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论辩学角度看袁盎薛宝钗言辞技巧

2011-08-15王维家

重庆与世界 2011年19期
关键词:周勃文帝宝钗

王维家

(中国传媒大学 党委宣传部,北京 100024)

被誉为“无双国士”的西汉名臣袁盎和被称为“任是无情也动人”的薛宝钗,虽然一个是朝廷重臣,一个是闺中秀女;一个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一个是虚构的艺术形象,且两者相隔千余年,本不可相提并论,然而,从论辩学的角度来看,二人都精于析理,长于辩论,善于劝慰人心,表现出高超的言辞应对技巧。

一、单刀直入,陈述利害

在被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立传的众多历史人物中,西汉名臣袁盎无疑是一个写得有血有肉、形象丰满的人物形象之一,“袁盎晁错列传”集中描写了袁盎的诸多事迹,表现了袁盎跌宕起伏的一生。作为一位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非常浓厚的朝廷直臣,袁盎对当时的形势常常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在劝谏文帝时往往单刀直入,切中利害,以维护封建等级和封建礼教的权威。他看到淮南王日益骄横,如果不加以约束,必生祸患,而文帝生性仁慈,于是直截了当地告诫文帝:“诸侯大骄必生患,可適削地。”当文帝后来执意要将淮南王谪迁到蜀地时,袁盎又谏阻说:“陛下素骄淮南王,弗稍禁,以至此,今又暴摧折之。淮南王为人刚,如有遇雾露行道死,陛下竟为以天下之大弗能容,有杀弟之名,奈何?”文帝与宦官赵谈共载,袁盎以为不妥,毫不客气地谏阻说:“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馀人载!”既指斥了赵谈的恃宠而骄,一个“独”字,又责备了文帝不顾帝王之尊,亲小人远贤臣的举动。袁盎与赌徒剧孟过往甚密,安陵富人责备他不该同这样无德行的人来往。袁盎反驳富人说:“剧孟虽博徒,然母死,客送葬车千馀乘,此亦有过人者。且缓急人所有。夫一旦有急叩门,不以亲为解,不以存亡为辞,天下所望者,独季心、剧孟耳。今公常从数骑,一旦有缓急,宁足恃乎!”有力地驳斥了富人带着有色眼镜看人的恶劣作风[1-2]。

在《红楼梦》里,薛宝钗也常常以此法来陈述利害,劝谏他人,并且往往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宝玉挨打后,宝钗去看他,袭人道出挨打缘故,牵扯到宝钗的哥哥薛蟠,宝玉怕宝钗“沉心”,忙用话岔开。宝钗会意,干脆毫不回避,直通通地说:

“你们也不必怨这个,怨那个。据我想,到底宝兄弟素日不正,肯和那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就是我哥哥说话不防头,一时说出宝兄弟来,也不是有心调唆:一则也是本来的实话,二则他原不理论这些防嫌小事。袭姑娘从小儿只见宝兄弟这么样细心的人,你何尝见过天不怕地不怕,心里有什么口里就说什么的人。”

没想到,“宝玉又听宝钗这番话,一半是堂皇正大,一半是去己疑心,更觉比先畅快了。”(第三十四回)王熙凤通过掉包计,促成宝玉婚事,宝玉知道后,哭着叫着要和黛玉“一起死”,袭人也是哭得“哽嗓气噎”,不知所措。宝钗素知宝玉心性,委婉劝说不起作用,于是单刀直入,直陈利害:

“你放着病不保养,何苦说这些不吉利的话。老太太才安慰了些,你又生出事来。老太太一生疼你一个,如今八十多岁的人了,虽不图你的封诰,将来你成了人,老太太也看着乐一天,也不枉了老人家的苦心。太太更是不必说了,一生的心血精神,抚养了你这一个儿子,若是半途死了,太太将来怎么样呢。我虽是命薄,也不至于此。据此三件看来,你便要死,那天也不容你死的,所以你是不得死的。”然后直截了当地告知宝玉:“实告诉你说罢,那两日你不知人事的时候,林妹妹已经亡故了。”(第九十八回)

宝玉想到元春已薨、黛玉夭逝、迎春受虐、探春远嫁,姊妹们“一个一个地散了”,心里悲伤不已。袭人好言劝慰,宝钗摆着手说:

