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独立学院青年自组织管理探析
2011-08-15楼威
楼威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00)
浙江省独立学院青年自组织管理探析
楼威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00)
本文通过对浙江省22所独立学院的学生工作者和在校大学生的访谈和问卷调查获得了关于浙江省独立学院学生自组织现状的丰富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管理对策分析。
独立学院;自组织;管理对策
高校青年自组织指既没有到当地民政部门正式注册、登记拥有法人资格,也没有在学校社团管理部门登记备案的,由大学生自发成立、自主发展、自我运作,在高校中较为活跃的学生组织。[1]由于学校与教师以非特定的方式作用于自组织,故学生会、团委、经学校批准成立社团等不在自组织之列。由于大学校园青年集中,资源丰富,管理环境宽松,青年自组织蓬勃发展。这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乃至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能否正确认识和引导高校青年自组织,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对学校更好地服务学生以及团结带领青年学生为改革、发展、稳定作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浙江省独立学院青年自组织的现状及管理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浙江省22所独立学院的学生工作者和在校大学生的访谈和问卷调查获得了比较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管理对策分析。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354份,其中男193份,女161份。
一、浙江省独立学院青年自组织的特点
(一)种类繁多,覆盖面广
浙江省独立学院青年自组织几乎涵盖了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种类之多,数量之众,令人诧异。
按连接纽带可分趣缘型、业缘型和地缘型。趣缘型自组织是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为基础,为满足其成员的精神生活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如,歌友会、驴友会等。业缘型自组织是以某项明确的事业为目标所组建起来的。如,“2+2”考试战友、出国同盟等。地缘型自组织,即那些因相同的出生地和共同的学习经历等地缘型因素而形成的组织。如老乡会、同学会等。
按组织的聚合性程度高低,可分为紧密型和松散型。紧密型组织具有明确的目标,稳定、完善的结构,内部运作呈现机制化,并通过公推公选等途径,使发起人或召集人在成员中具有一定的“合法性”和认可度。这类组织类似于那些正式注册的学生社团。松散型自组织主要以自娱自乐为目的,组织化程度较低,没有固定的管理团队,只有一两个发起人或召集人,在现实中也没有固定的管理架构,主要靠活动来维系组织的发展和影响力。
按活动空间可分为“网对网”型和“面对面”型。网络是重要的信息渠道和联系手段,大多数高校青年自组织的发展与活动都离不开网络化的平台与媒介。对“网对网”型组织,网络不仅是“信息集散地”,而且还是最主要的活动空间。他们很少组织网下的活动。如QQ群、网络论坛等。“面对面”型自组织只是将网络作为信息发布与联络的手段,活动主要在现实生活中通过人群聚集得以实现。他们一般通过开展实体化的活动来维持自组织的存在和发展,成员之间直接沟通、交流的机会比较多,组织化程度也相对较高。[2]
(二)参与面广,参与者众
网络的便捷使大学生能很方便的组建与参与“网对网”型自组织。调查显示,87.7%的学生至少参与了一个自组织,其中QQ群参与率是82.3%。大学生对“面对面”自组织的热情也是惊人的。2010年10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10级学生肖某想创建集英社。由于没有目标与计划,社团申报没有成功。在团学招新结束后的一个中午,肖某在图书馆门口打了个招新海报。短短几小时内,肖某所在的那个学生总数不到1700的校区内竟有百来名学生报名参加肖某组建的组织。
独立学院的学生家境相对宽裕,创业激情较高,商业与创业类自组织的数量凸显。调查发现有8.7%的同学开有网店,一些依托家族企业的同学月入过万,这类学生会邀请同学帮忙照看网店。其他数量较多的创业类自组织有网站、艺术表演团、地摊、宿舍外卖队等组织。此外,大学生在校外参加勤工俭学非常普遍。地处杭州市中心的独立学院中有的班级在大一时就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在外勤工俭学。杭州市文二路上很多饮食店招有大量在校大学生,有的饮食店里的服务生有半数来自同一个班级。这些学生在工作中结成了相互扶持、消息互通的自组织。
