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兴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墨烟张”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

2011-08-15罗新琼兴宁市博物馆广东兴宁514500

大众文艺 2011年19期
关键词:传统工艺文化

罗新琼 (兴宁市博物馆 广东兴宁 514500)

兴宁、历史悠久、人文昌盛。从宋元以后大量迁入此地的客家先民,他们继承中原文化传统,弘扬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创造了丰富而灿烂的客家文化,走出了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拼搏之路。今天,当我们惊喜地看到大批打上迁移文化烙印或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人文风物,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或收集整理,载入史籍,或洗刷尘封,再现风姿,无不感到自豪与欣慰。作为文化战线的工作者,就越发感到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的进程中的责任重大。笔者认为,挖掘保护的目的停留在发现还远远不够,应该在于有效地传承,而有效的传承就是对它的开发利用,使之产生应有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作用。本文就如何挖掘传承兴宁“墨烟张”的传统工艺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墨烟张”的由来与兴衰

走进兴宁市福兴街道办事处新联村,发现这里居然是旧时一个规模宏大的文化产业园,先辈用智慧和辛劳制作世称“文房四宝”中的一宝——墨,曾经盛极一时,闻名遐迩。它就是兴宁的“墨烟张”。福兴新联村大约1平方公里范围内居住着张姓人氏,有12个围龙屋,在乡居住人口有1270多人,总户数310多户。从落基到现在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而此地烧乌烟制墨却有二百多年历史。到处房屋乌黑,连家禽麻雀也为乌烟所染,漆黑一团,“墨烟张”因此得名。据新联村书记张钦欢讲述,"墨烟张"有动人的传说:“墨烟张”原称大社下,相传在200多年前有一位制墨工匠经过此地时,因身体有病,栖息在村里的一个凉亭内,由于缺医缺食,病情不轻。附近张姓群众见状便把他接到家中,为他治病,悉心照料。数月后,这位工匠恢复了健康,被张姓群众的善良所感动,于是把自己烧烟制墨的技术传授给了他们。从此,大社下的群众开始兴起烧烟制墨,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会一项传统的手工艺——制墨条,并以此为业,颇为兴隆。

“墨烟张”烧烟做墨,最早烧的是煤油烟。用一盏大灯,灯上面罩一个大圆盖,烟火薰在大圆盖上结成烟灰,烧过相当时间以后,把盖子取下扫下烟灰,就成为墨烟了。这种炼油烟产量少,每日只可产二、三斤,但在乌烟中质量最高,用这种烟做的墨最佳。后来是烧松竹烟,亦叫“瓦祗烟”。烧这种烟要砌个拱窑,把松竹塞进窑里燃烧。松竹烟质量高,产量也较高,每日每座窑可产十多斤。另有一种是烧松渣烟,用一间或二间房屋合起来烧,松渣燃烧的烟灰掉在地下,待熄火冷却后,把烟灰扫起来,便成墨烟。松渣烟质量一般,但产量很高,每间烟窑每烧一次可产七、八十斤。

总的说来,制墨原料主要是用松香或松香渣,用牛皮熬成胶汁,加入乌烟,搅拌成大块墨膏,然后把大块墨膏切成小块,放到烧着谷壳阴火的大钵里薰软,软后的墨膏用手捏成小块,烟胶汁掺和成团,锤炼成块。制墨工序复杂,全过程必须用手工操作完成。经过千锤百炼制成墨条,然后通过修剪,洗刷、凉晒、打蜡、裱金、包装,方为成品。在锤炼过程中,由于加进有梅片、冰片和贵重的麝香等香料药材,所以制作出来的墨不但质高味香,而且保留时间长,驱虫蛀。墨烟张出产的墨,品种很多,但从形体上分,不外乎有方条墨和圆条墨两种。方条墨最初出产且销路最广的要算是“狮踞”,此外有"金不换",“五百斤油”、“朱子家训” “龙翔凤舞”、“九如”等。制出来的墨有2条一斤的,也有4条、8条一斤的,还有20条、30条、40条、80条一斤的,十分适合社会市场。墨烟张的墨因其技艺好,色泽乌黑发亮,磨得越久越香,书写的字久不褪色,且驱虫蛀,,墨的名称不是随便起的,每种名称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包含了各种学问。例如“九如”就是如日、如月、如星、如山、如水、如风、如云、如江河、如海洋,比喻天地人的永恒不谢。墨烟张生产出来的墨还能治皮肤疮毒即“痱蛇祗”、腮腺炎即“猪头肥”、 吐血等疾病,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和使用,其神秘之处就是在于制墨过程中加进的梅片、冰片、麝香和松香在起的作用。

