办法,难免刻舟求剑、缘木求鱼,达不到目的,收不到成效。我们的工作和事业每向前推进一步,每要有发展创新,都离不开全面、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我们要更好地推动工作、促进发展,要善于将调查研究的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转化为科学发展的政策与制度,转化为集中民智、民力的干劲和热情。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编.毛泽东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斗争时期调查文集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研究组编.寻乌调查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步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寻乌富农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农民合作社带农富农作用增强
尉氏:葡萄产业富农家
河南光山:特色养殖富农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春风里,奏响助农富农曲
纪念毛泽东寻乌调查90周年理论研讨会征文启事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江西省寻乌蜜橘荣膺“全国果菜百强地标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