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文化特色产品的开发

2011-08-15徐丽华昆明市文化馆云南昆明650000

大众文艺 2011年9期
关键词:云南历史产品

徐丽华 (昆明市文化馆 云南昆明 650000)

云南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文化特色产品的开发

徐丽华 (昆明市文化馆 云南昆明 650000)

前言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随着电影《神秘的旅伴》《山间铃响马帮来》《边寨烽火》《摩雅傣》《五朵金花》《阿诗玛》等电影在全国各地放映,云南如诗如画的山水风景,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吸引了每位观众,云南深深地映在他们的脑海里,成为他们魂牵梦绕、日益向往的地方。

随着电影的上演,一批优秀的云南民歌和歌曲如“缅桂花开十里香”“马铃儿响来玉鸟叫”“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大理三月好风光”“滇池圆舞曲”“猜调”“绣荷包”“小河淌水”等唱响了祖国大地,传遍了九州四海。

在革“文化”命的文革时期,尽管云南的不少民歌和文艺作品被视为大毒草,遭受批判,但是在民间很多民歌和歌曲依然在民间传唱。同时创作出“阿瓦人民唱新歌”“富饶美丽的潞江坝”等既适应当时环境又为听众喜欢的歌曲。

改革开放以后,云南迎来了文化的春天。云南的文学、影视、舞蹈、音乐等园地中绽放出一朵又一朵奇葩。一曲“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在1995年北京世界妇女大会上大放异彩,使云南的音乐飘洋过海,走向世界。“吉鑫宴舞”随着199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召开,在中外引起轰动。“云南印象”“丽水金沙”“小河淌水”“香格里拉”“梦幻彩云南”“印象丽江”“花腰新娘”“勐巴拉娜西”“蝴蝶之梦”“吴哥的微笑”等作品在国内外演出数千场,逐渐成为全国知名的文化品牌,成为云南文化产品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名片。

为什么云南的文化产品如此绚丽多姿?为什么云南的文化产品如此充满魅力?为什么云南的文化产品能够引起中外观众的共鸣?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云南文化产品还有哪些传统资源可以挖掘,发扬传统,开拓创新,做大做强云南文化产业,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云南历史悠久,挖掘历史资源,创新文化产品

元谋猿人遗址的发现说明迄今为止我国和亚洲最早的人类起源于云南,因而中国历史的第一页应当从元谋人写起,这足以证明云南历史的悠久。云南历史上曾出现过“庄峤入滇”“秦修栈道”“汉习楼船”“哀牢古国”“爨氏据滇”“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明军入滇”“三征麓川”“三桂反清”“护国起义”“西南联大”“滇西战役”“解放云南”等重大历史事件。这些独特的历史资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创造素材,是开发和创新云南特色文化的富矿。

近年来,随着云南建设文化产业大省、文化产业强省的日益深入,我省创作了“郑和下西洋”“滇西,1944”“我的团长我的团”“解放云南”等反映云南历史的作品,深受观众的好评,引起轰动效应,起到了示范作用。不少的文化投资公司正在组织拍摄“中国远征军”“飞虎雄鹰”“护国风云”“百年富滇”“白药传奇”等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百花齐放,迎来了云南欣欣向荣、绚丽多彩的春天。

“一花引来百花开”,在开发历史题材文化产品的沃土中,百花争春,成绩斐然,可喜可贺。“山外青山楼外楼”在看到成绩之时,是否还有新的沃土可以开垦,还有新的历史资源可以挖掘,还有新的方法可以探索呢?答案是肯定的,云南的文化产品有轰动效应,但效应的持续性不强。在表现形式上,注重故事情节多,使用传统手法多,创新不足。注重社会效益,忽视经济效益,追求两者的完美统一不够。

继续挖掘历史资源。虽然,云南开发了不少的历史题材的作品,但是,还有很多的富矿没有挖掘。例如,元谋猿人的发现、庄峤如滇、爨龙颜碑、南方丝绸之路等方面的作品不多。少数民族的历史题材更是值得深入发掘,以前,曾经创作过“葫芦信”“孔雀胆”“召树屯”等文艺作品,但还有不少的历史事件,例如“六诏归一”“南诏反唐”后又“弃蕃归唐”“班洪事件”“片马事件”“马嘉理事件”“民族团结誓词碑”等等都可以开发为文化产品。云南历史人物众多,例如郑纯、皮逻阁、赛典赤.瞻思丁、沐英、兰茂、袁嘉谷、李根源、熊庆来、罗炳辉、周保中等等。一个历史人物、一段传说、一段传奇、一段故事,会引起人们对历史人物的出生地或创造业绩地、历史事件的高度关注和浓厚兴趣,有利于提高当地的知名度,有利于开发旅游景点和文化产品。

