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天明的光影视界

2011-08-15张利萍

文艺论坛 2011年6期
关键词:天明经幡同志

■ 张利萍

天明同志一直在出版界担任重要职务,事业蒸蒸日上,成就辉煌。同时,天明也是一位兴趣爱好非常广泛的学者型领导干部,工作之余,摄影成了他的最大爱好,大河上下,国境内外,跋山涉水,足迹所至,他都会用手中的镜头定格时间、带回山水、留住美好人事,用心灵创作出一幅幅感染力极强的摄影作品。

看他的摄影作品,心里会生出很多感慨。天明同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极高的感悟性,使他对摄影的感觉把握很到位,许多作品都具有震撼力。可以说,业余摄影能有这么好的创作水平是难得的,这与他热爱这门艺术、用心去感受这门艺术和他的勤奋是分不开的。

摄影作品用画面话事抒情。一幅作品是否优秀,除了艺术表现形式外,还必须有一定的社会内容。内容与形式相互依存,相互辉映,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优秀的作品必须主题鲜明,重点突出,画面简洁,构图、用光、色彩和影调讲究,赏心悦目,让人耐看,能感染人,震撼人心,使观众产生共鸣。

艺术最需要的是独特发现,唯有这种发现,才能区别前人,创新艺术。这就需要艺术家们独具慧眼,有敏锐的洞察力,有深厚的文化与生活积累,善于发现生活中闪光的“亮点”,把握生活的本质,主流和精魂,才能在创作时另辟蹊径,拍出超凡脱俗的作品。

到西部拍经幡是最常见的拍摄题材,而天明同志拍摄的《心中的经幡》视角特别,画面简单明了,作者没有惯用的大片经幡飘扬的表现手法,而是用简单的一条曲线将人的目光引向远方,让人们在画面的引导下神游雪域高原,看到在那片庄严神奇的土地上,群山连绵,举目苍茫,明朗的天空下白云如盖,广袤的草原上牛羊成群,恍然进入了一方超然境界。在这里,宗教信仰成了一种文化精神,虔诚善良,勤劳勇敢,造就了一个自强不息、彪悍勇敢而又淳朴的民族。作者将审美情感和形象思维融汇在一起,运用摄影语言来表现神秘、纯净和空灵,去追求艺术表现力的升华。

《指点江山》选取的是人们熟悉的地点和熟悉的景境,但表现了作者独特的意韵与情怀。画面上,这位青少年时代即立志“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革命领袖,他深邃的目光分明穿透了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乱云风雨,他的雄才伟略分明在描绘着国家与民族未来的美好光景。作品融入了摄影中“光和色”的理念与元素,凸现了领袖人物指点江山的宏伟气魄。

《碧水黄花青海头》用大块浓重的色彩和传统的“分割”表现手法,定格了大自然的一片精彩:高天辽阔,白云卷浪;绿茵如毯,一水拖兰;菜花灿烂,远境无疆。这是摄影家眼中的世界,也是艺术家笔下一幅大气的油画,让观赏者得到了美的感悟与心灵震撼。

天明同志善于运用镜头将“平凡”、“普通”、随处可见的人事精彩化,《对视》、《历史的风骨》等作品便是注解。《对视》只不过原汁原味地摄下街边一张普普通通的电影海报,其剧情张扬、人物情感、影片基调、观众的探询与期待等等,海报本身已经在夸张地喷发着。摄影家将其框正为一幅情趣作品,并将其取名为“对视”,就能使人们在观赏之间也受到强烈感染,也可能会产生如同画面观众一样的探询期待而“对视”影片的冲动。

《历史的风骨》画面则浸透了历史的感叹:低垂的天空中凝聚着时光的沉重,残留的栏柱满身风雨沧桑,断壁残垣上也许还留有当年的刀光剑影,不远的土地上也许还徘徊着往昔的幽灵。这样的景致在国内外的旅游中并不鲜见,但天明同志将其收入镜头,也许更多一份史事变更的思索和滋益现实人事的考量吧。

有人说:“美是直觉的,每当我们由衷地惊叹一声时,美的存在、美的感应、美的含义都完成了理性的思维。”观赏天明同志的作品,感觉就是一个字,“美”。也许这就是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他的创作实践还给我们启示,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是艺术创作的动力,只有深入生活,直接吸纳生活的养料,才有可能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作品。

猜你喜欢

天明经幡同志
经幡
『大元帅』与『小同志』
草木,是暮春的经幡
FOR YOU, O DEMOCRACY
同志关系
向雷锋同志学习
重生(外一首)
联墨双馨
不设套路,只为初心
我心目中的吴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