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举制度的演绎

2011-08-15付旭辉林友标

武术研究 2011年11期
关键词:合式武举考试

付旭辉 林友标

(广州大学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武举制度的演绎

付旭辉 林友标

(广州大学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我国历史上的武举肇始于唐,发展于宋,衰亡于清,期间虽多次更迭,却也延续了1200年之久。文章借助史籍资料的分析,在参考今人对武举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武举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演变,以及其存在的意义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对古代的武举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体育史 武举 演绎

武举制,即武科考试,是古代科举中的一个科目,通过考试武艺和策略的方法选拔文武兼备的人才。中国古代真实意义上的科举制从隋朝开始的,据《隋书》卷三《帝纪第三》:“夫孝悌有闻,人伦之本,德行敦厚,立身之基。或节义可称,或操履清洁,所以激贪厉俗,有益风化。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美秀,并为廊庙之用,实乃瑚琏之资。才堪将略,则拔之以御侮,膂力骁壮,则任之以爪牙。爰及一艺可取,亦宜采录,众善毕举,与时无弃。以此求治,庶几非远。文武有职事者,五品已上,宜依令十科举人。有一于此,不必求备。朕当待以不次,随才升擢。”[1]但是这种开科取士的制度主要以选拔文职官员为主。而真正设立武举制,并把它纳入科举制是在公元702年,即唐代武则天当政之时。据《新唐书·选举志》记载:“武举,盖起于武后之时,长安二年,始置武举。”[2]从这时候武举制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废止,历时1200年。在冷兵器时代,封建统治者通过武科考试为其选拔了一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对巩固其阶级统治、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 武举制产生的背景

1.1 武科考试的雏形

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人类社会自从产生了阶级之后,就开始出现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统治阶级为了在作战中获胜,必然要通过武艺的角逐来选拔善武之人,卫湜撰《礼记集说》卷三十三:“凡执技论力,适四方,裸股肱,决射御。”[3]意为出征作战的武士,必须先经过武技和勇力方面的考查,这表明先秦的时候已就出现了对抗方式的竞赛,这可能就是武科考试的雏形吧。

1.2 武则天与武举制的产生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正统的女皇帝,公元690年称帝,改国号“唐”为“周”,自立为“武周皇帝”,武则天称帝后,开始了独揽朝纲的时代,从武则天执政起就受到许多势力的干涉与反对。在其当政时期,曾经出现过两次大规模的叛乱,即光宅元年徐敬业的扬州叛乱和垂拱十年的李唐宗室起兵。徐敬业扬州叛乱是统治阶级内部以武装斗争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场政治斗争,敌对势力的叛乱使中央政权认识到了培养嫡系军事人才的必要性。在这种背景下,武则天一方面认识到封建统治内部存在的对立隐患依然存在,另一方面也认识到了军事优势对掌握统治政权的重要性。因此初登政治舞台的武则天,确立了打击元老派,培养新兴政治势力的方针,而武则天实行的科举制度则可以代表新兴阶层政治上的要求,使得过去不可能入士的中下层之人,也可以通过科举得到高官厚禄,因而科举制度的实施深得他们的支持和拥护。这一切为武则天后来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武举制的出现与武则天利用科举来抵制和排斥旧贵族势力,提拔庶族,网罗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联系。因为武则天希望通过对军事力量的绝对控制来达到稳固新兴政治局面的目的。此外,通过武举制的实施还可以为一部分具有一定武艺的特长者提供一条通向官吏的道路,从而使民间的部分不稳定因素得到控制,因此初唐的太平盛世与武举制的开创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

