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前景化理论解读《孤寂的割禾女》的音乐性
2011-08-15邵朝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广州510665
⊙邵朝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广州 510665]
音乐性是诗歌有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文体特征。了解英语诗歌音乐性的建构模式,有助于更好地领悟英语诗歌语言的魅力。文学文体学作为连接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的桥梁,为研究诗歌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视角。前景化是文学文体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其概念由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穆卡罗夫斯基于1964年提出,强调文学语言中变异的特征,后经文体学家们的不断发展,其内涵越来越丰富,可概括为语言的过度规则和不规则,而无论过度规则或不规则,均与语言常规形成反差,为偏离的体现,故前景化可看作偏离的表现。诗歌语言是对标准语言的偏离,其特殊表达方式赋予了它其他文学体裁所无法具有的艺术效果。本文拟用前景化的偏离理论,分析华兹华斯的代表作《孤寂的割禾女》音乐性的表现形式,体会该诗的艺术美,以期探索英语格律诗音乐性的建构模式。
一、美妙的音乐
《孤寂的割禾女》常入选英国诗选,被公认为是英语格律诗的代表。《孤寂的割禾女》描写了一位独自在田间割禾的苏格兰少女的歌声,虽然语言简朴,但极富音乐性。陈述者在田间看到割禾女独自一人,边劳作边歌唱;因不懂当地语言,陈述者不知她歌唱的内容,但是优美的歌声打动了他,他借助夜莺给跋涉在阿拉伯沙漠中的商旅带来慰藉和布谷鸟的歌声打破沉寂的海洋两个意象,描写了割禾女动听的歌声。姑娘的歌声深深地打动着陈述者,他凭着对曲调的了解,对歌曲的内容和主题进行了猜测,相信割禾女唱的是“常见的痛苦,失意,忧伤”。全诗用极强的音乐性语言,浓墨重彩地渲染了割禾女的歌声,仿佛一首哀婉动听的歌曲。全诗如下:
Behold her,single in the field,你瞧那孤独的山地少女,
Yon solitary Highland lass!一个人在田里,割着,唱着;
Reaping and singing by herself;别惊动她呵,快停下脚步,
Stop here,or gently pass!要不就轻轻走过!
Alone she cuts and binds the grain,她独自收割,独自捆好,
And sings amelancholy strain;唱的是一支幽怨的曲调;
O listen!for the Vale profound你听!这一片清越的音波
Is overflowingwith the sound.已把那深深的山谷淹没。
No Nightingale did ever chant夜莺哪有这样美的歌吟
Morewelcome notes toweary bands来安慰那些困乏的旅客
Of travelers in some shady haunt,当他们找到了栖宿的树荫,
Among Arabian sands;在那阿拉伯大漠?
A voice so thrilling ne’erwas heard杜鹃的歌喉怎及她宛转
In spring-time from the Cuckoo-bird,当它们在春日纵情啼啭,
Breaking the silence of the seas在千里迢迢的赫布里底
Among the farthest Hebrides.啼声划破了海上的岑寂?
Will no one tellmewhat she sings?谁能告诉我她唱些什么?
Perhaps the plaintive numbers flow也许这凄婉的歌声是咏叹
For old,unhappy,far-off things,古老的、遥远的悲欢离合,
And battles long ago;往昔年代的征战?
Or is it somemore humble lay,要么是一支平凡的曲子,
Familiar matter of to-day?唱的是当今的寻常琐事?
Some natural sorrow,loss,or pain,常见的痛苦,失意,忧伤,
That has been,and may be again?历来是如此,今后也一样?
Whate’er the theme,the Maiden sang这姑娘,不论唱的是什么,
As if her song could have no ending;仿佛能唱个没完没了;
Isaw her singing at her work,只见她一边唱、一边干活,
And o’er the sickle bending;弯腰挥动着镰刀;
I listen’d,motionless and still;我一动不动,悄悄听着;
And,as Imounted up the hill,直到我缓步登上山坡,
Themusic in my heart Ibore,那歌调早已寂无声响,
Longafteritwasheardnomore.却还在心底悠悠回荡。
(杨德豫译)
《孤寂的割禾女》的音乐性无疑首先体现在形式上。该诗采用民谣体,传统民谣体诗由四行组成,单行不押韵,双行押韵,韵式为abcb,第一、三行为抑扬格四音步,第二、四行为抑扬格三音步,诗人往往根据诗歌内容的需要略加修变,产生各种变体。华兹华斯将传统民谣体与双韵体相结合,《孤寂的割禾女》共四节,每节八行,前四行尾韵采用传统民谣体形式,后四行则是两个双韵体,韵式为abcbddee,这种形式在传统善于叙事抒情的民谣体基础上,加上重复的双韵体,使每节八行中有六行押韵,赋予简练而上口的民谣体更丰富的音乐性。除韵律外,该诗的格律形式也在传统民谣体的基础上进行了变化,除第三行为抑扬格三音步外,其他各行基本为抑扬格四音步,使在民谣体基础上增加的四行融入到整体中。华兹华斯采用这种体式完成《孤寂的割禾女》,使诗歌韵律在变化中有规律的重复,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增强了诗歌的可唱性。
