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历史与艺术的碰撞和交流中实现新的超越
——关于《黎明前的暗战》的美学评价

2011-08-15胡光凡

文艺论坛 2011年2期
关键词:虚构湖南历史

■胡光凡

在历史与艺术的碰撞和交流中实现新的超越
——关于《黎明前的暗战》的美学评价

■胡光凡

历史与艺术的关系,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是历史题材文艺美学中一个具有根本性的问题。包括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文艺创作在内,如何处理好这种关系,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结合,是创作成败的关键,它考验着艺术家的史观、史识、创造精神和艺术才华。下面,我想联系最近播映的电视连续剧《黎明前的暗战》的创作和各方面对它的评价,对这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数湖南人的“革命家谱”,发生在半个多世纪以前的湖南和平解放,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这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它的胜利,是在党中央、毛泽东主席的英明决策和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胜利进军的大好形势下,湖南地下党按照中央关于和平解决湖南问题的指示,坚决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联合各民主党派,领导湖南人民艰苦斗争而取得的结果;也是程潜、陈明仁等国民党爱国将领和唐生智、程星龄等各界爱国民主人士识时务、明大义,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意志,共同努力的结果。

回溯湖南和平解放的曲折、艰难的历程,在那些肩负历史重荷、兀立时代潮头、运筹帷幄、叱咤风云的杰出的领袖人物身上,以及许多有胆有识、机智勇敢、不怕牺牲、不辱使命的党的地下工作者身上,集中体现了湖湘文化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湖南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为了理想和真理,“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博大胸怀与优秀人文精神。因此,湖南和平解放成为许多文艺创作竞相开掘和表现的丰厚的红色矿藏,而为这些时代精英树碑立传,热情讴歌湖南人民改天换地、创造历史的英雄业绩和伟大精神,也是社会主义文艺义不容辞的责任。

早在1989年,潇湘电影制片厂与长沙电视台就联合制作过一部《湖南和平解放》的电视连续剧(8集),曾荣获当年全国电影厂优秀电视剧二等奖。今年伊始,作为央视一套黄金档开年大戏的电视连续剧《黎明前的暗战》(25集,文内以后简称《黎》剧),也是取材于湖南和平解放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它由长沙广播电视台策划制作,和湖南电视台、上海麟风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出品,是“电视湘军”献给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第一份大礼,备受广大观众关注。

这部作品定位于“谍战叙述方式的历史正剧”,顾名思义,主创人员对表现湖南和平解放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选择了一个新颖、独到的视角,不仅在历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作了重要的开拓,而且在艺术表现形式、手法上作了新的探索和创造。与《湖南和平解放》相比,作品的规模更为宏伟,演员的阵容更为强大,制作也更为精良。因此,它在总体上呈现出更高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受到当代观众广泛的欢迎。播映后,收视率节节攀升,引起了来自专家、网友和亲历者的多方面的热议,特别是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追”剧、“评”剧,一时间好评如潮。人们不能不说,《黎》剧的成功,为表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主旋律作品的艺术创新,探索到了一条新路子。

历史剧创作,一言以蔽之,就是借戏剧艺术的形式(含舞台剧和影视剧等)来演绎历史。它的最大特点是对历史的依傍,力求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达到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完美结合。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也是美和力的源泉。美,首先要真,只有真的东西才美;而“因为真实,所以也有力”①,这个“力”,就是思想的震撼力和艺术的感染力。但是,艺术的美虽离不开真,却并不等于真,更不是生活事实的机械的复制,而是要在真的基础上进行审美的创造。美学家卢那察尔斯基说得既干脆又风趣:“全部艺术就是一大‘花招’”;艺术家的职责“在于用想象和幻想的方法去创造事实,既虚构事实而又做得叫你感觉不到这是虚构,却说:这就是它,真实!”②这个真实,拿鲁迅的话来说,就是“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③。