“你不用劝他,让我来问他。”因问着宝玉道:“据你的心里,要这些姐妹都在家里陪到你老了,都不要为终身的事吗?若说别人,或者还有别的想头。你自己的姐姐妹妹,不用说没有远嫁的;就是有,老爷作主,你有什么法儿!打量天下独是你一个人爱姐姐妹妹呢,若是都像你,就连我也不能陪你了。大凡人念书,原为的是明理,怎么你益发糊涂了。这么说起来,我同袭姑娘各自一边儿去,让你把姐姐妹妹们都邀了来守着你。”(第一百回)

宝钗通过陈述利害来警醒宝玉,虽然听来不受用,但效果是不错的,自此,宝玉“倒恐宝钗多心,也便饮泣收心”,将心渐渐地略移到宝钗身上了[3]。

二、迂回曲折,巧于劝谏

单刀直入固然容易使人警醒,但是如果不讲策略,一味地“文死谏,武死战”,有可能起到适得相反的效果。袁盎和宝钗都深谙其中奥妙,因此,常常采取迂回策略,引类譬喻,巧妙进谏或劝告。袁盎认为,文帝每次退朝都要“目送”绛侯周勃先离开,有辱君臣尊卑,打算劝谏文帝树立帝王威严。他深知,周勃是功臣,文帝这样做,是发自内心的对周勃的敬重,如果直谏,很可能伤害文帝自尊。于是,他通过与文帝探讨“社稷臣”和“功臣”的含义,让文帝明白了周勃是“功臣”,而非“社稷臣”,巧妙地传达出自己“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的观点。此后,文帝再见到周勃,“益庄”,而周勃也“益畏”,君臣尊卑之礼得以恢复和维护。同样,在处理文帝和慎夫人因袁盎“却慎夫人座”而甩袖而去的情况下,袁盎也没有直谏,而是委婉地以吕后残害戚夫人,人称“人彘”的前车之鉴来劝谏文帝和慎夫人,要遵从上下尊卑之序,这样才可以避免重蹈历史覆辙。此外,在谏阻文帝放马欲驰陡坡上,袁盎也是通过类比的方式来引导文帝认识到这样做的危险性,从而放弃冒险纵马驰坡的。

宝钗亦精于此道,大观园里起诗社,每个人都要有别号,独宝玉没有,急得抓耳挠腮,央求姐妹们帮他起个名字。宝钗先是给他起了个“无事忙”的别号,后来又送他个“富贵闲人”名号:“还得我送你个号罢。有最俗的一个号,却于你最当。天下难得的是富贵,又难得的是闲散,这两样再不能兼有,不想你兼有了,就叫你‘富贵闲人’也罢了。”(第三十七回)戏谑中含有讥讽,讥讽中暗喻劝诫。林黛玉因看《西厢记》、《牡丹亭》,在行酒令中不小心说出了里面的话,宝钗知道黛玉看了这些“移性情”的杂书,就通过“审问”的方式来劝诫黛玉遵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信条,可谓奇巧至极:

“好个千金小姐!好个不出闺门的女孩儿!满嘴说的是什么?你只实说便罢。”黛玉不解,只管发笑,心里也不免疑惑起来,口里只说:“我何曾说什么?你不过要捏我的错儿罢了。你倒说出来我听听。”宝钗笑道:“你还装憨儿。昨儿行酒令你说的是什么?我竟不知那里来的。”黛玉一想,方想起来昨儿失于检点,那《牡丹亭》、《西厢记》说了两句,不觉红了脸,便上来搂着宝钗,笑道:“好姐姐,原是我不知道随口说的。你教给我,再不说了。”宝钗笑道:“我也不知道,听你说的怪生的,所以请教你。”(第四十二回)

三、投其所好,善慰人心

文帝因不用袁盎之言,致使淮南王绝食而死,深感愧疚、悲痛和后悔。袁盎洞悉文帝心思,知道心病还需心药治,先是肯定文帝谪迁淮南王,是“欲以苦其志,使改过”,完全是为淮南王着想,充满了“仁义”之心;然后用文帝“高世之行者三”来劝慰他:

“陛下居代时,太后尝病,三年,陛下不交睫,不解衣,汤药非陛下口所尝弗进。夫曾参以布衣犹难之,今陛下亲以王者脩之,过曾参孝远矣。夫诸吕用事,大臣专制,然陛下从代乘六传驰不测之渊,虽贲育之勇,不及陛下。陛下至代邸,西向让天子位者再,南面让天子位者三。夫许由一让,而陛下五以天下让,过许由四矣。”

