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产业化时代主旋律大片的传播学思考

2011-08-15何顺民

文艺论坛 2011年6期
关键词:大业伟业建国

■ 何顺民

红色革命历史是中国特殊历史时空的特殊存在,而红色影视在特殊时刻的集中表演已走过六十年的历史,红色献礼影片的生产经历了一个发展历程:1959年的十周年大庆,这一年共出产了包括《林则徐》、《林家铺子》、《五朵金花》、《万水千山》等18部献礼片,观影人次突破40亿。在1979年国庆三十周年,随着国门的打开,献礼影片也初具开放意识,着力表现兄妹情深和人物命运的电影《小花》在当时横空出世。1989年的《开国大典》与紧随其后推出的《大决战》系列将国庆献礼电影推上了全景式巨片,国庆四十周年的献礼片对历史人物的表现呈现去脸谱化特征,表现伟人平凡的一面。在《开国大典》影片中,毛泽东关心毛岸英的个人婚事还帮助他出主意的场面在当年温暖了许多中国人的心。1999年国庆五十周年的献礼片《国歌》、《詹天佑》、《春天的狂想》都是从小处落笔。2009年国庆六十周年,经过二十一世纪前十年电影产业化改革,在电影“充分”市场化的时代,红色献礼影片出现了新的变化:全明星加史诗般的巨片作为主要卖点,电影从情节到画面都呈现出娱乐化的特征。从《建国大业》到《建党伟业》这类主旋律影片是官方意识形态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一次碰撞,或者说是政治与商业的联姻,在现阶段开创了一条主流影片的市场化之路。

一、红色历史镜像的文化意涵

视觉文化理论告诉我们,文字和图像带给人们不同感受,文字是一种静观式,静观式的视觉范式带有理性特征,而影视图像则是震惊式的。用本雅明的话来说,前者可以称为“触觉接受”,是凝神专注于对象,后者称为“视觉接受”,是消遣性的,不以聚精会神的方式发生,而是以熟悉闲散的方式发生。电影作为一种视觉表演艺术,艺术的表演不需要太多理性的思辩,需要演员瞬间抓住观众的注意力。所以在《建党伟业》中观众看到冯远征饰演的陈独秀在北大草坪演讲中大声疾呼的表演感觉到情绪上的涌动。任何媒介都有自己的倾向,印刷媒介中文字语言把世界表现为一个概念,能促发逻辑理性的思考,而影像媒介中的图像把世界表现为一个物体,只需要看,需要视觉的愉悦。电影媒介本身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在其本质上是娱乐媒介,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娱乐是电影电视的“超级意识形态”,所以在观看《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过程中,经常伴随有观众哗然的声音。同时在电影自身规定的时段中尤其是正面表现历史大事件和众多历史中的大人物的时间分配应该合理,否则可能只是历史碎片的呈现。尽管主创人努力在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但在观看《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电影中留在我们印象中是几个有意味的画面,并不是一个逻辑性较强的历史故事。这么说并不是否定电影艺术,而是认识媒介本身的倾向性,了解影像媒介本身的规定性,更好地进行电影的创作。不过图像也有其自身的优势,因为视觉语言(电影或电视)较少受到一致语言代码的调整,在意义上更模棱两可,更加开放、广泛,信息更丰富,意味着人们不再受“印刷时代”文字语言的明示意义控制,意味着人们在参与意义构建过程中更多的主动性,意味着丰富多元的文化时代的到来。在读图的时代,用电影媒介来让历史与年轻人进行思想对接是当今电影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启用全明星饰演红色历史人物:因明星而电影还是因电影而明星?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电影的制作主要是官方出资,不需要考虑票房,所以在选演员的时候主要服从角色的需要,演员是因为饰演某位角色或因为电影而成为明星。在电影产业化时代,任何电影都必须考虑票房,考虑投资和收益的问题,主旋律电影也不例外。制作人选演员时第一选择是明星,其次才考虑形、神、演技的问题,可以说是因明星而电影。当然这种模式利用得当,可以带来多赢的局面:电影制作人通过全明星的阵容来吸引受众的眼球,作为电影市场最大的卖点,从而获得可观的票房;另一方面,作为体制内的制作人,电影生产者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毫不避讳地在影片中渗透主旋律的精神,叙述着国家的合法性和政党合法性的故事,使大众获得自觉的民族意识认同。

