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两德统一【德国工厂之旅 连载】
2011-08-15张方伟林燕玲
张方伟 林燕玲 郑 桥
再说两德统一【德国工厂之旅 连载】
张方伟 林燕玲 郑 桥
来到德国,两德统一是不能不谈的话题。两德统一至今已过去20年。统一后的德国情况如何?当年两德在匆忙中完成统一大业,是否留下了“后遗症”?德国统一对德国工会及工人运动有什么影响?都是我们感兴趣的问题。
有人说,两德统一已经成为没有热度的历史问题,不再吸引人们的眼球了。在访问柏林自由大学奥托苏尔研究所(OSI)时,就听到那里的一位教授这样讲:“两德统一问题,我们已经不再研究了。因为,对它的研究已经很多了。”事实上,没有哪一段历史可以轻而易举地翻过去,何况两德统一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一次历史交锋和对决。用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的辩证法来说,这次交锋无论谁胜谁负,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阶段,都是暂时的。人们关注这段历史,其实是想解惑:德国人是否因统一而走上了社会进步的道路。
在德国期间,最早触及两德统一问题是从看介绍柏林市的DVD短片开始的。看片子时我们所处的位置就是当年的东柏林,属于东德。当片中出现柏林墙倒塌的一幕幕历史画面时,我们的内心被深深触动。短片中的旁白,更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被人民推倒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情况,当时谁也不能预测。戈尔巴乔夫警告东德领导人说:迟到的人将得到生活的惩罚。结果是柏林墙全部被拆掉,后来被加工成纪念品卖给游客。1990年10月3日德国统一,放焰火庆祝。柏林人举着国旗在菩提树下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四十多年的冷战结束了,华沙条约组织彻底解体了,资本主义取得了全面的胜利。接下来,德国为统一付出上千亿欧元的代价。当时政府向东德人许下很多美好的承诺,可现在看,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冷战时期东西对峙的焦点在柏林,社会主义解体也是从柏林开始的。”
历史好像跟德国人开了一个玩笑。当年希特勒为他的民族和国家亲手酿制了一杯苦酒——德国被分裂,作为对德国人的惩罚,无人觉得不妥,令世人称快;而若干年后,德国重新统一,似乎也合情合理,分久必合,何况同根同族。所以,该不该统一不是问题,关键在于如何统一。
1.回首半个世纪前——分家之后的民主德国
1949年,二战结束后,德国被分成四个军事占领区,分别由英国、苏联、美国和法国分管,并划分了东西边界。体现美苏对抗,分别成立了两个独立主权国家,即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在当时,无论东德还是西德,对于国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政治上,因为是战败国,德国只能按照东西方大国即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所期望或能接受的社会模式,分别被纳入东西方对抗和争霸需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之中。西德不得不走“西方化”的道路,其制度、国家结构、政策体系都带有美、英、法等国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而东德也同样只能走上“苏联模式”的道路。由于二战前,德国就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所以西德很快能适应“西方化”的发展模式;而社会主义制度,所谓“苏联模式”,在德国历史上从未尝试过,所以,东德面对的风险和考验远比西德的大而严峻。可以说,东德与西德的竞争,在起点上就处于“劣势”。然而,对于具体问题,特别是有关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政策设计,应该体现自己的传统性和民族性。显然,西德人比东德人更早地认识到这点,而且采取了有效的措施。
