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真正的历史人物?——布雷德伯里学院派小说代表作《历史人物》解析
2011-08-15丁威
丁威
谁是真正的历史人物?
——布雷德伯里学院派小说代表作《历史人物》解析
丁威
在英国文学历史的长河中,布雷德伯里是少数集小说家和批评家于一身的学者,他一方面以他丰富、深邃而又深入浅出的批评著作成为英国当代著名的批评家,另一方面又以小说的形式来表现知识界的世相与百态,为英国文学拓展了学院派小说的领域。《历史人物》(1975)是布雷德伯里创作的第三部小说,以20世纪70年代英国的沃特茅斯大学为背景,描述了围绕着霍华德夫妇的一群学院同仁在一个学期里发生的种种故事。表面上看,这部校园小说记录了校园内一学期所发生的各种轶事,实际上却包含了10年之中英国社会文化的发展过程,反映了变动的社会现实,历史与文化的变迁,以及价值观念与伦理道德的混乱状况。
一、真正的历史人物
小说的主人公霍华德·柯克是一名社会学系讲师,在为数众多的人物中占主导地位,他的妻子、朋友、情人和学生们都以他为中心。霍华德所在的校园以时尚著称,而他本人则是教师中最为激进前卫的一员。他是个自命不凡的社会学家,对理论很感兴趣,出版了一些相关著作,开口闭口就是:“你需要知道一点马克思,知道一点弗洛伊德,知道一点社会历史。”然而霍华德却非空头理论家、行动的懦夫,相反他是一个积极的行动主义者。霍华德自命为历史人物,用极权主义手段在校园里推行“社会革命”,以达到个人目的。在有关曼格尔教授的问题上,霍华德作了精心策划。霍华德在同事、学生、系领导中间散布谣言,声称一位有争议的学者曼格尔教授要来他们学校,不料却弄假成真,使邀请曼格尔的事被提上日程。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曼格尔教授根本没有出现,也不可能出现,因为他在讲演前的傍晚心脏病发作死于他在伦敦的住所。在整个事件中,唯一获利的就是霍华德,他通过这一事件激化了校园矛盾,为在竞争中打败保守的马文教授打下了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操纵事态的发展”,而这只手属于霍华德。此外,作为一个激进主义者,霍华德认为自己站在历史这一边,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方向,因此不能容忍任何违背他意愿的人和事。如果就故事情节对霍华德进行道德判断,他会被看做一个用心险恶、不择手段的社会学教授,作者的成就也就在于为英国小说增添了一个颇具时代特色的“坏蛋”形象。在接受过传统价值教育的人们心中,历史的发展向来是清晰的、向善的、滚滚前进的。然而,70年代英国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已经与传统截然不同了。在这样一个革新的时代,历史洪流虽浩浩荡荡,但一直在人们心中的那个神圣的终点却消失了,历史成为一股即时的、偶然的、无序的乱流,充满了不确定。要在这乱流中生存,就得彻底放弃传统的价值,随时把握时代的潮流、做识时务之俊杰。而霍华德不正是那个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历史走向的历史人物么?虽然霍华德夫妇推进历史发展的手段比较激进,然而在这个革新的时代,只有霍华德这样的激进主义分子才能搬开传统的绊脚石,推动社会历史的前进。
二、主题揭示
《历史人物》表面上充满谐趣和喜剧色彩,但却蕴涵着严肃的主题。长期在学院的生活使布雷德伯里对描绘校园生活驾轻就熟。传统意义上,大学校园是社会精英的会集地,大学教授们应清心寡欲,潜心钻研学术,如果说洛奇在《小世界》中打破了这一传统观念,对当今学术界的不良风气进行了辛辣讽刺的话,那么,布雷德伯里通过《历史人物》这部小说描写了知识分子们在大学校园中的生活和经历,讽刺了知识分子对物质和名利的狂热追求,向读者展现了一幅70年代充斥着激进思潮和放纵享乐主义的校园生活图景。70年代英国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与传统更加彻底地断裂了。社会的高度工业化使当代西方人一切都服从于机械的抽象化过程,而导致了自我的丧失。人们普遍感到个性已丧失,被异化了、非人化了。在文本中,个体的消亡,个性的丧失是无处不在的。霍华德开派对时,亨利·比米什用手臂捅破窗玻璃,严重受伤而无人问津。这正是后现代主义时期个体消亡的典型例证。在小说开始的时候,芭芭拉从朋友处得知与自己有一面之缘的一个男孩意外死亡,感到很伤心,于是问霍华德:“你不认为人们已经疲惫了吗,因为他们发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受到了诅咒?”霍华德回答说:“一个男孩死了,而你把它变成了这个时代的一个隐喻。”从整个文本来看,这的确是一个隐喻,象征着个体存在的危机。霍华德的新书《隐私的失败》所揭示的主题也正是这样的事实,那就是不再有隐秘的自我,社会上不再有隐秘的角落,不再有私有财产,不再有隐秘的行动。在这样的环境中,个体是不重要的。另外,在水泥盒子一般封闭的学院大楼里,大学师生们被激进的政治信念、放纵的两性关系、堕落的生活方式所埋葬,成为毫无个性的行尸走肉。大学校园是整个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布雷德伯里以知识分子和大学生的非人化为出发点,从微观到宏观,反思了整个当代文明的危机和所有当代人面临的困境。
三、矛盾的历史观
细读《历史人物》这部小说,读者会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复杂情绪,以及自由主义思想在历史潮流中的衰落。小说的扉页上,用粗黑体印着一段引自君特·格拉斯小说的对话:
“黑格尔是谁?”