极度推许文帝的“孝心”、“忠勇”和“谦逊”品德;同时,又将淮南王薨死责任全部推到地方官和护送之人身上,“有司卫不谨,故病死”,最后,建议文帝加封刘长的三个儿子,收买人心。袁盎的一番劝谏,深合文帝心意,“於是上乃解”。

宝钗伶牙俐齿,更是善于逢迎,投其所好,取悦人心。贾母要给她做生日,问她爱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宝钗深知贾母老年人,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食之物,便“总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喜的贾母更加“欢悦”。(第二十二回)凤姐在贾母面前搬弄聪明,宝钗奉承贾母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第三十五回)丫环金钏受到王夫人的辱骂,投井自尽,王夫人深感愧疚,宝钗这样劝导王夫人:

“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

并建议“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以尽主仆之情。(第三十二回)为讨好王夫人,竟然将金钏受辱投井轻描淡写地说成耍“淘气”,不小心掉下井去的,多“赏”几两银子就完事了,巧言中尽显冷酷,同袁盎宽慰文帝之语如出一辙。

四、旁敲侧击,促人警醒

袁盎在路上遇到丞相申屠嘉,拜谒时受到冷遇,便亲自到丞相府去请罪。申屠嘉先是摆出一副公事公办的架势来,不愿意见袁盎。袁盎见到申屠嘉后,通过陈述陈平、周勃因积功而至将相尚不免被皇帝猜忌的前车之鉴来警醒申屠嘉:“君今自闭钳天下之口而日益愚。夫以圣主责愚相,君受祸不久矣。”一席话不仅使得申屠嘉放下了原本高高在上的架子,反而将袁盎视为救命恩人:“嘉鄙野人,乃不知,将军幸教。”将袁盎“引入与坐,为上客”。文帝废掉栗太子,窦太后希望文帝立梁孝王为太子,文帝犹豫不决,袁盎等大臣表示反对。文帝告以太后之意,袁盎等入见太后,进行劝谏:“太后言欲立梁王,梁王即终,欲谁立?”太后曰:“吾复立帝子。”袁盎等以宋宣公不立正,生祸,祸乱后五世不绝,小不忍害大义状报太后。太后乃解说,即使梁王归就国。(见《史记·梁孝王世家》)袁盎没有直言犯谏,而是通过旁敲侧击,促使太后认识到“兄终弟及”的危害,从而放弃了谋求立梁孝王为太子的念头。

薛宝钗也常常通过旁敲侧击的方式来讥讽、反击或劝谏他人。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龄官划蔷痴及局外”里,宝玉见宝钗体丰怕热,便将她比作杨妃,引起了宝钗的不满;黛玉看见宝玉奚落宝钗,心里也“得意”起来。黛玉的得意之态被宝钗看在眼里,借宝玉问她看什么戏之机,旁敲侧击、语含讥讽地对宝、黛予以反击:

“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便笑道:“姐姐通今博古,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串子。这叫《负荆请罪》。”宝钗笑道:“原来这叫作《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

果然,“心里有病”的宝、黛二人,听了这话后“早把脸羞红了”。大观园里举办螃蟹宴,宝玉一时兴起,写了一首“咏螃蟹”的诗,其中有“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却无肠”之句,流露出惟乐酒肉,不思进取之意。宝钗遂跟作一首,旁敲侧击,讥讽宝玉是“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连众人看了都觉得“讽刺世人太毒了些”。(第三十八回)香菱苦心作诗,众人都被她的执著所打动,宝玉也深为感动,说“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宝钗立即不失时机地劝他说:“你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她还以“呆香菱之心苦,疯湘云之话多”的雅虐来讥讽史湘云和香菱作诗。(第四十二回)

五、结束语

论辩是技巧,是学问,更是智慧。袁盎和薛宝钗高超的言辞应对技巧,既体现出了他们满腹的经纶和学问,又展示了他们过人的智慧和超群的口才。剥去他们维护封建礼教、封建道德的神圣和权威的言辞内核,仅就其论辩技巧来说,还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曹雪芹,高鹗,等.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猜你喜欢

周勃文帝宝钗
绳之以法
薛宝钗为什么没朋友(节选)
论宝钗的“藏”与“露”与复杂心理机制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汉文帝智斗周勃
罗文帝剪纸作品
“两面”袁盎
止谤妙招
太尉周勃的顿悟
什么样的丫鬟才是好丫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