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求自我与迷失自我:艾德娜悲剧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2011-08-15崔美凌李春宁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石家庄050018

名作欣赏 2011年30期
关键词:伦理道德罗宾罗伯特

⊙崔美凌 李春宁[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石家庄 050018]

引 言

《觉醒》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萧邦于189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小说描写了女性对自由与个性的追求,反映了女性意识的苏醒。女主人公艾德娜意识到自己只是顺从地扮演妻子与母亲的角色,从未有过自己的生活,便开始走上了追求自我与抗争传统之路。而这一切并没有指引她走向幸福,最终看不到未来的艾德娜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女性主义批评者一直视艾德娜为先锋人物,她的悲剧也被认为是对时代的不妥协,是维护觉醒的女性意识的激烈方式。然而本文试图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重新解读艾德娜在自我与道义之间的冲突,以及她走上悲剧之路的原因。

一、追求自我

《觉醒》中的艾德娜是个衣食无忧、生活优裕的中产阶级太太。她的丈夫庞特里耶先生收入颇丰且慷慨大方,是大家公认的好丈夫。然而看似美满的婚姻和家庭生活并没有给艾德娜带来满足感和幸福感。维多利亚时代的美国依然是父权统治的时代,女性的责任和义务就是做温顺听话的女人、忠实可靠的妻子、谨慎周到的母亲。好丈夫庞特里耶先生也只是视妻子为个人财产。艾德娜从她的幸福生活中隐隐感觉到了一些不安和不满足,她常常哭泣,总是感到一种难以言状的压抑和焦虑。

有一年夏天去格兰德岛度假时,她在学习游泳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自由的快乐。大海的声音充满诱惑,邀请她的灵魂去孤独的深渊一游。海的拥抱和洗礼唤醒了艾德娜的意识,她获得了新的力量驾驭自己的身体和灵魂。觉醒后的艾德娜开始追求自我的独立。她在身体上拒绝同丈夫做爱,在心灵上背叛丈夫而爱上了年轻的罗伯特;她不再理会家中每周二的会宾客日,不理家务专心绘画,甚至踩婚戒、摔花瓶,发泄不满;最后她要求经济独立搬出庞先生家并和厄罗宾有了私情。艾德娜开始颠覆维多利亚时代典型的中产阶级妇女形象——家庭里的天使,传统观念的卫士,社会道德的支柱。自我意识的觉醒让她开始反叛传统,打破了长期以来父权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规定,骄傲地实现自我塑造,追求个人价值和幸福。

二、迷失自我

苏醒的女性意识让艾德娜走上了追求自我与抗争传统之路,而这一切并没有指引她走向幸福。作者萧邦在小说开始似乎就暗示了这一结局。在启蒙艾德娜自我意识的游泳过程中,伴随她的不仅仅是获得自由和力量的喜悦,还有突然而来的恐惧。她感到一种死亡的威胁袭向她的灵魂,一种极度的屏障使周身像瘫痪了似的软弱无力。她努力振作起惊恐的神经,拼命游回岸边。当艾德娜游向大海时,她游出了旧生活的边界。这种出游帮她卸掉了旧生活的伦理枷锁,却也将她推向了未知的恐惧。

当艾德娜用和厄罗宾在一起的方式显示她的身体是由自己支配而不再属于她的丈夫时,这种支配的自由同样给她带来了痛苦。厄罗宾离开后,她先前的期盼和强烈的兴奋感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负疚,她对这种非同一般的事情的发生感到恐惧。她似乎看到了丈夫责难的目光和罗伯特的责备。她开始受到伦理道德的拷问。虽然艾德娜姿态高调地反抗父权社会的价值体系,但伦理道德在她的心中依然有相当的分量,她能够蔑视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却绕不开自己心中的道德底线。

搬出丈夫的华宅,住进自己的“鸽子房”是艾德娜打破婚姻与家庭锁链的最大决心,而为了庆祝这一开始的告别晚宴是她独立宣言的高潮部分。在觥筹交错的喧哗之中,她感受的不是胜利的喜悦,而是突然而至的莫名的空虚和疲倦。她在追寻自我的路上越来越成功,离幸福却似乎越来越远,她的觉醒之路渐渐变成迷失之路。最终她陷入两难的境地,以前那种悠闲自得却又无滋无味的太太生活她是回不去了,她憧憬的可以和爱人在一起的生活也因罗伯特向世俗和传统低头而夭折了,于是她选择了死亡,游向了大海深处。

三、艾德娜走向伦理悲剧的原因探析

艾德娜追求自我觉醒和独立,追求爱情,但她始终挣脱不了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伦理,摆脱不了这种伦理在她心中的烙印,当最后一根稻草压向她时,死成了她唯一的选择。正是在外部与内心伦理的双重重压之下,艾德娜走向了死亡。

