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被误读了千年的诗歌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主题商榷
2011-08-15甘肃史靖宝
/[甘肃]史靖宝
一首被误读了千年的诗歌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主题商榷
/[甘肃]史靖宝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李白被赐金放还,由长安返回东鲁家园,次年再度踏上漫游的旅途。《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在李白即将离开东鲁南下越中时所作。诗题一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在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这首诗的“解题”部分,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是这样表述的:“表现了作者鄙弃尘俗,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在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对这首诗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解读是:“梦境的自由美好,更加强了他对现实中权贵人物的憎恶和反抗。餐霞饮露的求仙生活是他所神往的,但是他也很明白这种生活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排遣忧愁的手段。”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把这首诗的主题概述为:“诗中表现了诗人耻事权贵,向往仙境,以求解脱的思想感情。”马茂元、赵昌平选注的《唐诗三百首新编》在对这首诗的注解中写道:“篇末揭示诗旨,表现了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中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李白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综合以上诸家观点,比较一致的看法都是这首诗表达了李白蔑视权贵的思想。
我认为,这首诗并非表达了李白蔑视权贵的思想。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看做是李白直抒胸臆地蔑视权贵,是大错特错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表达的是李白仕途的失意和对前途的渺茫之感,是挤不进仕途的遮羞布。
仔细分析,凡是持李白“蔑视权贵”观点的人的依据无非有二:一是篇末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是认为诗中梦境象征了李白三年的长安朝廷生活。
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看做是李白直抒胸臆的内心独白,必须要明确的是,这“权贵”指什么人?是地方官僚、朝中大臣,还是唐玄宗及其身边人?自然,地方官僚是李白不屑一顾的,他们也不可能让李白“摧眉折腰”,因为连唐玄宗对李白都是恩爱有加的。说到朝中大臣对李白的排挤,散见于各类文选注释和文学史评述,但是均不得佐实。李白是被道士吴筠引荐于唐玄宗的,贺知章读了他的诗称李白为“谪仙人”,唐玄宗因而授予李白供奉翰林。按理说,翰林一职在朝廷中与权臣们是没有大的政治利害纷争的,李白受朝廷大臣的排挤应属无稽之谈。更何况李白是一个极其自负的人,只有他瞧不起人,没有人瞧不起他。关于李白在长安的生活,民间野史倒是记载了龙巾拭吐、御手调羹、力士脱靴、贵妃捧砚种种故事。即使传闻李白惹恼了杨贵妃,那也需要她向唐玄宗吹风才能报复李白。可以说,除了唐玄宗,没有人能让李白“摧眉折腰”。
可见,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是针对唐玄宗的,就是专为他被逐出长安而言的。毋庸置疑,李白是被唐玄宗赐金放还、逐出长安的。这“权贵”指的就是唐玄宗。“折腰”系陶渊明“吾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典故。难道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指的是他不肯依从唐玄宗?古代皇帝贵为天子,相信在李白心中这点自知之明还是有的。然而,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的愤懑不平之气显而易见,名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实则为“安能摧眉折腰事皇帝”。李白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来,但是矛头还是直接对准了唐玄宗。可是李白即使胆子再大,他也不敢造反。无奈之下,他不得已才唱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被逐出长安,对年逾不惑的李白而言,失望乃至绝望,痛苦自不待言。就好比今天被炒了鱿鱼的工人,背起铺盖卷,跺跺脚,咬牙切齿地朝着老板恶狠狠地吼出“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一样,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也完全是出于一种任侠使气的行为。
问题是李白怎样才能“开心颜”呢?众所周知,真正能使李白“开心颜”的或许就是他那不着边际的梦想,即辅佐帝王,建功立业,成就威名。因此,不难理解,李白对唐玄宗的不满也就在于自己的才干未能施展,而被逐出长安,也就意味着李白的人生理想化为了永远的泡影,因为这毕竟是他同唐代最高统治者之间的最高级别的对话。
以上是就诗句进行的分析,下面结合诗篇进行剖析。首章诗人就拿传说中的海外仙山瀛洲的虚无缥缈来衬托天姥山的真实可见,天姥山的高大雄伟超过了五岳、赤城山和天台山。不过这些都是越人的传言,而越地就是李白将要造访的目的地。奇怪的是,李白此时身在东鲁,还未进入越地。所谓越人的传闻,要么是以前的道听途说,要么是越中有人传信邀请李白了。也就是说,本诗是李白还未到越地就事先对越地进行的一次梦中的漫游。因此,首章既可看做是诗人入梦的缘由,还可看做是对诗题“别东鲁诸公”的解释。为什么离开东鲁?按诗中李白的说法,应该是越中有人邀请他了。
