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山战鼓的艺术价值

2011-08-15杨娜秦艺娟

飞天 2011年4期
关键词:常山花会鼓点

杨娜 秦艺娟

常山战鼓的艺术价值

杨娜 秦艺娟

常山战鼓的故乡河北省正定县历史悠久,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正定历史上曾与保定、北京并称“北方三雄镇”。历史上,南越王赵佗、常胜将军赵子龙、元杂剧名家白朴等均籍正定。这也铸就了正定弥足珍贵、丰厚的人文资源。正定县依托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下大力进行古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让“常山战鼓”这一从战国时期便响起的铿锵鼓点,经过艺术工作者的重新编排、提高,在新时代响彻大街小巷、城市村墟,继续发扬光大。常山战鼓队每逢元旦、春节等重要节日必参加县、市举行的民间花会表演,并曾多次在国内重大喜庆活动中一展风采:荣获1989年、1990年两届石家庄市民间花会调演“特别奖”;荣获1991年河北省民间花会调演最高奖“优秀奖”;1992年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天津“南开杯”民间艺术邀请赛获二等奖;2001年参加“中华鼓舞”大赛获银奖;1991年,常山战鼓出席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大获成功;参加了2000年澳门回归、2008年北京奥运会表演活动;2010年又参加了世人瞩目的上海世博会的宣传演出。“常山战鼓”已成为河北省的知名特色文化品牌,并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因正定是历史上的“常山郡”所在地,故称其为“常山战鼓”。在正定当地都说常山战鼓和常山赵子龙有连带关系。传说是赵子龙为了鼓舞士兵的士气,每次御敌作战的时候,都要擂鼓助威,战士们个个精神抖擞,也就胜战连连。后来他的一些士兵回到家乡后,将战鼓也带了回来。这样,正定才有了今天的常山战鼓。据《正定县志》记载,常山战鼓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已具雏形。战鼓最初只是用于祭祀,后来逐渐演变为民间花会表演节目,而河北民间花会的盛行自然也就带来了战鼓的日渐繁荣。到宋元时期,战鼓的表演已趋于成熟。到了明代,常山战鼓进入兴盛时期。常山战鼓作为正定民间艺术的优秀代表,曾经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鲜明的艺术魅力。《正定县志》曾对当时的情景做过生动的描写:“城市村虚,锣鼓无虚日……市井箫鼓喧闹,鼓声不绝,相塞于途。”

常山战鼓是由鼓、锣、大钹、中钹、小钹等打击乐器组合而成的一种民间锣鼓。常山战鼓的曲牌繁多,表演方式十分灵活。伴随着各种鼓点套路而形成不同的舞蹈套路,舞蹈套路变化多样、出奇,动作性更强。表演时,鼓手用彩绸将鼓系于腰间,每个鼓手各挎一鼓,站成一定的队形,或站成圆圈,或一字排开,或排成三角形。以钹、锣等打击乐器作为伴奏,乐器居中。在锣、钹等的伴奏下,鼓手叉腿、仰头、挺胸,腾挪跳跃。他们或击鼓边,或两槌互击,鼓点千变万化,系有红绿绸带饰物的鼓槌上下飞舞。鼓点声时而欢快、清脆,时而又如雷霆万钧,万马奔腾。战鼓的表演雄壮威武、气势磅礴;鼓点变化复杂有致;锣鼓声高亢激昂,是艺术特色鲜明又具有较高娱乐与审美价值的一种民间花会项目,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随着时代的发展,常山战鼓整理、创新了一些新的套路,糅进了现代舞蹈的许多动作:站、立、跑、跳、蹲、跨、穿、插等。动作大方、整齐、利落;鼓点紧凑、有致,节奏更加鲜明;舞姿优美,造型独特,力求在最大程度上与舞蹈的神韵相适应,突现出了时代的风采。

在石家庄市所属各县中,正定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第四名。2009年,正定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85元,略高于2009年全国5153元的水平。通常在县乡等农村地区以青壮年为主的劳动力主要靠农闲时外出打工挣钱,而正定县的农民却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战鼓队的训练、演出,虽然报酬并不是很多,但足以养家糊口了。因此就也出现了一些专业的战鼓队伍,如东杨庄常山战鼓队、正定西慈亭战鼓队等。他们主动走出去,参加各种规模不一的庆典、娱乐活动及一些商业演出活动。农民们既有了经济收益,又享受了免费旅游。同时使常山战鼓这一古老艺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成为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提升了河北的影响力,又弘扬了古城正定县的历史文化。

在正定常山战鼓的弘扬、传承上,正定县弘文中学已于2006年将“常山战鼓”作为该校学生的必修科目。该校鼓队曾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代表河北省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广场向世界展示了燕赵文化的迷人风采和独特魅力。今年世博会期间,他们又受邀奔赴上海代表河北省参加世博会为期5天的“河北周”巡演活动,为世博河北活动周擂鼓助威。我校作为一所综合性高校,充分利用正定当地社会文化资源,聘请常山战鼓的传承人、代表人张书社担任我校战鼓队的专业顾问和指导教师,张老师朴实、生动的表演,使师生们亲身感受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定常山战鼓的艺术魅力。广大师生利用寒暑假等课余时间认真学习、刻苦训练。我们多次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类社会艺术实践,并参与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里举行的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文艺表演。学生们从校园走出去,让社会来检验我们的教育教学成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常山战鼓走进校园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又一新途径。河北科技大学的常山战鼓表演队在2008年被选为河北省大学生运动会的开幕式演出。民间艺术战鼓进校园以后,增强了广大师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很多老师、同学主动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中来。通过擂战鼓的活动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增强了师生们的爱国情感、民族凝聚力与拼搏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河北科技大学后,得到了广大同学们的喜爱,常山战鼓已成为我校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很多大学生表示:“战鼓既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又使同学们学到了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掌握了一项民间技艺。”从中我们看到,学校教育已成为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当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想更好地传承民间文化,仅仅局限于大学校园这个点是远远不够的,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义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还需要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常山战鼓是河北省影响范围很广的标志性文化形式,具有较高的文化品牌价值。它能够长盛不衰得益于政府相关部门始终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广大人民群众长期积极参与的热情。“常山战鼓”已成为名符其实的河北乃至中国的文化品牌。以它为着手点调查和分析我省民间艺术文化的现状及发展,有利于我省办好一批具有丰厚燕赵文化底蕴、熔铸河北人文精神的集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的河北特色文化,进而带动全省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

注:该文系河北科技大学2010年度校立科研项目立项课题“常山战鼓艺术价值的理论研究”(FY201020)

[1]王文章,陈飞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3).

[2]张刚路.从常山战鼓试论群众精品创作[Z].河北省文化厅,2008.

[3]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4]王建设.地方高校开设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2009,(8).

杨娜,河北科技大学动画学院音乐学专业硕士,讲师;秦艺娟,河北科技大学动画学院音乐学专业硕士,讲师)

猜你喜欢

常山花会鼓点
北京花会与年味儿
那些人
鼓魂
春蜜桃试种表现及避雨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汉故博士常山太傅王君坐榻年代探讨
延庆花会闹元宵
雨天
戏曲美学视域下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
常山寻宝
常山药业不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