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潜词艺术风格略探

2011-08-15庞春妍

文艺评论 2011年10期
关键词:宣城词人意象

庞春妍

吴潜,字毅夫,号履斋,《宋史》有传。他出生于官宦之家,嘉定十年(1217年),即二十三岁时考取进士第一,理宗朝曾两度为相,勅封许国公,仕宦达四十余年。吴潜年幼聪颖好学,中状元后就开始了政治生涯,任职繁多。他励精图治,以国任为己任,在农业、水利、军事、政治上均有不俗见解,敢于谏言,后遭理宗猜疑,被贬循州,客死他乡。吴潜既是史上名相,也是著名的文学家。

据嘉庆《宁国府志》卷二十《艺文志·书目》载,吴潜著有《履斋诗馀》、《论语士说》、《许国公奏稿》、《鸦涂集》①等,但均已散佚。明朝末年,宣城梅鼎柞应吴氏后人之请,编校《履斋遗集》4卷,辑诗l卷,词l卷,杂文2卷。《四库全书》中有存,但未见有单行校注本行世。另外尚存两宋名贤小集本《四明吟稿》、裔孙吴斗祥等所辑《许国公奏议》和《疆村丛书》本《履斋先生诗余》l卷,续集l卷,别集2卷。吴潜存词颇多,共256首,收在《全宋词》中。

一、对吴潜生卒年和籍贯的研究

(一)吴潜生卒年研究

对吴潜年谱的研究,以著名词学家、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前馆长宛敏灏的成就最大,曾于1963年在合肥师范学院学报上发表《吴潜年谱》一文,对吴潜生平事迹做了考证。

对吴潜生年,学界认定较多的是年份是宋庆元元年(1195年),也有学者认为是其他年份。《宁国文史资料》第七辑记载吴潜出生于绍熙二年(1191年)。《宣城历代名人·上卷》、《青龙湾》中《浩然千秋》一文均载吴潜生于1192年。高生元在宣城论坛《吴潜大事年表》一文中记载吴潜生于1993年。《安徽人物大辞典》、《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读吴潜三首〈满江红〉词》②和《报国无门空自怨乾坤虽大愁难着——南宋嘉定丁丑科状元吴潜》③等文章中记录吴潜生于1196年,唐圭璋先生主编的《全宋词》中同样记录吴潜“庆元二年(1196年)生”④。但许隽超先生在《吴潜词校记》中指出,“(《全宋词》)页2724的词人小传中,以吴潜为‘庆元二年(1196年)生’,误。吴潜生于庆元元年(1195年),已是学界定论。唐圭璋先生在其所著《词学论丛》中,已订正此误,而《全宋词》未能及时改正。”⑤这个论断从《宋代状元奇谈·状元谱》、《皖东南历史名人录》等书中可得到验证。据吴潜的《许国公奏议》卷二《再论计亩纳钱》所载“臣年二十三,蒙先皇帝亲擢之恩”⑥推断也是生于1195年。故宛敏灏认为吴潜“宋宁宗庆元元年乙卯(1195年)五月五日生于德清”⑦。

对吴潜卒年的确认,学界一致认定为景定三年(1262年)。

(二)吴潜籍贯研究

对吴潜籍贯的说法,计有五种之多。有说是休宁人,有说是高淳人,有说是德清人,有说是宣城人,有说是宁国人。因吴潜的特殊身份和家庭的旺族地位,甚至曾因其籍贯确立问题而引发“夺状元之争”。

晚清徽州府学教授周赟,特作《“三吴”籍贯辩讹》、《论旧志所引〈宁国府明志〉去取详略失宜》等文,阐述了《宁国府志》将“三吴”(指吴柔胜,吴渊、吴潜)籍贯收录在宣城县是错误的。《宋史》称:“吴潜,字毅夫,宣州宁国人。”⑧《宋史》是以户籍定人物所在地的,所以可以肯定吴潜的户籍在宁国。曹允源等纂民国《吴县志》卷六十二《名宦》载:“吴潜,字毅夫,宁国人,嘉定十年进士。”⑨又民国《宁国县志》:“吴潜,嘉定丁丑(1217年)状元,后徙居宣城,见传”⑩,卷之十一《人物志·宦绩》中有《吴潜传》。1998年出版的《宣城地区志》记载:“吴潜,宁国县云梯乡人。”⑪宛敏灏则认为,“德清为其出生地”,“溧水为其登进士籍贯”,“宣城本其祖籍,吴柔胜又从溧水迁回宣城,故吴潜自称为宣人。”⑫孙广华在其硕士学位论文《吴潜及其词》中认为,宣城、德清、金陵等都可找到资料佐证,均可自圆其说⑬。吴静康在《吴镇家世再探》中,认为“吴潜祖籍宣州,生于德清新市镇。”⑭高生元在《吴潜世系、籍贯、生卒辨》中认为,吴潜籍贯既不是休宁,也不是高淳,而是生于德清,父辈和后裔生活于宣城,户籍在宁国。综合掌握的材料看,高生元的观点是值得肯定的。