二、传播模式:从政府主导的教化到产业运作下的娱乐式的转换

过去的主旋律献礼影片基本上是在官方主导下运作,这种传播模式的红色主流影片的生产特征是:政府主导,制作费用由官方出资,官方组织观看。所以影片的生产只需考虑官方意识形态宣传的需要,无需考虑票房。在这样的制作模式下红色历史正面人物政治图解痕迹严重,而历史反面人物妖魔化。这种模式生产的主流影片在全球化商业化语境下遭遇了困境:由于投资多,风险大,大多数年轻观众对革命历史的隔膜,主旋律影片的观众行情不被看好,很多民营电影企业对此类题材不敢试水,直到中影集团用十个月时间制作了《建国大业》,票房达到4.15亿,主流影片在好莱坞影片夹击下的市场中杀出重围,震惊了华语影坛,受到业界、学界、大众好评。有先例的成功,在2011年红色献礼影片百花齐放,当然具有独特优势的中影集团推出的《建党伟业》独领风骚。《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可以说是产业化运作下的主流影片的生产模式的范例。首先资源整合,各路诸侯明星大会师,《建国大业》实行“明星人海战役”。《建党伟业》176位明星参演,最终戏份得以保留的共有108位,明星出镜频率近乎一分钟一个,电影制作的联合出品单位达到40多家。这么多明星演员的聚合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集合而体现了产业化运作下的一种商业智慧的运用。其次“完全”市场化运作,除了影星出演时友情片酬外,电影从制作到发行按市场化的运作,《建党伟业》在国内各大院线上映的同时在北美11个大城市的主流院线献映。中影集团营销分公司总经理兼新闻发言人蒋德富坦言,《建党伟业》跟其他影片一样,一旦有大片、强片上来,该减少场次就减少场次,该下片下片,一切都按市场运作。再次是强势营销,《建国大业》在2009年2月12日举行了开机新闻发布会,以后在拍摄过程中就一直通过媒体主动发布新闻,2009年上半年,该片制作阶段各类宣传活动多达72次。《建党伟业》的营销有过之无不及:除了例行的开机新闻发布会和星光灿烂的首映礼,制作人带领明星在各大城市的电视台奔走推销,还有各种时段不同的花絮等等,具有特色的是在《建党伟业》上映前特地拍摄了电影拍摄过程的纪录片《建党伟业之践行者》,再加上各大明星海报的刊行带来了视觉的震撼,红色电影达到未映先热的效果。

“文化产业”经营可以带动中国特色主旋律传媒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一提到产业化,很多学者过分强调文化产业模式机械性、决定性的作用。其实在某种意义上,产业并不是某种官僚组织化的机制,它更是某种人的意愿能力和素质才能。在两部献礼影片的生产和发行中,中影集团,这位央企老大自身的资源优势得到了尽情释放。主创人韩三平和黄建新振臂高呼,辗转腾挪,盘活了一笔史无前例且民营影视企业无法望其项背的电影生意。

市场化产业化运作一方面带来了电影生产力的解放,敢于尝试突破禁区,从主旋律献礼影片的发展来看,伟人镜像历史的变迁可以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神(完人,高高在上,顶礼膜拜的对象,出于官方建构领袖形象的需要)——人(来到人间,温暖可人的一面,代表作《开国大典》)——个性(《建国大业》中周总理除了温文尔雅的一面,还有怒发冲冠的时刻),《建国大业》里周恩来的饰演者刘劲的表演这次实现了突破:喝醉酒高唱国际歌的洒脱,听到冯玉祥牺牲时的大发雷霆。这些丝毫没影响伟人形象而更接近历史的真实,只是过去由于建构领袖完美形象而把伟人身上的个性遮蔽掉了而已。还有在主旋律电影中能客观理性表现历史反面人物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如在《建国大业》里,蒋介石不再是空洞的符号,而是一个渗透着历史悲情的枭雄,他沧桑的背影,历史人物的画面和声音震撼人心,这在过去主旋律电影中是不可触摸的禁忌。但在用明星抓注意力经济的同时,明星的面孔,市场的需求,娱乐的方式也可能消解红色历史的严肃性。在《建党伟业》中刘烨饰演的青年毛泽东赴上海开党的第一大时冷不丁说了句冷笑话“开会还可以带家属”,令观众哄然一笑。影片在博得观众会心一笑的时候,红色历史的严肃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减弱了。

三、传播的内容:红色影片生产的优势和困境

主旋律献礼影片的生产有着天然的优势:政治护航,政策的支持,献礼的招牌也是各路明星不得不就范的政治资本。在拍摄《建党伟业》的时候,为了取景的需要,历史上第三次开启了中山陵。但主旋律影片的艺术自由表达在长官意志和市场口味之间游移,此类题材的电影创作可以说是“刀尖上的舞蹈”。

