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交集
——美国诗人肯尼斯·雷克斯洛斯与杜甫
2011-08-15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淮安223003
⊙郁 敏[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3]
跨越时空的交集
——美国诗人肯尼斯·雷克斯洛斯与杜甫
⊙郁 敏[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3]
作为美国垮掉派文学的先行者,诗人肯尼斯·雷克斯洛斯(Kenneth Rexroth)对杜甫十分推崇,他认为杜甫是最伟大的非史诗、非戏剧性诗人。本文通过深入研究雷克斯洛斯关于杜甫的论述和他与杜甫诗歌之间的渊源关系,探究杜甫对雷克斯洛斯诗歌创作在艺术手法和创作思想等方面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揭示这两位诗人所各自代表的东西方异质文化的交集。
肯尼斯·雷克斯洛斯 杜甫 艺术手法 创作思想
20世纪初,以欧洲和美国文化为主导的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的现代诗歌也影响很大。自20世纪20年代中国古诗影响英美诗坛的第一次高潮以来,庞德(Ezra Pound)、艾米·洛威尔(Amy Lowell)等人翻译的中国古诗在英美文坛和文化界受到广泛的欢迎。二战后,美国一些垮掉派诗人为高科技和过度工业化引起的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人类与自然的不协调、人性的异化、人的感情受机械文明压抑等,所困扰;在先辈们的影响下,他们也转向东方,转向中国文化,企图通过学习中国古典诗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老庄哲学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融合,同时通过自己的诗歌创作来呼唤人性与人情的复归。
作为垮掉派的先行者,肯尼斯·雷克斯洛斯非常热爱中国古诗和东方文化,这种情感从他给自己取的中国名字“王红公”中就可见一斑。他十九岁时就在宾纳(Witty Bynner)的推荐下开始翻译杜甫的诗歌,从此以后杜甫就成了他终生崇敬的偶像。杜甫诗中秀美宁静的景色描写给了雷克斯洛斯的诗作以平和悠远的意境;杜甫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和人性的关怀,也使得雷克斯洛斯的诗歌摆脱了无病呻吟的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习气而表现出一种社会责任感。
一、偶像诗歌的译介
1924年,雷克斯洛斯来到圣达菲(Santa Fe)追逐自己的文学梦想。在这里,他遇到了正在翻译中国古诗的美国翻译家韦特·宾纳(Witter Bynner)。宾纳对杜甫的介绍让雷克斯洛斯首次被这位中国古代的伟大诗人所吸引,并且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尽管他们之间相隔千年的时空,却仍然成为了“莫逆之交”。用雷克斯洛斯自己的话说:“毫无疑问,杜甫对我自己的诗歌创作影响最大,而且我认为他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非史诗、非戏剧性的诗人。”①(文中译文除注明外,皆为笔者所译)摩根·吉卜森(Morgan Gibson)也在他的著作《肯尼斯·雷克斯洛斯》(Kenneth Rexroth)中写道:“有两位诗人对他(雷克斯洛斯)有着最深远的影响,一位是萨芙(希腊著名女诗人),另一位就是杜甫……中国诗人杜甫的影响甚而更大……”②
雷克斯洛斯在他1956年出版的翻译著作《一百首来自中国的诗歌》中翻译了三十五首杜甫的诗歌。这些译诗被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W.C.Williams)誉为“他所有幸读到的用美国习语翻译的最杰出、最细腻的诗歌译作之一……作为杜甫诗歌的翻译者,他有着比我认识的所有译者都灵敏的耳朵”③。这本书的书名和作者名“王红公”以及在书中出现的其他一些中国古代诗人的姓名都是用毛笔书写的汉字,雷克斯洛斯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可谓“情有独钟”。
该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杜甫的译诗,第二部分是宋代一些著名诗人、词人的译诗,如梅尧臣、欧阳修、苏东坡、李清照、朱淑真等,共七十首左右。这些诗歌译作并没有拘泥于中国诗歌的严格的格律,也非毫无感情的生硬直译,译诗的行文自由,倾注了雷克斯洛斯自己的一些情感体验,有些译诗甚至就是一首地道的现代诗歌。
纵观雷克斯洛斯翻译的杜甫的诗作,不难发现雷克斯洛斯倾向于选择一些描写意境清幽并且带有些许感伤的自然景象的诗歌。比如《江边星月(其一)》,雷克斯洛斯将题目译作“Stars and Moon on the River”。诗歌原文与译文如下:
骤雨清秋夜,金波耿玉绳。
天河原自白,江浦向来澄。
映物连珠断,缘空一镜升。
余光隐更漏,况乃露华凝。
The Autumn night is clear
After the thunderstorm.
