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中美文化观的差异——以《花样年华》和《廊桥遗梦》为例

2011-08-15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潍坊261061

名作欣赏 2011年23期
关键词:弗朗西斯含蓄罗伯特

⊙刘 莉[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 山东 潍坊 261061]

作 者:刘莉,硕士,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文化与教学。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而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特定民族文化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受民族文化的制约,脱离了民族文化的电影是不存在的。电影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产物。它相比其他任何艺术形式或精神文化,能更为全方位地吸取物质文化的成果。而电影作为一项有百年历史的综合艺术,它已经在方方面面融入了人们的生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又都在影响着电影,由此造就了电影本身的多元化与多样性。不同文化国度的影视题材所传达的文化信息不同,不同的文化信息又反过来反映和强化了各自的文化。文化上的差异,尤其是东西方文化差异,导致了人们对同一事物或同一概念的不同理解与解释,甚至引起误解。中美是两个差距比较明显的国家,反映在各自的影视作品中,可以看出两国文化观的差异。本文试从《廊桥遗梦》和《花样年华》两部影视作品入手,论述中美文化观的差异。

一、《廊桥遗梦》的剧情简介

该影片是根据美国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小说《廊桥遗梦》改编。小说中卡洛琳和麦克姐弟两人都面临着家庭离异的困扰,这时母亲弗朗西斯卡去世的消息把他们召回了童年时生活的乡村。在母亲留下的一封长信中他们了解了母亲深埋在心底的一段感情秘密……1965年的一天,一家人都去了集市。弗朗西斯卡独自留在家中。摄影记者罗伯特·金凯的车停在了门前。他向她打听罗斯曼特桥的所在。弗朗西斯卡上车亲自带他到了桥边,罗伯特忙着观察造型,选取角度,最后采了一把野菊花送给弗朗西斯卡以表谢意。弗朗西斯卡心中泛起了一种特别的滋味,于是邀请他去喝冰茶。两人互相讲起了自己的婚姻家庭:罗伯特与前妻离异,而弗朗西斯卡伴着丈夫和一儿一女过着单调而清寂的乡村生活。夜色降临,弗朗西斯卡在送走罗伯特后竟有一种依恋的心情。她终于下定决心驱车前往罗斯曼特桥,将一张纸条订在了桥头。第二天,罗伯特终于发现了纸条,他接受了弗朗西斯卡的邀请,两人在桥边一起工作,拍照,夜色再次降临,两人回到弗朗西斯卡的家中共进晚餐,在轻柔的音乐舞曲中,两人情不自禁地相拥共舞,最后一起走进了卧室……以后的两天两人整日厮守在一起。然而弗朗西斯卡却不愿舍弃家庭,两人痛苦地分手了。罗伯特走后,弗朗西斯卡收集了他所有的作品。1982年3月,她得知了罗伯特的死讯,并收到了他的项链和手镯以及当年订在桥头的纸条。她把它们放在木盒中,每年生日翻看一次。1989年弗朗西斯卡过世了,她在遗嘱中要求子女们将她的骨灰撒在罗斯曼特桥畔。

二、《花样年华》的剧情简介

《花样年华》讲述了一个相逢恨晚的错爱故事:梁朝伟和张曼玉在片中分别诠释了周慕云和苏丽珍这两个具有传统观念的旧香港20世纪60年代中产资产阶级的已婚男女。他们原本都各自拥有着属于自己的家庭,一种缘分使他们都搬进了同一座公寓,又是一种缘分让他们两家的间隔只是一面墙壁。在逐渐的交往中,大家熟络起来。可当他们在狭窄的楼道里单独相遇时,却还是只一句“这么巧啊?”便匆匆而过。可有一天,他们发现了各自的伴侣不忠走在了一起的事实。周与苏不知是因为一种同病相怜的感情,还是基于报复的心态,抑或都不是,他们只是为了找到一个诉说心事的知己。总之,他们成了朋友。他们都说过“我们不会像他们一样”。可后来,一句“原来有些事情,不知不觉中就会发生”,证明了一段苦恋的开始。周慕云在挣扎,苏丽珍也在挣扎,挣扎在情感与道德理智的边缘,也彷徨在爱与不爱的边缘。可惜,最后他们谁也没有越出那至关重要的一步,各分东西。怀着心中对对方的挂念,苏丽珍选择了坐在他已经空荡荡的房里无声地哭泣;周慕云选择了将心中的秘密诉说在吴哥窟的石洞里,用土埋住,让它永远是个秘密。

三、《廊桥遗梦》与《花样年华》映射的中美文化差异

1.内向文化与外向文化的差异。《廊桥遗梦》和《花样年华》都讲述了一段婚外情,剧情有异曲同工之处,却反映了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观念,确切地说是内向文化和外向文化、阴柔文化和阳刚文化的差异。阳刚不仅仅是指肌肉发达,身材健壮和精力旺盛,还包括举止言行豪爽、果断,富有责任心等等。阴柔指温柔妩媚、灵巧细腻、顺服。表现在文化上,中国文化是阴柔文化而西方文化是一种阳刚文化。我们的内向文化和我们中国人几千年的苦难和沉湎痛苦有关,中国人一直生活在比较压抑的文化政治环境中,在这样的环境长大容易内向,而西方人在言论相对自由的氛围中长大容易外向。东方文化夸张我们身上的痛苦,西方文化却恰恰相反,不会轻易地向别人叙述痛苦。反映在影视作品中就可以看出少许端倪,同样是爱情,但思维方式和表现形式却体现了文化差异。