开拓创新,开发历史题材文化产品。创造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总是很严肃,总是按照一定的模式,条条框框来写作,引起观众的共鸣很难。如何创新历史题材文化产品呢?电影《侏罗纪公园》或许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和思考。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创造出观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假如我们要开发元谋猿人,呈现龙潭山人的发现、考古等题材,是否可以像《侏罗纪公园》一样,把传统和现代相结合,把历史和现实相结合,把枯燥无味的文物转化为栩栩入生的艺术形象,把单纯文字描述的史料变成生动逼真的影视,带给人们酣畅淋离的视觉和听觉享受。如果是拍成电视剧,收视率连创新高,如果是拍成电影和编成戏剧,一当上演,观众毫不犹豫地争相购票,场场爆满。这样就能把商业和艺术充分地结合起来,实现文化产品和商业的完美融合。

二、云南少数民族最多,挖掘民族资源,开发特色文化产品

云南居住着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以外,还有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德昂族、基诺族、水族、蒙古族、布依族、独龙族、满族25个少数民族。多民族分布形成了多元文化,众多的极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风情成就了云南丰富的文化资源,深入挖掘这些资源就能开发出更多的特色文化产品。

挖掘独有民族资源,开发特色文化产品。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德昂族、基诺族、独龙族15个少数民族是生活在云南的独有民族。“物以稀为贵”,既然这些民族在世界上和国内其他地区没有分布,就必然有其独到的特点,就有吸引人们的丰富文化资源。例如,丽江市宁蒗县泸沽湖畔永宁等地纳西族分支摩梭人的走婚习俗就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游客到此来旅游。成为当今世界研究人类社会形态和母系社会婚姻习俗的活化石,亘古独存、纯朴独特的奇俗,使人感到扑朔迷离,充满了神秘感,这样就必然有许多值得探索和开发的宝贵资源。此外,象哈尼族的“抢婚”“长街宴”;佤族的“剽牛”“木鼓”“甩发舞”;景颇族的“目脑纵歌”;傈僳族的“腊几托峨”(獐皮书);普米族的民歌和诗歌、瑟琶和口弦;怒族的洞穴壁画和崖画,特别是怒族的歌舞,像鸟王舞、喜鹊舞、鸡舞、猴舞、洗衣舞、秋收舞、割麦舞、琵琶舞、脚跟舞等;阿昌族的象脚鼓舞、“对歌”;德昂族的“水鼓舞”;独龙族的民间歌曲和“文面”等等民族特色鲜明,是云南特有,值得进一步地挖掘和开发。

挖掘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创新民族工艺品,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云南的少数民族依据生活地区的地理特征,与自然和谐相处,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以独特的构思与创意开发了很多的少数民族工艺品。例如,纳西族妇女的披星戴月服装,其创意非常的好,羊皮披肩上的七个彩绣圆形布盘,象征“北斗七星”,表现了纳西族妇女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勤劳勇敢的精神。其功能特性也不错,既典雅大方,又可暖身护体。随着丽江的改革开放日益深入,丽江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披星戴月服装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但是,作为皮衣与意大利的皮衣相比,其经济价值的差距就很大了,一件意大利名牌皮衣可以卖几万元人民币,一个LV包可以卖一万多元人民币,而一件披星戴月皮衣只能卖几百元人民币。就其成本而言,两者差不多,为什么销售价格和利润的差别就这样大呢?发达国家注重“品牌质量”、注重“营销氛围”“市场培育”、注重“千锤百炼,不断完善”。而我们却喜欢追求形式,一轰而起,一轰而散,不注重可持续发展,不注重经济效益,因而产生了如此大的差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我们在开发文化产品时始终孜孜不倦追求的重要目标。

云南的民族民间工艺品十分丰富,品种众多。例如,腊染、扎染、刺绣、织锦、草编、竹编、藤编、木雕、玉器、陶器、瓷器、大理石制品、铜工艺品、锡工艺品、金银制品、民族刀剪、民族剑等等。很多产品在市场上享有信誉,有较高的知名度,如陇川阿昌族的户撒刀,“制炼精纯,柔可绕指,剁铁如泥”,远销到西藏、新疆、青海、内蒙、北京、黑龙江等省、市、自治区,很多国际友人把它作为收藏品。还有云南的斑铜工艺品、建水的紫砂陶器、腾冲的玉器和藤编等深受用户的好评。2010年上海世博会云南周表演的节目《云裳异彩》,实际上是一场民族服装秀,模特们身着彝、傣、壮、苗、白、纳西十多个少数民族服装,不仅色彩鲜艳,而且用料讲究,不仅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民族特色,而且加入了现代流行的时尚元素,与其说是民族传统服饰,不如说是民族流行时装,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30分钟的表演,让观众目不暇接,观众们称赞道“色彩艳丽的民族服装哪怕与意大利米兰和法国巴黎时装展上的大师之作相比也毫不逊色”。用云南宝石镶嵌成的总长33米的“清明上河图”金光闪闪,习习生辉,精妙的工艺让游客啧啧称奇。这一切都说明了云南是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品的富矿,矿石要经过精炼才变成钢铁,我们要抓住建设文化强省的大好时机,深入挖掘民族民间工艺品资源,开发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这样既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就业的途径,又壮大了文化产业,还创造了经济效益,是何乐而不为的好事,值得大力提倡,精心构造,创造辉煌。