2 武举制的演绎

2.1 唐代武举制的发展

唐朝是我国以武强国的典范,其开创了武举之先河。唐代武举考试一般分为州府组织的地方性考试和中央组织的省试,被定为常举科目,每年进行一次,其考试的内容很多,包括武艺的考察与学识(兵学知识、书经知识等)的考核。《唐六典》卷五《尚书兵部》记载:“员外郎一人掌贡举及诸杂请之事。凡应举之人有谋略(谓娴兵法)、才艺(谓有勇技)、平射(谓善能令矢发平直)。十发五中,五居其次为上第;三中,七居其次为下第。)筒射,(谓善及远而中。十发四中,六居其次为上第,三中,七居其次为下第;不及此者为不第。)皆待命以举,非有常也。若州、府岁贡,皆孟冬随朝集使以至省,勘责文状而引试焉;亦舆计科偕。有二科:一曰平射,(试射长垛。三十发不出第三院为第。二曰武举。其试用有七:一曰射长垛;(人中院为上,入次院为次上,入外院为次。)二曰骑射;发而并中为上,或中或不中为次上,总不中为次。)三曰马枪;三板、四板为上,二板为次上,一板及不中为次。四曰步射,射草人;(中者为次上,虽中而不法、虽法而不中者为次。)五曰材貌;(以身长六尺已上者为次上,已下为次。)六曰言语;(有神彩,堪统领者为次上,无者为次。)七曰举重,(谓翘阅。率以五次为上第。)”[4]通过科举选拔官吏,是考试的内容有了统一的标准和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了人们练武的价值取向。唐代武举的开创为其选拔了大量的优秀军事人才,其中郭子仪就是武举中的典范,他从小就受父亲的影响,熟读兵书,苦练武艺,郭子仪在武举考试中取得佳绩,随后便获得了高等补左卫长史,累迁至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安史之乱爆发后,任朔方节度使,率军收复洛阳、长安两京,代宗时又平定仆固怀恩叛乱,并说服回纥酋长,共破吐蕃,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此外唐王朝为了加强军队力量,对于在军队中那些在武艺方面有一技特长的士兵,不但要给予相应的奖励,还要授予其相应的称号。《太白阴经·选士篇》记载:“有引五石之弓矢,贯重札,戈矛剑戟便于利用,陆搏犀兕,水攫鼋鼍,佻身捕虏,搴旗摭鼓者,以上赏得而抚之,名曰:猛毅之士;有立乘奔马,左右超忽,踰越城堡,出入庐舍,而亡形迹者,上赏得而聚之,名曰:矫捷之士。有往返三百里不及夕者,上赏得而聚之,名曰:疾足之士;有力负六百三十斤行五十步者,上赏得而聚之;或二百四十斤者,次赏得而聚之,名曰:巨力之士…此谓任才之道、选士之术也。”[5]武举的开创打破了自秦汉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观念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打破了这一传统的落后观念的桎梏,为习武者打开了一条做官升官之路,同时也提高了“武”的社会地位,这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2.2 宋代武举的发展及演变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宋太祖赵匡胤却因唐后期藩镇割据的教训,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修文偃武的政策,将兵书列为禁书,使兵书的发展受到一定的抑制。尽管这期间数次伐辽失败,但在外患事小、内忧可惧的观点左右下,并未放开对兵学的禁戒。庆历三年(1043年)五月,仁宗下诏设立武学,以培养军事人才。但这一军事改革的创举却遭到了习惯势力的强烈反对,一些以古代名将“岂尝专学孙吴”为由,认定“立学无谓”。这样,武学创立不久即被废止。神宗继位后,任用改革家王安石为相,开始大张旗鼓地进行旨在富国强兵的变法运动,设立武学又被提上议事日程。元丰元年十月,诏立在京校试诸军技艺格,第为上中下三等。步射,六发而三中为一等,二中为二等,一中为三等。马射,五发骤马直射三矢、背射二矢,中数等如步射法。弩射,自六中至二中,床子弩及炮自三中至一中,为及等。并赏银有差。枪刀并标排手角胜负,计所胜第赏。其弓弩坠落,或纵矢不及堋,或挽弓破体,或局而不张,或矢不满,或弩蹠不上牙,或擭不发,或身倒足落,并为不合格。即射已中赏,余箭不合格者,降一等,无可降者罢之。[6]为了适应教学和军事训练的需要,元丰三年(1080年)四月,宋神宗诏命国子监司业朱服等人《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0三:“校定《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靖问对》等书,镂版行之”[7]。校定后的七部兵书共25卷,于元丰年间刊行,统称《武经七书》,作为武科教学和考试的主要内容。宋代武举制考试内容的改变提高了习武人员的理论修养,促进了武艺与兵家谋略的结合,推动了武艺训练理论、战术思想的发展。