东德的社会状况。东德从成立到解体,历经40年。在第一个五年计划1951-1955年期间,东德按照“苏联模式”建设经济。但这种经济模式,被实践证明是有问题的,必须改革。在第二个五年计划1956-1960年期间,东德政府又效仿苏联对工业和建筑业的管理体制进行改组。这是一次局部改组,并未能解决经济管理体制中的根本问题。从总体上看,东德工业生产率仍在增长。1956年为7.4%、1957年为11.1%、1958年为12.4%。从1959年以后,东德经济开始持续下降。1959年国民收入增长率约为7%、1960年为1%、1961年为-4%、1962年为-2%。这一年,东德政府实际上宣告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改革模式失败。1963年开始实行新经济体制,接下来便出现了东德历史上的“红色经济奇迹”。到了20世纪80年代,东德已经在世界工业国排名榜中位居第10位。有一篇叫《东德经济成就:日尔曼人搞计划经济也是第一名》的文章,赞扬的正是东德的那段历史。文章写道,东德的生活水平在东欧国家中是最好的一个。如果说西德人在20世纪50年代创造了经济奇迹的话,历史学家们(亲西方的)也决不否认东德人在20世纪60年代有它自己的经济奇迹。而东德人能创造它的经济奇迹更值得一提,因为它是在种种远远不如西德的条件下实现的。
但是,对东德历史评价要客观。东德虽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过很大成绩,但与同期建国的西德相比,差距却越拉越大,东德人的生活水平大大低于西德。以至于西德人对东德人始终抱有同情,甚至亏欠之情。这是一份只有德国人才能读懂和理解的情感。
访问中,有德国人向我们描述了当年东德的生活情况。他们说所有东德人对那段生活记忆太深了。当时的东德就像一个军管国家,生活用品短缺,吃饭要粮票、穿衣买布要布票。买香肠排队、买书籍也排队。人们穿的服装颜色灰暗,款式单调。很多男女穿着军队灰色的服装,让人感到心情压抑和沉闷。大街上,常见列队士兵从身边走过,行人来去匆匆,不敢多交谈,没有言论自由。于是很多东德人晚上变为“西德人”,收看西德的电视接受西方的宣传。正因为长期物质短缺和政治、精神上的压抑,先后有300多万人逃离了东德,有人甚至丧生在逃离途中。逃离者多为年轻和有技术的人。劳动力大量流失,对东德经济影响很大。
在柏林,我们走访了一个叫“东西德历史变迁和工人运动”研究小组。因为主要成员有三个人,所以又叫“三人研究小组”。其中一位女士,她出生在东德,曾经到过苏联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她向我们介绍了当年东德工会与工人运动的一些情况。她说:东德时期有过两次比较大的工人运动,发生在1953年和1989年。她认为,实际上,1946年由于东德自由联合工会(FDGB)的成立,东德工人运动曾一度暂时退出历史舞台,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53年。当企业工人找到工会,反映他们对企业状况不满时,工会却让他们很失望。工人终于认清了一件事实:“自己的组织”——工会并不能帮助工人解决问题。于是,他们毅然决定抛开“自己的组织”——工会,开始独立行动。1953年,一场轰轰列列的工人运动爆发并快速蔓延。导火索是:工人对计划经济不满。当时有700多个城市卷入其中,有50万工人参加了罢工和示威活动,持续三天。被访女士讲到当时的情景时,语速加快,似乎当年那浩大激动的运动场面又浮现在眼前。她说,很遗憾这场工人运动,最终被苏联“大哥”的坦克压得粉碎。工人运动的领导及参加者都受到迫害。那次运动过后,表面上东德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但一条深深的伤口,从此刻在了这个国家民众的心上,这是东德政府为此付出的最大代价。
在那个时代,由于FDGB不作为,工人对它越发不满,工会的声望不断降低。工人认为,由于FDGB与执政党和政府的关系,决定了它根本不能代表和维护工人的利益。而且对它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如它的选举制度等,认同度都不高。例如,工会在企业中选举工会领导干部时,程序是从上到下,上级工会提出候选人名单,然后会员投票选举。当时企业工人对这种选举根本没有兴趣参加。企业工会也会定期召开职工大会,职工代表也有提意见和建议的权利和渠道,但工人对此并不买账。因为他们已经认清了,FDGB的工作,通常是形式多于内容,徒有其表,根本解决不了工人的实质要求。久而久之,工人闭上了嘴巴,关上了信任大门。工人对“自己的组织”持这种态度,是东德工会的悲哀。这一点,接下来的工运历史可以证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东德又发生过几次工人罢工和示威活动,但似乎有其“共同约定”,那就是:在无工会领导下进行。面对工人运动,东德政府下令禁止罢工。罢工,这个在德国历史上存在多年,且行之有效的工人维权手段,被东德政府割断了命脉,结果再次伤害了职工群众。七八十年代,表面看东德社会处于相对平静时期,但实际上,看似平静的社会深层,正积储潜伏着摧枯拉朽的力量。如该女士所说,80年代的东德,已经进入“黎明前的黑暗”时期。1989年,由工人和市民参与的反抗活动,直接导致东德政府退出了历史舞台。
两次工人运动,让我们看到同一个事实:东德工人与其执政党在思想和利益上都存有矛盾,因此不难理解,随着社会经济等方面问题的不断增多和矛盾不断激化,一场深刻的社会改革在所难免。不过,东德政府绝没想到改革的结果会是如此。
2.1989:柏林墙倒下的时刻——是合并还是“吞并”
德国统一问题一直是各国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有人早有预言:德国统一将是20世纪末主要事件之一,但实际发生的统一进程之快,则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料。
