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纳教育背景下浅析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
2011-08-15张文琪
■张文琪
随着社会的进步,特殊教育的地位日益提高,总体上特殊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从全纳教育的角度探讨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方向,体现了教育公平与平等原则,同时也是我国民主化教学的目标及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
一、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现状
同西方强国相比,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起步较晚。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特殊教育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的特殊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瞩目成就。在投入方面,自1989年中央政府设立了特殊教育专项补助费后,各地也根据实际设立了本省的特殊教育专项补助费,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法制方面,国家相继颁布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残疾人教育条例》等法规,特殊教育日益走上依法治教的轨道。现在我国特殊教育已基本形成了以专门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普通学校设立“特教班”和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为主体的特殊教育格局。但是,由于长期受封建主义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同西方人民相比,中国人的观念趋向保守,以至于现在社会中大学录取一名残疾学生都是一件新鲜事。再者,现在我国专门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教师还比较匮乏,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在“全纳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随班就读”的教学学过程中可能会过度关注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而忽视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发展,或是照顾优等生而忽视了特殊学生间接导致高年级“学生回流”的现象。总之,现阶段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已取得了可观的进步,但与国际社会一些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特殊教育事业还存在一些体制需要进一步的健全。
二、全纳教育对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指导意义
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提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的目标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召开“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入学和质量”中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首次正式提出“全纳教育”。《萨拉曼卡宣言》指出:“每个儿童都有独一无二的个人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体系的设计和教育方案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与需要的广泛差异”。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全纳教育强调学生的个别需求和年龄社会化程度的差异,这与我国的“因材施教”教学原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时,宣言中还提出“有特殊需要者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即在全纳方针的指导下,各类学校应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和排斥,积极为每个受教育者提供一个参与的平台,建立全纳型社会,实现人人受教育,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整个教育体系的效益。我国教育提倡“有教无类”,即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教育不分贵贱,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这一观点体现了“全纳”的精神。事实上,“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一直是我国教育追求的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实行“面向大多数”的班级授课制,“班级中学生的个别差异和显著的个别差异”往往被“班级教育”的形式掩盖。教育工作者对真正落实“因材施教”这一基本原则仍存在很多疑惑,全纳教育理念指出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在于为所有的儿童提供具有挑战性并适合其能力和需要的教育,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到自己面对具有不同需要的儿童,必须为他们提供他们需要的教育指导计划。同时,全纳教育具有自身的支持模式---提供一种帮助让特殊儿童能在普通学校更好地学习的一种方式方法,如巡回指导等。全纳教育的理念及自身的教学模式无疑为我国教育特别是特殊教育事业实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
三、全纳教育背景下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方向
全纳教育的理想目标是通过为有障碍和无障碍的学生建立学习型社会,使所有学生可以在适当的普通教育场所接受相同的教育。自1994年首次提出“全纳教育”后,各国纷纷掀起教育改革思潮。美国最早开展并经历了回归主流教育、普通教育主动性运动、第一次全纳教育和第二次全纳教育四次改革运动,其特点是以最少受限制环境使残疾儿童尽可能达到正常儿童的发展水平,实现教育正常化。日本实施的是包括普通班、资源班、特殊需要教育学校及访问教育在内的“特殊需要教育”。而作为一个多宗教信仰、多民族的国家印度则是通过在普通班级实施对残疾儿童的融合教育方式引入全纳教育理念。20世纪90年代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东亚一些国家开展基础教育合作试验项目,提出了“爱生学校”(Child-Friendly School)的概念,旨在平等对待从而让所有儿童入校就读并鼓励儿童参与学习和表达自我。全纳教育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实施为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思路和宝贵经验。
现在,我国在普通学校特教班和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已占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在下残疾学生的2/3,“随班就读”是全纳教育在我国实施的主要方式。特殊教育面向的是有特殊需要的残障儿童,我国残障人士数目大,再加上思想保守,因此,特殊教育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必须针对个人独特特征而展开“个别化”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回应所有学习者多元化的需求、减少学校教育中的歧视、关注入学、效果、多元化、健康和家长、社区的共同参与,从而实现我国特殊教育转变成能够提供适合所有学习者的有质量的教育的目标。
[1]陈凯鸣.随班就读个别教育计划的制定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