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村的白求恩

2011-08-15山西杨新雨

名作欣赏 2011年19期
关键词:白求恩伤员长辈

/[山西]杨新雨

我们村的白求恩

/[山西]杨新雨

世间有非凡的人,他们总是远在天边,而不可能近在眼前。毛主席住在神圣的北京城里,诸葛亮,张飞,赵云只在书里。这是我小时候的心理。用后来学会的词语来说,是非凡的人与平凡的人有着时间和空间的双重距离。

然而,有一个人,无疑也属于非凡的人,却成了例外,他竟然就是近在眼前。虽然存在时间的距离,却没有空间的距离。这个人是:白求恩!

因为他曾经就在我们村,松岩口村,而我上小学的学校,松岩口小学,就曾经是白求恩工作的地方,那时候这里是医院。我上课的教室,是他的手术室、消毒室,学校院子里的那棵又壮又高的松树树荫下的石头上,白求恩肯定也坐过……就是说,我与白求恩在同一空间,先后出现。

这件事是如此的奇怪,将这件事理解成一件正常的事,达到一种正常的感觉,是多么困难。

当然我是与同学和村里的人同一个时候知道这件事的,那就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因为在那时候,即使是小学生、即使是村里的人,也要学习三篇文章,叫“老三篇”,都是毛主席写的,这其中的一篇,是《纪念白求恩》。

对于全村的人来说,这件事委实非同小可,毛主席让纪念的人,竟然在我们村里工作和战斗过,而我们村,竟然是这个人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

村里开始建白求恩纪念馆,立纪念碑,塑白求恩像。用的都是从外面运来的上好的青白石,才知道村里原本有技艺高超的石匠,后来又从外面来了技艺更高的石匠。我们上学的学校呢,全部腾出来,要整修成原来的样子。

于是,有一定年龄的人,都想起了白求恩。不管原来是怎样的印象和认识,现在肯定是大不相同了。有一些人的样子带着兴奋,他们被请出来给外面来的人讲述他们见过的白求恩。当年,全村的人都见过白求恩,被选择出来讲述的人,可能是与白求恩接触多一些,但也是因为他们善于表达并能抓住正确的要点吧。但这些正规的讲述只是给外面的人听,我们反而没有听过他们讲了些什么。

我听过的是一些长辈们的闲聊淡说,就像听其它许多过去的故事一样,有时候只是旁听,那时候我十几岁。

我的母亲那时候也在村里,当时她七八岁。她和小伙伴们看见白求恩骑着高头大马来了,看见白求恩在村里的街上走着。一些人前后左右陪着,她和小伙伴们在后面跑着追着。好高呵!模样好奇怪呵!后来还看见白求恩走进母亲家的院子,走进一间房子,那里住着伤员,他俯身查看伤员。

母亲和小伙伴不知道白求恩这个名字,她们听到的是:美国大使!哎呀呀,美国大使!当时村里人们说到白求恩,就是这几个字,美国大使。可能,许多人当时并不知道白求恩这个名字,知道这个名字是很久以后的事。

一位伯母那时候十几岁,对白求恩印象比较深,她是站在一大片村民当中看见了对面站着的白求恩:人家站在那儿,文文的,看着好。

我真是佩服这位伯母,她一个村里的小女孩,面对一位从未见识过的西方人,竟能够从他的神情中找到感觉。伯母的感觉是准确的,如今人们看白求恩的照片,都会欣赏他的气质风度。

伯母还说到一件事,说是村里的人知道了白求恩爱吃小鸡,就给他找,最后给他串成一长串。小鸡,就是还没长大的鸡吧,也许是雏鸡,这个我没搞清楚。由此也可见出八路军和村民对白求恩的关照和珍惜。

辈份比我高两辈的一位长辈,当时是村里管一点事的人,听他说出来的是有点儿奇怪的事,多年以后,他还在认真理解这些事,他的叙述也带着探究。

那时候常有飞机飞来,是日军的飞机,也许也有国军的,飞得不高,要侦察,要轰炸呵。这位长辈不止一次看到一件事,就是每当飞机飞来的时候,白求恩会在河边爬下,嘴伸进水里,咕噜咕噜地吹着,不断吹出气泡来。长辈说,是不是他觉得会有毒气?可能这是人家的办法和习惯吧。我这位长辈也是习惯于努力理解他人的人。