在“三人研究小组”中,一位年龄稍长者,他的胡须和头发都已花白,看上去,有点像恩格斯。这位面容慈善的长者告诉我们,他出生和生活在东德。在莱比锡大学,他度过了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专攻政治经济学。他曾是东德执政党成员,但属于社会民主党中的反对派,为此,20世纪70年代末,他被取消了职业(在中国叫开除公职),受到迫害。1989年,他参加了该活动小组。从那时起,他一直致力于发动成立一个统一的右翼党,目的是把社会统一党内外的反对势力联合起来。工作重点是,培养企业内部不依赖现有政党的积极分子。
听完他的经历,我们的感受是,这位自由研究者(德国有很多这样的人,是一个特殊群体)并不简单。他的命运与其国家变革紧密相连。他个人的人生轨迹与东德历史变迁是那么的契合:曲折抗争——迎来曙光——失望无奈。他向我们讲述了1989年,两德统一的历史瞬间。他是亲历者,也是见证者。他说,1989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无论对国家,还是对个人都是如此。那一年,似乎促使德国统一的内外条件都已经成熟。处于内外压力下的东德政府,已经到了必须做出历史抉择的时刻。
1990年8月23日,两德领导人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两德统一条约,又称政治条约。条约规定,民德于1990年10月3日正式加入西德。困扰欧洲40多年的德国问题获得了最终的解决,两德实现了统一。受访者认为,用“两德统一”这样的说法并不准确,应该说:西边占领了东边,西方战胜了东方。而且占领速度之快,是没想到的。原东德的国有企业基本都被西德的相关企业不花一分钱接管,政府和军队的中层以上领导也大都失去了工作岗位。
3.德国统一后——推倒有形的墙容易,消除内心的隔阂难
德国统一,是德国民族的期盼,符合德意志民族愿望。在德国访问期间,我们看到了很多记录那段历史的珍贵图片。当看到柏林墙倒塌瞬间,东西两边数万民众跑过来相拥而泣、亲人团聚、欢呼雀跃的场面时,在场的外国人也情不自禁流下热泪。大家对德国统一的理解,一致是肯定的。德国统一后,民族认同和团结得到加强。“团结税”能够征缴这么多年,就是最好的佐证。西德人缴纳“团结税”,是为了振兴东部经济,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差别,尽管有人对它有不同的看法,其立意是感人的。
统一后的德国,为了振兴东部经济,联邦政府做出很大努力也有所建树。德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问题频发,政府决策有失误。被访者告诉我们,开始几年,东德人对统一后的生活充满了期望,也得到了一些实惠,例如:两德统一,从东德方面看,受益比较大的群体是退休人员。因为,以前东德退休金很少,相比之下,西德社会保障比较好。东德很多妇女也工作,这样退休后有两个人拿退休金,生活就比较好。但随着时间推移,似乎“德国统一后遗症”开始发病。
统一数年后,德国经济增长持续放缓,毋庸置疑,统一给德国经济带来沉重负担。东部与西部地区,在工资、劳动时间、劳动条件、失业率、社会保障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都有差别。原东德地区生产率下降、劳动人口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只有失业率在上升。政府大量给东部“输血”,效果并不理想。东德经济缺少有利的“造血功能”。 据一项由德国工会组织的调查显示,德国工资水平最低的州都集中在前东德地区;东部州平均工资15.19欧元,西部州平均工资为20.98欧元。东部州居民年均工作时间为1420小时,而西部州为1352小时。被访者说,表面上,工人拿到手的是一样的工资,但在东边工作的时间要长,西边还有企业津贴,而东边没有。工资收入差别为80%,这是事实上的差距。但如果你从工资协议上看,是不会看到的,基本上是一样的。
在东边,劳资谈判、劳资协议受到的侵蚀程度远比西边严重。在劳资协议受侵蚀越来越严重的今天,东边的情况更加严重。“劳资协议”的覆盖率只有54%,西边是65%。
关于社会保障问题,德国工会联合会卢森堡基金会政治教育处负责人告诉我们:当年社会主义东德为什么失败,原因之一,东德人认为西德的社会保障比他们好,所以愿意投入西德怀抱。但是1990年西德社会保障制度也发生了变化,目的是乘两德统一之机,削减西德社会福利。这让满怀希望改善自己社会保障条件的东德人十分不满。目前,整个德国社会保障水平都在下降。
德国政府面对德国西富东穷现实,一筹莫展。最令人担忧的是,德国东西部地区的民众在抱怨政府的同时,彼此之间开始抱怨。
东德人抱怨说,西德人对他们有成见和歧视。例如找工作时受到歧视。西德资本家不太欢迎来自东德、受过马克思主义教育和影响的人。东德人很难在西德找到满意的工作,不得不重返东德。面对不公正的待遇,东德人有二等公民的心理感受。还有另一种失落,体验它的群体是原东德的干部和知识分子。原东德干部有特权,进入新体制后就是普通民众,没有了等级优越的感觉,只有失落的感觉;有些高级知识分子,也有同样的感觉。但是,对此,被访者中有人不认同。他们认为,在政治方面,东德人同西德人是完全平等的。德国现任女总理默克尔就是来自东德,她曾经是东德的物理学家。
