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罗贯中眼中理想的文士形象

2011-08-15张清法河南焦作师专河南焦作454550

名作欣赏 2011年23期
关键词:罗贯中鲁肃三国演义

⊙张清法[河南焦作师专, 河南 焦作 454550]

⊙张艳丽[河南沁阳市实验中学, 河南 沁阳 454550]

作 者:张清法,河南省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张艳丽,河南沁阳市实验中学教师。

文士谋臣打仗虽不能冲锋陷阵,却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对于安邦定国、治理天下、维护社会长治久安、造福民众,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人们说,兴周姜子牙,旺汉张子房。《三国演义》塑造了众多的文士形象,他们各自为自己的集团做出过重要贡献。但是,《三国演义》是据史采写,寄寓了作家罗贯中治理天下的政治理想和主张,尤其表明了作者关于文士谋臣的人才观。本文试图对《三国演义》中各类文士谋臣的才学、功绩、品行进行分析比较,探讨罗贯中眼中理想的文士形象,以期对今人进行教育熏陶。

一、志向远大 抱负宏伟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读书人通称儒生(或儒者),儒生即文士。理想的文士形象标准是什么呢?罗贯中借用诸葛亮的话说出了自己心中理想的文士形象的首要标准“:儒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①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理想的文士形象首先要忠于君主,爱护人民,以天下为己任,坚守正气,厌恶痛恨不良风气,务使自己能给当时的人民带来恩惠,芳名留于后世。诸葛亮是把君子之儒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执著追求的,他看不起的是那些皓首穷经、胸中实无一策的儒生。诸葛亮隐居隆中时与崔州平、徐元直、石广元、孟公威四人为密友,笑傲风月,抱膝长吟“,每尝自比管仲乐毅”。②刘备第二次去请诸葛亮时,“至中门,见门上大书一联云: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其弟诸葛均拥炉抱膝歌《梁父吟》一首曰“: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垅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③从以上文字看出,诸葛亮隐居隆中,躬耕苦读,等待时机,其志向就是建功立业,务使自己能泽及当时,留名后世,可谓志向远大,抱负宏伟。罗贯中正是敬慕历史伟人诸葛亮的品行才学,所以才不惜浓墨重彩写他的隐居、出山,把志向远大、抱负宏伟作为理想文士的第一标准。

像诸葛亮那样,生于乱世,年青就胸怀大志的还有周瑜、鲁肃、庞统、徐庶等人,只是罗贯中对他们记述较少。写周瑜只说“姿质风流,仪容秀丽”;写鲁肃是“此人胸怀韬略,腹隐机谋……其家富,尝散财以济贫乏……平生好击剑”等,④但在第五十三回写孙权迎鲁肃时却隐晦地写出了鲁肃的志向“:人报鲁子敬先至,权乃下马立待之。肃慌滚鞍下马施礼。众将见权如此待肃,皆大惊异。权请肃上马,并辔而行,密谓曰‘:孤下马相迎,足显公否?’肃曰:‘未也。’权曰‘:然则何如而后为显耶?’肃曰‘: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使肃名书竹帛,始为显矣。’权抚掌大笑。”由此看来,鲁肃的志向就是辅佐孙权统一天下,确属志向远大之人。其他如曹操谋士荀、郭嘉等人,罗贯中均一语带过,并未记述他们的鸿鹄之志。

二、博学多才 胸有奇谋

理想的文士形象,不光胸怀大志,而且要博学多才。尤其在军阀纷争的情况下,一个胸怀大志的文人,要精通兵法,具有超人的战略眼光,审时度势,知己知彼,才能克敌制胜。诸葛亮是罗贯中倾心塑造的理想的文士形象,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可谓三国第一人。《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都说他读书“独观其大略”,“每尝自比管仲、乐毅”。刘备三顾茅庐第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向他询问兴复汉室大计。当时诸葛亮只有二十七岁,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大势,拟定三步走的战略方针:第一步,先夺荆州,再取益州,形成天下三分;第二步,外结孙权,内修政治,等待时机;第三步,一旦机会成熟,则从荆、益两州分兵北伐,直捣洛阳、西安。“诚若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或说隆中决策。这不是诸葛亮一时能筹划出的战略方针,而是经过周密的思考后,早已为刘备制定的战略大计。只这一席话说得刘备茅塞顿开,佩服得五体投地,拜请出山,从此“以师礼待之”。有了正确的战略方针,还必须一步一步地实施。此后他协助刘备火烧博望,火烧新野,白河用水,杀得曹兵胆战心惊。智激孙权,促成孙、刘联盟订立,共抗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献计献策,大破曹军。诸葛亮在草船借箭之后,曾对鲁肃说:“为将者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遁甲,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这段话,足能说明诸葛亮对将才的见解。此后诸葛亮帮助刘备夺取荆州,占领益州,击败曹操,夺取汉中,真正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若不是关羽丢失荆州,刘备不听诸葛亮劝谏,大举伐吴失败,隆中对的战略方针是有望实现的。刘备死后,诸葛亮精心治理蜀国,呈现安定富裕景象,他率军扫平南蛮,六出祁山,病死军中。刘备得诸葛亮前,东征西战,屡屡失败,二十余年身无立锥之地;得诸葛亮后,短短几年成为能与曹操、孙权抗衡的军事集团。诸葛亮还发明木牛流马、九弩连发等交通工具和军器,确实是文韬武略兼备的理想的文士形象。