就历史题材的艺术创作而言,真实,作为历史科学的概念,与作为艺术美学的概念,二者的内涵和界定也是有区别的。如果说,历史事实是客观的存在,它的真实性是第一性的,那么,历史文本则是史学家从各自的观察角度和价值观出发而对历史所作的描述,它的真实性是第二性的,是对历史的主观的反映。有些史学家把前者叫做“历史1”,后者叫做“历史2”,认为认识历史就是要凭自己的研究去更好地接近“历史1”。既然史学家都如此重视主体的作用,那么,文艺家就更不待言。历史题材文艺作品中的“历史真实”,比之历史学中的“历史真实”,包含着更多的主观建构的成分,更多的感情的因素,更多的诗学的内涵。质言之,在艺术创作中,历史事实(包括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重要的历史人物的原型)只是创作的题材和素材,历史真实是艺术家对历史的还原和再现,而艺术真实则是这种还原和再现的审美形态。换句话说,历史题材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历史事实和审美创造相结合的艺术结晶。作品中已转化为艺术真实的历史真实,是一种既源于生活(历史是昨天的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真实,也就是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也更带普遍性”④的生活的真实。可不可以说,这就是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结合的美学标尺——亦即理性尺度呢?我认为是可以的。

我们是辩证唯物主义者,既强调艺术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又要承认重大历史事件本身的客观性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定性,历史既不是那种互不相关的无数偶然性事性的碎片的凑合,也不是可以任人随意打扮的“小姑娘”。如果一旦失去其客观的规定性,那还有什么真实的历史事件可言?

历史题材文艺创作的最大特点既然是对历史的依傍,那么,艺术家对自己所欲反映的历史,就应当有一个正确、严肃的态度。有的艺术家说得好:要表现历史就要拥抱历史、敬畏历史。对今天负责的作者,也应该对历史负责。既然你是立足今天而反思昨天,面向未来,期望从历史中得到启迪,吸取前进的精神力量,那就需要真切深入地了解历史。倘若不严肃地对待历史,广大读者和观众也不会严肃地对待你的作品。因此,力求最大限度地占有史料,用科学的史观、史识去认真、深入地研究历史,正确地评价历史,对历史具有真知灼见,也就成了创作的前提和基础工程。对反映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的主旋律作品来说,这点尤为重要。

《黎》剧的主创人员,对湖南和平解放这一重大的革命历史事件,是抱着一种由衷的热爱和崇敬之情的。他们深知,自己的任务不只是做一个史实的记录者,仅仅告诉人们60多年前在湖南这片热土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而且要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使人们认识一个“值得永远铭记和纪念”的伟大历史时代,永远缅怀和纪念曾经创建了历史丰功伟绩的三湘英烈,包括那些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推动了历史前进的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和民主党派中众多的杰出的领导人与时代精英。因此,他们把很大的功夫下在前期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上,翻阅了大量史料,广泛寻访历史事件的当事人、见证人,多方考证故事的真实性。在此基础上,潜心创作,历时五载,四易其稿,对剧本进行了精益求精的打磨。

应该说,像湖南和平解放这类重大的革命历史事件,其本身就蕴含着无比丰富、生动的“美”的因素,“美”就在“真”(历史真实)之中。它们是建构美丽的艺术大厦的最宝贵的“石头”和“砖瓦”,也是激活艺术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动力和“酵母”。正由于《黎》剧主创人员能以最大的热情去拥抱历史,善于发现和充分开掘历史事件与人物原型中固有的“真”和“美”,因而才使作品在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结合上,达到较高的境界。

著名作家夏衍在谈到历史剧的创作时,曾经引用亚里斯多德《诗学》里的名言:“诗人的任务,不在叙述实在的事件,而在叙述可能的——就是依着真实性和必然性的法则可能发生的事件。”他强调:“依着真实性和必然性而可能发生的事件”,就是“比‘实在的事’更真实的真实”。剧作家和诗人一样,“不必拘束于或有的‘实在的事件’,而应该努力去接近‘更高的真实’”。他认为,“这一点,几乎是古代一切优秀的诗人和剧作家所共同把握了的诀要”。⑤