西德人抱怨说,如果抛开全球化等其他原因,德国统一是造成德国经济不景气的重要原因,是东德拖垮了西德经济。甚至认为,东德是德国的黑暗面。当然,这种论调,既不客观又不善意。对缴纳“团结税”意见不一。认为“团结税”不应出自劳动工资,而应出自企业利润;还有人认为,要注意“团结税”的负面作用,东德人可能因此变得懒惰和依赖别人。2005年的一项调查可以说明一些问题,25%的前西德人和12%的前东德人希望柏林墙再回来。
现在东德地区弥漫着浓厚的怀旧情绪。电影《再见列宁》热播;小饭店供应老东德时期的菜肴;收藏老东德纪念品;许多东德时期的历史文物、照片、地图及邮票,东德货币和东德勋章,成为收藏热点;大家齐唱老歌子,在歌声中可分出谁是东德人,因为只有东德人才会唱;位于东柏林市中心的马克思恩格斯广场及广场上矗立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巨大塑像,依然完好无损地保留着;据说,柏林“东德博物馆”开馆第一天,吸引了上千人前来参观。
我们驱车一路走来,原东德地区,特别是东柏林和耶拿市,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知何故,每当踏上东德的土地,便有一种异样的情感,亲切、酸楚,或许祝愿,很难准确表达。由于时间所限,我们所到之处,都是行迹匆匆,所以看到和了解的东西可能比较表面,但不失真实,也便有了价值。特别是在柏林,你会感到东柏林与西柏林的差别。柏林东部城区房屋陈旧,街道、房舍中看不到什么人,很空荡,据说这里房屋空置率很高。使人感到无生机不景气,没有人气。偶尔见一过路人,都是一脸严肃,他们紧裹暗色外套、面无表情,匆忙走过。
我们参观了柏林市贫困街区。它位于柏林市东部,属原东柏林。它是统一后出现的,这就更能说明问题。我们看到,年久失修的建筑、满墙涂鸦,一些院落已是杂草丛生,居住条件很差,好像也没有人在那里居住。有被访者告诉我们,对德国统一后出现的问题,应该深刻反思。首先,事实证明,即使那些在西德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也不能照搬到东德来,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正如德国前总理施密特所言:“我们给东部人搬去了上万部法律,但那里的人们很难了解和运用这些法律条文。”不难看出,当年德国人似乎忘记其前辈的哲学智慧,对社会主义东德进行全盘否定是错误的;其次,国家过度干预影响市场机制正常运作,单凭“输血”不能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再次,社会改革路径的选择,关系到转制成败;最后,政府应积极探索“新德国模式”。
依我们的观察,原东西德在经济方面的差异,现在仍然存在,观念上的差异也很明显。消除这些差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正如德国前总理施密特所说:“德国要真正完成统一大业,两德人民真正成为一个民族,还需要20年。”
值得一提的是,耶拿大学“工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所”原所长、退休教授对德国统一的看法。他的研究和思考,或许可以让我们对当前东西德存在的差别有另一种理解。教授说“东西边有差距是现实,但是,一般讲双边都能认同和接受这种差距,德国政府也同意东西两边有20%的差距,似乎并不急于缩小这个差距。为什么?因为,这样可以保证德国的经济竞争力。”
4.统一过后看工会——东西部差距依然明显
被访者告诉我们,德国统一后,首先讨论了企业工会如何改革的问题。当时,提出三种设想:其一,FDGB要洗心革面,走民主化道路,从下到上彻底改革,工会主席要民选;其二,建立一个全新的工会组织,彻底甩开FDGB;其三,只建企业委员会,不建企业工会。对第三种设想,赞成的人比较多。因为,这种模式是德国企业的传统模式,它在西边已经成功运行了多年。但如何组织,产生了争议。有人提出要限制企业委员会权利。事实上最后选择了三种模式的混合体:既有工会,改革后的德国工会联合会(DGB),又建立企业委员会,劳资冲突由企业委员会处理。实际上是把西德工会搬到了东德,所以,西德工会有人这样说:“FDGB完蛋了,我们占领了东德”。受访者还告诉我们,东德工会被轻而易举替换掉的原因,一是FDGB没有实行自身民主化;二是在企业层面,没有独立工会委员会代表工人利益,工人的诉求无法实现。当时有人提出,希望保留一个独立、民主的工会,而不是合并。但工人更信赖西边的工会,当时有90%以上的工人加入了西边的工会。此时,东边工会才想搞民主,但民心已灰,为时已晚。
在耶拿大学“工业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我们见到德国工会联合会(DGB)东图林根地区工会主席并与她进行交谈。她告诉我们,东图林根地区原属东德,统一后,这里的工会组织,从设置机构到运行机制,都完全照搬西德(DGB)模式,现在已经很难看到当年FDGB的遗痕。
我们问:两德统一前后,工会发生了哪些变化?
