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曲艺 殊途同归
——《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比较

2011-08-15刘艳林赵丽丽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050081

名作欣赏 2011年6期
关键词:殉情梁山伯祝英台

⊙刘艳林 张 瑜 赵丽丽[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 050081]

中西曲艺 殊途同归
——《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比较

⊙刘艳林 张 瑜 赵丽丽[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 050081]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主题,爱情是人性的组成部分,纯洁的爱情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感情。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并不是相爱的人就能有情人终成眷属。在中外历史上,上演了不少爱情悲剧,有的男女主人公甚至为爱情而殉情,成为千古的爱情绝唱。英国莎士比亚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和中国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两部著名的爱情悲剧。从两部爱情绝唱中,我们看到不同的文化对人们的观念和行为的影响。本文着重分析这两部悲剧中存在的文化差异。

爱情 悲剧 文化差异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在文学作品中,爱情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主题,爱情是人与人之间的强烈的依恋、亲近、向往,以及无私专一并且无所不尽其心的情感。爱,具有亲密、情欲和承诺的属性,并且对这种关系的长久性持有信心,也能够与对方分享私生活。爱情是人性的组成部分,纯洁的爱情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感情。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并不是相爱的人就能有情人终成眷属。在中外历史上,上演了不少爱情悲剧,有的男女主人公甚至为爱情而殉情,成为千古的爱情绝唱。英国莎士比亚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和中国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两部著名的爱情绝唱。《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不朽名著,有关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悲剧及成因历来为人们所关注。这部作品的主人公与中国《梁山伯与祝英台》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两个极富悲剧色彩的爱情故事讲述的都是一对真挚相爱的青年男女由于封建礼教及门第观念的束缚而不能结合,最终为忠贞不渝的爱情献身,有着殉情这一共同主题。它们所弘扬的都是人类数千年来所崇尚的自由、平等、幸福、美满婚姻之人生观,这也是东西方文学名家的匠心独运之处。为了实现这样的人生价值观,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以唤起后人抛弃封建愚昧、落后的爱情价值观。然而,爱情在不同的文化影响下也发展出不同的特征。两部悲剧中的主人公在爱情表达方式、反抗形式和殉情结局上,受中西文化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一、爱情表达方式上的差异

罗密欧与朱丽叶相识在凯普莱特家族的舞会上。两人一见钟情,迅速坠入爱河。他们不顾两家的世仇与恩怨,海誓山盟,决定终生厮守。在相识的第二天下午,他们没有征得双方父母的同意,请求劳伦斯牧师为他们主持婚礼,最终结为连理,实现了灵与肉的结合。从故事中,我们看到他们的爱坦诚、直率、狂热、大胆和叛逆,爱情的表达方式直接、坦白、明朗。在他们这些行为的背后,支持他们的是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的价值观念。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新兴的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摆脱旧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摆脱封建宗教的禁欲主义。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人挣脱了封建道德和禁欲主义的枷锁,大胆地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完全不顾封建世仇的束缚,捍卫属于自己的爱情。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相识是在祝英台女扮男装去杭州求学的路途中,但是两人爱情的发展是在两人同窗三年、共同求学的基础上。实为女儿身的祝英台对梁山伯产生了爱慕之情,然而她对爱的表白委婉而含蓄。在梁山伯十八里相送时,她告诉山伯自己有个妹妹,她要请求父母把妹妹嫁给山伯。祝英台的反复暗示没有使梁山伯开窍,梁山伯明白事情的原委还是在师母的点播之下。在梁祝爱情表白行为婉转含蓄的背后隐藏的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千百年来束缚人们思想的封建孝道和礼教使得梁祝爱情的表白委婉曲折。儒家文化注重孝道,提倡百善孝为先。儿女要尊重服从父母的意愿,婚姻大事要由父母做主。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重视礼教,强调“男女授受不亲”,十岁以上就得男女不同席而坐等等,青年男女同窗共读是绝不允许的。因此,自由恋爱、大胆表白在当时是大逆不道的。正因为礼教观念的束缚,祝英台虽然心中萌发了炽热的爱情之火,仍克制情欲,秉持礼节,在峄山上“三年衣不解”,孤男寡女独处一室仍未做出肌肤之亲之举,十分难得地做到了儒家所说的“发乎情,止乎礼”。

在两部作品中,《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体现的西方文化提倡婚姻自主、爱情自由,而《梁山伯与祝英台》渗透的东方文化注重孝道和礼教。由于中西文化观念的差异导致梁祝两人爱情的表白委婉含蓄,而罗朱两人大胆明朗、直截了当。

二、反抗形式的差异

两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朱丽叶和祝英台在反抗各自的家庭的行为上有不同的举动。朱丽叶主动寻求劳伦斯牧师的帮助,为逃避与帕里斯的婚礼,她勇敢地喝下毒药。朱丽叶的初衷并不是要去死,她是要以死的假象抗拒由父母决定的婚姻。朱丽叶追求美好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她的行为是个性解放、婚姻自主观念的体现。她反抗当时的封建道德和禁欲主义,勇敢地追求幸福,挣脱家庭的束缚,守卫自己的爱情。罗密欧在得到朱丽叶的死讯后来到凯普莱特家的坟墓,在悲伤之余他接受帕里斯的挑战,杀死帕里斯,喝下毒药,与心爱的朱丽叶同归于尽。剧中情节是弄巧成拙,为追求爱情而做出的反抗最终酿成令人遗憾的悲剧。虽然结局令人惋惜,但是男女主人公追求爱情和婚姻的大胆举动是对封建世仇的蔑视。两人追求个性解放,以死捍卫自己的爱情,向往美好的婚姻。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是西方文化所提倡的婚姻自主、注重自我、个性解放的观念在支持着他们的行为。