宋代的武举、武学的创立,对于宋代军事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宋代的名将无一不是武艺出众者,在宋朝这样的冷兵器时代,骁勇善战的武将是军队的中流砥柱,是克敌制胜不可或缺很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创立武举,成立武学,集我国古代兵书精华于一体,使我国的军事教育有了专门的教材,促进了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使武科方面人才的培养纳入到正规的教育系统中,扩大了人们享受军事教育的范围,使贫民子弟有了接受军事教育和入仕的机会,同时也为统治者选拔优秀的军事人才提供了方便,对提高军队将帅的素质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南宋时期令金兵闻风丧胆的抗金名将岳飞,据宋岳珂撰《金佗粹编》卷第四:“尝学射于乡豪周同。”[8],而枪法,据《金佗续编》卷二十八:“宣和四年,令枪手陈广以技击教之,一县无敌”[9],岳飞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员名将,其精忠报国的精神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敬佩。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人们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句,表示对“岳家军”的最高赞誉,岳飞率领的岳家军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正是由于武学之风的影响,才孕育出了像韩世忠、宗泽、岳飞等一批有丰富战斗经验的将领和一支战斗力强大的军队存在,使宋朝保持了相对的军事优势,正是这些文武兼备、智勇超凡的武将的存在,才为南宋安定的社会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3 明朝武举制的发展

元朝建立后,统治者对各民族进行民族压迫歧视残害政策,把全国各民族分为四等:而汉人的地位最低。元朝仅用蒙古人、色目人(较早被蒙古征服的畏兀儿人和来自中亚的各民族,西亚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东欧的俄罗斯人等白种人)作为世袭的军官,汉人则被视为可能造反的隐患。元律规定汉人不得拥有武器、不得集会,为了防止汉人的反元斗争,整个九十七年的统治时间里,元朝不仅没有设武举,而且更不允许汉人学习武艺。汉人的劣等地位到明朝时才得到改变。“初,太祖起事,首罗贤才。吴元年设文武二科取士之令,使有司劝谕民间秀士及智勇之人,以时勉学,俟开举之岁,充贡京师。”[10]但朱元璋生性猜忌,害怕手握兵权的武将会威胁的自己的统治,大肆杀戮武臣,在这种形势下武举的开展是不可能被提到议事日程的。“洪武二十年俞礼部请,立武学,用武举”[11]明朝的武举科目有骑射、步射、策问,坚持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原则。弘治六年,规定武举每六年举行一次,先考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弘治十七年,又将考试改为每三年举行一次。到了正德十四年将第一场科考改为骑射,其距离以三十五步为准;第二场步射,以八十步为准;第三场试策一道。随着历史的发展,明王朝后期,国内及周边的危机不断加剧,到崇祯十四年(1641年),崇祯帝下诏各部大臣,特开奇谋异勇科。明朝在实施武举制度的过程中也兴建了武学,因此使武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明朝统治者通过武科考试为其遴选了大量的优秀军事人才,从而对其政权的巩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明朝中后期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其中抗倭名将戚继光就是通过武举走向仕途的。嘉靖二十九年(1550)戚继光参加京师武举会试时,蒙古鞑靼部俺达汗突破九边防线,兵临京郊,戚继光被命为总旗牌官,督防京师九门。他所进奏的御敌方策,被刊印成书,供守城将士学用。戚继光当时即被人们誉为“国士”,朝庭也将其录为“将才”。戚继光不仅武艺高强、拳脚出众,而且熟悉兵法、有勇有谋,更训练出了军纪严明、骁勇善战、多次为朝廷平定边乱的“戚家军”。后来戚继光将自己的沙场经验总结成《纪效新书》、《练兵实记》二书传世,从而使武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4 清代的武举

