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建设中发展乡村体育旅游的实效性研究——以广西融水雨卜村为例*

2011-08-15钱应华

体育科技 2011年3期
关键词:旅游农村体育

钱应华

(1.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系 柳州 545004)

新农村建设中发展乡村体育旅游的实效性研究
——以广西融水雨卜村为例*

钱应华1

(1.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系 柳州 545004)

采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和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广西融水雨卜村发展体育旅游的实效性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发展乡村体育旅游,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之一,对提高当地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促进农村文化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

新农村建设;体育旅游;实效性

乡村体育旅游是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经营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资源,为旅游者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健身和娱乐的一种旅游活动[1]。乡村体育旅游作为农村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兴产业,能够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有利于农村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扩大农村的开放度,使农民就地走向现代化,因而发展乡村体育旅游是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之一。作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俱佳的产业形式,乡村体育旅游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已经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探索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实效性,对于加快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应用前景。

1 雨卜村开展体育旅游的基本情况

雨卜村位于香粉乡中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全村总面积9.7 km2,总人口1508人,共336户,是以苗、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其中苗族占全村总人口的95%,辖7个自然屯,13个村民小组。现有村党支部、村委会、团支部、妇代会各1个,并设有相应的民兵营、调解会、治保会、计生协会等村级机构,共有43名党员。

该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霜冻期不长,雨量充沛,适合发展农业,木、竹、牧是主要产品,乡村体育旅游是经济支柱。共有耕地面积894亩,人均耕地0.7亩,其中水田人均0.5亩,年人均有粮297kg以上,粮食有保障。林地面积10451亩,林木蓄积量23,000m3。土特产有土鸡、竹笋、重阳笋、山楂、木耳、香糯等。

雨卜村的体育旅游景点一共有两个,规模一大一小,规模小的一家是2005年刚办起来的主要接待自助游游客的旅游点,地址在雨卜村水电站旁边,主要开展的活动有游泳、登山、棋牌等;另一家就是雨卜村口的东兴伯庄旅游度假村。该景点于2000年5月正式开业,有一支芦笙表演队、一支舞狮队和一支斗马队。芦笙表演队由20多名能歌善舞的苗族男女青年组成,节目丰富多彩,其中有迎宾舞、敬酒舞、女子地筒舞、芒歌舞、竹竿舞、绣球舞、背新娘、拉鼓对歌等游客参与性节目。舞狮队表演的舞狮节目精彩纷呈,令游客们叹为观止。晚会结束后,还有烧烤、跳交谊舞、坐妹等活动,让游客们度过一个难忘的良宵。第二天早上还有精彩的斗马表演,游客们还能在该景点进行游泳、划船和打乒乓球等活动。

2 发展乡村体育旅游的实效性

发展乡村体育旅游,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之一,对提高当地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促进农村文化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 发展乡村体育旅游能带来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更加宽裕

城乡之间的差距主要是经济发展的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农村经济建设为中心,把重点放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大力发展村镇经济上。新农村建设重点是经济发展,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

众所周知,农村经济发展,需要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形成高附加值的经济产业。而旅游产业,是乡村经济中最具有附加值的产业。在农村地区,旅游业是最大的第三产业,其关联度很高,旅游开发具有整体效应。通过有效的空间布局,能够获取聚集效应与外部经济,对一、二、三产业均有巨大的带动作用,从而优化经济结构,带动整个村庄、整个区县,甚至整个市的经济发展,达到区域共同富裕的目标。乡村体育旅游开发可以带动相关的道路交通、旅馆、餐饮、娱乐以及手工艺品加工业的发展,产生投资的乘数效应。据世界旅游组织资料显示,旅游业每增加1元的直接收入,就能带来3元的间接收入。发展乡村体育旅游最直接最显著的效益就是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从雨卜村的情况来看,1995年之前,该村人均纯收入不足200元,自2000年由村民梁某投资7万元办体育旅游以来,该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开发了多种可供旅游者参与的体育旅游项目,慕名而来的游客迅猛增加,随之带来的是经贸、物资交流的繁荣。农民也由单纯的劳作者,演变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演绎者和服务行业的主体,多重角色的融合带来了农民收入的增加。这种集健身娱乐、商贸、文化交流于一体的体育旅游,极大地刺激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繁荣,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2]。

2.2 发展乡村体育旅游能够加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村容更加整洁

发展乡村体育旅游可以调动政府、集体、个人三方面投资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努力使农村生态环境,道路交通,供电供水,垃圾处理等方面发生明显改善,从而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容整洁”的要求。雨卜村的实地考察得知,在未开发体育旅游之前,该村各项建设处于半原始状态,全村不通电,各屯没有较好通道,七个屯有五个屯约900多人住在海拔650m和800m以上的山坡上,屯与屯之间,屯与乡镇之间汽车无法通行,人们与外界的联系方式只有通过竹阀的水路和双脚踏出来的山路,自2000年开发体育旅游以来,该村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在各级党委的关心和柳州钢铁(集团)公司的大力扶持下,该村开通了连接县城的柏油路,7个自然屯实现屯屯通水泥道路,屯屯有水泥球场,屯屯通程控电话,各屯道路上装上明亮的路灯,建有高山连心亭、候车亭。村中建有游泳池,卜令大寨屯还实施了农村消防工程。屯屯实施人畜饮水工程,村民都喝上了干净可口的自来水,村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3]。

