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斯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阐释——生态批判的三个维度

2011-08-15阮诗峰于景泽

黑龙江史志 2011年11期
关键词:唯物主义福斯特异化

阮诗峰 于景泽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6)

福斯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阐释
——生态批判的三个维度

阮诗峰 于景泽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6)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以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为基础重新解读马克思著作,证明马克思本人是一名真正的生态学家,从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以及科学技术与自然三个方面阐述了其生态学理论,揭示了现代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对资本无限追求的资本主义制度,解决生态危机的关键在于实现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生态革命。福斯特的生态思想对我们深化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启迪意义。

福斯特;生态危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苏东剧变后,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主流派别,代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趋向。[1]而美国俄勒岗州大学教授,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代表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这一西方思潮的最新和最高水平。[2]他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从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以及科学技术与自然三个方面阐述了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

一、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现代生态学所关注的问题之一,同样也是马克思唯物主义所关注的内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在总结了唯物主义整个历史发展过程,在与唯心主义的漫长斗争中创立的,从而确立了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福斯特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解决生态问题上具有客观性、物质性、及其基础性作用,但这并不忽视人的活动的意义。福斯特对自然采取了肯定与批判的态度,既看到自然对于社会的优先性,同时也看到由于人的自由而产生的自然对于社会的依赖性,也就是人的活动对于自然的破坏性。从而福斯特认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应包括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主要关注于“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坚持“人类属于物质世界的一部分”[3]人“不是简单地适应它们的环境,它们也通过不同的方式影响环境,并且通过影响环境而改变环境。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适应相互影响的关系”[4]进而指出,在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指导下,西方生态学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之争,完全可以用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来解释。在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中,马克思把劳动作为人与自然之间进行交换的中介,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人类劳动则属于异化劳动,异化劳动造成了人和自然的异化现象;为了消灭私有制下的异化劳动,进而消灭人和自然的异化现象,福斯特指出,“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开始,马克思在其后的生命中总是把自然作为人类身体的延伸来看待。根据这种观念,人类同自然的关系不仅可以通过生产来调节,而且可以通过更加直接的生产工具(它们本身也是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改造自然的产物)来调节——这使得人类能够通过各种方式改造自然。”[5]“正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引入了‘联合’或‘联合生产者’这个概念”。[6]对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从而消除人和自然的异化,建立共产主义理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福斯特认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中创立了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通过“联合”而废除私有制才实现的。共产主义社会不再因为私有制的作用而异化,是人同自然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真正的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福斯特的这些成果为当今生态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想。

二、社会与自然

如何解决自然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同样是现代生态学所关注的重点之一,福斯特以马克思的《资本论》为研究对象和理论依据,指出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私所有制的存在,造成了自然与社会以及社会内部新陈代谢的断裂,破坏了自然与社会组成的生态系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然界,特别是土地。资本主义大工业迫使人口向城市流动,把农村土地上的肥力以谷物的方式带走,而以排泄物的形式留在城市的排泄系统中,这样造成人口与土地物质代谢的中断,正如马克思所述的“在伦敦,伦敦人在处理450万人的排泄物时,除了花钱去污染泰晤士河外,找不到别的更好的用途”。[7]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工人阶级的劳动。工人的劳动产品是由消耗工人的体力与脑力而产生的,而工人消耗掉的体力与脑力要由劳动产品来补充,而在资本主义所有制下劳动产品大部分却被资本家所占有,造成了工人阶级的贫穷,从而使其所付出的劳动得不到充分的补偿。这种自然和社会的新陈代谢的断裂造成了自然和社会之间关系的不断恶化,导致了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所出现的生态问题。福斯特指出,马克思看到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城市和乡村、社会与自然之间所出现的新陈代谢断裂问题。福斯特系统的分析了马克思的物质交换裂缝理论,并且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和自然之间出现恶化进行生态学的分析。

福斯特指出在马克思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物质变换有两层含义,一是自然内涵“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相互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8]二是社会内涵“用来概述一系列已经形成的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总是被异化的再生产出来的复杂的,动态的相互需求和关系,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人类自由问题,所有这一切都可以被看做与人类和自然之间的新陈代谢相联系,而这种新陈代谢是通过人类具体的劳动组织形式而表现出来的”[9]在福斯特看来,物质变换概念即强调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又强调人类这种生存条件的能力,也就是强调自然的客观性又强调人类的自由和能动性。

福斯特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论述,分析了物质变换裂缝的原因,即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分离及产品的远距离贸易是其直接原因。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及其土地私有制是其本质原因。资本主义私有制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这种目的得以实现的最必要的条件是大土地所有制。而大土地所有制是通过切断大多数人口与土地的直接联系而产生的,通常是通过强制迁移而实现的。因此,对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发展的一个前提就是自由劳动同实现自由劳动的客观条件相分离,即同劳动资料和劳动材料相分离。可见,首要的是劳动者同他的天然的实验场——土地相分离。因此,对马克思来说,资本的真正存在“是以促使各种不同的形式——在这些形式下,劳动者是所有者,或者说所有者本身从事劳动——发生解体的历史过程为前提的”。[10]因为在自然和社会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中造成裂缝的正是资本主义的社会物质变换——以大土地私有化和以追求劳动产品中的交换价值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由各种各样需要、关系和能力构成的社会有机综合体。资本主义的社会物质交换不仅导致了自然的异化和社会关系的异化,而且在人类社会内部造成了人的异化、劳动的异化。因此资本主义制度是导致所有异化的最终原因,也是现代资本主义生态灾难的根源。福斯特总结道只有共产主义才能解决物质变换断裂,真正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科学技术与自然