“是一个把人类罚入历史的人。”
“他很有学问吗?他一切都知道吗?”
黑格尔是谁?这一问题文中不断被提及,有趣的是,这个问题却从来没有得到过回答。按理说,霍华德作为社会学讲师,当然对黑格尔十分熟悉,而且读者又被告知他是一个有“阐释癖”的人,所以作者一再让他回避这个问题就有些耐人寻味。同时,“黑格尔”还是一幢学生宿舍楼的楼名,校园里的另外几幢楼房分别叫做“霍布斯”、“康德”、“马克思”、“汤恩比”、“斯宾格勒”。这些都是哲学伟人的名字,当然有着强烈的暗示意义。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年代,思想也并不一致,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不相信人类的善根,都相信有一个更高的东西在运作着、主宰着人类,或称上帝,或称绝对观念,或称经济基础,其中最醒目的当属黑格尔,因为他认为“恶推动了历史”。这个观点影响了许多后来的哲学家,甚至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西方哲学、艺术和社会生活。霍华德对黑格尔是谁这一问题的一再回避似乎向读者暗示霍华德便是黑格尔心中的一个“以恶推动了历史的历史人物”。值得注意的是,布雷德伯里本人却说:“尽管在许多读者眼中霍华德也许完全是一个无耻小人,他却觉得自己离心目中的霍华德很近。”
既受过传统人文精神熏陶,又身处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布雷德伯里对历史有着十分复杂的情绪。一方面,作者的意识主体希望能够通过维持对像卡兰德这样的传统人物的信心给读者以希望,希望坚持人文主义的价值观;然而作为一个深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评论家,他清楚地看到传统的人物形象大势已去,经过短暂、无力的反抗,布雷德伯里最终让卡兰德屈服于霍华德,使传统让位于革新。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坚持传统的自由主义者纷纷被击败而落下马来,无论是坚持传统学习方法的卡默迪,保守的马文教授,还是固守传统的卡兰德小姐。在激进与保守、革新与传统的对立中,最终胜出的总是霍华德。这不禁使人想起哈代的小说《卡斯特桥市长》。作为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悲剧小说,《卡斯特桥市长》用文学的形式记录了19世纪英国宗法制的农村社会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迅速解体、崩溃的过程。亨查德同伐伏里之间的较量反映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同落后的生产方式之间的斗争,反映了新旧两代人之间的冲突。亨查德的失败和死亡,伐伏里的胜利,象征一个旧时代的终结和一个新时代的诞生。同哈代一样,布雷德伯里也对历史有着复杂而矛盾的心情。他曾经说过:“《历史人物》的创作过程十分艰难,是我对小说以及自己价值观的态度经过不安甚至悲观转变的产物。”一方面,对传统的自由主义者的溃败无限的感伤;另一方面,他明白激进代替保守、革新取代传统是历史必然。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人物》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浓浓的哀愁的原因之一。在一个纷乱的、偶然的世界里,只有霍华德这样的激进主义分子才有生存的空间。布雷德伯里在《历史人物》中表现了在英国社会剧烈的历史变迁中,自由主义思想所经历的困难、令人不安的命运,以及作者最深层的踌躇与忧虑。
四、形式试验
《历史人物》标志着布雷德伯里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形式革新的阶段。从这部小说开始,布雷德伯里有意识地在作品中进行一些形式实验。以金斯利·埃米斯和约翰·韦恩为代表的第一代学院派小说家大都遵循现实主义写实传统,而排斥20世纪20年代伍尔夫和乔伊斯等现代主义作家的创作尝试,有的评论家将第一代学院派小说家的作品视为英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回归。相对而言,虽然说布雷德伯里和洛奇在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和细节的设置上也沿袭了英国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然而经过了60年代轰轰烈烈形式实验主义的洗礼,70年代校园小说以兼收并蓄为特征,更具有写实和实验交融的特点。正因为如此,读者才会在《小世界》中发现如戏仿、互文、拼贴、开放式结尾等后现代主义写作技巧。同样,布雷德伯里的《历史人物》也实现了小说语言和形式的革新,叙述的客观化及二元结构的使用。
