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生产力的“阐释”与“艺术产业”建设❋
2011-08-15何世剑
■何世剑
作为生产力的“阐释”与“艺术产业”建设❋
■何世剑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给全球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为缓解金融危机所造成的重大压力和巨大破坏,在接下来的近十年间,英国、美国、印度、日本、韩国等一些国家纷纷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文化产业,引导本国经济走出发展困境,并制定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通过国家战略来指导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大了文化产品的对外销售、贸易,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他们的外汇收入,帮助他们走出了金融困境。我国自1999年始,也逐步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对促进和实现我国的国家利益所具有的重大意义,有意识地加快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2008年,全球性经济危机再度爆发,各国文化产业发展逆市而上。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于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正式将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进行发展。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给艺术的建设、承传和接受创造了学理条件、艺术案例、文化氛围和经济基础,同时也提出了学理难题和挑战。
在艺术产业发展中,除众所周知、极为关注且讨论甚多的“创意”(指作者意义上的创意、经营模式上的创意等等)和技术(特别是电子技术,或说数字技术、新媒体技术)是直接生产力外,其实“阐释”也是一种生产力,阐释在艺术产业建设中担负着重要作用,在文化产业振兴中发挥着主要作用,中国的艺术建设、艺术经济价值的产业化开发,除了需要培养优秀的创意人才、技术人才外,还有必要培养具有深厚美学知识、艺术理论基础扎实的“阐释”人才,才能使艺术产品不至于埋没光辉。目前,对于“阐释”作用、意义等思考和认识还远远不够。
一、“阐释”与“艺术增值”
“阐释”寻求的是对“艺术”意义的发掘、理解和解释,它担负着为艺术进行“赋义”、创意(指接受者意义上的)和评判的功能,它沟通了“艺术品”、作者、读者及世界的联系。阐释以“赋义”可以显现具有“艺术潜在质性”实物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在艺术产业化生产、运营中增加“精神”附加价值,在这种意义上说,阐释也是一种生产力,也即它具有“点石成金”的功能。
阐释在现代艺术作品“意义”的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艺术很大程度上并不在创作技术的高超,作品精美有吸引力,而在于阐释帮助作品完成了“意义”的建构,使之从一个普通的“物”或者说潜蕴艺术质性的“文本”成为了一件“艺术品”。梵高的油画《一双农鞋》的艺术价值并不在于它是梵高自己的鞋还是农妇的鞋,海德格尔通过“阐释”,为鞋跟沾满了草根和马粪的破旧的农鞋“澄明”、“敞亮”、“去蔽”,“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那硬邦邦、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集着那寒风料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垄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鞋皮上粘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底在田野小径上踽踽而行。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的谷物的宁静的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冥。这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战栗。”①从海德格尔的阐释中,我们进一步明白了梵高的油画《一双农鞋》的意义。这双鞋是农民勤劳、辛苦的象征,在这里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大地,感受到了大地的母性。一双破旧的农鞋,经过梵高绘画,再经过海德格尔的阐释,昂然进入了艺术世界,成为了一件意义非凡的艺术品。如果说农鞋还经过了梵高发现、创意和绘画阶段,积淀了创作的艰辛,那么杜桑的《泉》便是直接通过“阐释”,由莫特公司生产线上大量无从区别的同样形态的陶瓷男用小便器之中“脱蛹而出”,公然进驻艺术博物馆被收藏。这就是“阐释”的力量,它在实物进入艺术世界并成为艺术品生产过程的重要。基于此,阿瑟·丹托指出:“人们会注意到那些难分辨的实物,由于独特的不同阐释,变成了完全不同和独特的艺术品,因此我会想到阐释具有把实物这种材料变成艺术品的功能。阐释实际上是个杠杠,用它把实物从现实世界移入艺术世界,在这里实物时常穿上想象不到的服装。只是由于与阐释联系在一起,实物这种材料才是艺术品,它当然无须承担艺术品在任何进一步的有趣方式中涉及的情况。”②可见,发展艺术产业,培养优秀的阐释性人才甚为关键。