除诸葛亮外,周瑜、鲁肃、陆逊、郭嘉等人,也是理想的文士形象,胸有奇谋,经纶济世。赤壁大战前,曹军大兵压境,敌众我寡,东吴上下一片恐慌,尤以张昭为主力劝孙权投降,独鲁肃、周瑜有胆识,力主与曹操决战。初水战挫败曹兵锐气,后将计就计除去曹操水军将领,火烧赤壁,立下赫赫战功。陆逊更是一奇才儒将,《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记陆逊献骄兵计,让吕蒙装病辞职,以书生代将职,关羽果然不把陆逊放在眼里,尽撤荆州之兵,吕蒙夺了荆州。后,刘备为关羽报仇,大军压境,东吴上下恐慌,孙权拜陆逊为大将,众将皆以为陆逊一书生不能当此大任,东吴完了。而陆逊审时度势,令将士坚守不出,深沟高垒,使刘备放松警惕,军士疲乏,火烧连营,大败刘备。陆逊可以说是三国一杰出儒将。郭嘉仅为曹操手下一谋士,对曹操统一北方有三大贡献:一是官渡之战前,袁绍兵多地广,曹操欲讨袁绍,恐力量不足,郭嘉献十胜、十败之说,增强曹操信心;⑤二是曹操平定并州,欲北击乌桓,担心刘备、刘表乘虚袭击许昌,郭嘉认为刘表座谈之客,不会重用刘备,虽虚国远征,但可无忧。沙漠之人恃其边远,必不设防,攻其不备,必能获胜。行军途中,黄沙漠漠,狂风四起,道路崎岖,人马难行,操有回军之意,嘉劝操轻兵间道,果然大败蹋顿;三是遗计定辽东,曹操按兵不动,公孙康果然杀二袁归顺曹操。⑥郭嘉虽为曹操屡出奇计,但比起诸葛亮、周瑜、鲁肃、陆逊,远远不如,不过曹操帐下一谋士,始终未做带兵统帅。至于张昭、顾雍等人,于军机兵法几乎无知;陈宫、贾诩等谋士之才不过一时之见,未有通盘战略方针,不能与诸葛亮同日而语。

三、能言善辩 胆识过人

谋臣文士,大多能言善辩。如若平常,高谈阔论,不足为奇。若在特殊情况下,刀剑所加,言辞稍有差错,就会有杀头之祸,仍能从容自如,随机应变,那就需要有超人的胆识,过人的智慧,就足以令人敬佩了。此类人中,诸葛亮自不必说,其余文士应首推阚泽。

阚泽“家贫好学,尝借人书来看,看过一遍,更不遗忘。口才辨给,少有胆气。”⑦辨,同辩;辨给,口才敏捷,能言善辩。“少有胆气”,是说阚泽年轻时就很有胆量气魄。赤壁之战,阚泽任东吴参谋,黄盖献火攻计、苦肉计、又献诈降书计,被周瑜打得鲜血迸流,昏绝几次,然无人献诈降书不能成功。阚泽拿了黄盖诈降书夜到曹营,曹操是何等多谋善断、高明之人,看了几遍之后,拍案大怒,喝令推出斩首。泽面不改容,仰天大笑。《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详细记述阚泽胆识过人,随机应变,骗取曹操信任的过程,此不赘述。

