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适能理论指导大学体育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2011-08-15张国华
张国华 陈 浩
(1.韩山师范学院体育系 潮州 521041;2.空军雷达学院军事共同科目教研室 武汉 430019)
体适能理论指导大学体育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张国华1陈 浩2
(1.韩山师范学院体育系 潮州 521041;2.空军雷达学院军事共同科目教研室 武汉 430019)
大学体育确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以来,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效果并不理想,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大学体育一直缺乏科学适用的、贯穿从理论课到实践课的体育理论。体适能作为区别于体质、体能和健康的运动健身新理论,对大学体育具有极好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是健康理念和体育实践完美的结合;(2)对大学生群体的针对性强;(3)能从理论到实践指导大学体育活动的开展;(4)教学评价的可测性和量化性。
体适能;大学体育;体育理论;健康
自从大学体育重新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以来,从培养目标到课程体系等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健康促进的效果来看,大学体育的改革是不尽人意的。一方面,大学体育课从内容到形式仍然延续着传统的竞技体育教学模式,不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体育,不喜欢上体育课”。另一方面,大学生的体质和健康状况并未得到明显改善,一些重要的机能指标如速度、耐力、力量、爆发力、肺活量等在不断下降[1]。造成这种现状的重要原因是,大学体育能够承载健康观念的体育理论一直不明确。大学体育围绕什么理论构建?大学体育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如何贯通和衔接?大学体育的目标如何确立?教学效果如何评价?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需探索既符合健康第一观念,又能指导体育运动实践的大学体育理论。
体适能理论在国外产生以来,得到社会关注和迅速推广[2]。美国部分高校中开设了《体适能与整体健康的理论与实践》(Principles and Labs For Fitness and Wellness)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国内一些学者也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关注和研究[3~5],但迄今为止,体适能理论还未走进大学体育课堂,人们似乎还未意识到这一理论对大学体育的重要意义和适用性。
1 大学体育的理论:体质观、体能观和健康观
长期以来,影响我国大学体育的理论包括体质观,体能观和健康观。
毛泽东同志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从此,体质成为大学体育的教育目标和课程构建的主要理论支撑沿用至今。不可否认,体质观作为大学体育的基本理论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客观上也促进了体育活动的开展和学生健康水平的提升。但是,体质作为构建大学体育理论的支撑点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什么是体质?体质是身体的质量,是人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下,在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所拥有的适应社会、抵抗疾病、积极行动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特征。体质包涵了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的构成要素,但从人们的习惯出发,体质主要指身体质量,大学体育活动的目标主要指向身体质量,国家颁布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评内容也限定于身体质量方面,并未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内容。所以,长期以来,在大学体育中所应用的体质只是体质三要素其中之一,是不完整的体质观。
一些学者注意到了这一问题,认为大学体育长期以来忽视了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关注,并提出从内容到评价上应加入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两方面的内容[6]。但是,实施起来具有极大的障碍和困难。理由有两点:一是体育活动的作用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是对身体形态和机能的影响,虽然它对人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也并非没有作用,但相对于身体影响来说是次要的。从另一方面来说,体育对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并不是特定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促进可能受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如自然的、社会的、文化的、教育的,当然也包括体育的因素,如果非要独加之于体育的话,体育的功能似有夸大之嫌,也会导致体育难以承受之重。二是大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加入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可操作性不强。如何评价体育对二者的影响?可能难以象身体形态和机能一样进行量化评价,即使找到了量化的评价指标,所得出的结果难以说明是体育影响的结果。