从亚里斯多德到夏衍,他们所说的都是关于艺术创作中的想象和虚构的问题。任何一种文艺创作都离不开想象和虚构,丰富的想象力是艺术独创性的“源头活水”。

当然,任何想象和虚构都要从生活出发,对于历史题材文艺创作来说,就是要从“历史”(昨天的生活)出发。只有从生活出发,你的想象和虚构才可能做到“虚”而不伪,“虚”而可信——让读者和观众“信以为真”。因为按之常理,揆之常情,依据生活逻辑和历史发展的规律,实际生活完全有可能发生那样的事情。所以,高尔基说:“有一条限定‘虚构’的很好的规则:‘你尽管撒谎,不过要撒得使我相信你’。”⑥因此,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说,读者和观众的接受状态、接受程度,在根本上决定着艺术虚构的自由度。

这里,我想着重联系《黎》剧中的谍战戏,谈谈这个问题。以往,许多表现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的主旋律作品,鉴于题材本身的规定性和严肃性,艺术家在虚构的问题上是颇多自我约束而放不开手脚的,深恐“稍涉轻侮,必定构成厚诬”。应该说,对于党和人民革命的历史心存敬畏,在虚构问题上保持谨慎的态度是无可厚非的。但过分地拘泥于史实而不敢虚构,也是创作的大忌,放飞不了想象、幻想和虚构的翅膀,必将削弱作品的思想、艺术魅力。对于历史题材的文艺创作来说,史实肯定是要掌握、甄别和尊重的,但为了艺术的审美效果,却又可以而且必须进行必要的改动和虚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法则。实践证明,只要牢牢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坚持以历史事实为基本依托,艺术家越是敢于并善于进行大胆、合理的虚构,就越有可能在“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⑦这一高品位上,揭示革命历史本质的真实。

《黎》剧的编导正是这么做的。据编剧郝莹介绍:他们在创作前期阅读大量史料的过程中,发现不仅湖南和平起义这一历史事件非常吸引人,而且其中国共双方的地下斗争也非常精彩。因此,在编写剧本时,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前提下,也适当加入一些虚构的人物,演绎了大量的谍战情节。

导演嘉娜·沙哈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说:与以往拍摄的谍战戏不同,《黎》剧依托的是真实的历史背景,要求人物可信,故事可信,细节可信,情节经得起推敲。因此,拍摄时运用多线条叙述方式,力求最大限度把观众拉入剧情,剧中留空白,给观众提供发挥想象力的空间,最大程度地吸引观众眼球。⑧

这说明,编导有着强烈的观众意识和审美意识,把“真实可信”作为虚构的底线和必须遵守的规则。所谓“多线条叙述”,主要是两条线:一条是湖南和平解放的历史进程,一条是这个历史背景下国共双方所进行的地下斗争(谍战)。两条线环环紧扣,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相得益彰,把当年湖南和平解放这场威武雄壮而又曲折复杂的“大戏”和“好戏”,演绎得比历史本身更加有声有色,更加精彩动人。

这里要着重指出的是:剧中着力塑造的几个主要谍报人员,从忍辱负重、长期潜伏于国民党保密局长沙站的中共地下党员肖天济,冷艳狠毒、死心踏地效忠于蒋家王朝、负隅顽抗的保密局长沙站行动科长司马楠,到曾经是中国宪兵中的爱国志士、军统骨干,后退隐商界,因不满国民党挑起内战而重新拿起枪,与弟弟天济并肩战斗在敌营的肖天池等,尽管都是虚构的人物,但他们都有比较鲜明的个性特征,有各自的爱恨情仇,其所作所为都在人性情理之中,经得起推敲,耐人寻味,令人可信。因此,他们都是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相结合的具有一定典型性的艺术形象。这些人物的出现,反映了那个特定年代敌我营垒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局面,深化了敌我之间的矛盾斗争,大大增添了谍战的尖锐性、艰巨性和传奇色彩。他们之间你死我活的较量,也使剧情的发展悬念迭起,从一个高潮走向又一个高潮,让观众饶有兴味地看下去,欲罢不能,着实为剧作增色不少。这在一般表现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的主旋律作品中,是较为少见的。

综上所述,如果拿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相结合这一历史的美学的尺子来衡量,我们对《黎》剧将作出什么样的评价呢?我认为,至少应当肯定如下几点:

