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根的漂泊
——试论《古诗十九首》中游子的乡土情结

2011-08-15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南阳473000

名作欣赏 2011年12期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思乡情结

⊙刘 璞[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 南阳 473000]

无根的漂泊
——试论《古诗十九首》中游子的乡土情结

⊙刘 璞[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 南阳 473000]

《古诗十九首》抒写了游子心声,其中对家园的思念,对真情的期盼形成了游子们萦绕心中,永难消解的乡土情结。它凝聚着中国文化的特性,抒发了中国诗人共通的文化情怀,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

《古诗十九首》 家园 真情 乡土情结

思乡,是一个中国人的永恒的话题。从古到今,无论男女,家总是他们漂泊的人生中最宁静美好的心灵港湾,思乡是他们永远不老的情结,因此,才成为中国历代文人重要的创作题材,并以各种方式,从多种角度加以表现。《古诗十九首》作为东汉末年那群漂泊无依的游子们的群声合唱,更是写出了游子们身在异乡的孤独凄凉,灵魂的无处安歇。对家园的思念,对真情的期盼成了《古诗十九首》中游子们萦绕心中,永难消解的乡土情结。它凝聚着中国文化的特性,抒发了中国诗人共通的文化情怀,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

一、《古诗十九首》中游子乡土情结的具体体现

1.家园之思

《古诗十九首》中那些当初怀着对功名事业的热切渴望而背井离乡、游学求仕的游子们,在东汉末年这个风雨飘摇、政治黑暗的末世,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官吏制度的腐败,堵住了这些中下层文人正常的仕进之路,赖以安身立命的儒家精神和价值体系亦轰然倒塌,他们为之付出人格尊严和青春生命的一切不过是南柯一梦。四顾茫茫,满身风尘的游子们,疲惫的心灵倍加思念远方温馨、宁静的家,刻骨铭心地感觉到家才是心灵真正的港湾,是最终将要回归的地方。因此,诗中满是对故土家园的思念,有着无法消释的乡土情结。如《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晴朗的夏日,莲花盛开,采莲的小船穿行在荷叶之间。水波荡漾,花香阵阵,欢声笑语回荡在耳边,这是多么美丽的时光!可是,诗中的主人公——那个一脸风霜的游子却满心的惆怅,因为美丽的花朵无人相送,美好的时光无人分享。回望家乡,长路漫漫,什么时候才能回归故乡和心爱的人儿相伴?眼前的良辰美景非但没有给孤独的游子以慰藉,反而更激发起了游子对家乡无法遏制的思念,进而发出了“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的凄凉哀怨的慨叹。以乐景写哀思,就使诗中的哀伤更感人心肺,乡愁更为深重。

除了以乐景写哀思,表现游子们愁肠百结的家园之恋之外,《古诗十九首》中还常借漂泊的孤独悲凉,来写故乡的温馨,以哀景深化哀思。因此,诗中所写时间多为深秋或是日暮,如“白露沾野草”、“秋蝉鸣树间”、“秋草萋以绿”、“凛凛岁云暮,蝼蛄夕悲鸣”等等,从而为乡愁营造一个忧伤的背景;场景多为长路或江泽,如“长路漫浩浩”、“悠悠涉长道”、“相去万余里”、“路远莫致之”等等,以构成辽远的空间,把乡愁引向更深更远的无限。

《古诗十九首》中还经常采用一些特定的意象,如明月、秋风、芙蓉、芳草、胡马、越鸟等,表现游子的思乡念旧之情。月亮是最易触动人的情思的,它的阴晴圆缺与人类的聚散分合相似,它的普遍和永恒又跟人们的理想和追求相仿。天各一方,而月共一轮,月亮自然成为人们思乡念旧、寄托情思的最佳物象,所以自《诗经·陈风·月出》篇之后,望月思乡怀人之作就历久不衰,十九首中《明月何皎皎》《明月皎夜光》篇亦如此;“芙蓉”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暗关“夫容”,故亦写出游子思乡怀人之悲;“芳草”之萋萋,也喻指游子之永无尽头的离愁;胡马北立、越鸟南栖原本是自然界中人们熟悉的现象,用这一现象来喻指游子思乡之情,更有用动物习性强化人之本性之意。《古诗十九首》中对这些意象的采用,既自然质朴,又更好地表现了游子思乡的情结,从而成为后代诗文中广泛采用的经典意象。

2.真情的期盼

多情自古伤离别,越是孤独失意的人就越思念远方的亲人。《古诗十九首》中那些长年漂泊在外、风尘仆仆、身心疲惫的游子又怎能不怀念家乡温柔体贴、贤惠多情的妻子呢?在这充满了失意与落寞的异乡生活中,除了真挚的爱情,又何处寻找心灵的慰藉呢?所以,《古诗十九首》中用大量的篇幅抒写了游子们对“爱”的渴望,对真情的期盼,因此使得《古诗十九首》和《诗经》及以前所有的游子思乡作品不同,以爱情写乡情,以游子对远在家乡的妻子的思念怀想表现其郁结于心的乡土情结,因此诗中的爱情世界写得更加缠绵悱恻,荡气回肠。

尽管游子们干涸的心田渴望得到爱情的滋润,呼唤真挚的情感,他们人生的失意也迫切需要爱情的慰藉,但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爱又是破碎的、残缺的,无力承担游子们生命中的层层重负,如《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屈原《离骚》诗中有“悲莫悲兮生别离”之句。生别离,是古代流行的成语,犹言永别离。这里并非指一般的、暂时的分手,而是说分别以后,难以重新相聚,因此才有“悲莫悲兮”,悲伤之中,再也悲不过“生别离”。《古诗十九首》中的爱情就是这种“生别离”的状态:“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汉代交通尚不便利,加上社会动荡,游子与妻子今朝一旦分别,相见就不再是易事,甚至永无相聚之日。游子们“或身殁于他邦,或长幼而不归,父母怀茕独之思,思人抱东山之哀,亲戚隔绝,闺门分离。无罪无辜,而亡命是效”。生离、死别,本都是人生中的至痛。而生离与死别相比,更有其绵长不尽的苦痛,是挣扎在希望与失望之间的一种折磨,其痛楚有时比死别更甚。虽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但是平凡的夫妻哪一对不期待天长地久、长相厮守?