阐释发现了曾经无人问津的艺术家作品的意义,从而进入艺术世界,甚至进入艺术史,凸显了其艺术价值和提升了其市场价值。阿瑟·丹托的学生大卫·卡里尔比较区别了“图说”和“阐释”,指出图说是确定、不会引起争议的,而“阐释可能成为一个无休止的过程”,“现在的艺术史致力于训练研究生们,因此他们的工作就包括把可教授的技巧传授给下一代的阐释者,这些阐释者反过来又将找到重新阐释著名作品的新途径。”③在意义漂移、价值多元的注意力经济时代,阐释越多,争议越多,就越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力,从而经由阐释者附加其上的“精神”价值就越多,这件艺术品则越可能价值昂贵。许多艺术家的作品生前无人问津,死后才由阐释者发现了其意义,获得赞誉,变得价值连城。比如梵高的画便是典型的例子。另外还存在曾被当作“赝品”的画作,经过考古学家、鉴赏专家的阐释,慧眼识“真迹”,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代表性的如被当作赝品的拉斐尔《神圣家族》局部稿,被扔在意大利一家博物馆地下室里近40年后才被鉴定肯定,目前市场价值至少2500万英镑。中国当代许多先锋艺术家的作品也是经由不断的阐释,甚至是有组织的“阐释”,才逐渐为海外市场认可,受到了收藏家的追捧。中国艺术产业要有更大的发展,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工夫。
二、“阐释”与“艺术资源”激活
通过阐释,可以激活民间艺术资源,引导民间艺术进入产业化世界博弈。贝克尔对民间艺术进行分析时曾指出,审美理论在创造艺术世界时具有重要作用。使用审美评价能帮助民间艺术进入以审美判断为中心的环境,从而成为“艺术”④。俗话说,“真艺在民间”。民间艺术引导世俗大众走向“艺术狂欢化”,承担着愉悦民众、净化情感、稳定社会等作用,有着思想启蒙、美学批判和社会教育的意义。但它很少进入市场,大部分时间游移于艺术世界之外,并没有纳入艺术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流程,从而也没能更大地发挥其意义和作用。因此有必要激活民间艺术资源,敞亮民间艺术的灵光,发挥其“诗性”韵味,以吸引更多的注意力。中国拥有广阔、厚重而多元的民间艺术资源,一定程度上并不缺乏“美”的存在,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和唤醒“美”的耳朵,及开发、阐释“美”的能力和手段。近年来,国家组织力量,实施民间文物认定、定级及登录,进行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了大量工作。但目前我国的民间艺术资源尚处于保护阶段,产业开发以发挥民间艺术的更大作用这一工作任重而道远。如何打破各地区民间艺术的封锁壁垒,发挥阐释的作用,扩大民间艺术的交流,通过跨区域合作,制造艺术精品,是艺术产业化进程中的重头戏。阐释可以提高中国艺术影响力,抬升“中国制造”艺术的标价。我国将文化产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旨在做大做强文化产业蛋糕,整体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我国文化产业外贸值。中国艺术的产业化建设在其中将担负着重要作用。目前,“中国制造”艺术在全球艺术市场之所以缺乏竞争力,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制造的艺术产品,特别是视觉艺术产品科技含量低,美学质性差,艺术水准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是由于在世界艺术价值评价舞台上缺乏一批优秀的阐释者,没有掌握艺术评判“话语权”,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艺术的价值上不去。以电影艺术来说,在柏林、戛纳、威尼斯等世界电影节上,担当评委的中国电影人非常之少。由于文化观念的差异,中国电影很难入外国人的“法眼”,另外由于制度、体制、政策等原因,国外热捧的中国电影却在国内不受重视,在产业化运作中并不能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甚至遭受打压,只能落个“墙里开花墙外香”下场。在这一方面,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策略很具启示性。比如韩国的电影产业、游戏产业一定程度上都还在采用扩大出口而限制进口的保护性发展策略,为韩国文化产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不少的帮助⑤。当然,歌德曾经说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民族的艺术最终必须通过阐释和交流,才能为世界所了解、熟悉和喜欢。一个国家文化辐射力的强弱,受制于整体国力。今天,中国的综合国力突飞猛进,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吸引力也不断增强,中国拥有厚重的五千年古老文明,民族艺术文化历久而弥醇,应积极地发掘、包装和阐释将其推向世界。
三、“阐释”与“艺术产品”消费
