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淄博五音戏艺术特征探微

2011-08-15翟纯璐孙世超

飞天 2011年24期
关键词:五音锣鼓淄博

翟纯璐 孙世超

中国的戏曲艺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被称之为“国之瑰宝”,是中国文化与艺术的集大成者。中国戏曲的种类繁多,全国许多的地方和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剧种,而且每一个地方的剧种都具有自己民族性、地域性的独特艺术风格。起源于康熙盛世,凝聚山东劳动人民智慧与高尚情操,以其委婉、清纯、秀丽的表演与唱腔风格风靡齐鲁大地的山东地方戏曲——淄博五音戏,就是我国戏曲艺术众多地方剧种中的一朵绚丽的奇葩!它的唱腔质纯朴实,音乐通俗生动,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并且清丽淡雅,优美动听,被人们称为“北方越剧”。

一、五音戏的发展源流

五音戏原名周姑子戏,广泛流传于山东省章丘、淄博、潍坊、惠民等地区。它大约产生在清代康熙年间,盛行于乾隆中期,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五音戏的起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秧歌腔时期、周姑子时期和五音戏时期。

(一)秧歌腔时期

秧歌腔又称花鼓秧歌,是一种以花鼓为重要伴奏乐器,边唱边舞的表演形式。逢年过节、人们农闲喜庆丰收的时候,群众就会以锣鼓为伴奏,进行欢庆或自我娱乐,这就是五音戏萌芽时期的艺术形式——秧歌腔,以其活泼的形式和动人的内容,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二)周姑子时期

清朝后半叶,五音戏的初期形式——秧歌剧传入淄博,流行于民间。经过曲调的不断发展、内容的不断丰富,加上民间艺人吸收的流传在社会上的梆子腔等唱腔,渐渐形成了新曲调,表演形式变为三人四人五人地摊演唱,开始配有锣鼓伴奏,演员也略有装扮,最后便形成了初具雏形的固定性的戏曲形式——周姑子戏。由于山东各地的风俗习惯、语言差别、演员条件等原因,周姑子戏逐渐形成了东(昌潍、桓台、邹平等地)、西(历城、章丘、淄博等地)、北(惠民、滨州、禹城等地)三路。解放前夕,由于种种原因东、北两路逐渐衰退已无职业剧团,其中不少艺人时常参加西路班社的演出。

(三)五音戏时期

20世纪初,周姑子戏已经遍及淄博境内各区县,民间成立的周姑子戏班已经很普遍。1914年张店王焕奎成立的50余人大的戏班在民间影响最大,这一时期的周姑子戏逐渐吸取了京剧、昆腔等剧种的营养,慢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板式和锣鼓伴奏体系。1933年,邓洪山率20余人到北京、天津等地演出。深得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等人的赞赏,并在北京报刊上对邓洪山作了介绍和赞扬,扩大了周姑子戏在我国大城市的影响。1935年邓洪山领五人班赴上海百代公司灌制唱片,公司赠与他们五人“五音泰斗”的锦旗。随后便以其中的“五音”定名,将周姑子戏改叫五音戏,五音戏名称由此而生。

二、五音戏的唱腔结构

五音戏唱腔中声腔的主要结构是板腔体,由“悠板”、“鸡刨爪”、“二不应”、“散板”四大板类组成,大都是以形象性质命名的。“悠板”——悠悠荡荡不快不慢,它的结构是一板三眼;“鸡刨爪”——像鸡刨食一样快,其结构是有板无眼;“二不应”——总在“眼”上起唱,快慢兼备,一板一眼的结构形式;“散板”节奏比较自由。“悠板”是五音戏的基本板腔,在许多剧目中都得到广泛使用。它的特点是节奏舒缓,旋律抒情优美,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表现故事情节作用很大。悠板系统是“宫”、“徵”混合调式,它的上句落音比较自由,而下句只能落在徵或宫两个音上,这也形成了它独特的唱腔特点,即任何腔型的上句可接任何腔型的下句。“二不应”系统全为“徵”调式,女腔的板眼基本格律是一板三眼,而男腔的板眼基本格律是一板一眼;女腔是在板上或过板上起唱落在中眼上,男腔是起在眼上落在板上。“鸡刨爪”常与其它板式结合使用,善于表现激情的情绪和豪爽的性格。“二不应”板式的唱腔节奏较明快,速度变化多,经常被用作板头。“散板”以其节奏自由灵活成为戏曲音乐中重要板式之一。五音戏中的“散板”对人物情感的变化和抒发,以及人物形象的艺术塑造有重要作用。