(一)它真实地再现了湖南和平解放的历史环境和发展过程。剧作对当年复杂多变的国共关系,全国和平与战争的发展态势,以及敌、我、友多方面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都能尽量地把握主流,还原历史。剧中所涉及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在史料中都可考证。作品不仅真实地反映了那个风雷激荡的历史年代独特的社会环境,而且真实、生动地展现了当年特有的政治、军事、文化氛围。为了增强环境的真实性,全剧都在湖南境内进行实地拍摄,特别是长沙市、县的一些与历史风云息息相关的地方和景点,诸如太平街、坡子街、湘雅医院、白果园程潜公馆旧址和靖港古镇等,都成为剧中人物活动的现场。导演、摄影、美术等部门主创人员发挥艺术的独创精神,不仅充分地展示了历史文化名城——长沙的地域风貌和独特魅力,而且积极地营造出历史事件发生时的逼真的环境氛围。如戏剧开头中共特使前来长沙准备与地下党组织接头的那场戏,对上世纪四十年代长沙老火车站的场景就作了真实的再现:缓缓驶来的蒸汽机火车头,喷吐出灰白色的浓烟,和后景中蓝色的浓雾弥漫在一起,形成一种阴霾密布的气氛,恰到好处地营造了国民党保密站特务和暗藏的“黑蛇”蠢蠢欲动,企图抓捕、暗杀中共特使的白色恐怖的历史氛围。

(二)真实地再现了当年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各类历史人物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塑造了一批具有不同的典型意义的历史人物的艺术形象。剧作对处于严酷的斗争环境中的敌我阵营中各色人物的作为、心灵、情感、品性的刻划和呈现,使不少人物形象显示出相当的人性深度和个性风采,富有审美的魅力。这里,当然主要是指当年活跃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真实的正面人物,包括湖南省主席程潜,国民党高级将领陈明仁,中共湖南省工委书记周里,程潜族弟、中共湖南省工委联络员程星龄,程潜儿子、警卫团长程博乾,以及中共湖南省工委统战策反组长余志宏等。剧作对他们都作了“还原”性的再现,展示了他们各自的性格魅力,反映了他们为湖南和平解放作出的重要贡献。

众多的人物中,尤以程潜、陈明仁的艺术形象性格最为鲜明,血肉最为饱满。剧作不仅突出了他们在起义中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深入细致、合情合理地揭示了其心路历程。

程潜是国民党的元老,不满蒋介石的独裁统冶,与桂系军阀也有宿怨。他回湘主政后,推行开明、民主的措施,愿意接受中共提出的和谈条件,积极主张走局部和平的道路。但他对和谈条件中把他列为“战犯”之一而心存疑惧,加上全省军权未掌握在自己手中,桂系军阀头子白崇禧又坐镇长沙,对他施加很大的压力,因而其处境相当艰难。开局的戏中,程潜挥笔写下的诗句:“忉怛不自已,翘首望天明”,就表现了他这种矛盾心情。随着形势的发展,眼看蒋家王朝大厦将倾,经过中共湖南省工委坚持不懈、真心诚意地沟通、说服,特别是毛泽东主席收到他的起义备忘录后,亲自复信鼓励:“先生决心采取反蒋反桂及和平解决湖南问题之方针,极为佩慰。”并同意他在备忘录中提出的几项重要措施,这时,他才更加坚定了和平起义的决心。至于同是湖南人的陈明仁,他军权在握,又桑梓情深,在率部入湘后,便向程潜表示:“准备跟随颂公,拥护和平”。但他是蒋介石的黄埔门生,国军嫡系,在东北四平街之役曾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激战,深怕共产党“算旧帐”;更怕走漏准备和平起义的风声而遭致蒋介石、白崇禧的制裁,因而更加顾虑重重,行动也更为谨慎。在公开场合,他都是“唱花脸”,扬言“要和共产党打到底”。中共湖南省工委对他做了许多工作,才使他逐渐消除顾虑,特别是听到章士钊转达的毛泽东主席一番推心置腹的话:“当时陈明仁是坐在他们的船上,各划各的船,都想划赢,这是理所当然的,我们会谅解,只要他站过来就行了,我们还会重用他。”陈明仁吃了定心丸,最终下定了和平起义的决心,同程潜配合,积极弭兵置战,终于挫败白崇禧欲将湖南投入战火的阴谋,实现了“长沙不会听到枪声”的庄严承诺。