《孤寂的割禾女》的音乐性除体现在韵律上外,还体现在音素上。在标题“The Solitary Reaper”中,圆唇元音出现一次,鼻辅音出现一次,摩擦音出现二次;而在全诗三十二个正韵中圆唇元音共出现八次,鼻辅音十八次,摩擦音八次;十五个头韵中摩擦音出现了五次,且诗中每行至少有一个单词含有摩擦音[s],如第一节中就有single,solitary,singing,stop等九个单词;全诗含鼻辅音的单词共九十七个,占全诗一百八十四个单词总数的50%以上。这些音素通过头韵和谐辅韵反复出现,营造了一种有规律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句式上的大量重复,即排比,也赋予《孤寂的割禾女》明显的音乐性。第一节使用三个祈使句,第二节两句四行对称句,第三节为三个疑问句。同一诗节中使用平行结构不仅增加了诗歌形式上的美感,还使整首诗在音乐形式上整齐而有变化,产生一种回环往返的效果,富有节奏的美感。
相对于大量规则所产生的偏离,《孤寂的割禾女》中还有一些因不规则而致的偏离。全诗除每节第三行为抑扬格三音步外,其他各行基本上为抑扬格四音步,只有第四节第二行为四个半音节,这在朗诵时必将加快速度,使整首诗有张有弛,强化了割禾女歌声的优美。除此之外,该诗不用古语或诗歌中常用的词汇,而采用平凡百姓的语言,全诗单音节词有一百四十二个,占76%,双音节词三十九个,而三音节以上的词仅八个。大量的单音节词使整首诗节奏感强,不仅有助于体现割禾女的歌声,还使诗歌读起来更琅琅上口。
《孤寂的割禾女》的音乐性还体现在多层次对割禾女歌声的描述上,尤其是第二节。该节将割禾女的歌声与自然界夜莺、杜鹃的歌声进行对照,以悦耳的鸟声衬托割禾女动人的歌声,虽然沙漠中夜莺的歌声能为疲惫的旅人解乏,海边杜鹃的歌唱能让人愉悦,但是人间的歌声更美妙、更“宛转”。将人间的歌声与自然界的鸟鸣声进行比较,使读者在阅读中所感受到的不仅是割禾女的歌声,还有想象中阿拉伯沙漠中的夜莺声和赫布利底群岛上的杜鹃吟唱。少女的歌唱、夜莺的鸣叫、杜鹃的啼唱三种声音交织在一起,仿若美妙的和弦在耳畔回荡。
二、丰富的情感
文体分析以阐释文学文本为目的,集中探讨作者如何通过语言的选择来加强美学效果、表达主题意义。①上文已指出《孤寂的割禾女》通过排比和大量相同的音素产生的偏离,生动展现了割禾女的歌声。音素对传达诗歌的音乐性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它们富含情感,有效地表达了主题。诗中大量使用圆唇元音、摩擦音和鼻辅音,三种音素交替出现,模仿了割禾女悲伤而间或响亮的歌声。除此之外,诗中还有很多长元音和双元音,如[i:]、[ə:]、[ei]、[au]等,使整首诗舒缓而平稳。这些表达割禾女歌声的音素所蕴含的情感,与反复出现的关于声音意义的词,如strain,sound,notes,voice,music等相互加强,而sing一词更是以不同的形式重现出现五次,如动词sings、sang,名词song及分词singing等,表达声音和乐音的音素、词语在意义上相吻合,不仅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染力,其强度的加大,使姑娘的歌声犹如就在身旁,萦绕不断。
《孤寂的割禾女》中大量的摩擦音和鼻辅音营造出割禾女悲伤而轻柔的歌声,同时烘托了诗歌的主题。标题中的solitary一词为全诗定下了孤独、忧伤的基调,第一节连续使用四个近义词和短语:single、solitary、by herself、alone,进一步强化了割禾女的孤独。除此之外,诗中还反复出现一些表达悲伤意义的单词,如sorrow、plaintive、loss等,使该诗在音乐性方面达到整体感,更突出了孤独悲伤的主题。诗歌的语音形式与词语表达、语义完全融合在一起,成为主题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华兹华斯描写人类的孤寂源自他对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的信仰②,这不仅体现在音素重复上,还体现在形式重复,即平行结构上。以第二节为例,该节与其他三节不同,由两个几乎完全对称的句子组成,每四行一句。这种对称的形式,不仅是视觉美感的需要,更体现了割禾女与自然的融合。该节运用丰富的想象烘托割禾女的歌声,用两组意象:阿拉伯沙漠中的夜莺和打破春季沉寂海洋的布谷鸟,展现了割禾女的歌声回荡于天地之间,向大自然无限拓展,最终与自然在空间上融为一体。诗歌的形式与内容相互渗透,紧密结合。
除规则产生的偏离能传达主旨之外,诗中不规则的音乐特征所产生的偏离也有效地表达了主题。第四节第二行四个半音节,用较快速的节奏描写了割禾女歌声在耳旁萦绕回荡,恰如诗人不知不觉已登上高高的山冈,而他的心还长久地沉浸在美妙的歌声之中,音节的偏离烘托出姑娘感人的歌声和诗人的沉醉状态。除节奏偏离之外,该诗的用词也具用意。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倡导者,他主张采用人们真正使用的语言,并运用想象力,叙述和描写日常生活中的事件,使之在不寻常的状态下呈现出来,以抒发情感、歌颂自然和人性。③
《孤寂的割禾女》用朴素而真挚的语言,通过大量规则和不规则的音素、节奏和句式,表达了丰富的音乐性,表达了丰富的情感,描写了普通人的劳动与心理,在一种清幽美之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孤寂的割禾女》是一首人与自然高度融合的乐曲,其音乐性是英语格律诗音乐美的完美体现,展现了华兹华斯的诗歌主张。
① 申丹:《文学文体学的分析模式及其面临的挑战》,《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3期,第7页。
② R.L.Brett and A.R.Jones ed.Lyrical Ballads:Wordsworth and Coleridge.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1,p.xxx.
③ Ibid,pp.24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