三、云南地理多姿多彩,挖掘地域资源,开发文化特色产品

云南最高的地方是德钦县梅里雪山海拔6740米的卡瓦格博峰,最低的地方是位于中越边界海拔76.4米的河口县红河与南溪河汇合处,两者垂直高度相差6663.6米,整个地貌形成自西北向东南三大阶梯递降。云南的地形波涛起伏,既有和缓的低山,又有浑圆的丘陵;既有险峻的高山峡谷,又有平坦开阔的河谷和坝子;既有白雪皑皑的雪山冰川,又有炎热多雨风光秀丽的热区。云南边境线总长4060千米,有26个边境县分别和缅甸、老挝、越南接壤。云南这种多姿多彩的地理环境使得云南文化处于多种文化交汇叠合的边缘地带,既是汉文化的西南边缘,又是青藏文化的东南边缘,还是东南亚小乘佛教文化的北部边缘。这种多元文化的分布和相互影响和融合,造就了云南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值得进一步开发。

以旅游为载体,变封闭式的博物馆为开放式的博物馆,开发文化产业。为了传承历史,保护文物和遗产,我国建设了不少的各类博物馆,但其功能发挥得不够,生存十分艰难。能否在保持博物馆的基本功能不变,又能进一步开发出新的文化产品或产业值得探索。云南许多的旅游景点都是天然的自然博物馆。例如,石林是典型的喀斯特造型博物馆。腾冲是形态完好典型的死火山博物馆。高黎贡山有2000多种高等植物,600多种野生动物是物种基因库自然博物馆。三江并流是丰富的地质地貌天然博物馆。九乡溶洞、建水燕子洞、泸西阿庐古洞、罗平多依河、邱北普者黑等是典型的岩溶地貌博物馆。能否和旅行社合作,利用博物馆具有的文物和资料优势,让游客先听讲座,参观博物馆的文物和资料,再到旅游景点实际验证;先参观封闭的博物馆,了解旅游地的历史渊源、文化底蕴、风土人情,再去享受美丽的自然风景。这样,既增加了旅游者的知识,又提高了旅游的质量和品位,既增加了旅游的内容,提高旅游地的知名度,又能增加旅行社、旅游地、博物馆的经济收入,最终实现旅行社、旅游地、博物馆的共赢,甚至还可以开发出新的文化产业。

挖掘地域资源,创新景观文化,发展文化产品。云南的红河哈尼梯田、怒江的溜索、德宏、西双版纳的傣家竹楼、丽江的茶马古道、三江并流等景区是挖掘地域资源,开发景观文化的精品之作。云南的景观是否已开发完了,已开发的景观是否还能进一步创新完善,值得思考和探索。例如,昆明市禄劝县的轿子山风景区就还有很多的景观文化值得开发和创新。轿子山风景区位于禄劝县乌蒙乡境内,距昆明市区180千米。轿子山风景区北临金沙江,南眺昆明,西边山底的普度河是炎热的河谷,呈现出像西双版纳一样的热带风光:拱王山的主峰轿子雪山海拔4223米呈现寒带气候,山上山下垂直高差达3000多米,这样优越的地理条件能否打造出“地球气候五带”,即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亚寒带景观呢?只要用心琢磨,再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轿子山风景区还有大小不等的高山湖泊、高山草甸、七彩瀑布,这些能否打造出湖泊、草甸、瀑布文化景观也是值得探索的。禄劝毗邻东川区,东川的红土地、雪岭景观,泥石流遗址受到众多的摄影爱好者、赛车爱好者、驴友的亲睐,若两个县区联合,优势互补,扩大景区范围,增加旅游品种,创新景观,开发更多的产品,就能使旅游文化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云南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山川秀丽,有着丰富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历史、民族、地域资源。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把文化大省建设成文化强省的方针,勤耕不辍,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就一定能够开发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做大、做强、做好文化产业,迎来云南美好的春天。

徐丽华,女,1962.10-,汉族,云南昆明,大专,副馆员,研究方向:基层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云南历史产品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历史上的4月
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