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扮演程潜的资深演员杜雨露,对角色的理解准确,表演朴实、自然,风度儒雅,台风稳健,从外形到气质都颇似颂公,他把这位德高望重、老成持重的“湖南家长”给演活了。扮演陈明仁的著名演员孙兴,外表硬朗,气宇轩昂,演出十分投入,导演也夸他演得“太像陈将军了”。尤其是剧中的陈明仁对疾病缠身的妻子十分温柔体贴,俩口子恩恩爱爱,许多情节、细节充满人情味,为这位身经百战的名将平添了一副侠骨柔肠,使其形象更为有血有肉。

相对而言,剧中有的重要人物由于过分拘泥于史实,对原型的“美”缺少更深入的开掘,戏分较少,因而其人物形象也略显扁平,稍逊魅力。有的人物更来去匆匆,有如过客,也就难于在观众中留下深刻印象。倒是那位华中“剿匪”总司令白崇禧,戏分虽不甚多,但由于著名演员郭达的表演十分到位,举止谈吐咄咄逼人,而又机杼深藏,让人莫测高深,把这位老奸巨滑的“小诸葛”刻划得活灵活现。

剧中虚构的主要谍报人员,也是相当成功的真实的艺术形象,前面已经谈到,不赘述。

(三)注重历史细节的真实。历史题材的文艺创作,除了要在宏观上展现大的时代背景以外,还要真实地再现构成特定时期的历史氛围的各种细节,诸如当时的风俗、礼仪、语言、文字、官职、服饰、陈设、酒馔、建筑、用具等等。细节的失真,常常会引起观众的哄笑,乃至完全破坏观众的欣赏兴致。《黎》剧在这方面是做得比较好的,十分注重细节的真实,极少“硬伤”。这里仅举一例:剧中出现的当年长沙城的街巷地名,书店、钱庄、钟表店、银行等各种店铺、机构的招牌,公馆、民居的门牌和门联,乃至集会、灵堂上的横幅、挽联等等,全部用的是繁体字。像广大市民热烈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长沙的那个盛大场面,从遍布街头的各种标语和横幅,游行队伍挥动的万千小旗,到巨大门楼两旁的对联:“军民同心枕戈待旦,骨肉一体保家卫国”,都一律用繁体字书写,未见今天才广泛使用的简体汉字。这个细节,就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再现了当年的历史氛围。

(四)体现了历史发展规律,揭示了历史本质的真实。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但这并不排斥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作用,不过要把他们放到历史的长河中,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中去考量和表现他们的作为和作用。我们要讴歌的是那些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意志,和人民一起,推动了历史前进和社会进步的杰出人物,而不应把遏制中国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的专制暴君和反动人物,当作“英雄”来加以礼赞,张扬陈旧落后的历史观和价值观。《黎》剧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告诉观众:人民的力量是无敌的,历史的车轮不可逆转。当年湖南走和平道路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光明必将战胜黑暗,迎来人民的新世纪的曙光。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也是作品鲜明而深刻的主题思想。

总之《黎》剧在一个颇具刚性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中,遵循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把实写和虚构结合起来,开掘出了震撼人心的历史内容和审美内涵,在历史与艺术的碰撞和交流中实现了新的超越,带给观众的是对历史的全新的解读、整合和还原,不失为一部具有艺术独创性和开拓性的力作。

注译

①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漫谈“漫画”》。

②卢那察尔斯基:《艺术家高尔基》,《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307页。

③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什么是“讽刺”?》。

④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⑤夏衍:《历史剧所感》,《夏衍杂文随笔集》,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249-250页。

⑥高尔基:《论散文》,《论文学》(续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399页。

⑦恩格斯:《致斐迪南·拉萨尔》。

⑧《“黑马”是如何杀出的?——央视开年大戏〈黎明前的暗战〉的台前幕后》,《湖南日报》2011年1月10日。

(作者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猜你喜欢

虚构湖南历史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虚构
京东商城图书销售排行榜
虚构的钥匙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