五音戏唱腔多为两句体结构,上下对应。上句、下句、甩腔、叫板是五音戏音乐唱腔的重要艺术特点之一,其旋律相对固定。唱词多为七字句和十字句,偶尔也有五字句、六字句、垛字句的特殊现象,其唱腔结构基本上也不变,只是疏散或压缩一下而已。有时七字句、十字句、五字句、垛字句同时在一段唱腔中出现,不仅不别扭,反倒更口语化、乡土气息更浓了。解放后,五音戏又吸收了不少新的唱腔形式来丰富自己的唱腔,还有“流水”,“导板“等唱腔也都是从其它剧种借来的。所以,五音戏艺人们有时在演唱同一句歌词时会用不同的唱腔来演唱,这也算的上是五音戏唱腔的艺术特点。

三、五音戏的伴奏音乐

五音戏最初的萌芽阶段是没有乐器伴奏的,人们只是随着劳动者劳动时的节奏,哼唱出各种优美动听的民歌小调。后来随着传唱范围的扩大,曲调也不断发展变化,人们在演唱时加入了说唱音乐,后来有加以锣鼓伴奏,歌者边唱边舞,进行自我娱乐或群体欢庆的表演。后来随着演出形式由“唱地摊”变为搭舞台演出后,伴奏乐器种类才逐渐丰富起来,加入了弦乐伴奏,开始以四胡作为主弦,后改为二胡作主弦。当时演员的演唱是即兴的,没有固定的唱腔曲谱,伴奏者只能靠听觉即兴伴奏。在这期间伴奏乐器又加入了小提琴、月琴、唢呐等。

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对五音戏艺术的审美提升了更高的要求,即兴伴奏远远不能适应五音戏艺术创新发展的需求。这一时期的在伴奏乐器中又增添了大提琴、三弦、笛子等。1960年,又改用了板胡作为主弦乐器,并在1961~1965年期间加入了清唱、干唱、混合伴奏、齐奏等伴奏形式,并加入高胡为伴奏乐器。1976年乐队改为视谱伴奏或按配曲伴奏,主弦改为高胡,乐队增添了洋琴、排笙、大贝司、电子琴等。

使用锣鼓乐伴奏是我国戏曲艺术的特色,它在五音戏的伴奏音乐中也是不可缺少。五音戏中的锣鼓乐有40多个富有特色的锣鼓经,如:“长点”、“短点”、“一对锣”、“倒四锣”、“水底鱼”、“鸭子嘴”、“帽儿头”、“八滴锣”等等。五音戏的锣鼓乐伴奏即可单独演奏,又可为演唱者独自伴奏,同时又能与民族管弦乐器密切配合。为戏曲人物的刻画、剧情的完美呈现、戏剧效果的增强起着非常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音戏在其近三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发展,不仅完善了自己的唱腔结构与伴奏音乐,还继承、创作、改编了数以百计的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五音戏是从乡村山野起源,逐步走入城市发展和昌盛起来的,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城乡人民群众的喜爱。2006年5月25日,淄博五音戏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山东淄博五音戏的发展迎来了它在新世纪的更大辉煌,使得全国人们对这个地方剧种更加热爱和崇仰,生于齐鲁长在淄博的五音戏一跃成为享誉华夏大地的知名剧种。由此我们可以相信,未来五音戏的发展是光明的,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敢于创新,五音戏艺术就会向更广阔的空间扎根、伸枝、撒种,由一棵独木长成一片茂盛的森林。

猜你喜欢

五音锣鼓淄博
“五音戏+”的全生态传承
“五音戏+”的全生态传承
继齐韵往昔,以今声开来——思考自五音戏主奏乐器的演变、本体及延伸
《五音集韵》与《切韵指南》比较研究
软槌锣鼓 声震九州
诗意淄博