科学技术与生态危机一直是当今生态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福斯特指出,造成生态灾难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态方式和资本主义私有制,而不是科学技术,相反福斯特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科学技术与生态学之间的关系。

福斯特指出传统的经济学为解决生态问题而提出的方案为:“自然环境商品化”与“自然资本化”,所谓的“自然环境商品化”就是赋予自然以经济价值,并将环境纳入市场体系之中,环境转化成像其他商品那样可以进行分析商品。所谓“自然资本化”就是将整个自然界及其各组成部分看做是“自然资本”。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不论描述自然资本的修辞如何动听,资本主义体系的运行却没有本质上的改变,也不能期望它改变。把自然和地球描绘成资本,其目的主要是掩盖为了实现商品交换而对自然极尽掠夺的现实。此外,把自然资本融入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体系——即使已经真的这样做了——其主要结果也只是使自然进一步从属于商品交换的需要。”[11]既然经济学的方法无法解决这一问题,那么技术如何呢,福斯特研究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流行的“非物质化神话”,和“技术崇拜”现象。所谓“非物质化的神话”是指资本主义经济“非物质化”的自然发展趋势将成为所有环境问题的最主要的解决方案。这种观点认为,发达资本主义经济通过能源效率的提高和新经济的增长,将与破坏环境的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脱钩”,资本主义制度下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奇迹正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因而不需要也没必要采取什么措施来减少经济增长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充其量只需要制定公共政策来加速非物质形态化的进程,并确保环境融入更具知识驱动力和创新力的经济之中。福斯特指出,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资源利用率的提高、经济规模的膨胀和更加集约化的工业化始终促使环境的不断恶化,资本主义并没有朝着“失重的社会”方向发展,实际上“非物质化”并没有实现,资本主义具有内在反环境的特征,资本主义本身不具有解决全球生态问题的可能性。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进步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出的产品不是为了满足人们实际生活的需要,而主要是为了满足由市场力量所制造出的那些虚假的消费需要,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生产主要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交换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越来越从属于它们的交换价值。因此,如果不了解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生态本质,不了解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不可逆性,容易被技术所带来的生态危机的局部的、暂时的缓解现象所迷惑。

在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中,技术的进步被视为摆脱环境危机的主要途径,解决环境危机的方法就是引导技术向良性的方向发展,似乎不断改进与创新的技术既能够提供改善环境的可能性,因而人们普遍相信,降低单位生产能源消耗的节能技术等新技术在经济扩张的同时也能防止环境的恶化,然而“事实上,没有任何一项技术能够在有限的生物圈内确保经济的无限增长”[12]为了进一步分析技术对于化解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福斯特探究了“杰文斯悖论”,所谓“杰文斯悖论”就是“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比如煤炭,只能增加而不是减少对资源的需求,这是因为利用效率的提高会导致生产规模的扩大”。[13]也就是说,技术的改进与创新并未有效地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相反增加了自然资源的消耗。因为新技术的出现往往意味着更大规模的掠夺性开采与消耗自然资源。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决定了技术革新是从属于市场需求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需要促进开发的是那些为资本带来巨大利润的能源,而不是那些对人类和地球最有益的能源”。即使新的技术能有效地抑制自然资源的耗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但新技术的运用有可能会遇到体制性的障碍,这是因为技术的运用必须服从于“资本的逻辑”,即服从于追求利润,让自身增值的资本的本性,然而,“资本的逻辑可以导致环境破坏,却从中产生不出积极保护环境的逻辑”[14]可见,技术本身也无助于我们摆脱环境问题的困扰,并且这种境况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而日益严重。“在发达的社会经济体制下,与环境建立可持续关系的社会生产方式是存在的,只是社会生产关系阻碍了这种变革”[15]正如马克思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预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生产力冲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束缚,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共产主义社会才是解决一切生态问题的最终出路。[16]

总之,福斯特的生态思想对我国如何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科学的认识生态问题避免生态灾难,建立生态可持续的公正的社会主义社会,对我们建设生态文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福斯特把生态问题作为马克思的主要思想来解释马克思,这样有把马克思生态化的倾向,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丧失其革命性,使福斯特对于资本主义世界的生态问题的解决可能流于空想。

[1]陈学民,王凤才.西方马克思主义前言问题二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85.

[2]郭剑仁.生态地批判——福斯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1.

[3][4][5][6][7][8][9][10][11][12][13]福斯特著,刘仁胜,肖峰,译.马克思的生态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15.73.79.66.174. 176.22.28.88.

[14][15]福斯特.耿建新,宋兴元,译.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94,95.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41-144.

阮诗峰(1985-)男,陕西商洛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外马克思主义;于景泽(1987-)男,吉林白城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外马克思主义。

猜你喜欢

唯物主义福斯特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吉祥物
吉祥物
餐厅冒险记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实践唯物主义对传统唯物主义的终结与超越
实践唯物主义不是方法
浅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
从精神生态学角度看《白噪音》中后现代人的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