祝英台虽然与梁山伯情投意合,但还是舍弃心上人,遵从父母意志,答应嫁给马家,因为她要奉行儒家提倡的孝道,要做到“无违”。若祝英台心中没有如此深刻的孝的观念,她也许能在父母定下与马家的婚事之前向父母禀明真相,不从父母之命抗婚或者逃婚,就不会有梁祝悲剧发生。但深受孝道文化观念熏陶的祝英台和梁山伯不仅做不到,意识里也想不到。而梁山伯出外求学是为了“事君”,是为成就功业“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同样还是为了一个孝字。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深受儒家文化孝道思想的影响,完全听从父母的安排,消极地等待命运的安排。梁山伯得知祝英台的婚事后,先是郁郁寡欢,之后是重病缠身,最终抑郁而死。祝英台在与马家完婚的途中跳入梁山伯的坟墓,与自己的心上人永久地在一起。与罗朱相比,梁祝二人缺乏反抗的精神和力度,一味顺从父母的意志却葬送了自己的爱情。

从两部爱情悲剧的故事情节中,我们看到他们反抗中存在的明显差别就是女主人公对各自婚姻的态度。朱丽叶违背父母的意志,追求自我,反抗的形式是积极主动的;祝英台顺从父母的意愿,完全丧失自我,在无可奈何时选择死亡,完全是一种被动的反抗。从中我们看到中西文化观念的不同,西方的个性解放与婚姻自主观念与中国儒家孝道思想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殉情结局的差异

从两部作品殉情的结局来看,两部作品各有千秋,展现出中西文化的差异。朱丽叶的假死使罗密欧悲痛欲绝,他接受帕里斯的挑战,杀死帕里斯后,喝下毒药与朱丽叶吻别。朱丽叶苏醒过来后,看到身边死去的罗密欧,拿起短剑自刎。他们的爱情结局悲壮,展现给读者的是两具冷冰冰的、血淋淋的、无法复活的尸体,留给读者的是沉重、悲哀与惋惜。他们的殉情结束了两家多年的世仇与怨恨。在梁祝中,梁山伯抑郁而死后被葬在英台家旁边,英台结婚的当天路经山伯的坟墓,她的悲伤与眼泪感动了上苍,雷声劈开了山伯的坟墓,英台毫不犹豫地跳入坟墓,又一次雷声将坟墓合上,两人永久地安葬在一起。这对恋人在死后化为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永不分离。他们在人世不能共结连理,却在来生化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读者在惋惜之余可以从化蝶中得到一丝慰藉。

两部作品结局相同,但体现出不同的文化观。西方莎翁的作品展现出西方文化注重理性,注重科学,注重现实,强调事物的客观性,主人公在今生而非在来世寻找幸福。中国文化融入了幻想,借助幻想来实现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体现出极大的主观性和浪漫主义色彩。化蝶是梁祝作品中点睛之笔,满足了读者对主人公的祝福和期待。相比之下,梁祝不是在今生而是在来世找到了幸福。中国人倾向于圆满、团圆的结局,化蝶情节满足了读者的需求,使两人的爱情在化蝶中得到升华,找到的是来世的幸福。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殉情体现了西方文化的人本主义思想,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西方弘扬个性、提倡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的价值观。梁祝殉情是对封建孝道和礼教的无声的反抗,借助化蝶找到来生的幸福,体现出中国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是理想主义的表现。

两部经典爱情绝唱体现出两种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从上述分析中我们看到,无论从爱情的表达方式,反抗的形式和殉情结局的差异都展现出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罗密欧和朱丽叶》的西方基督教文化与梁祝中的儒家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们虽然身处不同的文化中,但对美好生活和幸福的追求是共同的。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各种文化相互交融与碰撞,先进的文化必然取代落后的文化。只有不断比较、对比,辩证地吸收和汲取其他文化的精髓,继承和发扬自身文化的精华,摈弃自身文化的糟粕,民族文化才能发展。

[1] 爱情绝唱中的审美差异与互补[M].皖西学院学报,2006:(12).

[2] 儒家思想对梁祝文化的影响.中国梁祝文化网.http://www.chinaliangzhu.com.

作 者:刘艳林,硕士,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张 瑜,硕士,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赵丽丽,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

猜你喜欢

殉情梁山伯祝英台
情规
汉字加减等
饰演“梁山伯”人物浅析
从舞蹈本体出发的老题新作
音乐剧《蝶》中“祝英台”音乐形象表现分析
民国时期上海政府应对殉情自杀的历史经验
殉情的野麻鸭(外一首)
不屈的灵魂,失败的抗争
寻找梁山伯
改装读书和草桥结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