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逻辑中判断和语句的关系

2011-08-15赵昱晖

飞天 2011年4期
关键词:红杏出墙阎王歧义

赵昱晖

语言逻辑中判断和语句的关系

赵昱晖

《阅微草堂笔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人梦中到了地府,看见一个官员在阎王面前自称生时为官清廉,所到之处,只饮一杯清水,无愧于鬼神。阎王笑了笑说:“设官是为了兴利除弊,如果不贪钱就是好官,那么在公堂中设一木偶,连水都不用喝,岂不更胜于你?”官员说:“我虽无功,但总无过吧!”阎王又说:“你处处只求保全自己,对某件官司你因避嫌疑而不言,对某件事因怕麻烦而不办,岂不是负国负民?……无功就是有过啊!”此官无言可答[1]。

在这个故事中,官员同阎王的对话,主要运用了判断这种思维形式来表示各自的看法。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判定的一种思维形式。它通过对思维对象的性质、关系、状态、存在等等所作的判定,表现出人们对现实对象的一定认识。所以,也可以说,判断是人们用以反映现实对象情况的一种思维形式。由于判断总是对思维对象有所判定(肯定或否定),而这些判定又总是存在着一个是否符合该对象实际的问题,即总有一个真假的问题,所以,判断总是一种或真或假的思想[2]。

在上面的故事中,官员最初表白自己“生时为官清廉”,所到之处,只饮一杯清水”,因而“无愧于鬼神”,这些表白都是判断。前者肯定他自己为官清廉,后者否定他自己在鬼神面前有愧色。阎王听过以后,用“如果不贪钱就是好官,那么在公堂中设一木偶,连水都不用喝,岂不更胜于你”来反驳官员“无愧于鬼神”。这里,阎王作出了一个“如果……那么……”形式的判断,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判断,它是由两个简单的判断“不贪钱就是好官”和“在公堂中设一木偶……岂不更胜于你”结合而成的。其中,前一个简单判断的存在,是后一个简单判断存在的条件,这种比较复杂的判断在逻辑上称为假言判断,它是表示人们对事物情况有条件地作出判定的判断。

这位官员又辩护说:“我无功,但总无过吧!”这也是由两个简单的判断“我无功”和“我无过”结合而成的。在这个判断中,对这两个简单判断同时进行了肯定,这在逻辑上称为联言判断。紧接着,阎王又用了一系列反映这位官员生时为官情况的判断,诸如“你事事只求保全自己”来反驳官员“无过”的论断,并最后结论式地提出了一个明确、肯定的判断:“无功便是有过。”在事实面前,这位官员无言可答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人们要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提出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或者反驳别人的某种观点,总是通过各种不同种类的判断来进行的。判断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我们必须了解它,准确地运用它。

判断是用语句来表示的。准确地理解、运用判断,必须把握语句和判断的关系。正如概念和语词的关系一样,判断是语句的内容,语句则是判断的表现方式,语句与判断间的表现方式也不完全是一一对应的,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同一语句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不同的语句也可以表达同一个判断。

第一,同一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比如说过去的算命先生混饭吃,为人算命说:“父在母先死。”这句话就可以有多种解释。可以说成是“父亲活着而母亲先死”,也可以解释为“父亲比母亲先死”,如果被算命的人父母双全,算命先生就会说他是在预测未来,这仍然是自圆其说的[3]。我们说话、写文章是为了别人理解我们的思想,当然不能学算命先生,因而要避免这种容易产生歧义的句子。

同一语句表达不同的判断,还有以下几种方式:同一句话,由于内部结构不完全确定,句中的停顿不同,点上的标点不同,作出的解释不同,因而所表达的判断也就不同。逗号与判断关系甚为密切,用或不用逗号命题就会发生变化,判断的质也会有所不同。在日常会话中,有时同一句话,由于感情强调的地方和意思着重点不同,说话时逻辑重音也就不同,判断的内容也有所区别。说话或写文章时,同一句话中的词序不同,所表达的判断往往也不相同。

词序颠倒,结果变成两个截然不同的判断。有时一句话很普通,很平淡,但词序一变,往往会变成一句名言。书法家于右任不轻易书赠于人,但一次被一位纠缠得无法,只好挥笔疾书“不可随处小便”。使之得而无用。岂知过几天求书者来访于先生说:“承蒙赐座右铭一幅,甚为感谢。”抖开一看,于先生亲书的六个大字赫然在目:“小处不可随便。”实为一个发人深省的判断。

但是,也有人别有用心地利用此法搞诡辩,玩弄词藻骗人。传说从前,有一豪绅子弟横行乡里,在闹市跑马,踩死一老妪。被害者家属呈状控告其罪行:“跑马伤人于市。”受了贿赂的县太爷却改为:“马跑伤人于市。”并宣告被告无罪释放。词序一改变,同一语句,就成了两个不同的判断,内容就完全不同:前者人有罪,后者归罪于马。

无论是同一语句表达不同的判断,还是不同的语句表达同一判断,都要准确严密,不能有歧义,不能曲解。我们看下面一则小故事:据说,从前有一个道士很会给人算命。一天,有三个要进京赴考的考生,一起到了道士那里烧香叩头说明来意。道士闭着眼睛朝他们伸出一个指头,只说一句:“一枝红杏出墙来。”考生不解其意,请求道士说明。道士拿出拂尘,说道:“去罢,到时自然明白,不可言明。”

考生走后,道童好奇地问:“师父,他们三人当中,到底有几个能考中?”

道士说:“中了几个都说到了。”

“‘一枝红杏出墙来’,什么意思?是中了一个?”

“对。”

“要是中了两个呢?”道童问。

“‘一枝红杏出墙来’,说明只有一枝伸墙外,显然,一个没中,中了两个。”

“那么,要是三个都中了呢?”

“‘一枝红杏出墙来’,一枝上的三个红杏都喜露墙外,这就说明都中了,值得庆贺。”

“要是三个都没中呢?”

“‘一枝红杏出墙来’,一枝上的红杏都斜伸在墙外,三个人都没考中,令人遗憾。”

道童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妙哉,妙哉!”

这个道士故弄玄虚,只说一句“一枝红杏出墙来”。意思含糊不清,而且他玩弄文字游戏,根据自己的需要,牵强附会,随意曲解成几个不同性质的判断,使原意面目全非,以此来掩饰其骗人的伎俩。当然,这也从反面告诉我们:表达判断的语句要准确清楚,不能含糊,不能产生歧义,不能引起误解。

准确地理解一个判断,还要把它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许多句子一旦离开上下文就会产生歧义。过去有人听到“三十而立”的说法,恍然大悟地说,我现在才知道古人与现代的人不同,要到三十岁才会走路。其实,如果我们联系《论语》的原文,把“三十而立”与“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联系起来,一般是不至于误解的。

我们每天都在运用判断表达自己的思想,离开了判断我们根本无法与他人交流,但真正要运用好判断,还是要花一点功夫的。

[1]纪昀.阅微草堂笔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吴家国.普通逻辑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郑伟宏.智慧之藤[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作者单位:赵昱晖,河南省新乡学院)

猜你喜欢

红杏出墙阎王歧义
小住蕲春慕义畈山村
美女答阎王
现代汉语歧义类型的再讨论
春意
成语两则
语文教学及生活情境中的歧义现象
重生
基于关联理论的歧义消除研究
春色绚烂
英语中的歧义浅析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