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批评的启示

2011-08-15

山花 2011年24期
关键词:汽车业亚当精神

进入20世纪中期,地球自然生态和人类精神生态呈现出重重危机,引发了西方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思和自省。随之,20世纪70—80年代在美国出现了一股批评潮流,即“生态批评”(ecocriticism)。生态批评是关于文学与物质环境关系的研究,运用一种以地球为中心(earth-centered)的方法研究文学,其影响力巨大,范围大大地拓宽,远远超出了对文学的研究,特别是自20世纪70年代始,历史、哲学、法律、社会学和宗教等很多人文学科的研究,都显现出“生态化”态势。借用生态批评的眼光重新审视原来研究的文学作品和作家,追溯生态批评的起源,我们可深深地体会到,有些伟大的文学家在早期的文学作品中,早就播下了生态批评的火种。作家的生态智慧是生态批评理论的基石,对生态批评的意义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亚当·贝德》中的生态智慧

伟大的文学家泰戈尔曾经这样预测:“ 这个人类自己制造的世界,以嘈乱叫嚷和傲慢狂妄,在人身上打上了没有人迹的从而没有终极意义的宇宙规划的烙印。所有已经灭亡的伟大文明之所以灭亡都有其必然性,由于对人性的错误表达,由于人对物质资源的依赖而造成的对财富滋养的巨大层面的依赖;由于一种拒绝和否定一切的嘲弄精神,剥夺了我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的谋生工具,这样的文明必然走向灭亡。”[1]

追溯伟大的文学家早期的文学作品,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绿色就呈现在文学作品里。英国小说家乔治·艾略特在其文学作品中对自然美的大幅度描述反映出作者对工业革命的抨击,对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遭受到破坏的忧虑。在《亚当·贝德》中,作者把田园村庄干草坡的美与工业小镇斯诺菲尔德进行对比。

在说到干草坡牧场时,作者这样写道:“平射过来的阳光像透明的金子一样,铺撒在毛茸茸的微微弯曲的绿草和高大红色的酢浆草上。灌木丛中,点缀着铁杉的白花。这正是夏天,在这样的一个时候,一听到磨镰刀的声音,我们便不由得向散布着星星鲜花的牧场上的青草依恋地多望上几眼。”[2]

镇上的人们在这里生活了世世代代,而干草坡的自然之景美丽依旧。山峦、草地、树木、丛花,在夏日的阳光中,衬着其中一排排整齐的庄稼地,自由自在地绽放着它们的美丽。自然野生之景与人类的劳动和谐共处。

小说中同一时代的工业化小镇史诺菲尔德却完全是另一副样子,阴冷暗淡。这座小市镇以前是个荒凉贫瘠的地方。“后来建了一座棉纺厂。工厂带来了很多人,在厂里做工,谋生活,这样使做买卖的人日子也好过些了,就这一点来说,那里是有了变化。我自己就在厂里工作,照理也该觉得幸运,因为这样我能生活,还有节余。不过正像你所说的,先生,那还是个贫瘠的地方,与这边乡间不大相同。”黛娜说史诺菲尔德附近的环境“土地愈来愈见光秃,再也没有绵延的树林,也没有频频映入眼帘的村舍附近的枝丫铺展的大树,没有矮树丛生的树篱;只有瘦瘠的牧场上的灰色石墙,起伏不平的地面上疏疏落落的灰色石屋。这一带原来开采过矿,现在也不是矿区了。”[2]

史诺菲尔德这个地方虽然有工业,可镇上的人们物质生活依然匮乏,精神生活亟需慰藉。工业带给这片土地的是灰色石墙和荒凉的矿区。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无法得到精神的享受,就只有向宗教求救了。

正当英国社会上下进行工业革命的时候,艾略特笔下的田园式的干草坡与工业小镇史诺菲尔德形成鲜明的对比。干草坡小镇上,人们过着富足的生活,与自然和谐相处,一片祥和之景。史诺菲尔德工业小镇却是一片荒凉。小说中,作者艾略特给干草坡的名字为“Hayslope”,似乎暗示着这片土地的田园,丰收与祥和之意;而史诺菲尔德的名字为“Snowfield”,其中的“snow”暗示着这是一片受到自然惩罚的土地,暗示着荒芜。乔治·艾略特本人对田园生活的倾向及对工业革命的反感,在这里也得到了体现。