《建党伟业》公映前一个月,还得面临重大修改和补拍。在迎合市场口味方面,《建党伟业》里由于涉及的历史背景久远,已有的材料不足,主创人员为了迎合80后和90后的青年观众不惜虚构爱情的场景和唯美的画面:如刘烨饰演的青年毛泽东背着杨开慧看烟花的场景很像韩剧。还有周迅饰演的王会悟在南湖上放哨,画面非常唯美,感觉是一位仙女泛游南湖,看不到历史中紧张的气氛和伟大时刻的庄严,缺乏历史感。电影导演王建新在接受媒体访谈时,其解释是主要是考虑青年受众的接受心理,也就是为了迎合受众的心理拍成了唯美的效果,不惜使影片陷于虚假的泥淖,这毕竟是历史题材影片,有其自身的规定性。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亦真亦幻,想象和虚构并非一回事。当代历史题材的创作一般遵循的原则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拘就是拘泥,不拘就是可以想象,但必须是合理的,也就是重构历史存在的可能性,并非为迎合当代人的认知而天马行空地虚构。从《建国伟业》到《建党伟业》,从主流影片滑向了青春时尚片,《建国大业》整体上遵循历史的真实背景,辅以纪录片的运用,基本上是以一种主流的角度在思考历史。但到了《建党伟业》里是三段论:黑帮片、政论片(主要是辩论)、青春片确实抓住了青年观众时尚心理,但由于流于唯美的感觉而远离了历史的本色,票房宏伟愿景的失落也许是其印证,据《北京晨报》报道,《建党伟业》上映一个半月不足4亿。

四、传播效果:不独以票房论英雄,还应考虑影片开拓的思考空间

按照菲斯克“两种经济理论”,即金融经济和文化经济,前者交换和流通的是财富,后者交换和流通的是大众所认定的表达了他们的关怀与身份归属的事物于他们的意义、快感和认同。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商品在流通中不应该只关注经济指标即票房还应该关注它在观众中所激起的社会反响。在历史反思和现实醒悟方面,《建国大业》有较为上乘的表现,蒋经国“打老虎”一段堪称影片中最有思想分量的一段,蒋介石对蒋经国说到:“反腐,亡党,不反腐,亡国”,借助饰演者张国立恰到好处的分寸拿捏,画面和言行具有强大的思想震撼力,因为在历史的表现中触及了当代社会最敏感的神经“反腐”,这里历史与现实对接,借助反面人物的口,表达了电影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姊妹篇《建党伟业》其制作的精良和明星阵容似乎更胜一筹,但由于流于青春时尚的展示而使影片没达到应有的思想重量。在受众的解读方面:《建国大业》上映时,在网上炒得很热的是具有外国国籍的明星能否演好这样一部具有爱国教育意义的民族大片;《建党伟业》上映后,网民津津乐道的是汤唯的戏份被删除等。明星与其是带着献礼的情结不如说这是一次高级别高层次的全明星表演的舞台,正如奥运会、春晚这种焦点时刻的表演更能带来知名度,也如NB A全明星赛,对于球员来说能够入选全明星本身就是一种荣誉,所以明星们哪怕只是几秒钟露脸的镜头也不惜牺牲身价来出演。而受众在观影的时候享受明星们星光灿烂的视觉盛宴,受众带着看明星的心理前来观看影片,观众自发组织的数星星游戏就是明证。在媒介报道方面有思想性反思性的报道也不多,除了《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少量有思想份量的评论外,其它商业媒体主要集中于票房、明星饰演角色及其琐屑之事的报道。

波澜壮阔的历史既不能成为宣教口号的历史,也不能是娱乐化时代历史碎片的堆砌,主旋律史诗影片并不是画面阵容的浩大,也不是人为的几段论的历史概括,而应该展现波澜壮阔的历史,展现震撼人心的历史事件和人性惊心动魄的较量,做到用影像来思考,从而取得良好的红色文化信息的传播效果。主旋律电影的市场化,中国电影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探索还在路上。

猜你喜欢

大业伟业建国
自强不息,他是中国第一批虾农,凭毅力和热情成就养虾大业
北京恒华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孜孜以求,遂成大业
你是我最牵挂的人
丰收节来了!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观《建党伟业》(录二)
为啥不让我坐车
抗战雕塑
“坚苦卓绝的登陆”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