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吉县倾力打造‘没有围墙的乡村非遗馆’

2011-08-15黄卫琴浙江省安吉县文广新局文艺科浙江安吉313300

大众文艺 2011年5期
关键词:展示馆安吉县竹叶

黄卫琴 (浙江省安吉县文广新局文艺科 浙江安吉 313300)

安吉县倾力打造‘没有围墙的乡村非遗馆’

黄卫琴 (浙江省安吉县文广新局文艺科 浙江安吉 313300)

2008以来,安吉县创新载体,实施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努力把安吉建成“山美、水美、环境美”,“人美、地美、和谐美”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安吉县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建设,不断繁荣群众文化生活,全力推进和谐安吉建设,全面部署开展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突出以非遗产为主体,引导广大农民自觉参与,精心组织,挖掘、培养了一批具有特色的非遗文化项目。安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建设是安吉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开拓了非遗保护、传承与合理利用的新途径。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展开了积极探索和不懈努力,目前全县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省级非遗项目7个、市级非遗项目29个、县级非遗项目145个。在非遗馆建设方面,安吉率先出台政策,鼓励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建设,从用地保障、建设资金、运行经费、人员配备、综合配套等方面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以强有力支持。目前,全县已建成非遗文化遗产文化展示馆30座,通过近两年的努力,安吉县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建设“没有围墙”的非遗馆的模式初露端倪。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规划引领

1.总体规划重指导。构筑“地域文化”特色格局。一是做好总规划。紧扣生态文明主题,全力实施文化创建助推工程,在生态文化大县建设上实现新突破。近年来,结合地处黄金都市圈腹地的典型山区县的发展实际,安吉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设生态文化大县的目标。生态文化是继“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之后更高级的文化形态,已成为当今人类处理人和自然、环境与发展关系的主导文化,并且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为此,紧扣“生态文化”大主题,把“中国美丽乡村——非物质文化展示馆”建设纳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做到一步到位,分步实施,注重特色,形成亮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原则要求在200平方米以上。二是分类指导。按照因地制宜、梯度推进、分类指导的工作原则,集中展示了现代非遗展示馆不同的地域风情和文化的特色。主要分为自然生态、历史文明、民俗文化、产业生态四大类,从竹文化、茶文化、书画文化、民俗文化、畲族文化、孝文化等构筑多个方面创建点。

2.单体规划扬个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展示馆建设注重整体保护、源地保护、活态保护、自我保护、开放性保护和可持续性保护。编制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围绕生态主线,链接以古驿文化、昌硕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中国竹乡、中国白茶为代表的物产文化,以中国大竹海为代表的影视文化。重点发展竹文化、茶文化等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地方特色生态文化。如2009年建造上舍竹叶龙文化展示馆,收集、整理有关竹叶龙资料,挖掘竹叶龙文化,研究和创新竹叶龙表演艺术,展示竹叶龙制作和表演过程;完善现有竹叶龙业余表演队,明确首批传承人员,开设竹叶龙表演培训班,吸收有志于传承竹叶龙文化人参加。同时,展示我国各地的龙文化。

二、注重特色挖掘

1.注重策划。安吉县非常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重塑,把挖掘地域文化同建设美丽乡村与发展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并启动了首批建设项目。围绕“江南第一驿站”、二十四孝、安城古城遗址、“昌硕故里”等特色文化遗产,进行重点开发、深度挖掘,广泛宣传提高知名度,开发成各具特色的安吉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启动建设鄣郡风情历史园,打造安吉“秦三十六鄣郡”、“宋驿军事”历史文化品牌,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再现安吉古鄣郡风情。建设坚持以精品为主,避免村与村之间展示内容重复。各乡镇在实施初期先建设1-2个村,在示范带动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建设一个,成功一个,带动一片。

2.合理开发。充分开发和利用乡村内文保点、古民居、老会堂和校舍等建筑,保持传统建设的历史原味。如报福镇上张村山民文化展示馆,在原大礼堂的基础上改建而成,面积650平方米,收集了当地农民在劳动生产时用的斗笠、耙、水车、生活时用的石磨、锄头、刀,以及笋干、茶叶等农产品的制作工艺等。高禹镇吟诗村农耕文化展示馆,该馆是旧农居改建而成,展馆面积470平方米,集中体现了农村的耕读文化,详细地展示了农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建成的30个非遗馆,特色鲜明,内容丰富,使其“出落”成一个个亮点风呈的非遗展示精品群。这是安吉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亮点,也是安吉记忆、弘扬、传承和普及丰厚非物质文化“家底”的一个缩影。

