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年来中国学术期刊关于数字新媒体的研究综述

2011-08-15

重庆与世界 2011年19期
关键词:河北大学社会科学博客

刘 斌

(河北大学文学院,河北保定 071002)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普及,以网络传播为代表的数字化新媒体以其传播速度快、信息覆盖面广、自主操作性强等特点备受人们青睐,特别是近年来,博客、微博等新的网络传播方式的流行,更加人性化与更加自由的话语表达受到草根及精英阶层的共同追捧和喜爱。数字化新媒体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必将给整个新闻传播领域带来根本性的变革。随着这种变革的不断显现与深入,已经吸引越来越多媒体领域的从业者和研究者加入研究和思考这一现象的队伍中来。他们从不同角度对数字化新媒体进行阐释和解读,产生了一批有影响力、有深度的研究文章,从而不断地把这一领域的研究推向成熟。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作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之一,已经连续4次入选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的来源期刊,也非常重视数字新媒体这一领域的研究,近十年间,发表了多篇优秀的相关学术文章,已经成为数字新媒体研究的重要学术阵地。在学界有一定的权威和认知度。

一、数字新媒体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一)数字新媒体研究的定义及研究类型

关于数字新媒体的确切定义,学界至今莫衷一是,还未成定论。不过,综合起来,大体可概括为“以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为主导,以大众传播理论为依据,融合文化与艺术,将信息传播技术应用到文化、艺术、娱乐、商业、教育和管理等领域的科学与文化高度融合的综合交叉学科”。数字新媒体包括图像、文字、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以及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中采用数字化,即信息的采集、存取、加工、管理和分发的数字化过程。数字新媒体已成为信息社会中最新、最广泛的信息载体,几乎渗透到人们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

单就其载体而言,不外乎分为以网络为载体、以电子纸质为载体和以手机为载体3种类型。目前学术界的研究重点依然放在以网络为载体的各种数字媒体上,这其中又以关注博客、网络杂志、微博等新兴的数字网络传播方式而见长。至于后两种类型的研究,学界至今还处于起步阶段,多流于简单的介绍性文字,深入探讨的文章并不多见,因此还需更多学者为此作出贡献。“博客”一词,源自英文单词Blog(Weblog的简称),是web(网页)与log(日记或日志)的组合词,从其命名上就可看出,日记体的形式和个人化的内容是博客的重要特征[1]。博客虽是私人化空间,却有小众传媒的特点,博友之间的交流及相互的友情链接,使某个博客的信息理论上可以呈放射状扩散,从而使之又符合大众传媒的某些特征,因而是社会化的[2]。王会教授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入手,深入探讨了博客作为数字新媒体所起的作用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其出现恰好可以和传统媒体呈互补之势。从长远发展来看,博客与传统媒体可以长期共存,共赢竞争。韩立新教授等认为在网络影响的媒体传播环境下,舆论呈现“热舆论”和“强舆论”两种态势,前者通过舆论聚能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后者,实现舆论能量的转化过程;后者则直接促使国家相关部门针对舆论关注的社会问题采取相应举措[3]。白贵教授等则对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自律提出了要求,认为“博客们应当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把握发表评述意见时的方式和尺度,树立社会责任意识,使博客新闻评论真正体现出自主、平等、参与等精神,在网络上构建一个理性的公共话语空间。博客新闻评论作者要向传统新闻评论学习其长处。”[4]方兴东等从大集市模式的传播理论揭示博客传播可以帮助人类实现“所有人面向所有人”的社会化传播理想[5]。

(二)数字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研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和普及,数字化新媒体以其精准的信息分类、强大的搜索功能和海量信息的获得使其在与传统纸质媒体竞争过程中占尽了先机。如“Podcasting”技术,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播客”,即使对于没有任何技术基础和背景的人来说,一台电脑、一个话筒和一个免费音频软件就可完成的播客,在本质上已经将视频和音频的制作、发布、订阅、收听演变成了一种“化繁就简”的游戏,从而将一度为大众传播者所把持的话语权归还于大众[6]。面对网络传媒咄咄逼人的态势,王俊杰教授认为,传统新闻机构必须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一是要主动出击,在国际互联网上寻求新的生长点,二是要不断深化新闻传媒自身改革,积极参与媒介竞争[7]。

但另一方面,新媒体过分注重形式的创新,在内容的制作方面就显得不够厚重,这恰好和传统媒体形成了互补之势。正如王会教授所认为,尽管从宏观上来看,数字媒体的勃兴确实对纸质媒体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可是从微观来看,数字媒体与纸质媒体之间又是相互影响的,数字媒体在编辑风格、新闻内容方面,不断地受到纸质媒体的影响,纸质媒体也在借助数字媒体来扩大自己的传播渠道,这就使双方之间形成一种既斗争又合作的关系[8]。