虽然人们普通倾向于将体能概念专用于竞技体育领域,认为体能是运动员从事竞技性体育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身体能力,但是在大学体育中,教师常有意无意地将体能训练的模式、方法和评价用于教学,如体育课的活动内容仍沿用竞技体育的项目划分方法,教学方法仍突出技能的学习和技术的掌握,教学评价仍常因“0.1s”或“1cm”而卡住学生[7],等等。尽管大学体育中某些精英学生如高水平运动员,学校运动代表队等进行体育训练仍然需要采用竞技体育训练模式,体能表现出一定的适用性,但对多数学生而言,体能训练并非最佳选择。
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提出之后,健康观对大学体育的影响日增,体育围绕健康目标展开成为人们的共识,体育理论课增加了诸如健康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营养、运动伤害、个人卫生及行为习惯矫正等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但是,由于大学体育的理论课时极少,有的高校甚至没有,这些内容最终沦为学生自学内容,从教师到学生都未引起足够的重视[8]。同时,由于健康知识与运动实践内容毫无逻辑上的关联,在体育课中根本得不到运用。应该看到,健康虽然是体育的目标,但健康知识并不应该出现在体育课上,从理论上讲,健康知识具有明显的医学色彩,并非体育理论逻辑上的构成内容。从实践上看,无法有效指导体育活动的开展。事实上,大学体育课程是否需要纳入健康教育的内容值得商榷。我们认为,大学体育并不能等同于健康教育,或者代替健康教育的功能,虽然体育和健康教育的目标一致,但从课程设置的角度二者应相互独立。
总结以上分析,无论是体质观还是体能观作为大学体育的理论指导都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而健康观只是体育活动的终极目标,并不适合作为大学体育课的理论基础。
2 体适能理论指导大学体育改革的可行性
2.1 体适能是健康理念与体育实践的完美结合
世界卫生组织(WHO)把体适能定义为:身体应付日常工作之时,不会感到过度疲倦,并且还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及应付突发事情的能力。从体适能理论产生的背景来看,体适能是基于健康问题所提出的体育健身理论。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由于社会变化,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心理产生紧张和压抑感,特别是青少年身体活动率急剧下降,运动不足导致肥胖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发病率上升,全民医疗保健费用大幅增加,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及严重的自然环境污染等原因,致使美国体育界的健康、体育、舞蹈组织(简称AAHPERD)于1987年提出一项旨在建立一个能协助体育教师帮助青少年儿童理解终生体育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并养成健康行为习惯的教育计划,即体适能健康教育计划。这项计划的核心内容是与健康有关的知识和方法,主要包括体育活动对改善有氧适能、肌肉力量和耐力、柔软性、身体成分作用的知识和方法,以及营养与体育活动的健康知识。体适能产生的背景表明了体适能是健康理念下的体育学名词,是指导大众群体健身的理论,是健康和体育的完美结合。
从体适能的构成来看,体适能分为竞技体适能和健康体适能两种。前者由满足竞技运动所需要的速度、耐力、力量、灵敏、平衡、协调、反应等身体素质构成;后者包括心肺机能、肌肉力量与耐力、柔软度及身体成分等方面,其中心肺适能是有氧能力的基础,是维持日常工作和劳动能力的生理学前提;肌适能是体力最主要和基本的内容;柔软度保证了身体活动的范围和灵活性;合理的身体成分是预防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系统疾病及其他代谢性疾病的重要途径,也是保持良好体形的必要条件。健康体适能即完整又经济地诠释了人们胜任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身体需要,从健康角度界定身体能力,第一次将普通人所需要的“体适能”与运动员所需要的“体能”区别开来。
2.2 体适能对大学生群体的适用性
体适能是一种身体能力,即拥有健康体适能的人,从事体力活动时游刃有余、活力充沛;在工作上,精神饱满;闲暇之余,还有充分享受生活、不容易产生疲劳。体适能紧紧抓住了现代人尤其是在城市生活的人由于体力劳动减少、工作压力日增而致体力不足、身心疲惫的问题。体适能的构成要素进一步指明了大众健身的方向和内容,这正是体适能在欧美、亚洲及我国港台地区迅速流行的原因。
体适能理论强调运动习惯的培养,倡导终身体育观念,走的是体育生活化的道路。大学生作为掌握先进文化和知识以及具有较高素养的群体,较之其他社会群体更易接受这些观念,从而成为体适能理论的自觉实践者。
2.3 对大学体育的指导贯穿理论到实践
体适能由竞技体适能和健康体适能构成。健康体适能的构成可以看出其并非空洞的理论,而是具有明确的身体活动内容。健康体适能只有通过体育活动才能得到最有效的促进和提升。
体适能强调“适量”的运动,使体育活动更加科学化[9]。适量是建立在不同个体健康基础和运动需求之上的。有的人本来就有良好的体能基础,在运动时必然对运动量的承受能力较大,反之则小。体适能的理论指导个体在不同的状况下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来增进自己的健康。
体适能理论指导下对运动项目可以重新进行划分。相对于传统的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等所谓的运动项目划分法,虽然有助于学生了解活动的内容,但活动的作用和目的并不清晰,如,学生为什么要上田径课、体操课、篮球课等等。如果根据体适能理论,体育活动内容分成心肺适能类、肌适能类、柔软度适能类和身体成分四大类,这样,运动的目标和作用就一目了然,学生可根据自身体适能的特点,决定和选择所要锻炼的内容和方式,通过体适能测试了解运动的效果,从而使运动不再盲目。