现在当地尚存完好的一间墨厂,虽然经过几十年的风吹雨淋,墨厂墙壁上“张坤记墨厂”五个大字仍色泽如新。16岁便开始在墨厂制墨的75岁制墨艺人张汉昌见证了“张坤记”的兴衰。打他记事起,“张坤记”便已经开办,是当时规模较大的一家墨厂,解放后,这家墨厂更名为福兴墨厂,纳入了村办企业。墨厂昌盛期间,有30多名工人,日产墨条六七十斤。“墨烟张”的商号,较出名的品牌有 “张坤记”、“张兆记”、“张仁记”墨烟张制的墨不但在本县、本省,江西、福建、海南等地畅销,而且远销至香港、台湾、新加坡、日本等地区和国家,“墨烟张”因此而扬名国内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达,墨条这种手工制作的产品逐渐被机械生产的墨汁所代替,渐渐退出了市场,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墨烟生产的作坊和工厂已经很少了,至八十年代初,整个“墨烟张”完全停止生产了,墨烟张的墨而成为收藏家收藏的珍品。

可见,“墨烟张”在这片土地上,对传播文化和推动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之大,同时也彰显客家文化底蕴深厚和传统工艺的兴盛。可惜的是,,究其原因主要是历史的原因所致,最明显的就是书写工具的取代,特别是文革动乱之后使用毛笔的人几乎是凤毛麟角,没有了市场,烧烟制墨哪里还有生存发展的空间?但无论如何,这只是时代变革出现的一段空白,随着文化和各项事业的复兴,中华国粹一旦得以发扬光大,就不只是“一得阁”独秀于文化市场了。所以,笔者认为,“墨烟张”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在于如何对传统工艺加以保护利用, 而不是让它成为一段历史。

二、“墨烟张”的传承与发展

目前,我市正在加快 “文化梅州”的建设,值得我们深思的是, 该如何让墨烟张这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产业重现生机呢?今年1月在梅州市人大代表大会分组讨论时,作为兴宁市人大代表的张钦欢村书记向梅州市委书记李嘉展示了墨烟张的墨条,引起了李嘉书记的浓厚兴趣,当即表示:在加快“文化梅州”建设、发展旅游业的今天,传承和发展 “烟制墨”,就是把文化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有效的经济成果的生动体现,一定要保护好这样一个难得的民间工艺,让它保留并流传下去,成为“世界客都”的一张名片。目前,在兴宁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正准备将“墨烟张”申报省级的“非物质保护遗产”。

政府的重视和文化市场的复苏,必然给传统工艺带来无限生机。备受鼓舞的张钦欢回来后,立即组织墨烟张的工匠重新生产墨条,并于今年2月成功注册了“墨烟张”的商标,现在的墨烟张不但有技术、制墨工匠,而且烧烟制墨的工具一应俱全,不需要过多的资金投入,即可恢复生产。在市场开拓方面,他们首先打算加强产品包装,让墨条成为政府部门馈赠外宾的高雅礼品,同时,与本市乃至本省的书画界加强联系,积极推销,争取让“墨烟张”的墨条成为美术界人士的首选用墨。另外,争取打入旅游市场,让墨条成为本地的文化产品,销售给外地游客。他们有信心在不久的将来,让墨烟张的风采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三、“墨烟张”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传统工艺的传承是光前裕后的重大举措,在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思想要重视,充分意识到老祖宗留下的传家宝如果我们这代人对它视为草芥而不加以保护的话,则会导致其永远失传,倘若知宝而不用,则会错失自我发展的良机而被后人追悔积怨。所以,我们应有一种危机感和责任感。二是措施要落实,从深入社会调查到立项申报的落实等方面,做好承前启后的各项保护工作。三是开发应扶持,无论是政策的倾斜,还是经济的支持,甚至是市场的投放,都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爱。

四、结束语

乘“保护非物质遗产” 的东风,行拯救与传承之实,我们更有理由相信,兴宁墨烟张一定能再现曾经的辉煌。

1.兴宁县志.广东人民了出版社出版 1992(04).

2.兴宁市文物志.兴宁县文物志编辑委员会出版1985(07).

3.粤东宝地兴宁.广东人民了出版社出版2004(08).

猜你喜欢

传统工艺文化
文化与人
让传统工艺焕发时代新颜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江西45项传统工艺纳入振兴计划
谁远谁近?
促进中国传统工艺振兴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