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宋代名窑及其产品特色
2011-08-15李妮林征
■李妮 林征
瓷器是我国伟大的发明之一,制瓷艺术源远流长,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劳动人民就制出了及其精美的彩陶。从此以后,由陶到磁,由粗到精,一直延绵不断地发展到今天,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用品。聪明的制瓷工人利用生产工具,创造了无数精美的瓷器,它是祖国文化遗产中极其珍贵的一部分,也是传世古代工艺美术品中为数较多的一种。“china”原是“瓷器”的英文,最终成为代表“中国”这一专名的英译。
一、北方名窑
钧窑,在今河南禹州八卦洞与钧台一带,以河南禹州为中心。唐宋时期为钧州所辖,故名。盛于北宋,宋徽宗时期被定为御用珍品,是青瓷系统中比较独特的一支。在北方青瓷中,钧窑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而闻名,经窑变而形成的颜色、图案自然天成,非人力所绘,固有“钧窑无双”之说。钧窑所制瓷器泥胎略厚,先素烧后再施釉。釉料较厚,釉色有浓有淡,具有像蓝宝石一样的乳光色,浅的如天青色,深的作天蓝色,淡的似月白色。釉料中掺用少量的铜,在高温还原气氛下,釉中的铜分子在天蓝或月白色釉上形成了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紫红色,有的还交织着蓝、灰、褐等色斑纹或丝缕状,变幻莫测。磁州窑,是宋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中心窑场在今河北邯郸观台镇,该地在宋代属磁州,故名。生产白瓷、黑瓷、彩绘瓷、三彩陶器等品种。白瓷是其主要产品,既有胎土细腻、釉质莹润的仿定窑瓷器,也有胎质粗糙、釉质单薄的粗白瓷。磁州窑黑瓷则胎质粗糙厚重,胎色黄褐,釉色较厚,黑色纯正。在装饰上先涂一层洁白细腻的化妆土,以刻、划、剔、印和彩绘等工艺技法,施以图案。其中,黑釉剔花,白釉黑花装饰最为出色。黑釉剔花是在满施黑釉的器物上,把装饰花纹轮廓线以外的釉层剔掉,露出胎色,保留花纹部分又黑又亮的釉层,花纹有浮雕效果。白釉黑花是在白瓷上用黑彩,按照中国水墨画的技法,画出图案、花卉、人物故事,题写诗词,民族艺术的特点十分突出。为适应民间生活习俗的需要,该窑大量生产瓷枕,上面有丰富的图案,并印上作坊的记号,如张家造、申家造等。
定窑,在今河北曲阳一带,因其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以烧白瓷为主,产品有碗、盘、杯、瓶、罐、香炉、净瓶等,其白釉配方中有钛、铁的氧化物,烧出的釉质莹润,白中泛黄,为一种具有象牙感的暖白色。元朝刘祁曾在《归潜志》中感叹:“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定窑白瓷的划花、刻花、堆塑装饰优美精细,北宋中期以后出现像锦一样的印花装饰,刻、划花常见莲纹、双鱼、游鸭,多装饰于器物的一面,双面皆有的极为少见。印花以花卉为多,常见莲、菊、牡丹等,也有鸳鸯,龙凤等动物图案。
汝窑,居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宋人记载“汝窑为魁”。关于其窑址,或以为在河南临汝,近年来在河南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发现了其遗址。北宋后期,成为官窑,汝窑由于烧瓷年代短,传世品稀少,弥足珍贵,故为后世谈瓷者津津乐道。汝窑以素静典雅、色泽滋润纯正、晶莹多变而闻名于世,明人谷应泰《博物要览》称汝窑“汁水莹厚,如堆脂然”。从传世品看,汝窑青瓷釉色呈浅青淡蓝,如湖水晴空,或如鸭蛋青色,灰而不暗,蓝而不浓,绿而不翠。在清凉寺窑所烧制的御用汝瓷,以玛瑙入釉,烧制后呈天青、豆青、卵青、粉青、天蓝、月白、虾青等多种颜色,光泽莹润多变,釉面变化独具特色,蟹爪纹、鱼子纹、鱼鳞状开片等造型古朴典雅,变化无穷。
二、南方名窑
龙泉窑和哥窑,其分布以今浙江龙泉市为中心,以烧制青瓷著称。龙泉窑又称弟窑,相传有章姓兄弟二人,擅长经营窑业。哥哥名章生一,弟弟名章生二。龙泉窑以白胎青瓷为主,胎质细密洁白,釉色以粉青、梅子青为正宗,当地方志记载“极青莹,纯粹无瑕,如美玉。”哥窑瓷开片平整紧密,釉色沉厚细腻,有月白、灰黄、粉青、灰青、油灰、米黄等多种色调,里外披釉,均匀光洁,釉面温润如玉,有一层酥油光,光泽莹润,釉面下有丰富气泡。
吉州窑,在今江西吉安永和镇。吉安古称吉州,故名。南宋时期生产极为兴盛,产瓷品种很多,有白瓷、青瓷、白釉黑花瓷、花釉瓷等。其中以黑瓷最富有特色,在掌握氧化铁结晶,硅酸釉药变化以及控制火力和冷却温度等方面都很成功。吉州窑能烧制一种黑、黄两色混合式的釉色,形成玳瑁状斑纹,称为玳瑁釉,这是其代表作。在装饰方面,吉州窑别出心裁地运用贴印手法将民间剪纸花样作为纹饰,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艺术风格。
建窑,位于福建建阳县的水吉镇,以黑瓷著称,故又有“乌泥窑”的美称。其特点是胎体紫黑,釉层很厚,色黑而滋润,也有褐色或紫色,釉面多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俗称“兔毫”,这是在烧制过程中出现铁结晶而形成的。建窑的兔毫盏、油滴斑盏和银星斑盏为世人所珍。
宋代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达,将制瓷艺术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宋代名瓷种类繁多、质地精良、釉色丰富、式样新颖,工艺精湛。宋代陶瓷,以其古朴深沉、素雅简洁,同时又千姿百态、各竞风流的气象为中华民族在世界工艺发展史上树立一座让人敬仰的丰碑。
[1]项隆元.中国物质文明史[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8).
[2]阴法鲁,许树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5).
[3]王冠英.中国古代民间工艺[M].商务印出版社,1997(10).
[4]裘士京,房列曙,周晓光.中国文化史[M].安徽大学出版社,19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