1.违背伦理秩序 在艾德娜追求自我的过程中,最具革命性的要数她追求内心的真实情感,在心灵上背叛自己的丈夫,公然爱上罗伯特。虽然她的移情别恋并未大白于天下或受到人们的唾骂,但她却忍受着这种心灵出轨带来的煎熬与痛苦。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化身在罗伯特的内心和言行上,他因害怕世俗传统躲到遥远的墨西哥。爱人的突然离别让艾德娜感到无所适从,她只能压抑着自己的情绪,忍受着情感的折磨。为了避嫌,罗伯特不敢写信给艾德娜。可怜的艾德娜只能从别人的谈话和信件中捕捉心爱之人的信息,以解相思之苦。“爱情的觉醒既没有缓解现实施加在她身上的压力,也没有冲淡她对未来的朦胧困惑的憧憬所带来的痛苦。”

当罗伯特回归,艾德娜的爱情理想就要实现之时,伦理又一次将她推向了绝望的深渊。她告诉罗伯特她再也不是丈夫任意摆布的财产,而要自己决定命运时,罗伯特脸色惨白,内心充满恐惧。虽然与艾德娜怀有同样的爱意,罗伯特却无意挑战社会的伦理道德,所以当他感到艾德娜真的要和他在一起生活时,他向世俗和传统低头了,他走的理由是“因为我爱你”。罗伯特的离去彻底击溃了艾德娜,她看似成功的抗争此时变得虚弱无力,最终,万念俱灰的艾德娜选择了死亡。

2.盲目追求自我 如果说罗伯特的逃避是当时社会伦理道德束缚的结果,与厄罗宾的私情陷入的迷茫则是艾德娜不顾道德底线盲目追求自我的恶果。艾德娜与厄罗宾之间并无爱情,只是把他当做排泄压抑许久的哀怨和孤寂的替身,并用这样的方式显示她的身体是由自己支配而不再属于她的丈夫了。觉醒的性意识并没有给她带来更多的快乐。与厄罗宾缠绵过后的她没有感到失望,也没有感到希望;收到厄罗宾的信,她只是把它塞在炉盖下而不想回复,最终她意识到厄罗宾或是别人,于她并无区别。

艾德娜追求自我的方式是盲目的,既不是为了爱情,也不是为了幸福。她的出轨突破了当时社会的道德底线,也让无辜者成了永远的受害者。艾德娜看似突破了伦理道德的束缚,对婚姻的背叛似乎证明了自我的权利,然而这种盲目的追求并未让她感受到意义,也未体现出价值。为了追求自我而在背离伦理秩序道路上渐行渐远的艾德娜获得的只能是空虚、痛苦和失望。

3.抛弃家庭责任 除了伦理秩序,牵绊着艾德娜的还有家庭责任。觉醒的艾德娜视母亲这一角色为对自己自由意志与个性的禁锢,并勇敢地宣称绝不会为了家庭责任,甚至孩子而牺牲自己的独立与个性。然而,母性的本能又让她在情感上牵挂着孩子,并被这种依恋所征服。最后她绝望地意识到无论如何,自己无法逃避为人母的责任,更无法逃避孩子对她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要求,面临自我和道义的冲突,终于走向死亡。

在社会和家庭角色与追求自由个性的冲突中,艾德娜选择了后者。抛弃家庭责任让艾德娜失去了实现社会价值的机会,除了面临情感上的煎熬,更遭受了失去生活意义的空虚的折磨。脱离社会价值的个人价值实现并不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满足和幸福,彻底抛弃责任而一味追求自我,是艾德娜悲剧的根本原因。

结 语

现代哲学家认为道德行动力量的本质就是要坚守他所处任何环境中的任何一个选定的角色。艾德娜的觉醒和对自我的追求,本意是摆脱维多利亚时代父权婚姻对女性的支配,从而获得自由和幸福。但当她的这种自我追寻以破坏当时的伦理秩序和道德规则、背叛与抛弃家庭为代价时,就注定会走向迷失与悲剧。一味地追求自我而抛弃责任,让艾德娜失去了她可以找到意义的存在基础和实现价值的寄托。意义的丧失只会把她带向空虚和迷茫而非幸福。任何一个国家,基本的家庭伦理道德都是维系我们社会正常运转和不断发展的基本元素,如果违背和挑战它,注定要受到惩罚。女性的独立与自我追求同样不能凌驾于正常的社会伦理秩序之上,其价值体现不能以抛弃社会责任为代价。否则,女性的觉醒和自我追求就只能是一种激进的盲从而不能给女性带来任何福祉。

[1]凯特·萧邦.觉醒[M].杨瑛美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

[2]聂珍钊.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J].外国文学研究,2005: (01).

[3]聂珍钊等.英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张文静.安娜悲剧根源的文学伦理学解读[J].世界文学评论,2011: (01).

猜你喜欢

伦理道德罗宾罗伯特
“欧元之父”、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蒙代尔去世,享年88岁
Looking Forward/by Robert Louis Stevenson期待
城镇化进程中新的伦理道德文化的迁移与重塑
“我离罗伯特·德尼罗很近,等了他十天!”
罗宾的心
重庆刀客
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医患关系研究
二郎神形象转变之我见
刍议师范生伦理道德的养成
我并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