相爱却又不能相守,“同心而离居”,甚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份爱就是残缺的,带给有情人的不是甜蜜,而是深深的苦痛了。“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离人的相思与憔悴如辽远的时空一样无穷无尽。但是,经历了这一切爱情苦痛的游子们,依然选择了坚守。一边为苦苦的相思而憔悴消瘦,一边又努力劝解自己“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把远方亲人的书信珍重藏起,紧贴身心,时时相看以便久久不忘,“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把无边的相思和爱缝进鸳鸯为面、同心结为边的合欢被,让这炽热的爱如“胶”似“漆”,黏合固结,永不分离,“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这些借思妇之口说出的爱情誓言,表面上看只是游子们的臆想,而实际上,正是游子们自己心底所存的最后一点温情的希冀,是凄凉困苦的人生中唯一的珍藏。他们把对家园的思念寄予在这份真情上,希望这份可以怀念,可以期盼,甚至可以最终等待到的人间真情,成为远方温暖的灯光,抚慰他们的心,湿润他们的眼。

二、《古诗十九首》中游子乡土情结的文化意蕴

《古诗十九首》中游子们借助家园之思、真情的期盼而反复吟诵的这份心中难以消释的乡土情结,应该凝聚了中国文化的特性,表现了中国文人的一种共通的文化情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社会,家的意识与农业人生实不可分。田园、鸡鸣、犬吠、黄昏之炊烟、牛羊之归圈,农村生活的诸多场面,都充溢着家庭生活的安谧与和谐,成为诗人们咏唱不衰的题材。中国诗人即便有高深的文化修养,也不能不带有中国农民性格的烙印。《吕氏春秋·上农》篇,即谓农民性格乃“重徙”,商人性格为“轻徙”。农业经济以土地资源为安身立命之所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故农民安土重迁、安居乐业之意识根深蒂固。儒家重安宁的思想,与农业人生观的重土思想,从生命存在的两个最基本的层面,强化中国诗人代代相传的乡关意识。从这种角度来看《古诗十九首》中游子的乡土情结,就可体味出其中深厚的人文向往。

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家”亦是精神寄托之所,是中国文人深层情感心理中一个圣洁的精神安抚之地。长期的游宦沉浮、天涯飘零,使得游子们身心疲惫,伤痕累累;时事变化,世态炎凉,也使他们不堪重负。多年的流落异乡,让心灵急切盼望回归那个温馨美好、真淳朴厚的“家”中,去获得一种慰藉与复苏。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为何深情而热切地向往怀乡。

但是,真要归家却并不容易。当初那个春光明媚、杨柳依依的日子,游子们满怀豪情,带着许多的憧憬和梦想抛妻别子,离开家园,去他乡寻求功名富贵和治国兼济天下的理想,如今却是一脸憔悴,满身风霜,空手而归,又有何颜面去见江东父老呢!游子们的志向得不到实现而又不想轻言放弃,只能在异乡苦撑下去了。在情感上,游子们期盼还乡,而在理智上,他们又认识到他们实际上无法回到故乡,“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因为家乡无法满足他们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因此,对他们来说,与其说是无家可归,还不如说是有家难归。现实断绝了他们实现理想的可能,使他们陷入了长期漂泊的远游困境之中。既已离开了安乐的“家”,又不能进于“国”,既渴盼回家与家人团聚,又对“国”怀有深深的眷恋,欲罢不能,欲归不得。由此可见,《古诗十九首》中游子的漂泊是“无根的漂泊”。从物质空间层面而言,这些“游子”远离家乡亲人;就精神层面而言,他们同样失去了精神的家园,孤独的灵魂始终到不了渴望的彼岸。他们成了肉体上和精神上双重的“外乡人”,因此,这种漂泊亦是永无止境、永无尽头的。

在人们的精神领域中,“家”已远远超过它的原生意义而变成了一个精神符号。而且,隔着遥远的时空,受尽了流离生活之苦的游子们,更在反反复复的思念与回忆中,洗净了“家”可能有的种种污垢,而将所有美好的想象都附着上去,从而使家成为宁静、柔情、温馨的人生精神归宿。而且,中国古代文化缺乏普遍意义上的宗教情怀,缺乏上帝、天国那样的心灵庇护所,所以游子们只好把这颗永无止境、漂泊无依的心染满乡愁,托付于“家园”这个精神之故乡,乡土情结之所以成为《古诗十九首》,乃至中国诗歌情意中坚缠不破的牢结,而后世之所以从这些诗歌中,感受到广大深长、悠久不尽、反复缠绵的人文情味,其原因应该都在于此。

作 者:刘 璞,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文学硕士,从事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

猜你喜欢

古诗十九首思乡情结
昭君思乡
毛绒情结
思乡
告别“GDP情结”
思乡与蛋白酶
本期主题:思乡
《古诗十九首》的色彩
《古诗十九首》教学实践初探
《古诗十九首》思想新解
我的英雄主义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