2.4 体适能的可测性和量化性
正如前文已指出的,在大学体育中,体质和健康的可测性和量化性具有明显的局限,主要是对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测量和评价难以量化。即使做到了量化,也不适合作为大学体育教学效果的测试和评价指标,由此造成当前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评是不完整的、“跛腿”式的测评。体适能完成没有这种障碍,体适能的四大指标都能量化,而且能够客观有效反映体育课的教学效果。
体适能评价体系有四大类:(1)心肺耐力:即有氧能力,主要测试方法是台阶试验、50m×8往返跑、1000m(男)、800m(女)等 ;(2)肌肉力量和耐力:测试方法有握力、引体向上、俯卧撑、立定跳远、纵跳等;(3)柔软性:测试方法有坐位体前屈、持棍转肩、臂夹棍转体等;(4)身体成分:测试方法有皮褶厚度测量法、身体质量指数(BMI)等。在实践中,人们多选择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测试指标,如台阶试验、握力、引体向上(或俯卧撑)、坐位体前屈、BMI等,评价指标尽量精简,又能较好反映健康体适能水平;方法简单,容易普及推广。
3 展望
随着体适能运动的影响日增,走进大学体育课堂可以预期。就目前来看,急需要解决以下问题:(1)政府主管部门的积极倡导和引导。如组织体适能研究的演讨,制定规划,在部分高校中进行以体适能为指导的大学体育改革试点等。(2)对体育师资进行体适能知识的培训。由于目前高校体育师资大多并未接受过体适能知识的学习,有的甚至对此一无所知,必将影响到体适能理论在高校的推广。一方面,师范类体育专业应将体适能教育纳入其教学体系,并作为专业教育的主干课程;另一方面,可开展体育师资短期培训。(3)以体适能理论为指导的大学体育新教材的规划和编写。如能解决以上问题,体适能理论指导下的大学体育必将翻开斩新的一页。
1 刘智英,郑明辉.试论高校体育教育模式.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88)6:116-119
2 曲宗湖.美国体育教师关注的一个名词——“体适能”.体育教学,2008(1):41-42
3 张健忠,谢佩娜.美国高校“体适能与健康的原理与应用”探讨与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2:218-220
4 刘海元.美国体育课程模式对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启示.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1:106-109
5 费薇娜,张自治.体适能理念下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初探.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25)3:105-108
6 甄志平,张瑛秋,邢文华.中国学生体质测试指标体系演进与发展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7925-927
7 陈小虎.浅谈“体适能”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浙江体育科学,2006(28)1:50-51
8 彭国雄.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理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关系分析.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9)3:122-125
9 贾洪洲,刘爱英.体适能解析.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22)2:73-74
On the Physical Fitness Theory in the Feasibility of College Sports Reform
ZHANG Guohua,et al.
(Physical Department of Hanshan Normal College,Chaozhou,Guangdong,521041)
Since establish ”health first”guiding ideology to college sports,carried out a series of reforms,but the effect was not ideal.A prominent problem is college sports have been lack of scientific applicable sports theory through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course.Physical fitness as a new theory distinguished from constitution,physical agility and health,has excellent applicability for college sports,mainly in four aspects:(1)is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the health concepts and sports practice,(2)for the university student group pertinence,(3)development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guidance university sports activities,(4)measurability and quantification of teaching evaluation.
physical fitness;college sports;sports theory;health
张国华(1967-),湖北天门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健身与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