二、对吴潜题材内容、词风和词学渊源的论述

历代词学研究者对吴潜在文坛的影响都不够重视,但普遍认为,吴潜词题材和思想内容比较丰富,对国事的优虑、对高尚人格的追求和对羁旅飘泊的感怀是吴潜词思想内容的重要方面,对恬淡惬意的田园生活的描述和赠别寄远的酬唱应答之作也是吴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吴潜词风的评价大多在词评中附带提出,较少见有专文论述。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他的词风可归入辛派词人之列。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评价吴词艺术风格时说:“其诗余激昂凄劲,兼而有之,在南宋不失为佳手。”⑮

陈霆《渚山堂词话》云:“史称履斋为人豪迈,不肯附权要,然则固刚肠者。而‘抖擞’、‘悲凉’等句,似亦类其为人。”⑯既赞扬了吴潜正直的为人,也评价了其刚劲、凄切的词风。

清丁丙辑《善本书室藏书志》云:“(吴潜)尝与辛弃疾、吴文英等有诗词唱和,词风亦与其为近,在南宋为一大家。”⑰认为其词中所流露的爱国之情,与辛弃疾可谓伯仲之间。

周笃文先生《宋词》称:“潜与姜夔、吴文英先后交游,友情不浅,但词风却更接近辛弃疾。……变雄爽作悲凉,与凌杂叫嚣者不同。”⑱

薛砺若《宋词通论》云:“履斋词学稼轩,颇能得其是处。”但他同时也看到“他(吴潜)与姜白石相从游,姜死西湖,他曾为助殡。故其词亦受白石影响。”⑲认为吴潜词还受到姜夔的影响,这种提法也给后人的研究开启了思路。

陶尔夫、刘敬圻所作《南宋词史》认为吴潜“与姜夔、吴文英均有交往,但词风却较豪爽奔放,风致翩翩,时吐忧国之音。”⑳认为他“继承苏、辛开创的豪放词风,激昂凄劲,感慨时事……壮大了爱国豪放词的阵容,扩大了豪放词风的影响。”[21]

李宁琪对吴词风格的概述也得到了研究者的普遍认可,即:“意气昂扬但不质直粗率、境界凄劲但不生涩空疏、缘情择体而又灵动有变。”[22]

三、吴潜词艺术特色

吴潜的人生经历极为丰富,少年时恰值父亲吴柔胜为官期间,父亲的勤政爱民为吴潜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成年后他高中状元,曾两次为相,经历了政坛的大起大落,交游广泛。这种特殊的人生经历给了吴潜更多的生活体验。在艺术特色上,吴词的总体风格是激昂沉雄,凄劲隽永。

(一)激昂凄劲的审美风格

南宋时期,国势渐微,吴潜面对统治者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昏庸无能,既感忧愤又觉悲怆。故其词充满忧国忧民的郁志,“个人一己的遭际往往同家国大事联系在一起,甚至插入历史的反思与哲理的思考”[23],情感饱满激昂,所用的意象均凄凉、苍劲,词境悲劲。

1.激昂的情感

吴潜词中,对国事、历史的关注和反思非常多,是他主要的创作内容。在对时事抒发感慨时,往往慷慨陈词,情感激越。

《满江红·送李御带褀》开首即问:“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24]用此来抒发强烈的愤懑之感。又因此事引发自己无处使力的感慨:“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

《满江红·豫章滕王阁》首句即以“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起势,接着描写“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气势阔大,显示了词人饱满、高昂的情感和激进的气势。

