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元时期内蒙古阴山地区站赤交通概述

2011-08-15

黑龙江史志 2011年5期
关键词:阴山驿道内蒙古

邵 星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历史系 内蒙古 包头 014030)

蒙元时期内蒙古阴山地区站赤交通概述

邵 星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历史系 内蒙古 包头 014030)

本文主要围绕蒙元时期内蒙古阴山地区的站赤交通进行初步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阴山地区站赤的分布及驿路交通进行分析研究,使我们对蒙元时期阴山地区的站赤交通有初步认识。

蒙元时期;阴山地区;站赤交通

驿传在元代被称为站赤,意为司驿者,站务管理者。在《元史》中讲到:“元制站赤者,驿传之译名也。”[1]

岭北行省是元朝蒙古族统治者的“兴王之地”,早在成吉思汗时代,就有通往内地的驿路。窝阔台建都和林以后,设置了和林到中原的驿道。《元史·地理志》记载:“北方立站:帖里干、木岭、纳岭等一百一十九站”。[2]蒙元时期的内蒙古地区,专设有帖里干、木邻、纳邻三条驿道沟通南北和东西的联系,所以该地区是连接中原和岭北行省之间的枢纽之地,驿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阴山地区帖里干、木邻、纳邻站道的站赤分布概况

通往岭北行省的驿路分为帖里干、木邻、纳邻三道,这三路驿站都通过今内蒙古地区。帖里干道在阴山地区的东侧,木邻道经过阴山地区,纳邻道在阴山地区的西侧。

1.帖里干站道。“帖里干”是蒙古语“车”的意思,共有57站。这条驿路的第一段,就是从大都经独石口到上都的“驿路”。第二段是从上都北行经鱼儿泺(今达里诺尔)的驿路,旧称“鱼儿泊驿路”。自泊之西北行四驿,过前朝外堡,行十五驿,抵翕陆连河(今克鲁伦河),然后西行到达和林。

2.木邻道。“木邻”是蒙古语“马”的意思,木邻道也就是马道,由上都西行至李陵台(今正蓝旗黑城子),由“李陵台正西三十六站入和林”。其中苦盐泊至燕只哥赤斤等四站,阿察火都至宽迭怜不剌等五站属兴和路脱脱禾孙管理,估计驿路是由李陵台,过宝昌州,进入兴和路境。兴和路西端已达今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由此而西,就是丰州。《丰州平治甸城山谷道路碑》指明:“郡北一舍,有环绕之山”,“中有捷径故道”,即为甸城山谷道(今坝口子村沿山谷北上,越蜈蚣坝的道路),是供应漠北军旅“给饷之正路”。净州有七里村驿,又称为“木邻七里驿”。1232年,宋人彭大雅使蒙古,曾经过净州北80里的沙井,说明木邻道由甸城山谷北上,是经净州、沙井、再北行至和林。

3.纳邻道。“纳邻”是蒙古语“小”的意思,即驿路小道。这是东起东胜州,先西行再北转到和林的驿路,全程共47站。东胜州以东,可接大都、上都、大同路的驿路。纳邻道从东胜州开始到哈温站,共14站,到达宁夏路(今银川市)。宁夏以西,有黄兀儿于量,塔失八里和揽出去等9站。因其主体部分在甘肃行省,又称“甘肃纳邻道”。从亦集乃北行可达和林,是“悬带金银字牌面,通报军情机密重事”的军情急务专用驿道。[3]

二、阴山地区的驿路中心及其道路[4]

建于滦河边的开平城,世祖时升为上都以后,已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之一。为了保持它和大都及其它地区的联系,元朝创设了完善的驿站。此外,在今内蒙古阴山地区,以上都、丰州、东胜州、大同路、亦集乃为中心,与毗邻地区都有驿路可通。每条驿路分设若干站,专设有承担差役的站户,为过往使臣提供站马(亦称铺马、兀剌)、马夫(兀剌赤)和供应饮食等(称为袛应、首思)。