Venus glows on the river.
The Milky Way is white as snow.
The dark sky is vast and deep.
The Northern Crown sets in the dusk.
The moon like a clear mirror
Rises from the great void.When it
Has climbed high in the sky,moonlit
Frost glitters on the chrysanthemums.④
确实,雷克斯洛斯的翻译中存在着误译,如杜甫诗中的“金波”指的是月光,而不是“金星”(Venus),“江浦”指的是河而不是“黑暗的天空”(The dark sky)。但是,整体上,雷克斯洛斯的译文抓住了杜甫想要表达的诗歌的主题,即暴风雨后的清新、美好、宁静的自然之境。在翻译此诗时,雷克斯洛斯也许正沉浸在杜甫笔下那个清冽的秋夜,凝视着天空的星河、明月,地面上的白霜与秋菊。通过这种创造性的翻译与诗意的沟通,他在杜甫的诗中找到了共鸣,感受到了灵魂的安宁与平静。
从上例可以看出,和庞德一样,雷克斯洛斯用自己诗意的眼光来理解和翻译中国古诗。在他的文章《作为翻译者的诗人》中,他把他的翻译原则界定为:“……诗歌的翻译是一种交感行为——将自己认同为另一个人,将他人的言语转化为自己的言语。正如我们所熟知的那样,最理想的翻译者不是试图将原文逐字与他自己的语言相对应,他甚至不能是一个代理人,而只能是毫无保留的提倡者。他的工作是关于特别诉求的最为极端的例子之一。因此,衡量一个成功的诗歌翻译的标准是可同化性。”⑤雷克斯洛斯运用这种翻译原则翻译杜甫诗歌的例子还有很多,再如杜甫的《绝句》译文如下:
Another Spring
White birds over the grey river.
Scarlet flowers on the green hills.
I watch the Spring go by and wonder
If I shall ever return home.⑥
绝 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首先,雷克斯洛斯根据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将诗歌的标题《绝句》进行了意译,译作“Another Spring”。其次,雷克斯洛斯在译文中将江水的颜色从“碧”变为“灰白”(grey),同时将花从“欲燃”的炽热变为“欲燃”的红色(scarlet)。通过此改译,保留了原诗句的对仗,“white”对应“scarlet”,“grey”对应“green”,倒也不失为神来之笔。
二、艺术手法的借鉴
杜甫《绝句》的翻译给了雷克斯洛斯创作的灵感,他用同样的标题创作了一首他自己的“Another Spring”,给读者创造了和杜甫诗歌同样的意境——在自然景色的变化中感伤逝去的光阴与过往:
The Seasons revolve and the years change
With no assistance or supervision.
Thee moon,without taking thought,
Moves in its cycle,full,crescent,and full.
The white moon enters the heart of the river;
The air is drugged with azalea blossoms;
Deep in the night a pine cone falls;
Our campfire dies out in the empty mountains.