这样深沉、激愤的情感在吴潜词中非常多见,再如“过万里,西风塞雁,数声哀咽”(《满江红·禾兴月波楼和友人韵》)、“百岁光阴如梦断,算古今、兴废都如此”(《贺新郎·吴中韩氏沧浪亭和吴梦窗韵》)、“济时心,忧国志,问苍穹”(《水调歌头·送赵文仲龙学》)“梦里光阴,眼前风景,一片新愁共古愁”(《沁园春·多景楼》)等句,都可作为这种情感的代表。

2.凄凉的意象

意象作为一种承载作家内心体验的具体事物,往往最直接、最深刻地流露了作家的深层意识。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与诗比较,其格式更富于变化,韵律更加严整,在意象使用上也显得极为丰富,使得词的感动要比诗的感动来得更易、更深、更贴近社会民情。

吴潜特殊的人生际遇和心路历程,使他所感受的愁和恨更为深重。在词中,他多次运用“天问”、“愁鬓”、“孤舟、孤帆”、“醉酒”、“西风”、“寒梅”、“悲秋”、“杜鹃”等等苍凉、苍劲、哀愁、萧索的意象来表现他对现实的无能为力和内心的幽深愁绪,使词呈现凄凉、悲壮之感。

试举几例:

“天问”意象:“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人事纷纷难料,世事悠悠难说,何处问穹苍”、“济时心,忧国志,问苍穹”、“倚亭皋,搔首问天公,天应识”等句,都是对苍天的诘问,增强语气,喻无处可问,无人能给答案,使这种旷世之愁无所依托,愈显其愁更愁。

“愁鬓”意象:“两鬓秋风,百年人事,无限消魂”、“况星星鬓影,近来如此”、“岁月不饶人,鬓影星星知否”。头发已愁白,可见用心很深,用情很深,加深悲愤之感。

“孤舟、孤帆”意象:“倚危亭,目断野云边,孤舟泊”、“望孤帆,杳杳度微茫,山邀却”、“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等句,现出词人独自面对整个政治黑暗时的孤独。

除此之外,吴潜还多次使用“蚂蚁”、“蜗牛”等意象比喻奸臣小人,用“猿鹤”、“鸥鹭”、“梅竹”等意象来比喻自己不愿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光明峻洁的人格。

如“散复聚来膻上蚁,左还右旋壁闲蜗”、“功名富贵,大都磨蚁醯鸡”、“蜗名蝇利,但添拘束”、“驹阴短景,蜗角浮名”、“时怅望,故人烟水,鹭翻鸥落”、“想家山,猿愁鹤怨,问人归未”、“想得故山猿共鹤,笑人身计错”、“种竹梅松为老伴,养龟猿鹤助清娱”等句。

3.悲劲的词境

凄凉的意象和激昂的情感共同构成了吴潜词悲劲的境界。在吴潜256首词中,多次出现“愁”、“醉”、“恨”等词。如“很石痴顽甚,不省古今愁”,“有酒时鲸吸,醉里是吾乡”、“耿耿有怀天可问讯,悠悠此恨谁能说”、“老去可堪离恨结,新来转觉吟情薄”等句。

这种愁和恨,往往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现实,对国家的外忧内患充满深深的忧虑和失望。而“醉”的目的是一醉解千愁,用醉酒来掩盖自己的愁情。

《满江红·豫章滕王阁》下阙中“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著”一句揭示出词人“愁”的缘由:一是“难著”,即无处安放他的情感;二是岁月匆匆,拳拳爱国之心还未充分展示。

再如《水调歌头·送叔永文昌》下阙有“人事纷纷难料,世事悠悠难说,何处问苍穹。肯落儿曹泪,一笑付沧浪”之语,对世事既有无可诉说的无奈,又有问天的悲情。

(二)浅近淡朴的语言特色

吴潜词语言多不刻意雕琢,往往在白描的基础上渲染个人情感,俗而不俚。

1.浅白有味。语言不着意雕琢,明白易懂。如《如梦令》:“江上绿杨芳草。想见故园春好。一树海棠花,昨夜梦魂飞绕。惊晓,惊晓,窗外一声啼鸟。”简单的小令,直描故乡春意盎然、芳草萋萋的景色和词人思念故乡、梦回故乡的场景。

2.俗中带雅。不俚俗,又偶有雅词。如《疏影·千门委玉》一词,描写雪景,室外万径人踪灭,室内“兽炭金炉,羔酒金钟,正好笙歌华屋”,具有雅的特征。结尾却用“但老农,欢笑相呼,麦被喜添全幅”之语。这种用词非常生活化。吴潜终生皆有报国、为民之志,在任地方官期间也多次造福于民,所以他的词也多关注民生,语言多与民生有关。他对民生的关注,对农民收成的美好祝愿(用“喜”字来表达),是很多词人不具备的。