《汽车城》中的生态批评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几十年是美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与美国的消费概念的形成和开始风行消费有密切的关系。在这一特殊阶段中,由“拜车化”引起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如空气污染,生态失衡,精神生态危机等。加拿大作家阿瑟·黑利早在汽车工业的繁荣时期,就用生态批评的眼光,抨击汽车业对人们精神的摧毁。在其作品《汽车城》中作者这样描述:小说的主角,通用汽车公司计划部经理亚当·特伦顿,汽车行业的“英雄”,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奉献给了汽车业,为此,这位“汽车狂”为汽车业付出了相当沉重的代价。他的身心每天都被汽车业左右。书中这样描述:“亚当已经出门了。他像汽车工业的大多数最高领导人一样,七点半就办公,等到秘书来上班,他已经工作一小时了。”[3]他甚至不愿与新婚的妻子共进早餐:“他总是不耐烦,干着急,一心想出门,不再欣赏他们一起进早餐时那轻轻松松的刻把钟工夫。”[3]在强大的“事业心” 面前,他连爱情也化为乌有。妻子埃莉卡感到:“ 亚当一方面对家里的事不大关心,另一方面对自己的工作却是全力以赴……”[3]埃莉卡不明白亚当为何对汽车业如此的着迷?为了汽车业甚至愿意牺牲他们的爱情和正常的生活。她从内心发出疑问“朵朵鲜花都飞到哪儿去了?不久前,还是一对年轻情人的特伦顿夫妇,他们的爱情﹑生活﹑烟消云散的田园诗般意境,都到哪儿去了?啊,哪儿去了?啊,哪儿去了?”[3]

然而,埃莉卡感受到在同一时代,不在汽车业工作的人,生活、情感却并非如此,不像汽车业的人那样失态。她非常羡慕欣赏她父亲对工作﹑生活﹑爱情的平衡态度。“埃莉卡的亲爹,是个机长,工作上有一套,但是,一离开海岛航空的飞机驾驶仓,回到家里,总是把工作都抛到脑后了。他的兴趣多半是跟家里人在一起,钓钓鱼啊,磨磨蹭蹭地做做木工啊,看看书啊,漫不经心地弹弹吉他啊,有时候光是坐着晒晒太阳。”[3]

汽车业使亚当感情枯萎。亚当是非常爱妻子埃莉卡的,当感受到了他与埃莉卡在感情方面出现的矛盾,他很焦急,想尽快解决他们之间的问题,可是他的一切都被汽车业紧紧地捆绑住了,一接触到工作,他就忘却了自己。书中这样写道:“ 他越是想到这一点,越是明白他们中间存在的问题应当尽快找到办法解决才好。可是,到了十五层楼,一踏进最高指挥区,亚当就把个人的杂念抛到九霄云外了。”[3]这样,他们的感情没有得到及时的调整,枯萎了。

汽车业的诱惑力和压力,使行业人越来越远离正常的生活,汽车的名利代替了感情,他们妻离子散,出现了严重精神生态危机。书中这样记录:“凡是接近汽车工业的人,包括她自己在内,汽车工业都给了他们那种影响。不管你在厂里工作也好,在广告公司工作也好,或者像布雷特那样搞设计工作也好,到头来,你都会感到心里七上八下,有千斤重担压在肩上。”[3]“ 大多数邻居都是汽车行业里的人,在他们中间,眼下,夫妻离异仿佛已经成为家常便饭。”[3]

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受制于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文化的基础。对于人的生活质量来说,环境质量是一个必要条件。劳工是汽车工业的弱势群体,工厂流水线工作的残酷性,其恶劣环境使在流水线工作的他们身体劳累,精神麻木和颓废,但又不得不靠这份工作来养家活命。他们常常要靠毒品来支撑自己。书中这样真实地记录了流水线现场工人的对话:

“嗨,你要来支大麻烟吗?”“他接受了。过不久,他虽不像有些人那样在流水线上经常抽大麻,但也抽了;他慢慢懂得,抽了大麻,一天的日子就过得快些,工作的单调也比较容易忍受些。大约也是在这时候,他开始赌号码了。”[3]

汽车业摧毁人的身心健康,医生是见证人,汽车城的医生把汽车业与战场、太平间联系在一起。医生对汽车厂副厂长马特·扎勒斯基的女儿芭芭拉说:“我有许多病人都是从那儿来的。不少呢。”马特,这位头发花白的汽车工业老手,认为汽车工业的压力难以承受,度日如年,当他结束一天的工作时发出感叹:“ 深信自己在压力锅里又活过了一天。”[3]