四季轮替,旧岁换新岁,
无人协理无人管。
月亮,无心地,消长,
月圆,月缺,月圆。
白月浸入江心,
空中弥漫醉人的杜鹃花香,
夜深沉,松子落,
空山里,我们的营火熄灭。⑦
雷克斯洛斯的这首诗中用互文的方式借鉴了杜甫和白居易的诗句。首先,杜甫诗句“江碧鸟逾白”的翻译“White birds over the grey river”和“The white moon enters the heart of the river(白月浸入江心)”很是相似;或者,更准确地说,后者与白居易的诗句“We saw but autumn moon white in the river’s breast(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更为相近。白诗中的意象“秋月白”对应雷克斯洛斯诗中的“white moon”,“江心”对应“the heart of the river”。显然,中国两位古代诗人对雷克斯洛斯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分离:垮掉一代的艺术》(Disengagement:the Art of the Beat Generation)一文中,雷克斯洛斯指出包括劳伦斯·弗林格蒂、艾伦·金斯伯格、加里·斯奈德等在内的诗人都相信:“诗歌是人与人交流的话语,因此,他们都避免‘反叛的一代’所使用的故意模棱两可与形而上学的词语,而是着力寻求意象的明晰和语言的简洁。”⑧借助自然意象来含蓄地表达诗人的内在情感,是中国诗一贯的写作技巧,雷克斯洛斯正是在对中国诗歌的研究与翻译中习得了这一技巧。以杜甫这首《独立》为例:
空外一鸷鸟,河间双白鸥。
飘摇搏击便,容易往来游。
草露亦多湿,蛛丝仍未收。
天机近人事,独立万端忧。
A hawk hovers in air.
Two white gulls float on the stream.
Soaring with the wind,it is easy
To drop and seize
Birds who foolishly drift with the current.
Where the dew sparkles in the grass,
The spider’s web waits for its prey.
The processes of nature resemble the business of men.
I stand alone with ten thousand sorrows.⑨杜甫在诗中运用了一些与自然界紧密联系的意象来表达他无尽的哀伤与孤独,如“一鸷鸟”、“双白鸥”、“草露”、“蛛丝”等。这些意象本身所蕴含的情感特征组合在一起,编织出了一张布满忧愁的、与自然界一样无边的蛛网,诗人就像一只昆虫,在蛛网上挣扎,在风雨中飘摇,无助而孤独。而雷克斯洛斯在他创作的《通往有机哲学》(“Toward an Organic Philosophy”) 一诗中,用同样丰富而鲜明的意象记录了他独自宿营于内华达山脉,感受比往年来得要晚一些的春天的情景与情绪。
I descend to camp
To the young,sticky,wrinkled aspen leaves,
To the first violets and wild cyclamen,
And cook supper in the blue twilight.
All night deer pass over the snow on sharp hooves,
In the darkness their cold muzzles find the new grass
我在山坳里露营,
为了年轻、多汁、皱褶的山杨树叶,
为了盛开的第一朵紫罗兰和野仙客来,
蓝色的暮霭中,我点燃炊烟。
小鹿,整夜穿行,
雪地里留下深深的蹄痕,
黑暗中,白雪的边缘,
冰冷的口鼻,
寻找萌发的嫩草。
诗歌语言简单而直接,诗人选用了自然界中充满生命力的新鲜意象:“盛开的第一朵紫罗兰和野仙客来”、“小鹿”、“白雪”、“嫩草”等。但是与自然意象带给杜甫更深的忧愁感不同的是,这些生动的意象冲淡了黑夜和寒冷带给雷克斯洛斯的孤独感,环绕着他的自然界的生灵给他带来了心灵上的慰藉与生命的迹象。相对于杜甫的《独立》,这种含蓄的情感表达技巧在雷克斯洛斯的诗中体现得有过之而无不及。前者的诗中还有“独”与“忧”字直接表达出主题,而后者的诗中无一字写“春”,却春意盎然。
三、创作思想的交集
杜甫的诗歌表达出对人性的尊崇,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同时也表达了悲天悯人的诗人情怀与怀才不遇的孤独感与挫败感。他的许多诗歌刻画的就是他的孤独、乡愁、边关将士的痛苦、平民百姓生活的水深火热。这一点,雷克斯洛斯在他的一篇题为“杜甫,诗歌”的文章中有了深刻的认识。他认为杜甫对生活的准确的观察使得他选用了合适的意象,从而制造出令人震惊的艺术效果,但是这些意象看起来又是那样的平常。古诗《北征》的节译给了雷克斯洛斯做出如此评论的依据:
……
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
Screech owls moan in the yellowing
Mulberry trees.Field mice scurry,
Preparing their holes for winter.