阚泽之后,当推李恢、邓芝。李恢劝马超归顺刘备,马超闻知恢来,先令刀斧手伏于帐下,又用宝剑威胁。李恢笑言“将军之祸不远矣”,然后陈说厉害,特别是说马超如若再有渭桥战曹操之败,冀城与陇西诸军之失,何面貌见天下之人?说得马超顿首相谢,归顺刘备。邓芝出使东吴,恢复诸葛亮联吴抗曹方针,孙权、张昭令武士持刀斧剑戟从宫门直排到殿上,又于殿前立大油锅,木炭烧之,芝并无惧色,昂然而行,见孙权不拜。权大怒,以郦食其故事相威胁。邓芝大笑,反说东吴多贤,谁想惧怕蜀汉一儒生?使孙权转怒为喜,后陈说厉害,完成联吴抗曹使命。

四、忠心耿耿 谦恭谨慎

文士谋臣在未立功绩,未居高位之前,倘能忠于主上,处事谦恭谨慎,严于律己的不足为奇。倘若在立下赫赫功绩,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尤其在先王去世,辅佐幼君之时,仍能忠心耿耿,处事谦恭,严于律己,鞠躬尽瘁的,那就实在是文士表率,万古楷模,足够后人景仰了。罗贯中眼中最理想的文士形象就是诸葛亮的忠心耿耿,严于律己。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提出隆中决策,刘备十分佩服,拜为军师,以师礼相待。火烧博望,火烧新野后,诸葛亮在刘备集团中处于核心地位,其指挥权牢不可破,刘备对他言听计从,文武众官也总是心悦诚服,未见诸葛亮有任何傲慢行为。赤壁之战后夺取荆州,占领益州,汉中战败曹操,未见诸葛亮有傲慢情绪。及至刘备做了汉中王,又做了皇帝,封诸葛亮为丞相,总理军国大事,仍未见诸葛亮有任何傲慢情绪。但法正就不同,刘备夺取益州,让法正做蜀郡太守,法正自以为帮助刘备入川有功,凡平日微小恩怨都要报之,后听诸葛亮之话才收敛。许攸更是浅薄,自以为献计曹操破袁绍有功,目中无人,被许褚所杀。还有杨修、杨仪等,他们与诸葛亮比起来真是天壤之别。特别是刘备白帝城托孤,将蜀汉大权交给诸葛亮,并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自可取。”⑧汉末及前篡夺他人政权或取而代之的现象时有发生,刘备此话也是出于真心,从蜀汉政权考虑,诸葛亮必然胜于刘禅。但诸葛亮从来就没有此种想法,他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与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⑨此情此景感人至深。诸葛亮的后半生都是为刘备的白帝城托孤而不懈奋斗,殚精竭虑,南征北战,直至病死军中,临终上表:“……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皇,布仁恩于宇下;提拔幽隐,以进贤良;屏斥奸邪,以厚风俗。臣家有桑八百株,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绕。至于臣在外任,随身所需,悉仰于官,不别治生。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余财,以负陛下。”⑩像诸葛亮这样手握重权,生前家无余财,死时不求照顾家族,唯愿最高统治者“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这种精神、这种胸怀多么令人敬仰!诸葛亮真正是爱国爱民,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没有半点的私心私利。难怪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敬仰诸葛亮,这是表达了民众对清廉官吏的渴盼;这对于我们今天从事的伟大事业,建设和谐社会,使中国跻身世界强国最前列,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除诸葛亮外,三国文士还有周瑜、鲁肃、陆逊、郭嘉等人,皆衷心报国,处事谦恭,严于律己。

综上所述,罗贯中眼中理想的文士形象是从安邦定国,富民强国,维护社会长治久安为出发点来塑造的。诸葛亮、周瑜、鲁肃、陆逊等人,他们胸怀大志,博学多才,对事业忠心耿耿,鞠躬尽瘁,建大功,居高位而不骄不淫,严于律己,清正廉洁,是后人学习的楷模。探讨罗贯中眼中理想的文士形象,思慕他们的才能美德,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人——上至高官,下至普通民众,加强修养,自勉自励,爱岗敬业,建设和谐社会,促进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具有重要意义。

①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②③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

④ 《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

⑤ 《三国演义》第十八回。

⑥ 《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

⑦ 《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

⑧⑨ 《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

⑩ 《三国演义》第一百四回。

猜你喜欢

罗贯中鲁肃三国演义
鲁肃的深谋远虑
梦回三国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剑胆琴心向《三国》
三国演义
罗贯中与施耐庵(下)
罗贯中写《三国》趣事多
误读鲁肃
罗贯中识鸟济贫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