她回答:无法比较。因为,统一前的FDGB与统一后的DGB,性质、任务是不同的。FDGB在每个地区都有专职领导人,一切工作都由上级下达指令,下级工会执行服从。东德工会与党和政府关系紧密,根本分不开。而现在DGB则不同,它是执政党和政府的反对派。
我们问:从工会角度看,以前工会和现在工会有什么不同?
她回答:过去FDGB有下属会员,现在DGB没有自己的会员,工会会员都属于某产业工会,如五金工会会员、联合服务行业工会会员等。FDGB的任务是企业福利、组织职工度假、办幼儿园等。而现在DGB的主要任务是劳资谈判,提出劳动者诉求,维护劳动者权益。原工会对下属行业工会可以直接下达指示,有领导和控制权。而现在DGB对行业工会无这种权利,包括有些工作理念都不能强加于行业工会,只能通过建议的方式,取得共识。
我们问:主席,您认为过去的工会和现在的工会,谁能更好地发挥工会的作用?
她回答:过去工会的问题在于上下工会关系太紧密,下级工会不可能独立开展工作,没有任何决策权利。现在的工会分工明确。DGB的任务是为德国工会制定方针和指引方向;各产业工会的任务是完成劳资谈判和招收会员。
耶拿大学“工业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前任所长、教授向我们讲了他的看法。他说,“其实,工人对统一前的东德工会很失望,对现在的DGB也并不买账,表现在不愿加入工会。现在,工会很难招到会员,而且有些人加入后又退出,会员流失严重。工人有事不愿跟工会讲,工会的公信力在下降等等。”“德国统一后,德国东部地区在引入西德工会的同时,也把企业委员会制度移植过来。企业委员会制度在西德运行多年,行之有效,充分体现了德国劳资关系的‘二元体制’特色。企业委员会制度在东边执行情况,要具体分析。一般大企业东西两边的情况差不多,而中小企业差距很大。在德国西部地区,工会与企业委员会的关系很密切,彼此协作顺畅;而在德国东部地区,工会与企业委员会的关系还需要磨合。”“由于东边的生产率比较低,企业委员会在劳资谈判中,工资要价不可能太高,担心雇主借故关门迁厂。东部地区罢工和示威,明显少于西边。”“‘劳资协议’覆盖率只有54%,西边是65%”。
5.有限的观察——无尽的思考
耶拿大学“工业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现任所长、克劳斯·多尔(Klaus Dorre)教授一直从事东西德比较研究。我们想听一听他对德国统一的评价。他认为:统一是在东边接受了西边的一系列制度下完成的。两德合并后,其实两边都在发生着变化,而且方向是一致的,即倒退和失败,所以这叫“双重变化,双重改革”。
教授的观点或许有人反对,但是,现在德国东部经济像步履蹒跚的老人,难以勃发生机却是事实。它何时复苏?如何复苏?至今找不到答案。
我们忘不了,德国朋友坦率而善意的提醒:中国一定要汲取东德的教训,切记社会主义改革,要的是更多的民主,而不是更多的私有制,特别是公共服务部门决不应该私有化。
德国是一个让人好奇并想走进去的国家,无论是过去的东西德,还是现在的德国。我们关注两德统一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想从中得到有益启示和借鉴,办好中国自己的事情。当然,我们希望,也相信智慧的德国人能够总结经验教训,把自己国家建设得更好。事实上,德国总是在扮演示范国的角色,在很多方面,德国都走在各国的前面。走在前面最先遭遇问题的人,告诉后人的有经验,也一定有教训。
在耶拿,我们见到一位新教牧师。他文质彬彬,和蔼可亲,为我们介绍了柏林墙推倒前后那段时间社会发生的一些实际景况。在共进晚餐中,我们与他进行了非正式交谈。我们想用他讲的一段话,来结束两德统一的话题:“统一实际上是东西两边都发生了变化,然后重新开始,而不是保持各自原样子。”“统一已经十几年了,但至今仍未结束,统一是一个有始无终的过程。”
栏目主持:王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