第二章诗人叙述、描写了梦游的经历。
梦境的开始部分,诗人写了从东鲁夜里飞渡镜湖,到达剡溪,攀登天姥山的情景。静谧的月夜,雄伟的山景,诗人的感受却是“渌水荡漾清猿啼”、“迷花倚石忽已暝”。“猿啼”使人忧。从“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到“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可见时间的跨度相当大。有人甚至不能接受刚写了黎明就写傍晚,故此把“瞑”理解为诗人因看山景时间长而眼花、昏暗。我认为大谬特谬。诗人此时已是登临山巅,而且他眼里所见的是自然风光,自然风光是怡神养眼的,不可能会像细如蚊足的汉字,使人看久了会眼花缭乱的。我认为时间上的大起大落,恰好表明诗人感情上的大喜大悲,与“渌水荡漾清猿啼”的矛盾是一致的。诗中提到的谢灵运是一位贵族后代,早年热衷于政治权势,后来被贬为永嘉太守,为了排遣政治上的不满情绪,他到处寻奇访胜,沉迷于山水,最终被杀。有意思的还有李白梦中登天姥山时所穿的谢灵运的木屐。据《宋书·谢灵运传》记载,这是谢灵运特制的登山木鞋。鞋底装有活动的锯齿,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后齿。故此我认为,梦境就是对越中山色所做的一次谢灵运式的漫游,是诗人长安失败生活之后所做的退隐举措。“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点明时间,写出天姥山的高峻,此外“天鸡”在《述异记》中是这样记载的:“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则鸣,天下之鸡皆随之鸣。”“日”,在古代多被用来比喻天子。这种“雄鸡一唱天下白”的景象也正是李白心中固有的夙愿。
在梦境的发展部分,诗人写了山景幻为仙境。山景幻为仙境的过程分上下两个层次。下有“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水澹澹兮生烟”,“丘峦崩摧”,上有“云青青兮欲雨”,“裂缺霹雳”,犹如盘古开天辟地,在山崩地裂、电闪雷鸣中,仙境出现了。与前一部分登山时的宁静轻快不同,这一部分气氛异常激烈紧张,使人目眩神迷,惊讶莫测。有人认为这一部分写得阴森恐怖,象征朝廷的黑暗,或暗示了李白在朝廷中遭排挤和伴君如伴虎的痛苦经历。对此,我不敢苟同。象征朝廷,那应该是天府仙境才行,此时“洞天石扉”还未开启。我认为,这部分激烈紧张的抒情,恰好是李白对自己被逐出长安不满情绪的酣畅淋漓的宣泄,就好比人们登山到旷野里抒发压抑之气时的怒吼一样。感情的波澜起伏,梦境的瑰丽雄奇,正是李白浪漫诗歌的精华所在。
在梦境的高潮部分,诗人写了神仙的到来。天空是且深且远,宫阙是日月照耀,众神仙腾云驾雾,驱虎逐鸾,纷至沓来,可是高潮就此戛然而止,留给人无尽的遐想:众神仙都到了,接下来出场的应该是天帝,他为什么没有到场?为什么欢乐的聚会没有了?给人感觉美梦刚刚开始,在好梦还想继续的时候,出人意料的是梦境突然结束了。这种巨大的失落感正是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核心。
在第二章的结尾部分,诗人写了梦醒的现实。
诗的第三章,诗人写了梦醒后的感慨。“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世间行乐亦如此”是承接梦游发出的,这与首章越人口中神奇的天姥山大相径庭,与第二章梦境中与仙人相会的戛然而止则是一致的。“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感慨,是诗人对四十年人生尤其是三年长安生活的失意慨叹,还是诗人对即将南下越中及今后渺茫人生的不可预知的无奈?抑或都有吧。“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既让我们想到诗题中的“吟留别”,又让我们想到诗人梦中见到的谢灵运与他的木屐,难怪“渌水荡漾清猿啼”呢。三年的长安经历,谢灵运的前车之鉴,使得诗人对未来失去了信心,在彷徨与无奈中犹豫不定。虽然他已过了游玩的年纪,但他还是选择了南下越中的漫游之路。此时“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并非是他在权贵与山水之间做出的一个简单的选择,这分明是痛苦的呐喊。李白的生活中离不开权贵,梦境中群仙列队等候玉帝的幻灭,正是李白渴望再次见到皇帝可是又不可能的心结所在。这个心愿的不能实现,使他选择了南下而不是北上,选择了山水而不是权贵。好比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一样,李白此时求的也是一种心理的解脱与平衡。
综合以上分析,虽然李白在诗中将自己个性化的情绪宣扬到了极致,但是全诗的感情基调仍是忧郁低沉的。长安失意,对李白的打击是沉重的。梦境中不光有他长安生活的阴影,也有他此番南下越中时的深重的忧虑。因此,把梦境单纯理解成对李白长安朝廷生活的象征是极不准确的。
再结合诗题“梦游天姥”来看,李白梦游天姥山是对未来南下越中退隐生活的预测,退隐对李白而言是痛苦的,是不得已的选择。梦境中的长安朝廷生活,则是李白对过去刻骨铭心的记忆,成为了他终生挥之不去的阴影。在人的生活中,未来比过去更重要。所以,把“梦游天姥”理解成“梦游长安”既不现实,也不切合题目。
作为一首送别诗,本诗抒感慨,没有叙别意,是有诗人的难言之隐的。这也正是本诗采用梦游写法的根本原因所在。人,始终处于过去与未来的现实交汇点上。作为人,必须要向人澄清的是自己“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问题。东鲁作为李白的第二故乡,亲人的关怀自在情理之中。可是,李白如何向好心人提及自己被逐出长安的伤心往事?就地谋个一官半职又不是他的所愿,南下越中又前途渺茫,无奈之下,为了安慰东鲁父老,李白只能托梦明志了。
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梦游天姥吟留别》并非表达了诗人蔑视权贵的思想,梦境中有他过去长安朝廷生活的影子和对未来南下越中日子的忧虑,是在继续依附权贵与退隐山水之间做出的无奈选择,是英雄末路、怀才不遇、不得不向现实低头的无助,是抱负落空、退一步“海阔天空”时的怅惘与迷茫。
作 者:史靖宝,甘肃泾川一中教师。
编 辑:张乐朋 wudan5d@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