小说在语言上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全文都采用了动词的现在时态,产生一切情景都历历在目的直接效果和快速的叙述节奏。由于完全使用现在时,时间上的稳定关系消失了,使人感到在时间的流动中一切都是短暂的、无根的。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一切存在于现在,一切发生于现在。在这个纯粹现在时的世界里,唯有此时此刻才具有意义。因此,与传统价值彻底决裂是适应时代的合理行为,而霍华德·柯克显然就是这样一个新人,一个真正生活在现在时中的人,一个应时而动的历史人物。另外,《历史人物》在形式上的革新还体现在首行缩进的去除。传统小说中,每段对话的开始都要另起一行,并且缩进两格。细心的读者会一眼发现小说排版的反常之处,即段落起首没有空格。在《历史人物》中,去除了首行缩进,人物的对话滔滔不绝,使全书的第一个字与后面的内容连在一起,给人的感觉仿佛迈入了绵延的历史之流;而且此书一首一尾两次派对,相同的词句略有变化,又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结构。《历史人物》另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是不带任何解释与评论的客观叙述。在这部小说中,布雷德伯里坚持了艺术家的超脱立场,人物的行为动机和伦理观念究竟如何,都由读者自己作出判断,作者不给予任何评论。这种叙述方式使作者与他的人物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以超脱的历史眼光描写这个校园的小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奇闻轶事。最后,像洛奇的《换位》一样,《历史人物》也是一部建立在二元结构之上的小说,包含了激进与保守、革新与传统、必然与偶然的对立。霍华德对激进主义异常狂热,马文教授却坚持自由主义思想;霍华德夫妇相信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偏爱城市中心喧嚣的生活,他们的朋友比米什夫妇则更愿意过那种保守的、具有乡村气息的生活;霍华德在教学中喜欢用创新的方法,他的学生卡默迪却始终坚持传统的学习方法;霍华德相信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卡兰德小姐则固守传统。在这样的对立中,最终胜出的总是霍华德。这是因为他是社会戏剧的创作者和管理者,是在这个纷乱的、偶然的世界里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历史人物。
五、总结
布雷德伯里继承了英国小说的写实传统,在现实主义的叙述框架中,蕴涵着逗人的幽默和辛辣的反讽,然而他并没有拘泥于此,而是在写实和实验之间寻求着妥协和调和。由于受文学大气候和文学批评的影响,他的小说夹杂着非现实主义的实验因素。除了传统与实验交融,布雷德伯里还特别关注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平衡,兼顾形式的创新和叙事的清晰完整,使作品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布雷德伯里的学院派小说恰恰说明了20世纪后半叶各种文学流派交融,各种创作手法兼容的特征。布雷德伯里继承了英国小说的讽刺传统,并将表达方式的喜剧性和道德上的严肃性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展了学院派小说。布雷德伯里的学院派小说可以说是最近30年来欧洲社会生活和文化变迁的缩影。
[1]Bradbury,Malcolm.The History Man.New York:Penguin Books,1985:23,158,17.
[2]张荣升.走向对话——学院派小说《小世界》的对话艺术解读[J].作家,2009,(10):72.
[3]何怀远.欧洲社会历史观.济南:黄河出版社,1991:258.
[4]Lawrence,Lerner.Somebody’s Best Book Yet,in The Spectator.September,1987.
[5]侯维瑞.英国小说史.上海:译林出版社,2005:764.
牡丹江师范学院2010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当代英美学院派小说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QY201012。
丁威(1980—),女,黑龙江牡丹江人,牡丹江师范学院西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