(三)数字化新媒体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

网络媒体以其直观形象、丰富生动、易于接受的传播特点被引用到教育领域,近年来颇受广大教师和学生受众的好评。很多教师借助这种新型传播工具,不再局限于一时一地的授课,从而极大地节约了教育成本,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身处教育教学前沿阵地的高校也为很多研究者近距离地观察数字新媒体在教育中的功效提供了近水楼台的便利。如王大鹏、张兴海在《网络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通过对3所大学300名在校大学生问卷调查研究后指出,网络教育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着巨大的应用空间,它能够改变学生体育知识来源结构,相比传统教学具有一定优势[9]。又如杨馥清等对网络环境下的“反思性教学”进行阐释,认为“反思性教学在吸收了以往传统教学合理性成分的基础上形成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理念。反思性教学提倡既发展教师又发展学生,将教师的‘学会教学’和学生的‘学会学习’有机统一起来,呈现出了工具理性和人文理性合流的教学局面。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网络环境下的反思性教学也为教师角色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10]在大学生就业方面,数字化新媒体也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学校、学生、用人单位等各方之间长期的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新媒体具有数字化、实时性和交互性传递信息的传播优势,显现出强大的传播效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高校就业信息接受无效率与不对称性,但许文杰等在《论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就业信息的不对称》中也指出:新媒体的急速蔓延,也可能加剧劳动力市场分割条件下的就业信息不对称[11]。

二、当前数字新媒体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对未来的展望

虽然进入新世纪以来,学界对数字新媒体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骄人的战绩,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由于数字新媒体毕竟还是一个年轻的学科,科研底子薄弱,学科队伍亟待优化等矛盾依然突出。

(一)涉及领域广,学科专业性不强

数字化新媒体虽然形成的时间短,却涵盖了很多学科领域的知识点,比如大家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见解文章,形成文字,各种文学网站应运而生,以文会友不再是一个小众的行为,由此而产生了网络文学,这使得传统学者习惯于面对纸质文本进行创作分析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冲击。这也吸引了一大批年轻的学者和文学爱好者转而进行数字媒体背景下的文学研究。在新闻学领域,数字化新媒体的出现颠覆了以往人们对传统的新闻制作发布渠道和制作流程的认识,它使得每个对新闻感兴趣的普通人都可以参与进来,发布自己的所见所感,揭开了新闻学领域的神秘面纱,使专业性和技术性降到最低。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内容的制造者,他们所产生的影响力甚至超过“明星新闻”[12]。

针对这一问题,有必要进行跨学科的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分类,总结。这当然也对从事数字新媒体领域研究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数字媒体研究方法的单一,同研究主体自身专业素质不高、媒介素养程度低[13]、研究态度不端正、研究不认真等不无关系。因此,提高从业研究者的自身素质,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进行跨学科的交流与沟通,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正途。

(二)研究的滞后性

处于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数字新媒体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各种新的媒体形式、传播工具和传播理念层出不穷,很多学者在新生事物面前显得无所措手足,跟不上形势,其研究带有很明显的滞后性。数字媒体作为新的媒体形式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它的传播模式不同于主流媒体,在传播内容上它使用通俗的大众媒介语言,以大众性、娱乐性、新奇性为主[14],追求轰动效应,强调最大限度地吸引大众的眼球,在传播的规范性上,它主要在制度层次上遵循主流文化的传播规范[15],而为了引起关注往往在道德层面和法律层面上打一些擦边球。这些因素一方面使数字媒体在新闻报道方面占据优势,能够充分吸引受众关注,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研究的难度[16]。

因此,对于数字新媒体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对以往研究成果的分析总结,应该更多地关注当今网络发展的前沿,把脉最新的研究动向,从感性材料中提炼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进行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思考,从而为不断完善这一学科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总之,数字新媒体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更多的研究者投身其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在这一研究领域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这使我辈更有理由不断地努力完善,为数字新媒体美好的明天而不懈奋斗。

[1]黄鹏.博客:自媒体还是大众媒体[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47.

[2]王会.博客对传统媒体的影响[J].现代传播,2007(4):101.

[3]韩立新,甄巍然.网络环境下释义“热舆论”与“强舆论”[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34.

[4]白贵,肖雪.博客新闻评论的特征及功能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14.

[5]方兴东,张笑容.大集市模式的博客传播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J].现代传播,2006(3):68.

[6]王艳.Podcasting:声觉空间中的循环传播[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35.

[7]王俊杰.网络传播对新闻传媒的影响及发展对策[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129.

[8]王会,田士威,乔相军.数字媒体与纸质媒体博弈的原则、策略及意义[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93.

[9]王大鹏,张兴海.网络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26.

[10]杨馥卿,王京华,王兰.网络环境下的反思性教学[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24.

[11]许文杰,金天星,郑曼.论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就业信息的不对称[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139.

[12]陈力丹、赵卓伦.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明星新闻遭遇的悖论[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44.

[13]胡连利,王佳琦.我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进展与缺失[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26.

[14]刘琛.论大众媒介语言的全球化对民族语言的冲击和影响[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80.

[15]谭诚训.主流文化的传播规范及价值层次[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111.

[16]胡连利,刘伟娜.媒介对女性的误读与重建[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74.

猜你喜欢

河北大学社会科学博客
赵浩岳作品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河北大学质量技术监督学院
An Analysis of the Adventures of Robinson Crusoe
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招生现状分析
博客天下
博客相册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