清军入关后,民族矛盾极为激化,汉人起义连绵不断,对明遗留下的一些身怀武艺之人,就必须进行拉拢,不然这些人就会成为民间反抗的武装力量,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因此清王朝建立后,即沿袭前朝的制度,有清以科举为抡才大典,虽初制多沿明旧,而慎重科名,严防弊窦,立法之周,得人之盛,远轶前代。[12]清代的武科考试按照文榜程序,分为四个等级: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中被录取的人,分别有武生、武举、武进士等称号。童试、乡试和会试都为每三年举行一次,而殿试是在会试之后十月内举行,具体日期由兵部拟定具奏请旨。

清代武举考试办法和明朝大致一样。分三场进行。考试初制,首场马箭射毡球,二场步箭射布侯,均发九矢。马射中二,步射中三为合式,再开弓、舞刀、掇石试技勇。顺治十七年,停试技勇,康熙十三年复之。更定马射树的距三十五步,中三矢为合式,不合式不得试二场。步射距八十步,中二矢为合式。再试以八力、十力、十二力之弓,八十斤、百斤、百二十斤之刀,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之石。弓开满,刀舞花,掇石去地尺,三项能一、二者为合式,不合式不得试三场。合式者印记於颊,嗣改印小臂,以杜顶冒。三十二年,步射改树的距五十步中二矢为合式。乾隆间,复改三十步射六矢中二为合式。马射增地球,而弓、刀、石三项技勇,必有一项系头号、二号者,方准合式,遂为永制。内场论题,向用武经七书。圣祖以其文义驳杂,诏增论语、孟子。於是改论题二,首题用论语、孟子,次题用孙子、吴子、司马法。[13]此后,一直沿用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废止。

清朝武科考试不仅需要应试者技勇超群,而且也需要具备基本的军事理论素养,由于满人是以武力夺取的天下,崇尚武功,因此清代前期的几位皇帝都十分重视骑射技勇,但诸如《武经七书》等基本军事理论知识还都是要策问来进行考察的。这种对文化素养的重视,保证了清初军队将领具有较高军事理论素养,比如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一甲武进士的马会伯,授头等侍卫,后累迁至云南永北总兵,在康熙五十九年其奉命率兵平定叛乱中建议定西将军噶尔弼采用“以德服人”,“攻心为上”的战略,顺利地平定了西藏叛乱。因为他做战既有武勇,又重谋略,后来雍正帝曾御赐“有儒将风”四字加以奖勉。

从历代武举考试的制度和内容上来看,不难发现,清朝的武科不仅内容完善,而且考试制度也更加健全,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历史上没有永远先进的东西,任何一种文明成果,即使有着再顽强的先进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它的地位和内涵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武举制的发明,在冷兵器时代确实为封建统治者培养出了不少的优秀军事人才,但是到了近代,由于自身的演变和受各种因素,特别是专制统治趋于腐朽、没落的影响,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演变成以“八股取仕”的僵化模式,造成清军与西方列强在军事素质和战备能力上的严重差距,战事兵被的落后,加速了武举制度由鼎盛走向消亡的步伐,之所以消亡,是因为它的存在已不能适应历史的发展。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火器的压力下,率以武科所习弓、刀、石、马、步射无与兵事,废之。

3 武举制的历史意义

3.1 武举制有利于唯才是举

治国兴邦,关键在于选才用人,尤其是选拔任用握有生杀予夺之权的各级优秀官吏。而武举制是中国在军事上选取武官吏的一大创举,武举考试提倡公平竞争,打破了门阀士族的垄断局面,不仅克服了陈旧的、单纯以封建道德品行和家世门第录取人才的偏向,而且更重要的是,武举制建立了一整套统一的内容,使武科选材更加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从而使军事官员的选拔制度更加合理化,这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