1.以上都为中心的驿路

(1)大都至上都的驿路。大都至上都共设有四条驿路。第一条是通用的“驿路”,是两都间最重要的交通干线,也是通往岭北的帖里干道的前一段。从大都出发,出居庸关北口(今八达岭关口),西行至统墓(今土木堡)折向北行,经赤城(今河北赤城县城),过独石口,至牛群头驿(今河北沽源县南10里),沿滦河而下,过察罕脑儿(今沽源县北小红城),于李陵台驿(今内蒙古正蓝旗西南黑城子)进入今内蒙古境,经桓州到达上都。

第二条是“驿路”以东的“辇路”,即蒙古族大臣和环卫有执事者扈从皇帝赴上都的道路,途中设供“车驾行幸宿顿之所”的“纳钵”18处。此路出居庸关后不久就北行,经龙庆州(今北京市延庆县)东,穿黑谷(今黑峪口),过龙门(今赤城县东龙门所),越岭至滦河上游失八儿秃纳钵,与牛群头驿站同在一地,两路驿道会合。

第三条是出古北口“御史按行”的东路。由大都经檀州(今北京市密云县),出古北口,北至宜兴州(今河北滦平县北兴州村小城子),在溯滦河西北行,至上都东凉亭站(今锡盟多伦县白城子),向西走到达上都。

第四条是西路。元朝皇帝每年巡幸上都,大多东出西还,全程共设24处纳钵,即:南坡店(1323年英宗南还驻跸南坡时,被杀于此)、六十里店(桓州纳钵)、双庙儿(李陵台驿纳钵),往南至察罕脑儿,与驿路和东道辇路分途,转向西行,过5纳钵,至兴和路,越野狐岭(今张家口市西北膳房堡北),至宣德府(今河北宣化县),东行入大都。这是旧的驿道,自从开通经独石口的便捷驿道后,这条驿道改为“专一搬运缎匹、杂造、皮货等物”的运输道路。[5]

(2)上都经丰州至和林的驿路。这条驿路即是上文提到的木邻道。

2.以丰州、东胜州为中心的驿路。从丰州到大都,早就有了驿道。丘处机在中亚见成吉思汗以后东返,从漠北南下到丰州,经下水,至云中(今山西大同市),渡杨河(今御河),历白登(今山西阳高县)、天成(今山西天镇县)、怀安(今河北省怀安县南怀安城),渡浑河(今洋河)至宣德。元朝大都到大同的驿路,大体上仍沿用这条路线。

从丰州到山西的驿路,一条是从冀宁(今太原市)经大同到丰州的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的官道。一条是从太和岭经大同到丰州。太和岭是察合台太原分地的驻幕地,很早就专设有通往察合台汗国的驿道。至元十八年(1281),察合台系宗王置太和岭至别失八里新驿站30处,“专令递运租赋”。从大同到丰州的驿路和所经各站,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只能就所见站名中今地可考者加以推测:

常乐站,今内蒙古丰镇市西南马家库伦乡三泉村曾发现“常乐蘸印”一方。[6]“蘸”就是站,如此印是埋藏在常乐站原地,那么这里离大同约一站距离,溯御河而上入丰镇境,折而西行,至御河南支流源头,就是马家库伦附近的常乐站。

下水站,下水辽、金时名奄遏下水或昂阿下水,就是今凉城县岱海。丘处机北还时曾路过下水镇去云中(今大同市),而元朝大同路所辖确有下水站,可见北上的驿路仍必经过这里。《中国历史地图集》标下水镇于岱海南,距马家库伦约六七十里,则下水是常乐以西的一站。