Midnight,we cross an old battlefield.
The moonlight shines cold on white bones.
杜甫的这首长诗共有七百字,记录了诗人回乡途中的所见所闻,描绘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与贫穷。雷克斯洛斯仅仅节选了给他影响最深刻的二十个字进行翻译。虽然只有二十个字,但是浓缩的文字所拥有的丰富内涵充分传达出对残酷的战争的愤恨、对时光流逝的悲叹、对世道不公的哀歌,以及对遭受战争苦痛的士兵与百姓的同情。这样的诗句与内涵,之所以能引起雷克斯洛斯的共鸣,原因即是与他所亲历的现实很是相似,并且这样的主题与情感已然体现在他早期的诗歌集《在什么时候》与《凤凰与乌龟》中了。
雷克斯洛斯在垮掉派作家的聚会中经常谈论的就是杜甫在道德和社会背景中含蓄表达出的对于自然圣洁的尊崇。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中,虽然有困难,但一个好的作家需要而且必须扮演一个道德与伦理的角色,那就是需要用放大和加强的写作技巧来诠释社会经验、评价经验的内容。在《悲惨旧时光》(“The Bad Old Days”)一诗中,雷克斯洛斯记录了他年轻时代亲眼目睹的穷人的悲惨生活:
The faces of the men coming
Home from work,some still alive with
The last pulse of hope or courage,
Some sly and bitter,some smart and
Silly,most of them,already
Broken and empty,no life,
Only blinding tiredness,worse
Than any tired animal.
The sour smells of a thousand
Suppers of fried potatoes and
Fried cabbage bled into the street
下工回家男人的脸
有的鲜活
带着最后一丝希望,勇气
有的狡猾,尖刻
有的聪明,愚蠢
绝大多数
破损,空洞,毫无活力
比疲惫的动物
更为晕眩。
上千家的晚餐
炸土豆与煎白菜的酸臭味
弥漫街道。
对于雷克斯洛斯和其他垮掉派作家而言,整个世界是一个充满了罪恶、冷漠、虚伪的地方。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他们在尝试救赎人类灵魂无果后,只有在文学作品中宣泄自己的情绪,并用一种超脱的心态来减轻心灵上的伤痛。这也是他们求助于中国的老庄之道的一个主要原因——他们需要中国的超脱的哲学思想、中国诗歌的平实含蓄来平息他们的愤怒。雷克斯洛斯曾写了这样的一首诗:
I am a man with no ambitions
And few friends,wholly incapable
Of making a living,growing no
Younger,fugitive from some just doom.
Lonely,ill-clothed
…
What does it matter?
At midnight I make myself a jug
Of hot white wine and cardamom seeds.
In a torn grey robe and old beret,
I sit in the cold writing poems,
Drawing nudes on the crooked margins,
Copulating with sixteen year old
Nymphomaniacs of my imagination
我胸无长志,寥寥数友,捉襟见肘,
青春已逝,命运多舛,孑然一身,
衣衫褴褛
……
那又如何?夜深之际,
自斟一杯葡萄美酒,豆蔻咖啡
身裹破旧长袍,头戴昔日贝雷帽
在寒冷中写诗,在卷曲的页边
画出我想象中的
裸体与十六岁慕男狂的交媾。所引诗歌的第一个诗节读来颇似晚年杜甫所写的《登高》一诗。杜甫在诗中表达了年老体迈、穷困潦倒、怀才不遇的凄惨与苦闷: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Ten thousand miles away in sad autumn,I often find myself a stranger;
My whole life afflicted by sickness,I mount alone the high terrace.