2.3 发展乡村体育旅游能够带来农民观念更新,乡风更加文明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实行”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把城市的文明带入农村。发展乡村体育旅游可以推动城乡互动,促进环保意识、开放意识、服务意识、民主管理意识的提高,从而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农村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在新农村建设中,柳州市委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果断地作出在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村寨优先发展旅游业的决策,融水县积极响应市委的号召,率先在雨卜村开展旅游试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通过开展体育旅游,村民素质显著提升。乡村体育旅游在给农民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对他们从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在雨卜,学文化、学技术成了一些农民的自觉行动,许多村民学起了普通话、外语和电脑。村文化活动室焕发了青春,重新成为农民学习的场所。互联网也已进入一些农民家庭,成为他们收集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其次,乡风民俗更加文明。乡村体育旅游的发展,按照一种新型的生产形式把村民联系起来,既有公平竞争又有相互合作,传统道德的约束和行政、行业组织的管理交互作用。农民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家庭和睦、邻里互助的观念和习惯得到强化,雨卜村自2000年开展民俗体育旅游以来,连续多年无刑事案件发生。最后,村民有了热爱家园的自豪感。村民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美化家园、传承文化的意识日益增强。如今的雨卜村,流过乡间的水系都是清澈的,路边、庭院的花草树木都是经过精心呵护的,人与自然显得非常和谐。

3 新农村建设中发展乡村体育旅游的基本策略

3.1 政府引导,加强软硬件环境建设

发展乡村体育旅游,当地政府要起主导作用,要有明确的思路和具体措施,要加强有利于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软硬环境建设。软环境建设主要是指政府要制定促进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把发展乡村体育旅游纳入解决“三农”问题,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战略范畴,从政策层面进行有效推动,创造一个具有激励性和较强吸引力的投资环境。硬环境建设是指建设发展乡村体育旅游所必需的基础配套设施。特别是选择作为体育旅游村落的村庄,政府更要对其水力电力、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更新进行投资。

3.2 精心规划,加强管理,确保乡村体育旅游健康发展

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做好乡村体育旅游规划。各乡镇(街道)或村要在上级旅游规划的指导下,做好本辖区的体育旅游发展规划。要充分考虑到当地自然、文化和农业产品的特性,旅游市场的需求、规模和发展趋势,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问题,量力而行、有序推进、逐步完善,避免一哄而上、急于求成、盲目发展。要加强对乡村体育旅游的管理,加快制定和完善乡村体育旅游建设、管理和服务质量标准,建立乡村体育旅游的统计体系和通报制度。政府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乡村体育旅游建设和经营活动的监管,实行标准化管理。一要加强经营活动的监管,制定服务设施、服务质量标准和经营守则,规范收费价格,教育农民要守法经营、诚信服务;二要加强环境卫生和食品安全监管,要保护好生态环境,治理好环境污染,做好自然村、农家院及房前屋后的绿化和美化工作,努力营造优美的自然景色和田园风光,特别要注意确保饮水、食品卫生安全;三要实行乡村体育旅游市场准入和淘汰制度,对符合要求的体育旅游景点实行挂牌制和评星制,对经营较差、服务水平不高或经常受到游客投诉的景点坚决吊销其经营资质。相关乡镇(街道)或村要建立体育旅游开发管理公司,引导农民成立体育旅游行业协会,不断提高体育旅游管理服务水平和行业自律能力,促进乡村体育旅游更好、更快地发展。

3.3 突出特色,精心设计乡村体育旅游项目

乡村体育旅游开发不能搞“人有我有”、“千人一面”,而应扬长避短,充分表现和突出自我特色,这是旅游活动能否吸引游客的保证,也是旅游经济的生命所在[4]。在设计乡村体育旅游线路及组织旅游活动中,应将其放在首位。乡村体育旅游资源的特色主要是在乡村文化景观上体现出来,在旅游线路的规划中应将这些内容作为重点。因此,我们在对乡村体育旅游进行规划和引导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当地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经营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资源特点,对乡村体育旅游景点实行区域化布局和差异化规划设计。

3.4 构建平台,加强培训,提高乡村体育旅游的整体素质

乡村体育旅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乡村体育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做好培训工作,是促进乡村体育旅游健康发展的前提保障。要依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优势,结合“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和其他各种途径广泛开展乡村体育旅游从业人员旅游基础知识、经营管理业务和服务技能培训,编制融人文历史、田园风光、生产经营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内容的乡村体育旅游教材,规范乡村体育旅游从业人员的言行举止,努力培育一批高素质的乡村体育旅游从业人员。

1 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8(5):1-4

2钱应华.对少数民族地区村落农民体育的考察与分析——以广西融水雨卜村为例[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25(3):18-22

3杨翠丽.瑶族长鼓舞的体育文化社会功能及资源开发[J].体育学刊,2006,13(4):73-75

4罗艳玲.浅析乡村旅游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9(4):13-15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Developing Rural Sports Tourism in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with Yubu village of Rongshui in Guangxi as an example

QIAN Yinghua
(Department of P.E.and Health Education,liuzhou Teachers College,Liuzhou,Guangxi,545004)

By means of literature,spot investigation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etc.,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effect of developing rural sports tourism in Yubu.The result shows that developing rural sports tourism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measures in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o raise the local peasant’s living standard,improving peasant’s living condition and raising the rural culture level.

new county construction;sport tourism;effectiveness

来宾市教育科研项目,编号:LB2009A042;柳州师专一般项目,编号:LSZ2009B016。

钱应华 (1968-),男,湖南隆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旅游农村体育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旅游
我们的“体育梦”
新农村 新一辈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