《花样年华》演绎了一出东方式的《廊桥遗梦》,洋溢着含蓄的阴柔之美。电影紧紧把握住了中国人含蓄的男女情感表达方式,周先生和陈太太都成了被另一半抛弃的孤男寡女,他们从相识到相依相恋并没有赤裸裸地表现出来,甚至他们各自的另一半——陈先生和周太太的模样都没有露面,只有声音和背景,但这样使得影片看来更含蓄。《廊桥遗梦》让中美观众为之感动,却有着文化背景上的差异。美国人感动是在经历了空虚迷茫的一代,更渴望淳朴的真情,对中国的观众来说,多半是浪漫的婚外之恋让人怦然心动,当然片中女主人公为了家庭和孩子,隐忍牺牲自己的爱情而选择了责任,更符合中国人传统的道德标准因而更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和感动。

2.文化背景的差异。文化背景差异对观众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中国观众由于受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常常会对正面角色产生“超人”般的道德期许,传统的伦理精神会不自觉渗透内化于观众的心理活动中。在国产影片中同样是英雄美女,英雄在人格上就多半是道德楷模,而西方人心中的正面角色在个人生活上没有那么多的道德约束。因为西方人崇尚自我,西方的艺术作品从中世纪开始就不回避人的欲望和本能。《廊桥遗梦》虽然拍得唯美,但被冠以情欲电影也不为过。欲,是一种初次见面就会产生的情感色彩,通常发生在有着丰富性阅历和强健体能的男女之间。剧中男女主人公都健康,对于生活都充满热情向上的渴望,不满足于现状,并且对方身上所拥有的特质,正好是他们自身稀缺的那一面,于是共舞、呢喃、交心、做爱。用交心而非调情这个词,因为影片中的对白,没有因轻浮而让人产生恶感。男女主人公都是那样冷静而深情,争取在有限的时间里,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感受互相交付。男女主人公只爱了四天,却可以至死不渝,死后随风飘洒廊桥,永远相依相偎。这是真正的悲剧。同样是表现男欢女爱,中国影片会考虑大众的欣赏习惯,进行较为含蓄的处理。《花样年华》拍得也很美,但更多美在张曼玉不停变换的绚丽的旗袍,而非男女主人公由爱而生的情欲上。他们隐忍牺牲自己的爱情,最终没有越雷池一步。

3.中美爱情观差异。在文艺作品中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不同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使中西爱情观念截然不同。爱情构成了西方人整个生活和生命的全部,爱情就是一切。中国人亦知爱情的美妙,但更知爱情不能仅囿于生理的范围,所以将爱情与孝悌、礼义相配合。礼便促使中国人在抒发感情上内敛含蓄。

细究中西方的爱情论调,可见一些细微的本质异同。西方人崇尚爱情,除了宗教中将“性欲”作为需要抑制的东西去约束外,人们对爱情通常是带着崇敬的心理去接受的。在中国,大多数的人对爱情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因素,需要又排斥,接受又逃避。这种矛盾的心态恰恰来自于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观念。从影片也可以看出美国文化对美国人爱情观的影响。爱情首先是一种激情,“真爱”是“坠入”的,像闪电从天而降,个人毫无准备,失去理性,唯有听从爱的召唤。真爱是激情的释放,是灵与肉的交融,是自我的最高实现。虽然美国也曾盛行性解放,但大多数美国人仍然认为浪漫的爱情应成为性爱的基础,如果没有爱情,婚姻本身也是非法的。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廊桥遗梦》中一场婚外恋情会被渲染得如此唯美感人,可歌可泣。而这一切在中国人看来是不道德的,所以只能用含蓄的方式表现出来。《花样年华》极少有表现男欢女爱的镜头,充满了含蓄美的镜头语言,其折射出的爱情理念,则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淡淡的忧伤”的东方情怀;是欲近不能,欲罢又不甘;是影片最后,男人面对异国的一个墙洞,倾诉自己的情感独白时,半遮半掩的情感之门洞开了,但生命已近尾声;是苏丽珍的那句台词——我真的说不出口……

[1]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W].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 郭晓燕.中美文化价值观的比较[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四卷),2006(1).

[3] 李莉,张峰.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西文化的差异[J].山东电大学报,2008(2).

[4] 李玉侠.试论中美传统文化对影视作品的影响[J].电影评介,2007(14).

[5] 罗志祥.试论影视作品中的中美文化观差异[J].科教文汇,2008(12).

猜你喜欢

弗朗西斯含蓄罗伯特
迪埃贝多·弗朗西斯·凯雷:以建筑的力量回馈社区
[法国]弗朗西斯·皮卡比亚作品5幅
“欧元之父”、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蒙代尔去世,享年88岁
Looking Forward/by Robert Louis Stevenson期待
含蓄三义
含蓄
“我离罗伯特·德尼罗很近,等了他十天!”
大哲学家买鱼
大哲学家买鱼
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