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国统区农村金融研究综述
2011-08-15冯航空
冯航空
(西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重庆 400715)
抗战时期国统区农村金融研究综述
冯航空
(西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重庆 400715)
近年来,中国近代经济研究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而且,就抗战时期国统区农村金融这一板块来说,近些年来,随着史料越来越丰富、研究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史学界取得了很多阶段性的成果。那么,以下我将就近年来已出现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分析和提炼。并从中提出尚未研究或者研究存在某些不足的问题,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抗战时期;国统区;农村金融
近年来,中国近代经济研究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其中,有关抗战时期国统区经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颇多。首先,专家和学者们研究的领域不断深入,无论是总体把握,还是个案研究以及区域研究,都取得了很多阶段性的成果;其次,专家和学者们研究的视角也在大大拓展,一方面,随着不少档案资料的公布和文献资料的增多,很多专家和学者对以前研究的成果提出新的见解,或者是做专题性研究,另一方面,不少专家和学者对一些较具体的尤其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的问题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就抗战时期国统区农村金融这一板块来说,近年来,史学界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然而,当前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如研究中仍存在论证过于简单化、泛泛而谈以及缺乏理论创新;又如,当前对抗战时期国统区农村金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空白,导致冷热不均;再如,对抗战时期国统区“农村金融”的界定是什么?“农村金融”包含哪些方面?什么居于主导?怎么具体运作?对当前有哪些借鉴意义?这些,都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那么,以下我将就近年来已出现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提炼,并从中提出尚未研究或者研究存在某些不足的问题,然后就这些问题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近年来,外国专家和学者对抗战时期国统区农村金融研究的较少,最主要的是(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1]里面涉及到抗战时期农村金融的一些方面,然而不是很全面,有一些资料和观点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在这里,我们主要就近年来国内专家和学者对抗战时期农村金融研究的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和提炼,并提出相关的问题,然后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
在专著方面,近年来出版的《抗战时期的经济》[2]和《烽火映方舟一抗战时期大后方经济》[3]都运用了大量的文献史料,从实际出发,对战时经济特别是国统区经济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阐述和剖析,但是研究成果中多偏重于对政府政策、机构的研究,如农业政策的研究,而对民间的经济组织特别是农村的经济组织、活动研究不多,《抗战时期大后方经济史研究》[4]则是从各个专题对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和活动进行评析,但是就抗战时期国统区农村金融这一方面也没有做具体、详尽的研究,还存在一些研究空白。
在学术论文方面,所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
黄立人在《论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农贷》[5]一文中对抗战时期国统区的新式农贷做了专门考察,对现代农业金融也给予了积极的肯定,认为国民政府比较重视改善国统区农业经济,力求增加大后方农业生产,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行农贷、调剂农村金融,即是其中最重要的政策措施之一。农贷对于调剂战时国统区农村金融、发展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当然还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其中,有很多观点我们可以借鉴和消化、吸收、再创新。
邹晓昇、黄静在《论中国农民银行的农贷运行机制》[6]一文中主要阐述了中国农民银行是中国第一家中央农业专业银行,在其职能形成过程中,通过不断调整农贷发放方法,逐步形成一套具有现代特征的、比较完整的农贷制度,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农村金融格局。并通过农贷机关、农贷对象、农贷种类与用途、农贷标准等四个板块来进行系统的分析和阐述。然而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中国农民银行农贷的运行机制,换句话说,主要是从正面来阐述中国农民银行对近代我国农村金融尤其是抗战时期农村金融的影响,而没有对其利弊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
刘志英、张朝晖在《民国时期浙江地方银行的农贷研究》[7]一文中就浙江地方银行在20世纪30~40年代对对浙江农村金融的作用给予很大的肯定作用。认为在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极度衰败、农村金融极度匮乏、农民深受高利贷盘剥的状况下,作为新式金融机关的浙江地方银行却将资金投入农村,将从农村流入城市的资金部分地流还农村,这一新举措无疑给资金枯竭、高利贷横行的浙江农村金融注入了新鲜血液,给浙江农村经济带来了活力。该行在农贷工作中善于因地制宜、顺势而谋、大胆探索,体现出了具有典型意义的特点。
史继刚在《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大力推广县(市)银行的原因》[8]一文中提出国民政府之所以要在其控制的大后方各省大力推广县(市)银行,一方面是为了复兴农村经济,增强经济实力以适应抗战需要,同时也是为了配合所谓的‘新县制’建设,进一步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等。其中,提出大力推广县(市)银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调剂地方金融,复兴农村经济,在这里,涉及到地方金融,对我们研究抗战时期国统区农村金融也有一定参考意义。
刘纪荣、魏本权的《近代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制度论略》[9],阐述了以合作金库为核心的合作金融体系虽存在资金来源的依赖性、网络的脆弱性、运转的非独立性以及在新式农业金融供给体系中的非主导性等缺陷,但它以合作金融的力量为近代农业与农村提供金融支持,成为近代乡村变革中的一注强力剂,并成为中国近代农业金融制度建设的一大创新,促进了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制度变迁。这两篇文章主要就合作金库的起源、发展、衰弱进行系统地分析和阐述,并对重建农村合作金融制度提出对策和措施。
李顺毅在《资金来源结构与合作金库的发展——基于抗战时期农村金融的考察》[10]一文中,提出合作金库是1930年代中期以来在国民政府推动下以合作社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合作金融机构。从资金来源结构看,合作金库中来自合作组织的内源资金极为有限,由政府和国家行局供给的外源资金占绝大部分,呈现出严重的内外失衡状态。外源主导的资金结构尽管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给合作金库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诸多难以克服的制约。以上两篇文章主要就合作金库的发展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对合作金库的做了很多精辟的论述,但是对于我们研究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农村金融,还有很多空白没有深入地分析和论述,因为抗战时期的农村金融不仅仅是合作金库这一方面,还涉及到很多的方面,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寻找资料,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
综上所述,近年来,有关抗战时期国统区农村金融的研究,不少专家和学者已经取得了很多丰硕的成果。研究的领域在不断地深入,研究的视角也在不断的拓展,研究的方法在不断地创新。但是,迄今为止,对于抗战时期国统区农村金融这一板块来说,专家和学者们尚未做专题性和系统性的研究,使得这一板块的研究出现了很多的空白或者说是模糊。这就需要我们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搜集更为丰富的资料,利用更为科学的方法,得出更系统、更科学的研究成果。
[1](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1月版
[2]清庆瑞.抗战时期的经济[M].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
[3]李平生.烽火映方舟一抗战时期大后方经济 [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黄立人.抗战时期大后方经济史研究 [M].档案出版社1998年版
[5]黄立人.论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农贷[J].近代史研究[J],1997,(6)
[6]邹晓昇、黄静.论中国农民银行的农贷运行机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68
[7]刘志英、张朝晖.民国时期浙江地方银行的农贷研究[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9
[8]史继刚.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大力推广县(市)银行的原因[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3):29
[9]刘纪荣、魏本权.近代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制度论略[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6
[10]李顺毅.资金来源结构与合作金库的发展———基于抗战时期农村金融的考察[J].民国档案[J],2010,(2):101
冯航空(1986-),男,湖北恩施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