3.考核跟进。按照美丽乡村的总体规划和非遗展示馆的建设的计划,每年年初,首先由乡村申报非遗馆建设方案,根据上报情况,其次文广新局组织专家组对乡村上报情况进行分析梳理和专题论证。最后,确定全县展示馆建设方案,并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到各镇乡村,严格按照建设规划实施。政府部门出台考核细则,在评估验收的基础上,每年进行一次管理经营的检查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当地政府的社会发展相挂钩,纳入总考核。

各展示馆在建成开放后,相继建立起一套确保正常运作的长效管理机制;落实专职管理人员、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展品档案、不断完善展览内容等。

三、注重资源整合

1.财政为基。非遗展示馆建设乡村为主体,政府为主导。采用乡村出一点,财政奖一点,社会集一点多条路的走路办法,有效保障了资金需求。在适度增加并充分整合各类资金的基础上,县级财政根据需要安排资金,地域文化展示馆根据考核等级和人口规模,用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展示馆达标乡镇、村的以奖代补,建立考核机制。2009年,对通过县级验收的建造了12个非遗文化展示馆,财政补助资金200万元。

2.结队帮扶。整合全县资源,充分发挥县机关部门参与非遗文化展示馆建设积极性,坚持县领导联镇结村、部门企业结队帮扶合作共建。2009年以来,全县共有51家有关部门与乡镇、行政村完成结对共建工作,共投入资金1000万元。

3.社会共建。吸引民营企业参与非遗文化展示馆建设。选取竹博园和大竹海作为展示区,融入50多个竹文化旅游景点和展藏史实材料的中国竹子博物馆为展示区。引进社会资本先后建设迂迢书画文化村、畲族民俗文化村、黄浦江源头第一村等民俗特色文化村,重点打造天荒坪竹海影视文化区、鄣吴昌硕文化产业区、溪龙白茶文化产业区等。据统计,安吉县非遗文化展示馆展示区项目投资中,社会资金超过1个亿。

四、注重产业结合

1.放大休闲产业功能。不少非遗展示馆在建设之初,就融入乡村休闲旅游,增加一些群众参与的休闲元素,非遗馆在旅游经营和休闲产业中有更多的内涵和创意,而休闲旅游的繁荣又可以反过来让非遗馆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弘扬。比如报福镇山民文化展示馆和天荒坪竹子文化展示馆,整合为一。与景点实行了“一票制”联营,让游客欣赏优美的风景后再品品地方特色文化,达到双赢的效果。同时,安吉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展示馆正式被列为中小学校教育实践基地,如今已成为安吉县中小学课外活动和乡土文化的教育基地。

2.打造“一地一节”展示品牌。安吉是个移民大县,多种移民文化的传承和融入,使安吉各地的乡土文化,民间习俗呈多样化态势。近年来,为配合县里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战略决策,实施“一地一节”、“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非遗展示工程。各乡镇、村在美化、优化、绿化新农村各项硬件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非常注重挖掘当地人文资源。积极开展以非遗展示为主题的各类文化节庆活动。如溪龙乡的“白茶节”,章村镇的“九月九畲族丰收节”,昆铜乡的“龙舞文化节”,上墅乡的“手工造纸文化节”,鄣吴镇的“昌硕文化艺术节”,天荒坪的“影视文化艺术节”、孝丰镇的“孝文化艺术节”、和报福镇的“畲乡风情节”等等。各个节庆活动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又继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提高了美丽乡村的对外知名度。有力推动了文化旅游产业地蓬勃发展。

猜你喜欢

展示馆安吉县竹叶
千年的回眸
雪地里的小画家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展馆的呈现
《竹》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的主题策划与媒介设计
竹叶沟怀古
城市规划建设展示馆布展策划的重点思路
学包圆锥粽
南洋骑楼老街风貌展示馆:穿越时空的骑楼之旅
安吉县美术教师新作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