在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时期,“阐释”能够刺激人们对艺术品的消费兴趣,加强人们对艺术品的“新感觉力”,具有拉动消费、扩大市场的重要功能。阐释引导大众进入艺术世界进行消费,帮助他们真正体验艺术世界的“快乐”,把握艺术意义的存在。艺术消费追求的是意义建构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快感”,其中大众艺术之所以广受欢迎,即在于人人在艺术面前都有话语权,人人都可以通过阐释成为艺术家。现代艺术为何能引起如此强烈而持久的关注,亦在于现代艺术本身具有的语义模糊、价值游移降低了艺术阐释的门槛和标准,谁都可以说,但谁也说服不了谁。“大众文本必须提供大众意义与大众快感。大众意义从文本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相关性中建构出来,大众快感则来自人们创造意义的生产过程,来自生产这些意义的力量。如果只接受现成的意义,无论这些意义多么关键,也没有什么快感可言。快感来自于利用资源创造意义的力量和过程,也来自一种感觉:这些意义是我们的,对抗着他们的。大众快感必定是被压迫者的快感,这种快感必定包含对抗、逃避、中伤、冒犯性、粗俗、抵抗等因素。因服从意识形态而产生的快感是沉默和霸权式的,它不是大众的快感,而是与大众的快感相对立的。”⑥或许基于对意义建构快感的认识和追求,桑塔格反对单一的阐释,寻求“新感受力”。正如桑塔格《反对阐释》一书译者所指出的那样,“我们可能注意到《反对阐释》一文的标题中的‘阐释’是一个单数名词,这就意味着,桑塔格并不反对阐释本身,而是反对惟一的一种阐释,即那种通过把世界纳入既定的意义系统,从而一方面导致意义的影子世界日益膨胀,另一方面却导致真实世界日益贫瘠的阐释行为。换言之,她希望以对世界的多元化的复制,来瓦解对世界的单一化的复制。她对‘形式’、‘表面’或者‘身体’的看重,是对这个影子世界作出的一个叛逆的姿态。正因为是一个姿态,所以就具有夸张和故意走极端的色彩,很容易被人误解为‘原始主义’或‘反智主义’。”⑦
阐释担负着“代读”、传播艺术品的重任,能够帮助艺术消费者把握艺术作品的“意义”。但是,作为艺术批评家,其批评不能媚俗,不能跟着市场转,应保持独立的审慎意识,作为反作用力来促进艺术建设。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他们的文化水平低、艺术鉴赏力差,他们对艺术缺乏真正的了解,即使进入艺术市场,也无从领略艺术的意义。这时候,需要阐释者帮助他们去提高对艺术的认识,?在艺术消费中有所收获。对于那些富庶,特别是骤富暴富的艺术消费者来说,现阶段,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艺术形式,而不是内容本身。接受艺术、拥有艺术品、消费艺术成为了一种高贵身份、富庶地位的象征。有的消费者甚至无暇于“静观”艺术,并不关注艺术所能带来的感官刺激、审美愉悦和灵感、智慧的生成,说到底,艺术消费者所在乎的并不是艺术本身,而是艺术所能带来的附加值。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通过阐释者来引导收藏家理性消费,不然将可能造成艺术市场的紊乱,也失去了艺术的真正意义。
综上可见,“阐释”在艺术产业建设中的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具有发掘、建构和敞亮具有潜在艺术质性的实物意义的作用,从而为艺术“增值”;它能够激活艺术资源,开发艺术产品,增强艺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它还能刺激和引导大众对“艺术品”理性消费,获得消费的愉悦及快感,把握艺术品的内涵和意义。从这种意义说,“阐释”也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力”,故我们有必要加强具有深厚美学知识、艺术理论基础扎实的“阐释”性人才的培育,为我们国家的“艺术产业”建设培养出优秀的在创意、批评、营销、传播等方面综合素质高的“阐释”性人才。
注释
①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54页。
②[美]阿瑟·丹托著,欧阳英译:《艺术的终结》,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6页。
③[美]大卫·卡里尔著,吴啸雷等译:《艺术史写作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6-127页。
④[美]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兹著,周晓虹、徐彬译:《文化:社会学的视野》,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62-263页。
⑤[韩]姜锡一、赵五星:《韩国文化产业》,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第171-205页。
⑥[美]约翰·菲斯克著,王晓、宋伟杰译:《理解大众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3页。
⑦[美]苏珊·桑塔格著,程巍译:《反对阐释》,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7-8页。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江西高校艺术教育的历史经验、瓶颈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编号:08YB216)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