汽车业的激烈竞争把人与人之间最起码的关爱﹑慰问﹑同情都撞击得粉碎。精神生态的失衡,使行业人生活失去了重心,生活中没有友爱。当赛车手皮埃尔在赛车中失去了生命时,行业人对他死亡的冷漠使埃莉卡发出了呼声:“ 是不对头嘛”,“因为你们活着——我们活着,光是为了汽车,为了销路,为了锦标。即使不是永远如此,也是往往如此。你们把其他一切都忘了。”[3]

汽车业的飞速发展使行业人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人们越来越感受到了精神疲惫不堪,时刻都在紧张和焦虑中度过,“汽车”像座大山压在心中。由于工作过度,汽车业同事由于工作过度引起心肌梗塞,昨天突然死了。亚当的健康也同样受到了威胁,他靠药丸维护身心。

近年来,美国的汽车业出现了头条新闻,美国的汽车巨头通用汽车破产。通用汽车的破产对美国就业的影响相当惊人,据统计,1900—1980年间,美国的汽车产量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美国的工人中有七分之一的工人从事与汽车有关的工作。通用汽车的破产可能导致约250万人失业,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了美国汽车业的“海啸”。美国的汽车业,一个曾经的美国式的成功象征,为何会陷于如今的现状?追其根源,其中,汽车业在其初期的发展中就埋下了生态危机的隐患。

生态批评对语言的启示

正如语言学家所认为,即语言是文化和社会的镜子。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态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语言研究者、语言使用者和对语言中精神生态的平衡方面做出了努力,尽量减少和消灭语言中的歧视现象。例如,美国人讲究主权,尊重人格,在语言上,尽量避免一些“敏感,刺耳”的语言。在对残疾人的称呼上,弱智被称为“mentally challenged ”;身体残疾者被称为“physically challenged ”。另外,美国人对做下等工作的人也有“尊称”,如看门人“janitor”被称为“superintendent,custodian”,做家务的佣人“Housekeeper”被称为“domestic engineer ”,老人“old people”被称为 “senior citizen ”。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不断出现环境保护词汇,如:

节约能源法(Energy Conservation Law)

可再生能源法(Renewable Energy Law )

循环经济促进法(Circular Economy Promotion Law)

节能减排(energy conservation and pollution reduction)

气候友好技术(climate-friendly technologies )

二氧化碳排放(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建设生态文明(build a conservation culture)

生态学家康芒纳(Commoner)认为,每一种事物都与别的事物相关。大学生一直是社会发展的栋梁,生态保护的主力,历史前进的积极的驱动力。大学英语教程的编写者也为平衡精神生态,缓解生态危机留出了“绿地”,供教师和学生开垦。粗略分析高彦梅主编的大学英语教程第三、四册,我们不难发现,有关生态方面的文章占有一定的比例。

在我们所教授和学习的课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道去发现和掌握生态词语、句型和缓解精神生态危机的段落,从而提升学习者生态境界,为平衡环境和精神生态做贡献。这也是文学理论的作用和影响。大学英语课程延续时间长,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生态素质培养。语言的教学不仅仅限于学习语言本身,它也是一种文化的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文的学习分析中,平衡精神生态,学会正确处理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提高生态素质。

结束语

从文学作品中对作者生态智慧的解读中,我们可以悟出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生态批评的任务之一是在生态视阈中通过文学作品来重新认识人类文化。生态批评对我们的启示是,通过重新认识人类文化,我们可领悟到,生态批评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工业、教育、文化等方面影响很大,并已卓有成效。在语言学习中,借助生态批评和文学理论这一平台,开拓学习者,特别是大学生的生态视野,提高他们的生态意识,对造福于国家,乃至全球,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1]候传文.生态文明视阈中的泰戈尔[J].外国文学,2009,(02).

[2]〔英国〕乔治·艾略特著.周定之译.亚当·贝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3]〔加拿大〕阿瑟·黑利著. 朱雯,李金波译.汽车城[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4]濮明.生态批评视阈中的《汽车城》[J].江西社会科学,2009,(10).

[5]高彦梅.大学英语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6]濮明.乔治·艾略特小说中的自然美[J].作家,2008,(9).

猜你喜欢

汽车业亚当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全球汽车业碳博弈升级 中国汽车业面临挑战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汽车业四大新政将出台
车易链:做汽车业的“以太坊”
亚当·卡罗拉的十大珍藏
拿出精神
语言层次
亚当·斯密道德理论的核心是什么?——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题解
汽车业能否重构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