(三)交错曲折的结构特征

吴潜作为文学家,富有词人的跌宕的情感;作为政治家,又兼具豁达的胸怀和兼济天下的荡气。这些特征表现在其词的结构上,形成了感情丰沛、层层叠加、转换频繁的特征。

1.时空结构的曲折跳跃性

在一首词中,往往经历多次时空跳跃。

如《满江红·齐山绣春台》:十二年前,曾上到,绣春台顶。双脚健,不烦筇杖,透岩穿岭。老去渐消狂气习,重来依旧佳风景。想牧之,千载尚神游,空山冷。山之下,江流永。江之外,淮山暝。望中原何处,虎狼犹梗。勾蠡规模非浅近,石苻事业真俄顷。问古今,宇宙竟如何,无人省。

这是一首登临抒怀之作,作者经历了过去(十二年前)——现在(重游)——过去(遥想杜牧)——现在(眼前国事)——过去(对历史的追忆)——现在(对国事现实的责问)这样的时空跳跃,加深了今昔对比,凸显词人情感的跌宕起伏。

2.情感结构的盘旋交错性

(1)词人激情满怀,对国家命运担忧不已,在情感上形成盘旋上升的态势。

仍以《满江红·齐山绣春台》为例,其词情感上是扬(透岩穿岭)——抑(渐消狂习气)——扬(风景佳)——抑(空山冷)——悲(虎狼犹梗)——更悲(无人省),总体是抑扬交错,渐次上升。通过一收一放再收,有力地烘托出了国事的衰微,而更让人惋叹的是,朝廷内还歌舞宴乐,无人警醒。

(2)在一首词中同一个词在形式上关联使用,强化了情感结构。如“乌衣巷,今犹昔。乌衣事,今难觅”和“人共景,都非昔。君共我,俱成客”等句,情感连绵深沉,都是叙述在同一地点,感受上的今昔差别,更加重了往事如风的惆怅和感慨。

从词史上看,吴潜词继承了辛弃疾爱国豪放词的传统,饱含对国家的深情和忧虑,重在抒发自己感时伤怀、心忧天下的豪情壮志和报国无门的失落苦闷。他又曾与姜夔、吴文英相交,固其词融合辛派词人和婉约派风雅词人之长而又自具面目,在词的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承上启下作用。

作为一个有所作为的政治家和南宋末年的爱国词人,吴潜给我们留下了一笔颇为丰厚的词学遗产。他深刻的政治见解,忧国忧民的思想品德,刚直不阿的人格力量以及词学成就,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①洪亮吉《宁国府志》,第20卷,第2页。

②祝诚《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读吴潜三首〈满江红〉词》,《镇江师专学报》1987年第1期。

③李传玺《报国无门空自怨乾坤虽大愁难着——南宋嘉定丁丑科状元吴潜》,《江淮时报》,2006年5月26日。

④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466页。

⑤许隽超《吴潜词校记》,《书品》,2001年第1期。

⑥吴潜《许国公奏议》,丛书集成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0906册,第38页。

⑦⑫宛敏灏《吴潜年谱》,《合肥师范学院学报》,1963年第1期。

⑧托克托《宋史》,文渊阁《四库全书》本,2003年版,第287册,第696页。

⑨曹允源《吴县志》,民国,卷六十二,《名宦》篇,第29页。

⑩李丙麢《宁国县志》,1936年版,第12页。

⑪《宣城地区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第788页。

⑬孙广华《吴潜及其词》(2005年,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⑭吴静康在《吴镇家世再探》,《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5期。

⑮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178页。

⑯陈霆《渚山堂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11页。

⑰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广文出版社1967年版,第110页。

⑱周笃文《宋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71页。

⑲薛砺若《宋词通论》,上海书店1985年版,第277页。

⑳[21][23]陶尔夫、刘敬圻《南宋词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第 43、435、434 页。

[22]李宁琪《试论吴潜及其词》,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第5期。

[24]本文所引吴潜全部词作,均引自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

猜你喜欢

宣城词人意象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宣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化工发展方向浅谈
宣城:一城山水半城诗
词人的职业
意象、形神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
宣城以外看宣城
林逋梅妻鹤子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