Beset by hardships,I resent the heavy frost on my temples;
Dispirited,I have by now abandoned my cup of unstrained wine.
杜甫的诗以哀叹结尾,而雷克斯洛斯诗中的第二个诗节却传递出垮掉派作家所特有的那种反叛与洒脱——在酒色幻想中雷克斯洛斯得以超越心灵与世俗的禁锢,向世人传递出垮掉派文学反文化、反传统的本质特征。这也可以看作是雷克斯洛斯在对杜甫诗歌的模仿与借鉴后的一种超越,是垮掉派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化相结合的一种升华。
四、结 语
正如美国诗人、出版商劳伦斯·弗林格蒂(Lawrence Ferlinghetti)所言:“那一刻,(雷克斯洛斯)化身为一只巨大的帝王斑蝶,在我们头顶上盘旋,梦想着自己就是一位中国的哲学家。”肯尼斯·雷克斯洛斯从杜甫的诗中找到了知音,在中国禅宗老庄哲学中找到了自己最后的精神家园。其他的垮掉派诗人如加里·斯奈德、艾伦·金斯伯格等也对中国古代的诗人如寒山、白居易等情有独钟,正是由于他们的译诗和诗歌创作,使得中国文化的精华得以被西方所接受和认同,从而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对于这些论题,笔者将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论述。
① ② ⑧ Morgan Gibson,Twayne’s United States Authors Series—Kenneth Rexroth,Sylvia E.Bowman,ed.,New York:Twayne Publishers,Inc.,1972,p.30,p.30,p.94.
③ W.C.Williams,“Two New Books by Kenneth Rexroth,”Poetry,XC (June,1957),180,cited in Morgan Gibson,Twayne’s United States Authors Series—Kenneth Rexroth,Sylvia E.Bowman,ed.(New York:Twayne Publishers,Inc.,1972),p.100.
⑤ Rexroth,Kenneth.Assays.New York:A New Directions Paperbook.1961,p.19.
⑦ 钟玲.美丽的错误[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8:131-132.
[1]Gibson,Morgan.Twayne’s United States Authors Series—Kenneth Rexroth[M].Sylvia E.Bowman,ed.New York:Twayne Publishers,Inc.,1972.
[2]Hamalian,Linda.A Life of Kenneth Rexroth[M].New York:W.W.Norton&Company,1991.
[3]Moore,Geoffrey,ed.The Penguin Book of American Verse[M].New York:Penguin Books,1977.
[4]Rexroth,Kenneth.100 Poems from the Chinese[M].New York:A New Directions Paperbook,1956.
[5]Rexroth,Kenneth.Assays[M].New York:A New Directions Paperbook.1961.
[6]Rexroth,Kenneth.Love and the Turning Year—One Hundred More Poems from the Chinese[M].New York:A New Directions Book,1970.
[7]Rexroth,Kenneth. “Tu Fu,Poems”[M/CD].Classical Revisited (New York:New Direction Books,1968),online,available from http://www.bopsecrets.org/rexroth/cr
[8]杜甫.杜甫全集[M].高仁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9]文楚安.“垮掉一代”及其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10]文殊.诗词英译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6.
[11]张国庆.“垮掉的一代”与中国当代文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12]赵毅衡.远游的诗神: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新诗运动的影响[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13]赵毅衡.美国新诗运动中的中国热[J].读书,1983(9):130-35.
[14]钟玲.美国诗与中国梦——美国现代诗里的中国文化模式[M].台北: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
[15]钟玲.美丽的错误[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8.
本文系淮阴工学院科研基金项目《美国“垮掉一代”文学与中国文化》(项目编号HGC1030)的阶段性成果
作 者:郁敏,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和比较文学。
编 辑:张晴 E-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