(三)面临困境
1.资金匮乏。自组织由于在法律上不具备取得捐赠的合法地位,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因而开展活动的经费常常是分摊或轮流交付,但也存在有些个人资助青年自组织开展活动。因此青年自组织的经费来源极其不稳定,只能按照经费的多少来开展活动,制约着青年自组织的活跃程度。
2.管理松散。大部分高校青年自组织对会员加入和退出没有严格的资格限制和管理规定,会员比较松散、流动性强,除了极少数核心成员外,大部分会员可凭个人意愿自由进入或退出该组织。“网对网”青年自组织成员身份并不与实际身份挂钩,成员不需要实名注册,大多以虚拟身份出现,成员参与活动完全靠自觉、自愿。管理的松散导致青年自组织稳定性系数不高。
3.发展趋势多元。高校青年自组织发展趋势多元,主要有四种。一是逐渐消亡。一些自组织一开始发展良好,后来由于活动内容不够丰富,没有吸引力,或者组织核心成员的毕业或退出等原因,影响力不断下降,最后消失。二是维持现状。这种组织能够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要,绝大多数自组织的负责人和成员将组织的各项活动作为一项业余爱好,是业余生活的一种补充,这种类型的青年自组织往往安于现状,缺乏长远的规划,按组织惯性运作。三是注册为学生社团。少数规模较大的高校青年自组织社会化和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它们注重加强内部管理,建章立制,制定发展规划,不断扩大自身影响,为了获得更多资源,经注册成为学生社团。如前文所说的集英社,由于这个自组织的人数众多,老师便引导集英社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发展成一个正式的社团。四是创业成功,作为谋生手段。如一些艺术团、设计组合、网店等创业型组织发展较好,为组织成员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
二、浙江省独立学院学生自组织管理现状
(一)学生工作者对高校青年自组织概念的认知程度低
2009年,在浙江省团校组织的一次高校团委书记培训中,来自全省多所高校的学生工作者关于如何加强对高校青年自组织的引导、服务和管理进行了座谈。除了两位资历较老的团委书记,其他人都表示没有听说过“青年自组织”这词语,有老师坦诚自己起初以为主办方在资料上不小心多打了一个“自”字。学生工作者对高校青年自组织概念的认知程度之低可见一般。本次对独立学院学生工作者的访谈也证实了这点,听说过“青年自组织”这词的人寥寥无几。学生们更是如此,他们大多认识不到自己参加的是什么性质的组织,正在办的是什么性质的活动。
(二)管理组织不规范,没有统一的制度
各学校对自组织的管理大多没有专门的规范与制度,管理方法五花八门。浙江省独立学院对自组织的监管大致有三类主体。第一是辅导员。辅导员与学生接触较多,对自己的学生比较了解,能掌握部分学生自组织的情况。这种监管只能针对自组织中属于辅导员管辖的那部分成员,对成分复杂,成员来自不同专业、年纪、学院、学校甚至是不同地区的自组织无能为力。第二是团委与学生会组织。团学组织在负责学生活动的审批过程中能接触到一些学生自组织。第三是社团管理中心。一些试图转化为社团的自组织会与社团管理中心密切接触,并努力获得支持。这三类主体对自组织的关注与管理都是附带的、业余的、被动的甚至是下意识的,提供的服务没有规章可以依循。
(三)学生工作者对管理自组织顾虑重重
现在舆论环境宽松,学生与家长维权意识增强,安全追责较为严厉,很多学校都把安全作为学校活动的最高标准。多数学校为了规避安全隐患,对学生的活动设置层层复杂的审批制度。面对繁琐的程序,加上审批成功的几率小,很多学生便刻意回避报告与审批,活动策划好后直接开展起来。面对这一情况,很多学生工作者在访谈中表示无奈。如,部分学校规定学生出校门活动必须有老师带队。这种带队多安排在学生不上课的“业余”时间,一般是无偿的,而且一旦发生意外,带队老师要被追责。所以,除了上级安排的“规定动作”,多数老师会选择规避风险,即不通过学生的活动申请报告,限制学生活动。
三、对策分析
自组织的兴起和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成果,也是青年自我发展、青年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青年自组织避免了传统青年社团区域局限、活动单一的局限性,成为直接面对青年、面向需求的组织。高校青年自组织的蓬勃发展对高校的管辖体制提出了挑战。为此,高校要正视这种现象,认真研究其反映出的青年的需求、主张和愿望并进行引导,提供服务,加强监管,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