后来我看过一些有关资料,知道了白求恩是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那么他的表现肯定有他的道理或原因。

长辈说的另一件事,是村里不少人都说过的。说是白求恩治病,使用锯子的情况非常多,就是常要将伤员的胳膊或腿锯掉一部分,用现在的说法叫截肢。伤员们因此都很害怕白求恩大夫。

长辈是这样理解这件事的:咱们又不懂医,该不该锯咱们能知道?长辈又说,咱们那时候药品不太够,可能为了预防感染,锯了能先保住命。长辈沉思着又说,可能也是为了加快速度,因为有时候伤员太多。

作为一个不懂医的村里的人,我觉得他的理解真是非常充分了,而且,很可能他的分析是很正确的。总之我感觉他说的很有道理,外国的医术就是割呵锯呵的比较多,我们国家后来的医生不也充分使用着这些方法吗。

白求恩在我们村时的照片,以前看到过几张。前几天突然看到他的更多照片,是当时八路军的摄影师沙飞拍摄的,好像大部分没有面过世。我最觉得珍贵的是在我们村拍摄的那一些,里边有我们村那时候的街道、院落、陈设、桌椅,还有远处的永远不会变化的山影。

里面竟有一张的画面是白求恩在窗外递桃给窗内的小姑娘,两人的胳膊都伸得长长的,白求恩微笑递桃,小姑娘含笑拿桃,窗户外面吊着编篮,窗户下面放着柴草,情景美妙,动人心弦。有一张是白求恩仰躺在山坡上,光着上身,闭着眼睛,享受着日光浴。那个时候,八路军的摄影师,能有这样的镜头选择,也算少有。

白求恩是1938年6月中旬来到我们村的,大约半年以后,到了河北省,不久,白求恩去世。

我有一部分道理,也带些无端的想象:白求恩大夫,我们村,松岩口村,也许是你在中国的最为平安喜乐之地。

他的遗书感人至深,信比较长,所以不便全文引用。有记载说,聂荣臻读这封信时热泪纵横。几年以后,白求恩的遗著《游击战中师野战医院组织和技术》一书出版,聂荣臻在序言中写道:“当他最后为抢救伤员而不幸中毒溘逝前的一刹那,在山村陋室的卧榻上,关切叮咛后死者的周详备至,有他的一纸遗书和二三传语中,寄托着人间至上的真情和热爱,在战斗的人心里更留下了无穷的感痛。”

毛泽东《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我感觉最好的是这一段:“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很普通的话,让人感到了作者心里的难过。

关于白求恩,从网上我看到这样一句话:他成了他献身的国家的偶像,他成了他出生的国家的传奇。还有介绍说他是一个性情复杂而多才多艺的人,他精于摄影和绘画,热衷并擅长医疗器械的设计和改进,他还创作小说、诗歌和戏剧!

我很希望以后能看到白求恩的文学作品,从少量的他的演讲和语录中,已经领略到他的语言才华,他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演说家,他的话语精彩而有动感。从他少量的日记和书信中,还可以感受到他的理想和激情,还有献身精神。这种精神和以医术救助中国抗日将士的不懈努力,使他的生活变得单纯和单调。

他身后获得的巨大声名,主要与毛泽东的文章有关,他的个人特征和生命细节似乎也不再重要,因为他已经成为“高尚”“纯粹”的化身。然而我相信,关于他的话题还会延伸,他的形象会日益丰满、真切,人们会更理解一个不止于理念的伟人,进而去体会一个非凡人物的平凡特征。

作 者: 杨新雨:祖籍山西五台,出生于张家口市。创作以散文为主,曾获全国首届“冰心散文奖”、北京杂文奖等。 作品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和众多文学选本,著有散文随笔集《孤独仰望》等。

编 辑:张玲玲 sdzll0803@163.com

猜你喜欢

白求恩伤员长辈
封二:English Corner·英语角
语文阅读教学正方向:“教”“练”“考”统一——以《纪念白求恩》例
李克强 全力组织抢险救援和救治伤员
白求恩给聂荣臻的最后一封信
《弟子规》小绘本
《弟子规》小绘本
白求恩纪念歌
蓝色生命线
蓝色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