3.2 武举制旨在公平竞争

作为一项行之千年有余的武举制,我们必须思索它存在千余年的合理之处。首先武举考试规定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仕、公开张榜的原则,无疑对以前的选官制度,如“分封制”、“察举制”和“征辟制”等是一种带有革命和创新性的巨大进步,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第一,它从根本上铲除了以血亲关系为纽带的世袭制;第二,避免了古代选仕的随意性和不科学性;第三,在人才选举上避免重血统、论门第、徇私情、拉关系、结帮派的举荐选拔制,从而为包括广大与官场相距遥远,以至毫无关系的习武之人提供了一个进入仕途、施展才能、报效祖国的机会,使那些地位低下、身怀绝技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3.3 促进了民间武术的发展

武举制度作为封建统治者选拔优秀军事人的重要措施而得以实施,它促进了社会的尚武风气,尤其是武学的建立,使武术教育与武举考试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且武学教育所教习内容与学生所学内容都与武科考试内容相符,因此,这种教与学、学与考相统一的教育制度,有利于武术教育事业的规范化、系统化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武举制度的确立不仅促进了武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武术在民间的普及与推广。

3.4 武举考试方法可借鉴性

武举创立于唐,颠覆于清,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演变,考试的方法和内容得到不断的完善,虽然武举制随着时代的发展最终消亡了,但是其考试成绩的可量化性是非常值得今人借鉴的,如在清朝对开弓、舞刀、掇石等技勇的考试。《清史稿·选举志》曰:“步射距八十步,中二矢为合式。再试以八力、十力、十二力之弓,八十斤、百斤、百二十斤之刀,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之石。弓开满,刀舞花,掇石去地尺,”[14]其考试可量化性强,避免了主考人员评分方法的随意性,主观性,增强评分的准确性及客观性,对于当今社会体育人才的选拔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当今社会有许多体育项目,虽然在训练与竞赛方面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但是教学评分却一直没有一个客观的量化标准来对学生的技能水平进行客观的评定。教师只能凭主观对比进行分数评定,由于每个人注重的细节和观察到的情况都有所偏重,心中所给定的标准也有很大的差别,即使是同一个人,不同的时间、地点,对于不同的应试对象,很难做到评分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因此,通过量化评分法对参赛者的技术动作标准进行量化,相对于主观评分,能更加客观、准确地反映出参赛者的运动技术水平,反映出他们之间的差距。

[1][唐]魏 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68.

[2][宋]欧阳修,宋 祁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170.

[3][宋]卫湜撰.礼记集说[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683.

[4][唐]张九龄等撰.唐六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60.

[5][唐]李 筌.太白阴经[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74.

[6][元]脱脱等撰.宋 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4857-4858.

[7]许有根著.武举制度史略[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45.

[8][宋]岳 珂.金佗粹编[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

[9][宋]岳 珂.金佗续编[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

[10][11][清]张廷玉. 明史 [M].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74:1659,1780.

[12][13][清]赵尔巽等撰.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6:3149,3172.

[14][清]赵尔巽等撰.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6:3171.

On the Development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of Milliatry Officers

Fu Xuhui1Lin Youbiao2
(P.E.Schoolof 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Begun in Tang Dynasty,developed in Song Dynasty,perfected in Ming Dynasty,and abolished in Qing Dynasty,Imperial Examinations of millitary officers was the main System of choosing bureaucrats in China feudalistic societies with a history of nearly one thousand and two hundred years.The analyse of this paper based on historical records and latest findings.The paper studis the system on its content,development,value and so on,tries to know more about it.

Sport History Military Officer deduction

G85

A

1004—5643(2011)11—0039—04

1.付旭辉(1984~),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作者简介:2.林友标(1966~),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猜你喜欢

合式武举考试
省级社会组织兼合式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初探*
从前有只猴儿
从前有只猴儿
15个趋势,衣帽间有颜值更有实力
一种磁搞合式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研究
宋代武举华岳的军事思想
天一阁藏明代武举录探析
我国首台套核电转子制造关键设备通过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