(一)正确认识并重视高校青年自组织,了解其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在团十六大报告中关于“完善青年组织体系”里有这样一段阐述:“高度关注青年自组织,加强同青年自组织沟通联系,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对青年自组织的引导和管理,同时主动培育和发展具有自组织特点的青年社团”。高校学生人数众多,正式组织不可能满足所有大学生的所有需要,青年自组织的产生有其客观必然性,是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产物,这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现实。高校青年自组织所开展的活动,主流是健康向上的,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正式组织的有益补充。学生工作者应加强对青年自组织的调研,摸清青年自组织产生的原因、成员构成、思想倾向、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等,掌握其发展规律,并通过它们反映出来的大学生的需求、愿望和主张,不断改进和提高学生管理工作。高校可以组织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对自组织的人员、管理、经费、影响等进行统计分析并建立档案,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引导、服务和监管举措奠定基础。具体方法上可设置信息员为自组织服务,以便老师更快地掌握信息。当然要对信息员进行培训与分工,以便其全面关注网络活动与现实活动,并及时反馈信息。
(二)加强正面引导,积极进行生命教育、安全教育、责任教育
自组织数量庞大,门类众多,而且流动性强,学校不可能完全掌握自组织的情况。所以覆盖面较广的引导,只能在理论与精神层面进行。学校可以通过讲座、交流会、论坛等形式,提高大学生对青年自组织的认识。进行生命教育、安全教育、责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访谈中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有一位老师说得好:“我们带的是大学生,是成年人,他们已经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已经能意识到各种安全隐患的存在,应该培养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一味地把责任推给老师和学校。”
(三)切实为青年自组织提供贴心服务
学校可通过开设骨干交流、专题研讨等形式,开展青年自组织负责人培训,加强横向交流,帮助青年自组织实现规范化发展,科学化管理。为了更好的引导和支持这些青年自组织,需要学校尽快研究出台青年自组织服务引导办法,就青年自组织的引导、服务、监管问题进行制度上的规范。建立青年自组织服务中心,努力使积极、健康、向上的青年自组织成为全校青年自组织服务中心的团体会员,使一批活跃的青年自组织负责人成为大学生骨干。
(四)分类指导,加强对青年自组织的监督与管理
对待青年自组织,学校与老师应当摆正位置,以引导与服务为主,以监督与管理为辅。学校可针对自组织的四种发展趋势进行分类引导。对松散型、临时性的自组织,就让它们自生自灭,而不需要强行把他们转化成社团,因为青年自组织没有多少明确的使命和责任,可以充分发挥自由创意,拒绝无聊刻板,一旦加了些条条框框,可能会使成员失去原有的激情。对一些规模较大、活动较多的紧密型自组织,有条件的可引导其发展为社团以便统一管理,没条件的做好备案工作。此外建议学校不要过于强调谁组织谁审批谁知情谁负责,减轻自组织管理主体的工作压力。对创意较好的创业型自组织,学校可以指派老师给予一定的指导与帮助。
[1]李洪波.浅析高校虚拟社区自组织特性[J].时代文学,2007,(4):175-177.
[2]韩流,张彦.高校青年自组织管理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6):106-109.
[3]韩德强.浅论青年自组织的兴起、特征及对策[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29-31.
[4]高永良.高校青年自组织发展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5):44—46.
[5]金武州.高校青年自组织的发展状况调查与研究———以浙江海洋学院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0,(4):83-85.
[6]陆平.我国青年自组织的现状调研[J].理论前沿,2008,(24):45-46.
[7]董悦,李凌云,唐洁秋.青年自组织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08,(3):5-12.
楼威(1981- )、女,汉,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学工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