东胜州是另一条通漠北的纳邻道的起点,沿黄河往西至宁夏(今银川市),西经亦集乃,折而北行可以去和林。而从宁夏往南至灵州(今宁夏灵武),再西行至西凉州(今甘肃武威),可进入河西走廊,通往西域。1226年耶律楚材从中亚归来,就是从肃州(今甘肃酒泉)到灵武,然后经东胜州、云内州,到达青冢(今昭君墓)。至元四年(1267),从应理州(今宁夏中卫县)沿黄河而下至东胜曾设10个水驿,其中东胜州设3站,后增至5处。后来主要还是依靠陆路。至元十五年(1278),中国的聂思脱里派基督教徒汪古人马儿可思等二人,相约去耶路撒冷朝圣,就是从马儿可思的家乡东胜州出发,经唐兀城(西夏中兴府,今银川市)、甘肃而到西亚。同时,马可·波罗西来,经甘州(今甘肃张掖)、额里折兀(即西凉州)、也里合牙(即中兴府),到达天德军(即丰州)再东行到上都。约1325年,另一位意大利人,方济各会教士鄂多立克也从大都先到东胜城,再经甘肃回国。元代来往于欧亚的旅行家,留有旅行记并走陆路的仅此三次,他们都是走这条驿路,可见东胜州和河套地区的驿路在当时东西交通中地位的重要性。

3.以大同路为中心的驿路。元代的大同路是一个东、南、西、北驿道畅通的交通枢纽之地,向东通大都,向南可到冀宁路(今太原),向北达集宁路,西北达丰州。

大同路往北通往集宁路的驿道,在集宁路与木怜道相交,从而使集宁路成为一个重要的东北通上都、西北通和林、南连大都以及中原的交通枢纽之地。2002年以来集宁路考古发掘揭露的市肆遗址以及出土的大量各色瓷器等,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从大同路向西北通往丰州的驿道,途经常乐、岱海岸边的下水镇等驿站,在丰州又与木怜道相接。位于今呼和浩特市赛汗区金河镇添密梁村西约3公里处大黑河故道上的石轴柱桥,残留有大约130多件石构件,[7]处于丰州故城正南约7公里处,应是元代连接丰州和下水镇之间的必经之途,可称之为“丰州桥”。

4.亦集乃路的驿路。亦集乃路是从宁夏东来再从此北上的纳邻道的交通要冲。亦集乃路境内的驿路属于甘肃行省。从甘肃行省的首府甘州顺黑水而下,往北千余里就是亦集乃路,再北行可达和林。

驿路交通就好比国家的血脉一样,维系着一个国家的存亡,它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中央、地方政府的各种重要政务、事务都通过驿站上行下达,贯彻实施。它使官员能在全国范围内顺利流动,从而有效沟通了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的联系。这是管理国家和巩固统一不可或缺的,对于驿站的重要作用,《元史》作了描述:“盖以通达边情,布宣号令,古人所谓置邮而传命,未有重于此者焉。”[8]

[1]《元史》卷101《兵志四》[M],P2583,中华书局,1976年版。

[2]《元史》卷58《地理志》,P1383。

[3]《永乐大典》卷19421[M],p7232上左,中华书局,1986年版。

[4]关于站赤道路的情况,主要参考以下书目:a.《元史·地理志》,中华书局点校本,1976年版;b.周清澍主编:《内蒙古历史地理》[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5]《永乐大典》卷19416,P7194下左。

[6]李逸友:《介绍两方元代官印》[J],《文物》1965年 12期。

[7]2006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调查、清理材料,这些桥梁构件己运至凉城县老虎山工作站保管。

[8]《元史》卷101《兵志四》,P2583。

邵星(1984-),男,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历史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专门史研究。

猜你喜欢

阴山驿道内蒙古
内蒙古钢琴教育的“忧”和“思”(上)
粤赣古驿道河源段考古发掘现场及出土器物
古丝路驿道上的千里走单骑
内蒙古:笼罩在年味中的村庄记忆
滇中记(组诗)
对于一座山的个人注解
李将军古驿道上捣叛贼
闫锡聪
荷花情
阴山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